奉新县地图
奉新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2009年完成GDP53.2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9.8亿元,同比增长29.9%;财政总收入完成5.0018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3.2亿元,同比增长2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1亿元,同比增长41.5%;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0亿元,同比增长42.2%;实际利用外资4580万美元,同比增长4%;外贸出口完成1782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2亿元,同比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54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55元,同比增长7.6%。名优特产
贡米产地:奉新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稻示范县,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米之乡,碧云牌大米被评为全国唯一的食品类AA级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和第一个国家出口大米免检产品。江南竹乡:奉新森林面积160万亩,覆盖率达65%。是全国毛竹林基地县,毛竹品种列全国之最,立竹量达7000万根,蓄积量居全国第五,中国的毛竹之王产自奉新,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中华猕猴桃之乡:奉新盛产果中之王猕猴桃,风味独特,全县猕猴桃果园面积达3万亩,年产鲜果1000万斤,属江南最大,2003年被评为“中华猕猴桃之乡”。
花卉苗木基地:奉新是全省花卉苗木基地,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4万亩。
奉新论坛
奉新论坛是奉新县最大的社区网站,主要与提供奉新县人民在线网络互动及房产资讯和工作信息与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信息发布于查找平台,网站内容质量高,浏览量大,审核严格,技术含量高,也深受奉新人民的爱戴和好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念,“让您的信息传播的更快更广”的宗旨,力争为生活在奉新的人们营造一个高效的网络的交流平台交流平台。地理环境:县境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东部低丘河谷平原,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最高峰五梅山(海拔1516.3米),最低点宋埠中堡(海拔27米),均匀海拔300米。潦河水流贯境内西东。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匀气温为17.3℃,年均匀降雨量为1612毫米,年相对湿度均匀为79%,无霜期年均匀为2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803小时。国家商品粮、毛竹林基地,省猕猴桃开发基地。矿藏有花岗石、瓷土、萤石、钾长石等。举铜、干大、寺棠、万修等公途经境。名胜古迹有济美牌坊、“天下清规”石刻、越王山、百丈山寺、华林书院遗址等。
县域规模:奉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5′至115°31′,北纬28°34′至28°52′。东联安义、南接高安、西南毗宜丰、西北邻修水,北靠靖安,县城冯川镇距省会南昌60千米。县境东西最长约78.3千米,南北最宽约32.3千米,总面积1642平方千米。2010年,全县总人口3129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582人。邮编:330700。代码:360921。区号:0795。拼音:FengxinXian。县境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东部低丘河谷平原,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最高峰五梅山(海拔1516.3米),最低点宋埠中堡(海拔27米),平均海拔30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3℃,年平均降雨量为1612毫米,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9%,无霜期年平均为2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803小时。
自然资源
地形气候:奉新属赣西北九岭山的分支及余脉,分北、中、南三大支脉,向东伸展。县境三面环山,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从西向中、东部逐渐倾斜、低落,构成明显的西部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东部低丘河谷平原,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最高峰五梅山(海拔1516.3米),最低点宋埠中堡(海拔27米),全境平均海拔300米。奉新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农业生产发展。随着地形变化,气温由东到西递减,降雨量由东到西逐增,东西干湿明显,南北温差较小。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7.3°C。其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4.7°C,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1°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9°C,极端最高温曾在8月初出现达40.4°C。