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埠镇地图
宋埠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历史
元代始有宋埠之名,相传由宋姓人在埠南贸易而传名。稽考县西门宋氏家谱,其始祖于元末明初迂麻(1368)],为麻城县仙居乡,特设宋埠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麻城辖七区,宋埠属第六区。1949年3月,宋埠解放,成立中共宋埠镇委员会和宋埠镇公所。1952年区、镇分别建制,宋埠属县辖镇。1958年7月,宋埠镇与宋埠良种场合并为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5月,区、镇分设,宋埠恢复原建制。1986年8月,宋埠镇为市辖镇。1987年9月,宋埠区拜郊乡和李钊乡的五周村、李钊村、张徐村并入宋埠镇;1993年8月,喻家河乡并入宋埠镇。明清以来,镇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既是邑中之首集,又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部屯驻拜郊城。清代,太平军千余人由河南进宋埠与清军大战于干沙河。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在此抗击日寇,随后蒋介石前来督战,夜宿相公庙。民国十五年(1936)年,中国共产党即在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宣传“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在此就读,并作过社会调查。黄麻起义领导人王幼安就义于东门小河沙滩。著名的民族英雄吉鸿昌曾来此策动旧部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来宋埠宣传抗日主张,慰问抗日军民。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南下,三次攻克宋埠城。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陈毅、李先念、胡耀邦、宋健、江泽民、温家宝、李瑞环、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宋埠视察,给宋埠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6797男14061女12736家庭户户数5856家庭户总人口21694家庭户男10951家庭户女107430-14岁(总)80560-14岁男44110-14岁女364515-64岁(总)1677015-64岁男867815-64岁女809265岁及以上(总)197165岁及以上男97265岁及以上女999户口本地住本地25938
区域概况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宋埠镇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乡,地处赣西北平原的奉新县东部,镇政府距县城12公里,毗邻安义县石鼻镇、黄洲镇、乔乐乡。全镇辖12个行政村,1村居委会、1个林场,土地总面积8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万余亩,2005年总人口近3万人。集镇面积约3万平方米,镇内交通便捷,通讯方便,是奉新县一个农工贸重镇。
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2006年,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造了南潦灌区主、支渠;改造了优质稻基地中低产田;做好病险山塘、水库、潦河淤堤的排险加固工作;做好了防汛准备工作,全面落实了防汛物资。大力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积极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06年6月份开始,该镇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村、组带领群众搞好“三清三改”,取得较好的效果。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加快新宋埠中学和敬老院工程的建设。新中学建设总投资450万元,2006年,新学校的主体工程项目完工,5月份,省市县各级领导参加了新中学的揭牌仪式。敬老院扩建总投资120万元,敬老院主体工程也于2006年完成。(2)切实抓好绿色通道工程。2006年,该镇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奉宋公路的绿化,并认真做好维护工作。同时对集镇街道进行了植树美化。(3)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充分发挥“和谐平安联动中心”的功效。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人均年收入达3180元。形成了以精密铸造、化工、食品、造纸、运输为主的五大优势产业。宋埠镇在大力发展工业,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努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业特色种养基地,开创生态农业发展。2006年,以永辉生态为主的生态农业开发已成为宋埠镇农业的一大亮点,其年出栏生猪3万头,加工饲料15000吨,出产鲜鱼15万斤,安排就业人员200余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其他农业项目主要有:全镇优质稻种面积已达6.2万亩,优质稻种率达95%以上,搭建双孢蘑菇生产基地近6000平米。堂庄关背水库、夏泽玉山水库、塘南甘湖塘、涂家垅水库共开发800亩的立体养殖基地。麻鸡禽6000羽,大棚蔬菜基地100余亩,花卉苗木基地700亩等。该镇农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实现增收。一是双孢蘑菇和优质糯稻种植。全镇双孢蘑菇种植面积2500平方米,优质糯稻面积15000亩。发展生猪养殖,全镇1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共有10余户。二是务工增收,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开发区务工。2006年全镇共有600余人在县工业园区务工。2006年上半年,全镇共完成县财税任务317.8万元,超额完成任务数的22.2%,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30万元。该镇已落户企业有大华玻纤、世派电源、永辉生态、富宏竹木等企业,2006年又引进外资企业2户落户镇内郑州工业小区(天源药业、精密铸造),其中天源药业由浙江客商林成芳投资1000万元,企业占地50亩。
社会事业
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家庭活动,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健,建城区内实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陡北村还被列入县级生态示范村,全镇环境做到无污染,群众环保意识日益增长。其次1997年山泉引流工程的完成,彻底改变饮用水不卫生状况。积极开展多项文体活动。成立镇科协,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积极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软件、硬件条件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行优生优育,2000年来均保持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领先地位。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群众法制观念普遍提高,社会综合治理取得实效,人民安居乐业。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9230男36231女32999家庭户户数18082家庭户总人口(总)65425家庭户男33690家庭户女317350-14岁(总)164550-14岁男89140-14岁女754115-64岁(总)4871815-64岁男2554915-64岁女2316965岁及以上(总)405765岁及以上男176865岁及以上女228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