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南京市地图 >
高淳县地图
高淳县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特色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局不断加大县城规划编制力度,充分发挥了规划对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聘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高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2000年报市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将县城定位为一个既具时代特色,又保持地方特色,以工业和旅游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交通便捷,市场繁荣,城市布局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水乡特色和古镇风貌的现代化湖滨城市,并提出了在现状建设用地基础上向东、北两个方向发展,形成方格网状为主的总体格局的规划目标。县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我县的城市建设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即“古镇风貌凸现,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最佳的湖滨新区”。根据这一定位,为拓展县城空间,有序指导新区建设,2003年5月,县启动了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至2004年5月,《高淳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同年9月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实施。该规划确定了新区的具体范围、建设用地面积、人口规模以及各类用地、道路系统、公共设施、空间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内容,将新区性质定位为以现代化制造业为主要功能的湖滨城市东部新区。近年来,我们以县城(包括新区)总体规划为依据,逐步对县城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进行完善,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000多万元,共编制县城绿地、消防、管道燃气等专业规划5部,县城新区11.9平方公里启动区、县城产业区中心地块、县城行政中心等控制性详规8个,高淳老街、湖滨大道、宝塔公园等修建性详规40多个,有效地保障了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目前,县城已形成湖滨大道景观区、老街历史文化景区、苏皖农贸服务区、宝塔路商业景观区、镇兴路行政办公中心区、城中居住花苑区、工业新区等七个功能区域,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城区各区域范围的功能定位。

行政区划

2004年底高淳县行政区划一览:辖9个镇:淳城街道、淳溪镇、阳江镇、砖墙镇、古柏村、漆桥镇、东坝镇、固城镇、桠溪镇、定埠镇。淳溪镇面积83.57平方千米,人口107184人。阳江镇面积125.03平方千米,人口71595人。砖墙镇面积68.88平方千米,人口35545人。古柏镇面积50.68平方千米,人口34999人。漆桥镇面积53.70平方千米,人口25400人。固城镇面积83.46平方千米,人口39261人。东坝镇面积78.48平方千米,人口33921人。定埠镇面积57.98平方千米,人口27729人。桠溪镇面积111.42平方千米,人口44401人。(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整理),高淳县辖9个镇,17个居委会、166个村委会。面积801.8平方千米,人口42.80万人。(*此处区划地名、面积、人口资料根据“南京市地名网”,估计为2004年资料)*,淳溪镇镇政府驻淳溪。面积82.6平方千米,人口101330人。辖9个居委会:淳西、河滨、南漪、栗园、淳安、大桥、北漪、凤岭、河城;27个行政村:王村、西舍、渔业、甘村、宝塔、戴村、渭凤、八字角、姜家、河城、铺头、南塘、龙井、城东、驼头、永花、薛城、荣复、双进、邢丰、长丰、长乐、新杨、杨家、花奔、太安、临城。固城镇镇政府驻固城。面积83.47平方千米,人口45313人。辖1个居委会:固城;17个行政村:固城、双岗、双全、游山、庙岗、禅林、振兴、曙光、桥头、花联、蒋山、漕塘、前进、三陇、花庙、九龙、义保。东坝镇镇政府驻东坝。面积87.84平方千米,人口36890人。辖2个居委会:镇南、镇北;15个行政村:东坝、山庄、沛桥、新建、孙六、中村、东风、松儿铺、红旗、童家、建设、叔同、游子山、和睦涧、傅家坛。桠溪镇镇政府驻桠溪。面积114.34平方千米,人口45262人。辖1个居委会:桠溪;18个行政村:桠溪、安乐、观圩、石牌、赵村、观溪、跃进、永庆、尚义、荆山、蓝溪、桥李、松溪、兴旺、顾陇、瑶宕、穆家庄、新塘。漆桥镇镇政府驻双牌石。面积52.46平方千米,人口25858人。辖1个居委会:双牌石;7个行政村:漆桥、中心、和平、茅山、双游、双联、荆溪。阳江镇镇政府驻沧溪。面积125.03平方千米,人口73035人。辖1个居委会:阳江;40个行政村:新桥、夹埂、官路、保城、双城、永丰、东山、孙王、董牌、肖王、北固、大月、南荡、杨家湾、高墩、西屏、屏埂、太平、狮树、河莲、丁家、宝圩、关王、新正、永联、芮杨、李沈、明光、永富、龙潭、小花、费家咀、丹莲、南埂、西莲、东湖、楼下、一字、南溪、大花。定埠镇镇政府驻定埠。面积60.07平方千米,人口28188人。辖1个居委会:定埠;11个行政村:胥河、镇东、韩桥、花义、镇南、新闸、银杏、新墙、河南、青桂、枫园。砖墙镇镇政府驻砖墙。面积64.73平方千米,人口36070人。辖14个行政村:仙圩、茅城、三和、水碧桥、陡门、桥湾、北埂陈、凤卞、大涵、港口、四园、夹沟、木樨、永成。古柏镇镇政府驻韩村。面积52.62平方千米,人口36035人。辖1个居委会:古柏;17个行政村:江张、段土癸头、丁檀村、韩村、永宋、戴家城、双保、后保、武家嘴、凤纬、袁村、唐翔、黄家、卫棠、双红、联合、古柏。2005年3月,撤销定埠镇,将其管辖范围分别划入桠溪镇和东坝镇。区划调整后,高淳县辖8个镇:淳溪镇、阳江镇、砖墙镇、古柏镇、漆桥镇、固城镇、东坝镇、桠溪镇。

