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镇地图
土门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简介
土门镇辖9个行政村:罗荣村、石团村、新乐村、天宝村、麓棠村、三合村、长白村、林堰村、民乐村;13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古楼街社区;5个居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38057人,农业人口36552人,非农业人口1495人,镇境内聚居着汉、藏、满、回、土族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现有农村劳动力22864人。〔人文景观〕,土门文风兴盛,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基础,境内有罗汉楼、三义殿、玉祖台、柏台等县级以上保护文物单位,"漪泉流饮"是清古浪知县徐思靖笔下的古浪十景之一。位于镇区东北4公里的八步沙私营经济发展小区,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52米,占地面积385亩。经多年的封沙育林,现已是沙退人进,绿树成阴,生态环境极佳,小区四周土地土质沙绵,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小区建设已具规模,建有林场一所,负责造林及生态环境的维护,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小区内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将成为一个集餐饮、娱乐、加工、修理、旅游为一体的商贸长廊。经济发展
一是,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业发展较快,全镇已有日光温室781幢,所产优质芹菜、黄瓜、西红柿等精细特蔬菜已销往兰州、宁夏、青海、新疆等各大城市。二是,畜产品以猪牛羊肉为主,辅之于大量的皮毛和鸡兔活禽,特别由于土门紧靠沙漠这一独特的放牧环境,所产羊羔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名扬省内外。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以啤酒大麦、玉米制种为主。四是,镇境内有各种乡镇企业573户,其中工业企业172户,主要产品有原煤、砖瓦、石灰石、面粉食用油等。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24万公斤;200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30万公斤。社会发展
交通与商业:土门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横穿腹地,乡村道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齐备,微机联网,无线电话开通,程控电话村村通,交通通信十分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电话用户已达2160户。10KV高压农电线路架通,全镇16个村,1个居委会全部通电、通邮;自来水管道铺通,可供人畜饮用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镇区内街道宽阔、洁净、铺面整齐,设有金融、商贸、餐饮服务机构及其延伸网点,可供迅捷、方便的服务,商业繁荣,旧有"土邑商务甲全县"之称。卫生院: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设备齐全,条件优越。村村有医疗保健站,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9个,病床9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人。
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健全,布局合理。镇内设有县级完全中学1所,有教师96人,在校学生1436人,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5所,有教职工381人,在校初中学生人,在校中小学生8542人。"普九"教育已经达标。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土门场镇落成。清康熙二十年至宣统三年,绵竹县所辖一城七十三个团,县设团练局,乡设团练办事处,团以百户长、千户长为构成体制。土门镇所辖为一、二、三、四、五团,乡团练处设保正1人,巡风1人,团设团正1人,团以下设甲,包括百户长。民国建立后,废清围练局为团总制,县设知县和把总各1名,各乡照各辖区不变,设团总局正副局长各1人,土门为绵竹县所辖西城外一乡,仍辖一、二、三、四、五团,联合为局,各团设团正、团副各1人,团以下设甲。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团总制为联保制,以县为保的统一编排,以若干保为联合体制,设联保办公处,设正副主任各1人,各保设正副保长各1人,当时土门由县统一划编,有土门邓林两个联保,两个联保下辖56个保。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实施新县制,改联保制为乡保制,由县统一划编,全县一城十九乡一镇,将土门、邓林两联保合并编划为土门乡,设乡公所,土门乡下设保、甲,成为乡镇机构细胞,共13保,保以下15户为1甲。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农历冬月初八日)土门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同志协助土门工作,同时当年产生了乡农民代表,主持工作。一九五○年十月成立了农民协会,下属13个分会。一九五○年十二月成立土门乡人民政府。土改结束后,一九五三年二月成立乡人民委员会,下属村共13个村。一九五四年五月,由于土门乡辖区面积大,由县上决定划分两个乡,一土门乡,二射水乡。一九五六年五月,为适应行政需要,将土门、射水二乡合并为一个土门乡,下设14个村。一九五八年进入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实行军事化管理,按部队编制,将土门编为1团、4营、13连,即将下辖13个村编改为13个连,连基础上编为4个营,全社为1个团。一九六○年将原连改编为管理区,全乡划为18个管区。一九六二年八月,体制下放,将原土门公社所辖管理区改名为大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九六九年十月土门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各大队于一九七○年也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一九七八年,公社、大队成立管理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土门公社管理委员会撤消,成立乡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三月各大队撤消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村民委员会。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土门撤乡建镇。组织机构
