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排乡地图
高排乡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中央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的、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沿周版线的三个新农村建设点(山口村大迳、高排老谢屋、石灰坝村油槽凹)已基本成型,突现农民主体,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8个。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泥路12.5公里;电力通信高排乡普及率达98%;圩镇建设日臻完善,新建占地28亩新农资市场;学校、医院设备设施齐全。圩镇规划标准高,功能齐全,实用,更具前瞻性,新型现代化边贸特色的小城镇已现雏形。
产业
高排乡主导产业特色明显。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操作,群众自愿,高排乡果业种植,面积1万余亩,已挂果7543亩,年产值133万元;烟叶生产突破480亩,亩平利润实现了1530元,在乡政府的合理引导,大力扶持下,高排乡烟农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良好;以全省优质水稻制种基地为依托的种业发展,方兴未艾,种业面积已达2000亩,全乡农民以“上稻制种,下稻种烟,亩平收入超三千”的耕作方式,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猪养殖大力优化品种,有针对性培植发展养殖大户,全乡年出栏超过4650头。果业、烤烟、制种(种业)、生猪等四大主导产业已基本成型,并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找准了农民通过产业致富的发展路子。
活力之乡
步入高排乡政府,一块“干部工作绩效公示栏”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在公示栏上,每位乡领,导和干部上周所做的工作及得失全部写得清清楚楚。谢联生说:“要打造一个活力之乡,必须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文化,让文化成为点燃活力和激情的触发器。”想法决定做法。为营造昂扬向上的活力文化,高排乡首先从机关文化建设抓起,一次制订了“二十个不准”,发出了二十个倡议。在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学习生活上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倡导干部热爱生活、乐于学习。活力文化的培育,很快在机关上下产生效应:干部中练书法、学二胡、弹吉他的人多了,打牌、打麻将的人没了;早晨锻炼的人多了,睡懒觉的人没了;忙忙碌碌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干部要有活力还要有素质。为提高干部素质,高排乡在执行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周一课”和“每月双赛”的内容。全年每名乡干部至少要登台两次就自己的业务和专长为大家作一次讲座,每月都要就干部的才艺或知识开展两次不同内容的促学竞赛。打造“活力之乡”的目标在全乡引起强烈共鸣。群众的创业热情、追求档次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山口村最近连续增加了6部小车,全村已有26位农民有了私家轿车。农民廖华已有石场、加油站、建材店等多处实业,在创业氛围的感染下,他又决定在即将开通的周版线旁新开一家酒店。失传已经十五年的“三角班”在该乡石灰坝村再次复活,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戏曲再次焕发生机。
历史沿革
高排乡始设于民国35年,为高排区,后因时事变迁,几经易名为:高排公社、高峰,公社、高排乡等。曾辖高排、晓龙高兰(今晓龙高兰村)、牛牯坑(今右水乡中坝村),直到1984年才基本定局,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