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612毫米,最多年份达2264毫米,最少年份只有1237毫米,降雨量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54%,7—9月雨量减少,不到全年的28%。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9%,无霜期年平均为2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803小时。自然资源:奉新县资源极为丰富,优质米、毛竹、猕猴桃、水电、花卉苗木、旅游为奉新县的几大优势,素享有“贡米产地”、“优质米之乡”、“中华猕猴桃之乡”、“江南竹乡”和“仙源灵境”的美誉。农林资源:境内有宜耕面积75万亩,现已开垦利用42万亩,年产粮食24万多吨。奉新优质米久负盛名,近年来更是声誉鹊起,碧云牌系列优质米先后荣获国家绿色食品、江西名牌产品和出口免检产品称号,在全国久销不衰。2010年奉新粮食局又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全县最大规模粮食加工企业——江西聚丰米业有限公司,首期投资1000万元,可年产大米4万吨以上。全县有林地面积13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6.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88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6725万根,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五。猕猴桃面积2万余亩,面积江南最大,鲜果风味独特。广阔的森林还衍生栖息着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野兔、野猪、狼、山鸡、蛇、药材等)资源。
水电资源:境内山溪河港交织,水电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7.79万千瓦,可开发5.5万千瓦,现已开发3.1万千瓦,年发电量1.4亿度左右,名列全市首位、全省第三位。已有大小水电站128座。100%乡村通电,并有110千伏输变电站。
水面资源:全域水面面积9.7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2%,其中河流,港河水面达7.08万亩,水库1.84万亩,大小池塘0.84万亩,渔业养殖面积2万亩。
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萤石、瓷土(含高岭土)、花岗岩、钾长石、粘土、砂石、石英石、钽铌矿、铜、铝、铁、铀等十几种,其中花岗岩石板材境内分布较广,且质地好,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
经济快速发展的崛起优势
2002年以来奉新县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主导经济,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全省发展工业先进县、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等。新兴的奉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19家,汇集了一批来自港澳台地区、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国内外投资企业,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园”称号,为“江西省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35%,县城环境秀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荣获“首批江西人居环境范例奖”。农业生产已形成优质米、竹木,猕猴桃、花卉苗木四大产业,“碧云”牌优质米被评为全国AA级绿色产品和国家出口大米免检产品;毛竹蓄积量居全国第五,立竹蓄积量达800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有江南最大的30万亩连片毛竹林,是全国绿化模范县;猕猴桃基地达3万亩,面积江南最大;花卉苗木面积2万多亩,形成了百里花木长廓,在中部地区被称为农业产业化样板示范区。历史名人
南宋词人袁去华:大概在刘慎虚去世380年后,奉新大地的又一位优秀学人闯入了中国文学史,他就是南宋词人袁去华。袁去华,字宣卿,奉新县城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曾做过善化县(今属湖南)知县。他为官正直,体恤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到处闹饥荒,百姓怨声载道,知府却催着袁去华缴交钱粮,袁去华坚决抵制说:我治理的这个县已经民穷财尽了,救灾应动用国库存粮,不应另外加重百姓负担。知府受到顶撞,便怀恨在心,借故把他贬谪到醴陵县做县丞。过了很久,袁去华才得升迁石首县(今属湖北)知县,却病故在任上。袁去华是南宋词坛中的词作名家,唐熙版《奉新县志》称其“标韵洒落,飘飘如神仙中人。文笔精健,尤长于乐府”。著有《适斋类稿》八卷,失传;《宣卿词》一卷99首,入选清人王鹏运《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稍后朱孝臧的《宋词三百首》也选录其词三首。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先生编的《全宋词》把流传下来的《宣卿词》都收录进去了。同治版《奉新县志》录有袁去华的《和丰桥记》一文。近人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对袁词评价颇高:“极豪爽幽畅,为稼轩并时的一位高手”。袁去华所处的时代正值金人入侵、宋室南渡、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时期。