高淳话

高淳话指南京高淳所使用的地方方言。高淳话被称为“古韵方言活化石”,具有独特的价值。

历史文化

游子思归:游子山,高淳的象征。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国诸侯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你争我斗,闹得天下大乱。有位圣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于是,他辞去鲁国管司法的长官和代理丞相职务,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他那一整套恢复周朝礼制的政治主张。可是,当时大国都忙着争霸,小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他的主张当然难以被人接受。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公元前489年,他来到楚国。当时,吴楚争霸已经结束。由于吴王阖闾早几年前南征越国时,中了越人的箭而身亡,从此吴国把全部怨恨都转移到越国方面,开始了长达22年的吴越之争。楚国认为这是它重振霸业的大好时机,就一边坐山观虎斗,一边乘机向东扩展势力。由此,高淳再度成为吴楚交界之地。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起先打算把有户籍登记的700里疆土封给他。当发现孔子的主张与自己完全不同时,随即改变了主意。孔子对此也不在意。他要继续东游,一直到吴楚交界之地,亲眼去看看那些“乱臣贼子”为了一己私利,你争我斗所造下的罪孽。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在楚昭王的帮助下,过了大江,沿着伍子胥当年出昭关时的小丹阳古道。由西往东,来到高淳境内。当时,高淳一带并非偏僻之地。吴楚争霸时,为了军事需要,开通了小丹阳和朱方古道。以被伍子胥烧毁的军事重镇古固城为起点,西北向可到现今江宁县的小丹阳;东北向可达今镇江、丹徒之南的朱方。且三点可联成一线,供战车驰骋。此外,水路有中江横穿全境。由于连年战乱,高淳一带地矿人稀,白骨儡然,满目疮痍。孔子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富饶的水面无人渔业,不由得一路感叹。在经过大片水区和平原后,他发现前边有座山,就带着弟子一起上去探察。这座山就是当今的游山,那时称梁山,又名绵山。孔子从南坡登上山顶。发现此山虽然比不上他老家的泰山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却也显得玲珑清秀。树木青翠,鸟鸣悦耳,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孔子的目光转至山下,看看这块既肥美又荒芜的水乡之地,一股茫然、凄凉的感觉涌上心头。楚国有个装疯的人叫接舆,他曾唱歌对孔子说:凤凰啊凤凰,你的礼教为何不受人重视!过去的已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如今崇尚礼教的从政者已没有了!孔子突然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他无法制止权贵们争权夺利、荒淫奢侈的行为,就产生了游子思归的念头。就在楚昭王逝世的这年秋天,孔子开始辗转返回鲁国。后来,孔子着手编写《春秋》。在《春秋》一书中,孔子不承认高淳东边的吴国和西边的楚国为诸侯,而贬称他们为子爵。司马迁在《史记》中解释说:孔子这样做是为了使天下的乱臣奸贼都感到恐惧。由于孔子之游,后人将梁山改名为游子山,它含有游子思归的意味。直到今天,人们对那些乡土意识较浓的高淳人,仍形容为“看不见游山就要哭”。
万寿戏台:高淳最古老的戏台为元朝万寿戏台;源于元末明初的《高淳阳腔目连戏》,在全国各类古剧种占有一席之地。高淳最古老的戏台叫万寿台。它位于固城镇南约五里的刘家陇村,始建元朝延佑元年,即公元1314年。因历史悠久,又称万年戏台。高淳的戏曲艺术,起源于宋朝。开始只有南曲,即以南方语言用韵,音乐为五声音阶,用萧笛伴奏,声调柔和和婉转。后来,随着北方大批移民南渡避乱,又带来了北曲。北曲和南曲相对应,声调奠劲朴实,音乐为七声音阶。元朝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鼎盛期,著名的《窦娥冤》、《西厢记》就产生在那时。高淳一带的戏曲,则相应地由南曲、北曲,演变为音乐、歌舞动作、念白溶于一炉的元杂剧。