土门镇党委、政府现有国家公务员20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纪委书记、政法书记由副书记兼任),人大主席1名,镇长1名,副镇长3名,武装部长1名,经委副主任1名。镇党政机构设五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等按规定设置。负责党委组织、宣传、统战、纪检、监察、武装、信访、档案、群团及政府的文书、计划统计、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人事劳资、辖区内社会综合治理等综合管理;处理机关会务、接待、安全及后勤事务;做好机关各办、所之间的协调工作;负责机关财产、环境卫生管理和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统筹规划和实施;营造发展环境,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负责经济统计、安全生产监管、土地管理、村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民政、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负责镇财政工作;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指导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的管理;负责村会计核算和财务审计等有关工作。负责农业生产中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负责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动物疫病的防治及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检疫和强制性检验;负责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负责林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涉农工作的统计。负责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工作;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退休人员社会保险金的发放、管理;制定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负责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和计生药具发放。特色文化
茶文化:绵竹已有可考的种茶、制茶历史一千多年。公元755年前后,陆羽到蜀地考察茶事被赵坡茶高贵、清纯的品质折服,在其所著的《茶经》记载:“……汉州绵竹县竹山者,与润州同……”并将绵竹赵坡茶列入唐代五十种名茶之列。在蜀中生活多年的南宋大诗人陆游精通茶道,写下了““茶试赵坡如泼乳,芋来犀浦可专车。放翁一饱真无事,拟伴园头日把锄”的诗句。清代康熙绵竹知县陆箕永描绘当时茶叶丰收,茶农忙于采茶的喜人场面:“线磴回盘万仞冈,采茶郎似去年忙。几家门户原依旧,认取沿山七里香。”,可以看出当时绵竹产茶的盛景。《绵竹县志》记载:马跪寺前左右青龙、白虎二山产茶,远销松、茂。并有《茶法》篇对绵竹茶叶的流通和茶税的征收情况介绍。从此看来,绵竹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分支。土门茶叶和剑南春、绵竹年画合称为“绵竹三宝”,足见其历史悠久,影响远大。全镇现有茶园3000余亩,茶业企业5家,茶叶协会1个,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赵坡”牌为代表的绿名茶以芽嫩、香幽、旨高、趣长而著称。茶,已成为土门的一大特色文化,为弘扬茶文化,镇党委、政府和茶叶协会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茶文化节”。不少省、市领导和远近宾朋前来土门品茶谈茶、观赏茶艺、题词留言。旅游文化:土门镇具有风光秀丽的景色和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沿山一带,山明水秀、林壑幽美,景色秀丽,自然人文景观颇多,有德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三溪寺”,有碧波荡漾的卧牛湖,有神泉之称的“三箭水”,该泉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列为“中国名泉”,“土门八景”奇绝可爱,每年市内外前来土门踏青赏景、游玩休闲者众多,几百年来,众多文人雅士来这里观光览胜,题词作诗抒发情怀,留下了不少诗词或碑文佳作,近年土门还钻采出被成都理工大学刘宝君院士誉为水质全省第一的温泉,井深1888米,井喷达126米,自涌水量672.3吨/天,水温38度,目前温泉正在逐步被开发利用,必将为土门镇的旅游文化事业书写更加亮丽的篇章。土门沿山旅游历史悠久,前景广阔,全镇正着手打好旅游文化这张牌,大力推进土门旅游文化事业。
佛教文化:土门三溪寺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佛教文化渊源流长。三溪寺,古名广安寺,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寺内有弥勒殿、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客房等建筑。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房等建筑。观音殿两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图鲁汉手书“龙虎””二字,字径5米,每字一笔挥成,似龙蛇卷曲,遒劲而苍古,蓄含龙腾虎跃之意。大佛殿为明洪武十年(1377)时重建,距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经四川省文管会古建筑专家现场查勘,认为大佛殿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是绵竹市现存最早的明代古建筑。寺内有自编为洞形门的紫荆树,大佛殿侧,还有奇特的金桂和银桂树。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是寺庙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每年三溪寺庙会,前来赶会的远近客人多达3、4万人。土门镇加大对佛教文化的保护、发掘,对寺庙及周边环境加强保护。1986年,三溪寺被绵竹市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每年庙会期间,镇机关还要组织全体干部,并安排治安人员进行治安维护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