因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信心对那个时代词人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袁去华也不例外。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的豪放情感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国文学史都认为袁去华的词风与比他稍晚的南宋词坛泰斗、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的词风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他列为辛派词人。袁去华的代表作为《水调歌头·定王台》,其中的名句是:“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千古音韵第一人阴幼遇:元朝初朝,罗市镇阴村曾建有一座聚德楼(又名招宾馆)。这座楼里,曾诞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音韵类书。该书的作者阴幼遇,为完成这部不朽的著作,在这座楼里呕心沥血十多年。阴幼遇,字时夫,一作时遇,奉新县罗市镇阴村人,约生于宋咸淳四年或五年(1267年或1268年),其父阴应梦是游十年的进士,做过朝廷官员,后因南宋朝政日益腐败,奸臣贾似道专权,便辞官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聚德楼,从此以读书自娱。阴幼遇从小聪颖好学,才智过人,8岁便考中了九经童科。也就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的二、三年后,南宋为元所灭。或许是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从此,阴幼遇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阴幼遇平时没有事,喜欢待在聚德楼的书房里翻阅藏书,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太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为编好这部书,他很快开始做词藻和典故的归类工作,顿时,他书房里的桌子上,凳子上,几子上……到处都堆放着一叠叠的卡片。一天,阴应梦登上楼来,走进阴幼遇的书房,见屋里摆满了重重叠叠的纸片,感到非常惊异,便问幼遇:“你这是在搞什么名堂?”阴幼遇满怀信心地回答说:“我准备编写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来,现在正在积累资料,做词藻和典故的归类工作。”阴应梦听后,笑着摇摇头,便走出了书房;他不相信儿子能完成这项巨大工程。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之后,便深深地为阴幼遇坚韧的治学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感动,不但完全相信阴幼遇能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阴应梦为阴幼遇筹划说:“造屋子的,必须先有工具;烧陶瓷的,必须先有模子;著书立说,也是同样道理,必须先有个准则。因此,我给你设计了一套‘凡例’,作为你编好这部类书的依据。”阴幼遇在父亲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干了整整3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全书共二十卷,上涉群经,下包诸子。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又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最后,到了该给这部书取名了。有个书客建议道:“就请题名为《韵府群玉》吧!”阴幼遇的父亲听后,脸上微露难色,便问道:“您取的这个名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是说这部书编得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还是说这部书里所搜集的词藻、典故本身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假如属于前一种含义,实在是不能称望,假如属于后一种含义,那么这个名字是取得再好也不过了。”客人笑而不答,于是书名客这么定下来了。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阴应梦为《韵府群玉》写好了序言。可是韵书正式出版时,阴应梦竟不幸去世了,阴幼遇非常悲痛,他在书中的自序里写道“是编敬遵先子‘凡例’,刻意纂集,幸绩于成,书成而失怙,痛哉!”表达了对他父亲的深切悼念。《韵府群玉》问世后,得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元代翰林滕玉霄说这部书“经史子传鬼猎靡遗,是又能以有穷之韵而寄无穷之事,亦奇矣!”认为此书搜集材料,广博无遗,浩如烟海,不禁汉为观止;元代另一翰林赵子昂评价说:“上涉群经,下苞诸子,贤于回溪史韵多矣!”明陈文烛认为“备天地之大观,为艺林之珍品”。都是说它广博可贵。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旨修撰音韵巨著《佩文韵府》时,将《韵府群玉》全部抄入。乾隆年间修编《四库全书》时,《韵府群玉》又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还说:“然而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韵府群玉》在元、明、清时,一直是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它在音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帅氏一门多俊才宋埠锁石帅氏: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中,共收录8位帅姓有才学、有声望的人物,这8人中有5人是奉新人,并且出自同一个家庭。这户人家就是清朝康、乾时期在江南地区享有名门望族之称的宋埠锁石帅氏一家。