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时,废除了科举制,又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人分为四等,高淳属身份最底的“南人”。这样一来,一些书香门第特别是南渡避乱的达官显贵的后代,失去了求取功名的机会。于是,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吹拉弹唱、和歌奏乐方面,成为半职业艺人和戏剧爱好者:一些有文化的僧、道,也加入这一行列,进而使高淳的古代戏曲,一度出现高潮。那时,每到农闲或节日,特别是在丰年,搭太唱戏已逐步成为民间习俗。由于高淳阳腔目连戏宣扬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内容较多,后来就逐渐衰亡了。但因其具有独特的风格,至今被戏曲专家作为研究我国剧种起源的课题之一。始于元朝的万寿戏台,虽进行过重建和多次整修,但因年代久远,许多雕刻、装饰已严重受损,而戏楼的外型尚存,1984年被列为县保护文物。当登上这座古老的戏台,仍可想象出当年戏剧演出和庙会盛况。
太白泛舟:大诗人李白被唐明皇“放归山林”,高淳一带的山水使诗人感叹不已。李白,是中国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他42岁被唐明皇召进宫内,起草诏书,并为杨贵妃填写歌词;曾当着皇帝的面,叫权势显赫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后来,因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就辞官离开长安。诗人游遍大半个中国。公元753年秋后至756年冬,他寓居当涂3年,经常泛舟于当今高淳、溧阳、宣州一带。这里的山水,使诗人流连忘返,感叹不已。《游高淳丹阳湖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那时,古溧阳已分为溧阳、溧水两县。高淳与溧水为一县,县城曾一度设在开化城,即大约在现今顾陇乡南城村附近。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高淳一带,人口大量增加。东部丘陵地区,不光种植麦子大豆,还开始种植原产于长城以北的荞麦;原限于黄河流域的栽桑养蚕业,也开始在这里发展起来。西部一带,则为“稻米流脂,藕荷飘香”之地,并盛产鱼虾水禽。农田耕作普遍由直辕犁改为曲辕犁。农家妇女,上身着衫,下身穿裙,以红色最流行。当时,丹阳湖迂回三百里。原西莲乡和丹湖乡及沧溪、狮树的大部,水盈季节均属丹阳湖的范围。由于这一带到处有荷藕,因而当地人又称丹阳湖为西莲湖。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大约作于755年初秋,即北方开始发生“安史之乱”的那年。李白供奉翰林三年,深知朝廷上层的腐败。他在早几年前的《雪谗诗赠友人》中,曾将杨贵妃比作妲己,料定天下将出现商纣时的混乱。而诗人性格中玩世不恭的一面,则使其抛开他所认为的世俗之事,转而寄情于山水。盛夏已过,天高云淡,诗人泛舟,由西往东,来到丹阳湖上。天空特别高远,湖水蓝得醉人,碧波轻拍扁舟,仿佛可感受到万物都在运动。极远处似纱如幕,朦朦胧胧,那里有神仙吗?忽然,天际间出现点点白帆。原来,这是归来的商船。诗人咏出这迷人壮阔的湖景:湖与元气运,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扁舟载着诗人继续往东,可能到了现今丹湖乡一带。碧绿的荷叶肩并肩铺满湖面,洁白的芦苇花又给荷湖添上温柔恬雅的景致。近处传来轻微的声响,原来爬在荷叶上的乌龟不小心掉进水里。一群飞鸟掠过,钻进芦花丛中,发出吱吱喳喳的嘻闹声。空气甜丝丝的,四周又恢复宁静。蓦地,远处响起阵阵清亮甜美的渔歌和玉珠落盘似的笑声,一群身着红裙的采莲少女,天仙般地荡舟于茫茫荷色之中。身临此境,使李白的诗再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大诗人李白,一生中咏过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诗意排空而来,具有千钧之力。而《游高淳丹阳湖诗》,则显得既豪气逼人,又柔情别致。上下两阕一张一弛、一刚一柔,给人一种跌宕脱洒的韵味。在千古以来咏湖诗中,可称上乘佳作。高淳一带清秀的山水,滋润了这位大诗人的笔墨。就在《游高淳丹阳湖诗》写后不久,有位浣纱女的事迹,深深震撼了这位诗仙的心灵。李白一反以往的玩世不恭,以万丈雄心,投入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

