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武威市地图 >
古浪县地图
古浪县相关地区地图:

运石风波

近日,一则《奇闻!曝某贫困县耗资千万搬运一块大石头》的帖子在不少网站上转载。该帖反映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武威市古浪县9月12日花500万元(另有说1300万元),将重369吨的被当地人称为“神石”的“甘州石”,从古浪峡搬到9公里外的金三角广场。网友普遍质疑其为“劳民伤财”。对此,羊城晚报特意做了探访报道。古浪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12日下午回应羊城晚报记者称,搬运巨石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甘州石”,实际没花那么多钱,不过,究竟花了多少钱却说不出来。
网帖爆料:耗资千万搬块石头!:据资料介绍,甘州石,也叫“甘酒石”“育婴石”“摧生石”,位于浪城外约7公里的古浪峡中。其色青白,形状凹凸不平,露出地面约3米,周长约19米(露出地面的),上面刻有“甘州石”。巨石表面有几个深槽,相传是育龄妇女摸石所致。自古以来,甘酒石就为古浪峡一异景。记者发现,早在9月中旬,百度古浪县贴吧上便有网友议论此事。网帖很“文艺性”地写道:“话说公元2010年9月12日,是一个天朗气清、天高云淡的日子。在古浪峡沉睡了不知有上下几千年的甘州石被惊醒了,几个道士装模作样、跪下来向甘州石叩拜……一帮人把甘州石用裹着红色绸缎的绳索铁链五花大绑了起来,吊起来放到那么两个并列有320只圆腿的家伙上。”帖子所说的“圆腿”指运载巨石的两辆大车的车轮。网帖说,有人在甘州石前面高擎红旗,甘州石四面挂上标语。一路上,由警车鸣笛开道,浩浩荡荡向古浪县城蠕动,县城里人山人海,不少人放鞭炮、烧纸钱迎接。4个小时后,硕大的甘州石被安放在了古浪县城北一个叫金三角的广场,美其名曰“城标”。网帖说搬运花了500万元,但也有人称实际花了1300万,但对外说是300万。网帖说,据说为了移这块寓意“时(石)来运转”的石头,“县上领导请了好多风水大师”,“古浪县县长三步一磕头,磕了99米迎接”,转移巨石还“刷新了吉尼斯纪录”。
网友质疑:这笔巨款从何而来?:官方资料显示,古浪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去年1至10月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仅7044万元。有网友称,“古浪乃一个贫困县,不少家庭还不能填饱肚子,竟然花1000多万元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这笔巨款从何而来?又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权……”,还有网友质疑:巨石几千年来“游动”在古浪峡清澈的水中,与清风和山水美景融为一体,把巨石从其所处的自然美景中搬到城市广场反而糟蹋了美景。有的网友还称政府这样做“从某种角度说已经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但也有人支持这个做法。“搬石头也有决策者的理由,最起码可以宣传古浪。要是真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古浪就知名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让世界了解古浪。”
古浪宣传部:远没花那么多钱!:古浪县委宣传部一位自称姓崔的工作人员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对搬石头一事的具体情况不清楚。他让记者去问县建设局。县建设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搬石头的工作是由建设局下属市政所负责的,花了多少钱他并不清楚。但当记者打听市政所电话以及希望他提供费用情况时,他却称要通过宣传部打招呼才能提供相关资料。12日下午,武威市的“114”查号台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而古浪县政府门户网站一直打不开。记者于是再次联络古浪县委宣传部,崔姓工作人员说让领导回复记者手机。不久,一位自称是宣传部报道组李组长的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已看到相关帖子,该县确有9月12日搬石头一事,但是县长磕头迎接等迷信的事情“是没有的”,也远没有花那么多钱。面对记者一再追问,他说,政府曾发文件对搬运工程进行招标,但是没有看到文件上显示招标金额;县建设局跟他说工程还没有结算,搬石头花多少钱还不知道。对于为什么要搬石头的问题,这位人士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甘州石”。记者问,这块石头几千年来在古浪峡都没事,为何一定要搬呢?他的回答是,“石头放在广场上有很多人经过,可以更好地看护。”,据他介绍,搬巨石一举目前并未被确认“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经济概况