5人分别为帅我,帅我之子帅仍祖、帅念祖、帅光祖及帅仍祖之子帅家相。帅我,字备皆,号简斋。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帅我年少时读书勤奋,经常一日阅读上万字。他是独子,父亲怕他用功过度,经常节制他,他却私藏火种瞒着父母深夜苦读。因此,年少时他就能诗善文,声名远扬。康熙十四年(1675年),参加全县童生考试,得到督学邵戒子的赏识,拔为童生试前茅。稍后,江西巡抚宋荦汇集十三郡的学子考作诗和古文,又拔帅我为第一。康熙五十年(1711年),帅我到顺天府参加乡试中举。当时,一向要求很严的主考官、顺天府京兆尹赵申乔看了他的考卷之后,赞不绝口,并对人说:“吾不喜主京兆,喜得帅生尔!”,帅我不但才学出众,而且性情恬淡,为官公正。他曾在京城待了三年,期间,考取了内阁中书,掌握着一些朝中机密,为免被人利用,他躲在一个小寺中,杜门屏迹,专心学问,不与京师达官交结。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帅我参与礼部考试,许多贵人邀他去饮酒拉关系,帅我一一拒绝了。雍正元年(1723年),江西十三郡保举孝廉方正,名单中有帅我,但他三次具文向江西巡抚白潢力辞,才未提名。帅我学识渊博,著有《墨澜亭集》二卷,《帅子古诗选》四卷,《简斋诗文集》八卷。他的文章融会贯通秦汉唐宋各大家,感时而作,深刻含蓄。他的诗则往往借乐府旧题记物起兴,直抒胸臆,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帅我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尤其精通医学。帅我学医还有一则故事:有一次,他父亲病重,久治不好,帅我焚香祷告,求神灵护,并愿以身代父。到了晚上,帅我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仙人教给他一个医治父病的秘方。梦醒后,他偷偷地翻看医书,发现这果然是个秘方,一剂药就医好了他父亲。自此,帅我开始攻读医书,并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这则故事多少带有一点神话色彩,但帅我医术之高,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学风的薰陶,帅我的四个儿子大都勤奋好学,文采超人,其中大儿子帅仍祖、二儿子帅念祖、四子帅光祖都是当时社会的俊才。帅仍祖,自幼熟读经书,虽科场受挫,未获功名,却人品清高,文著出众,在当时文坛上声望很高,著有诗文集《嗜退山房稿》,代表作为《七碗子传》。帅念祖,字宗德,号兰皋,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曾任湖广知县,御史,给事中,陕西布政使等职。帅念祖才学超人。初拣拨湖广以知县用,雍正皇帝下旨:“帅念祖气度不同,以知县用甚属可惜。卿等可于乾清门将伊考试,并询问汉九卿,有知道他者,著具摺保举。”当时在朝的汉人大臣如宰相朱轼,少宰黄叔琳、史贻直,少司马李绂等都一齐上摺保举。雍正皇帝出了一道《赋得所乐在人和》的题目考他,考试时,还赐给帅念祖笔墨、食品表示礼待。考试的结果,令雍正大为满意,当天便选用帅念祖为庶吉士,参加《一统志》的编纂。帅念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督学浙江时,奉旨举荐人才,他所举荐的都是当时浙江的优秀人才。这件事在浙江人心里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代浙江人在讲述地方史时往往会提到他。清朝诗人、《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就是帅念祖在浙江发现、举荐的。当时袁枚才19岁,家境贫寒,帅念祖发现他才学过人,在廪生指标已满的情况下,破例将他补为廪生。袁枚能够成名,离不开帅念祖的点拨、提拔。帅念祖擅长赋诗作画。著有《树人堂诗集》七卷,《博吟集》一卷。他的画技堪称一绝,他作画,不是用笔,而是用指头,这种技法,称为“指头画”,难度相当大。清代“指头画”由铁岭人高其佩首创,帅念祖是继他之后的第二位大家。在陕西布政使任上时,因陕西巡抚出缺,帅念祖曾代理巡抚事宜,后因遭人陷害被贬,客死塞外。帅光祖,字宗文,号药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清代史学家。帅光祖成名早,但不知为什么,中进士却很晚。还在他年轻求学时,江西巡抚白黄派人到各县招收知名学子到豫章书院读书,帅光祖和他哥哥一齐入选。但他乡试中举后,过了三十年才进士及第,而此时他哥哥帅念祖中进士已四十多年,他侄子帅家相也高中进士二十多年。帅光祖性格沉静,喜爱读书,一直到老都手不释卷,擅长写骈体文。乾隆版《奉新县志》中的人物志篇章全都出自帅光祖笔下。帅光祖与清代大诗人、乾隆名士蒋士铨有深交,互有赠诗,留下的诗文有十余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帅乃祖、帅念祖、帅光祖成名之后,帅仍祖之子帅家相又脱颖而出。帅家相七岁时就能作诗。及成年,已是名声在外。乾隆二年(1736年)中进士。入选庶常馆,成为《皇朝文选通考》的编修官,分校《明史》。三年后,改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其后又历任广德、蔚州、深州知州,广西浔州府知府。帅家相做官30余年,清正廉明、很得民心。任广德知州时,正好州内闹饥荒,帅家相向上奏请从国库拿钱按户赈济饥民,使百姓得到救助。在广德,流传着一个有关帅家相的故事:据说广德有一口潢水塘,州官贤明,塘水就澄清,州官如是一个贪官,塘水就是混浊。宋朝范仲淹治理这里时,塘水清过,以后就一直混浊,直至帅家相出任广德知州,塘水才又变清。广德百姓对帅家相评价之高由此可见。帅家相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清曾宾谷编的《国朝江左八家诗》推崇帅家相为第一家。他学诗以《诗经》为本源,专攻汉魏唐诸大家,效法杜甫,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意在得其精髓。他早年周游四方,后出为地方官,出塞入边,走了很多地方,所以他诗中常借山川风物抒发激昂慷慨之情。帅我一家三代连出五位名人,不仅是帅氏一门的骄傲,更是奉新人才史上的佳话。这种人才聚于一门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播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