历史名人

伍子胥、邢光宗、邢肪、魏良臣、高尔泰、齐泰

特色产品

青山碧螺春:高淳地方名茶,产于风景秀丽的高淳东部青山丘岭,这里土地肥沃,风光旖旎,林壑优美。相传清康熙皇帝到江南巡游见此茶青翠似碧玉,形状蜷曲如螺,采制于春天而赐“碧螺春”。碧螺春由采摘茶树嫩梢初展的一芽一叶制成,叶长长约一点五厘米,嫩叶背面密生茸毛,茸毛也叫白毫,白毫越多,说明茶叶越嫩,品质越好。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紧细、蜷曲,白毫多;香气浓郁,滋味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的感觉;泡出茶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碧螺春茶叶含有咖啡碱、茶碱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醒脑、健睥、清心、明目、润喉之功效,喝了之后,能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制作碧螺春是一项辛苦细致的劳动,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传统手艺。一斤碧螺春干茶,要采摘五万五千至六万的嫩芽,经过精拣、杀青、揉捻、搓团等工序,采摘需及时、精细,做工也十分讲究。春天的清晨,在一个个茶园里,采茶姑娘们神采飞扬,敏捷地从茶树上精采细摘一片片嫩叶,情景动人;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一片忙碌。焙茶手把拣好的鲜叶倒入滚烫的锅里,叉开手指,不停的翻拌,看着叶芽深绿了,变软了,就让锅里保持中等温度,开始揉捻,使叶芽水分蒸发,条索紧缩,蜷曲成螺形,以后一边降温,一边搓团,等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时,一锅优质碧螺春就制成了。
老街布鞋:是高淳著名的特产之一。早在明清时期,高淳布鞋就名闻遐迩,远销苏、锡、常、宁、镇、扬和安徽芜湖、宣州地区。那时候,妇女大都不事农活,特别重视做针线活儿。所以农村中的妇女很少有不会纳鞋底、做布鞋的。姑娘们长到十一、二岁,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剪鞋样、绣鞋花、纳鞋底、做鞋帮。不会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会喜欢,村里人就会嘲笑,说是"能剪能画的是麻利婆,不会剪画的是钝煞鬼"。满清时期女人时兴裹小脚,俗称"三寸金莲”这种封建主义的枷锁,束缚了妇女数千年。那时候,衡量女人美丑的标准就看脚大脚小,脚小便是"美人"。这种"裹脚"的恶习,虽为广大妇女所深恶痛绝,但反抗者廖廖无几。女孩子迫于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着眼泪让大人们用白布一层一层地将稚嫩的脚掌包裹起来。经过长年累月的煎熬,硬挤出一双"小脚"来。然而,要给"三寸金莲"做一双合适的绣花鞋,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选好面料,如缎面的、绸面的、绫面的,贫苦农家大都用布面的。在布料颜色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未出嫁的姑娘,大都用红色鞋面;出嫁后尚未生育的媳妇,用红色或绿色的鞋面;中年妇女一般用紫红色或黛绿色的鞋面:老年妇女通常用黑锻或黑棉布做鞋面。在鞋面上绣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衡量一个女人做鞋手艺高低的主要标志,巧手绣出的花鸟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笨手绣出的花鸟粗糙呆板、不堪入目。