综合: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强劲。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87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22万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58866万元,增长16.72%;第三产业增加值77715万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02:30.69:42.29调整为27.62:31.20:41.1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去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的同时,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9771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78%,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不但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效缓减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99元,比上年增加802元,折合665美元,增长20.07%。居民消费价格高位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8.5%。
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经济运行态势平稳。2007年古浪县的农业发展突出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7655万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产值51295万元,增长17.4%;林业产值1261万元,增长9.1%;畜牧业产值21252万元,下降2%。实现农业增加值52122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1864万元,增长7.85%;林业增加值675万元,增长3.39%;畜牧业增加值18313万元,增长1.22%;农业服务业增加值1269万元,同比增长5.7%。农林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62.5:1.48:36.02变化为今年的62.62:1.33:36.05。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90.16万亩,比上年增长3.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67万亩,较去年增长3.1%,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7.2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9万亩,较去年增长12.9%,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2%,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73.4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4%,农业商品率达到26.9%,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同比增长17.4%。其中夏粮产量达9.8万吨,比上年增长18.7%;秋粮产量6万吨,比去年增长14.9%,油料产量0.76万吨,比上年下降10.59%;蔬菜产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28.21%。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日光温室2687.5亩,使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到5505亩。完成当年造林面积1.65万亩。其中,防护林1.65万亩,全年退耕造林0.5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58万株,当年种草面积8.7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面积累计达73.6万亩,其中本年新封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5%。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7.87万头,比上年下降0.9%;年末牛存栏3.47万头,下降2%;猪存栏17.65万头,下降-1.1%;羊存栏33万只,增长5%;鸡存栏47.5万只,下降0.5%;肉类总产量达16.22吨,下降-3.4%;规模养殖户增加到2.6万户,本年新增1870户。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1%,保灌面积达到5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8%。扶贫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全县投入扶贫资金1179.25万元,0.34万人基本解决温饱。据贫困监测结果显示,全县低收入人口达66836万人,贫困人口达23940万人,贫困面为6.55%。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共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74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494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110万元、“两免一补”资金2456.71万元。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87.37%。农民患者全年共有15.15万人(次)报销医疗费897.8万元,积极开展农村医疗大病救助工作,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94.8万元,有694人实现大病医疗救助。确定了7个县级、3个市级、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整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通村公路、农村沼气能源等项目,加大“四改三化”综合配套建设,新增自来水用户2246户。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1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11%,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119800万元,同比增长21.01%,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75080万元,增长19.13%,乡镇工业增加值30750万元,同比增长22.75%。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增长明显。2007年全县拥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含个体工业)112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1782万元,增长17.34%。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4户,实现产值67821万元,增长13.5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6406万元,增长14.1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22104万元,增长13.4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2082万元,增长17.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0862万元,增长16.7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6.55%,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1万元。形成了以建材、化工、造纸、制药、面粉加工等行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村工业实现产值85260万元,增长20.8%,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69.79%提高到70.01%,成为全县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建筑业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46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城乡居民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7万平方米,增长9.91%;竣工房屋面积3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8万平方米,增长8.19%。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在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完工之后,县上大力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紧实施城建重点项目工程。2007年,开工建设项目71个,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城镇建设投资98136万元,同比下降13.2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4864万元,增长39.37%;房地产投资6211万元。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15.91%,拉动经济增长2.7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项目16个,投资额达到25150万元,新增和扩大了企业生产能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年末县乡公路里程达到1420.521公里。投资424万元,解决了12个村、2246户,1万人的饮水困难。
零售贸易业:市场消费稳中趋旺。2007年,受到价格指数的高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547万元,较上年增长18.1%。分城乡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627万元,增长31.8%,占零售总额的52.4%;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920万元,增长6%,占零售总额的4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48636万元,增长1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6%;餐饮业零售额7698万元,增长21.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6%;其他行业零售额213万元,与上年持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0.4%。
教育科学: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为先战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全县教育事业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快速发展。2007年被录取的大学本、专科学生1538人,录取率达到35.48%。职业中学在校学生982人,增长1.13%;高中在校生10448人,增长12.12%;初中在校学生23546人,增长5.8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2%,幼儿园在园幼儿5302人,认真实施义教工程和国家扶贫工程,积极争取助学项目资金,动员全社会捐资助学,使全县教育教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科技事业有了新进展。2007年全县引进、繁育、推广农畜新品种5类,新技术62项,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84人,增长14.37%。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44人;中级技术人员1511人;初级技术人员3817人。
交通和邮电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交通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3700万元,比上年增长9.92%,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客运量1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30.9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54万吨,货运周转量4332万吨公里。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47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电信业务量3380万元,增长0.3%;邮政业务量667万元,增长1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量达47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7000户。其中城市6000户,农村3100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2060户(含小灵通2480户)。全县电话普及率为16.82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0.95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64户,新增204户。全年报刊期发数29.55万份,函件8.93万件。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财税工作在注重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的同时,大力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强化预算控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使全县的可用财力明显增加。全年共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746万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县级财政收入2741万元,下降4.1%。年末财政支出50182万元,较上年增长40.69%。金融业运行状况良好。金融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全县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支撑,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957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3.7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93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6.4%。其中短期贷款3323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0.6%;中长期贷款2583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8.3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161万元,增长15.75%。存贷差率为1:0.62%。商业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58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企财险保费收入3.4万元,较上年大幅下降;农业险保费收入60万元,较上年有大幅增长。全年已决赔付额105万元,比上年下降23.36%。其中:企财险已决赔付额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54%。
社会事业: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继续活跃。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站)19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电视台1个,县乡广播站19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1.92%和89.93%,有线电视用户9396户,比上年增长1.37%。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29个,共有病床549张,其中,县级医院病床位332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6人,其中医生221人,全县有乡村医生550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9.61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数13.96张。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县体育人口达18万人,举办群体性体育活动62次,参赛人员36700人(次)。泗水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环境保护人员12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550公顷。能源消耗继续下降。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52881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260850吨。电力消费量84590万千瓦小时。万元GDP能耗1.954吨标煤,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7.6786吨标煤,万元GDP电耗4683.83千瓦时。
人口与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预期目标。据全省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末全县总户数为91510户,常住人口为39.32万人,全年出生3724人,出生率为12.02‰,死亡1619人,死亡率为5.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8‰。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0.18万人,占总人口的51.32%;女性人口19.14人,占总人口的48.68%。农业人口36.56万人,占总人口的92.98%,非农业人口2.76万人,占总人口的7.02%。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81元,比上年增加581元,增长10.19%;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元,比上年增加144元,增长7.94%;全县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3648万元,增长15.1%;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3750元,增长28.9%。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7.19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5.82万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11人,城镇失业率3.89%。输转富余劳动力10.6万人(次),劳务总收入3.71亿元。全县职工总数9926人(不包括城镇私营企业职工154人)。全县累计有36238人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救助资金1317万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547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112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