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下镇地图
澡下镇相关地区地图:
(五)、风景名胜
澡下镇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甚多,自然风光旖旎,是搞旅游开发的佳地。5.1新安塔:新安塔,位于本镇龙溪村西0.5公里处宝塔山。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该塔为空心楼阁或砖塔,5级8面,高约21米,塔基用花岗石叠筑,上为青砖眠砌,每层外有三道斗拱托起腰檐,上层用花岗岩压边,檐角有风铃,塔顶用花岗岩覆盖。一级约高4米,有三门,西门顶有一长0.95米宽0.38米花岗岩石匾,上部刻“新安塔”3字,塔内有条式壁画,或人物、或风景、或神仙传说。二级高4米,有壁画4幅,有赞诗二首。三级高4米,内有壁画4幅,有赞诗二首。四、五级因楼板年久失修,无法攀登。
5.2越王山:越王山,原名药王山,传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胜西进伐楚,在药王山顶平旷处筑城扎寨,长驻兵马,后人因名为越王山。据道光《奉新县志·古迹》载:“越王山在县西五十里,相传越王勾践西进伐楚,曾屯兵于此”。又据该书《山川》条载:“越王山奇峭屏列,颠甚平旷,可三里许。上有宝莲院,院内有滥泉涌出,汇而成湖,山之东有石佛墓,其西南则有邹公洞、琵琶峰、虎迹石、点军坪、走马仑、凤凰池、龙须洞、雷公岩、游仙台诸胜。”越王山得名后,历经后世千百年经营,古迹甚多。到明清时,奉新十大名胜,越山就占有其二。一曰:越岭云旗。所谓“云旗”,系指云气在人们眼中幻化成当年越王勾践驻兵旌旗形状,是当时广为传颂的奇景。一曰“云峰虎迹”,云峰即越王山上的琵琶峰,在琵琶峰前岩石上留有吴彩鸾、文箫双双成仙后跨虎仙去留澡下的麻鞋、柱杖、虎迹等,也是当时奉新县著名的奇景。由于越山山雄景奇,仙道文化、佛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文人墨客常去登临游玩,并常有诗咏,题刻传世,在越山上最著名的石刻有“跨虎登仙”石刻。最著名的诗词有清朝诗人徐运启作的《七律·越王山》:越王山上月轮收,翠黛青螺近欲浮,霸业尽随莲院水,云旗犹带土城秋,点军坪上松杉老,走马仑前鹿逐游,我欲登临问兴废,晴岚如许远峰头。
5.3光天化日石刻:光天化日石刻,位于青潭北0.5公里,坑里村小组大路旁。一块硕大花岗岩由于雷击后,倒在古道上,其中朝南一面平整,高约丈余,就在朝南平面上部,阳刻四字“光天化日”周边还刻有边线,形成匾额状,宽约1米,长约3米。据传是道光年间罗姓一年考起三个举人,为庆祝本族教化盛事,刻石以致庆。大石澡下压有一不规则斜石,上有阳刻“咸丰元年”等字,据罗姓老人说,澡下面的字与“光天化日”没有联系,是记述另一件事时所刻。四眼井,位于龙溪村西北1.5公里的金泉村小组前,有一口“四眼井”,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距今164年。井身砖砌正方形,边长105厘米,井深约10米,井身上有花岗岩正方井台,边长234厘米,井台上竖有4口园形完整花岗岩井架(上圆澡下方)。4口井间距8厘米,中心距离50厘米,井架高31厘米,井架外径62厘米,内径32百米,内厚9厘米,每个井架上都有阴刻楷书文字,其中东南井刻有“金泉井”三字,西南井刻有“道光戊戌”四字,西北井刻“罗汉章”三字,东北井刻有“初建”二字。据当地老人介绍,此井与新安塔同属一人(罗汉章,时任安徽凤阳府一个知县)发起筹建。
5.4水栏关:水栏关,位于我镇观澡下村西约一公里处,地处?潦河源头澡下段,这里由于两山对峙,形成隘口,曾是“一板截隘,万流莫向”的险峻之地,故称水栏关。1969年9月,全县人民利用天然条件在这里一座以发电为主,防洪、灌溉和养鱼为辅的老愚公水库(又称愚公湖)和四座梯级发电站,1972年3月竣工。水库高47.5米,坝长181.5米,顶宽5米,控制46.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库容2640万立方米,引水渠20公里,大小水工建筑63座。水库外坝两侧,各有一条175级水泥阶梯路,拾级而上,东边是一级水力发电站厂房及办公楼、宾馆等建筑,西部是水栏关水库,水库湖光浩淼,碧波荡漾,鱼跃涟漪,鸥飞草丛,婉然一幅江南小景。堤头西北有一小经通至山顶,山上建有一松鹤亭,亭台古朴,独具风姿。在这里观日出有含鄱口之情,看斜阳如怀花港之意。
5.5里水库:里水库.位于澡下镇东10公里汪家村的?里村小组和古家村小组之间,建于1972年,以灌溉为主,水产养殖为辅,面积为400亩,引水干渠10公里,水库以库深、水清、林绿、湾多为特点,水库汛期水深30米,枯水期也保持在10米以上,一年四季水面如碧,没有一丝污染,水库周围被崇山竣岭包围,常年碧绿可人,远山近树尽映水中,倒影若如琼林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