鞋花的品种很多,除各种花草外,还有"风戏牡丹"、"双燕展翅"、"蜻蜓戏荷"、"喜鹊登梅"等等。但很少有绣虎、豹、狮、牛、马、羊和人物肖像的。纳鞋底也有讲究,有纳"满天星"的、有纳"千家万字圣"的,有纳"必定双全"的、有纳"波浪式"的、还有纳"八卦式"的等。制作一双绣花鞋,从放样到成鞋,大致需要20多道工序。男人们穿的棉布鞋比较简单,大都是白底黑帮,花样不多,既不要绣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选择,有能耐的女人只能在纳鞋底上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高淳民间有个传统习俗,在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中,不仅要准备几双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单、棉布鞋,而且要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各做一双寿鞋,还要给小叔小姑各做一双喜鞋,给尚未出生的儿子做几双绣有虎头的"子孙鞋”因此,姑娘出嫁前,要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门做鞋。当然,也有母亲、嫂嫂、姐姐和女中好友帮着做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过。不过,如今棉布鞋己被各种高档皮鞋和各种制式球鞋、运动鞋、旅游鞋取代了,。
羽毛贡扇:古镇淳溪,地处固城、丹阳、石臼三湖怀抱之中。湖中芦苇丛生,湖滩遍布,是水禽生长、繁殖最佳的栖身之地。古时候,湖中雁鹅、鸬鹚、獐鸡等水禽处处皆是,飞起时遮天蔽日,落下时盖地一片。这些水禽的羽毛色彩鲜艳,十分华丽,是制作羽扇的最佳原料。早在1800多年前,三湖沿岸的农民便利用冬闲季节,深入湖滩狞猎,捕得水禽后,将禽肉自食,拔其羽翎到街上出售。那时的古镇老街是三湖环绕的高阜地区,自然成了制作和销售羽毛扇的场所。1927年至1931年,高淳羽扇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生产销售量达到10万把以上,产品销售到浙江的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安徽的宣州、安庆、芜湖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并由上海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著名商号,转手向国外销售。1937年日寇入侵后,高淳羽扇生产曾一度陷入困境。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高淳羽扇制作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产销量由解放前夕的40万把猛增到100万把,畅销到苏联、加拿大、南洋群岛及大洋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1951年,为了表达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高淳羽扇工人挑选最好的雕翎,精心制作了四把宝剑式象牙托柄的大型羽扇,分别赠送给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苏南行署主任管文尉。毛主席、朱总司令收到羽扇后,当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酬金20元,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