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宜宾市地图 > 筠连县地图 >
高坪苗族乡地图
高坪苗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宣传服务,2004——2005年,每年建不少于300亩的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示范片、500亩玉米单株定向移栽示范片、黄牛杂改肉牛基地示范。2003年春起,进行新能源利用技术推广,现已在全乡建成沼气池56口,并投入使用。

发展规划

把烤烟做精,畜牧做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把企业做强,商贸做活,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场镇规划和建设步伐,努力把高坪建设成为“川云边贸苗族文化集镇”。

经济发展状况

2001年玉米产量1426.25吨、水稻522.1吨、马铃薯390.55吨、甘薯290吨千克。出栏肥猪5839头,仔猪28000头,牛116头,羊280只。全乡人均纯收入1709元,乡镇企业产值200万元;2002年玉米产量1254.6吨、水稻458.15吨、马铃薯462.5吨、甘薯361吨千克。出栏肥猪6300头,仔猪30000头,牛227头,羊340只。全乡人均纯收入1819元,乡镇企业产值616万元;2003年玉米产量1274.15吨、水稻531.75吨、马铃薯502.45吨、甘薯331吨千克。出栏肥猪6917头,仔猪39997头,牛350头,羊300只。全乡人均纯收入1939元,乡镇企业产值660;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796万元,比2001年增长30%,粮食产量达593.9万斤,人均占有粮食840斤。工业增加值156万元。出栏肥猪7218头、仔猪41100头、牛450头、羊352只。分别比2001年增长23.6%、46.8%、288%、25.7%。人均纯收入2199元,比2001年增长490元。

民族文化

2001年5月,完成了《高坪苗族乡志》编纂工作并通过县人民政府评审;2001年6月,由四川省21个苗族乡发起,由团林、联合、高坪承办的“四川省苗族乡首届经济文化研讨会落木祥苗族端午文化艺术节”在高坪举行;2004年端午节,举办了首届“农民竞技活动”等。高坪特有的苗族文化氛围浓厚,每年的“端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和“春节苗族踩山节”,都将举办丰富多彩有文艺活动,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全乡34个村民组已有32个组通公路,通车里程达52公里;农村电网全面改造结束;全乡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开通了两个移动基站,实现了移动电话无盲区;街道全面进行了水泥硬化,2005年将全面完成街道亮化工程;全乡200余户危草房改造工程已经启动,三年内将全面消灭危草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小学部、初中部综合教学楼已全面投入使用,教师住宿楼修建工程已经启动,2006年上半年能全面竣工。

教育工作

2001——2003年,顺利通过省、市“普九”复查验收。全乡共有小学5所,教室总面积3653平方米,活动场地5033平方米,有正式教师47名,代课教师21名,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140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82人,女学生641人)。有初级中学1所,教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活动场地2000平方米,有正式教师16名,代课教师3名,有教学班8个,在校初中中424人(其中:苗族98人,女学生208人)。7——12周岁儿童总数为781人。正常儿童入学率99.1%,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正常儿童中女童入学率为98.8%。毕业率100%,完成率97.8%;13——15周岁儿童为473人,正常少年入学率99.5%、毕业率100%、完成率93.6%。全乡图书配备初中生均10册,小学生均7.35册。实验室仪器配备率小学95%、初中100%。2001年秋期起,各校陆续配备电脑35台,启动电脑技能和远程教育。

建制沿革

高坪苗族乡清朝时属高县定边乡(治落木柔场)祥八甲。1929年,设木祥乡,隶高县。1935年设木祥联保,隶高县第三区,1940年复设乡镇,更名吉祥乡。1945年划隶沐爱设治局,1948年沐爱置县,隶沐爱县。1950年2月复入高县,隶高县第五区(治落木柔场),次年更名和平乡,驻地落木祥。1952年7月划隶高县第七区(治蒿坝场)。1953年10月划入筠连,隶筠连县第六区。1955年县撤第六区,划隶第五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更名和平公社,1981年更名高坪公社,1984年2月2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苗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