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成都市地图 > 邛崃市地图 >
固驿镇地图
固驿镇相关地区地图:

助学济困

8月17日上午,成都市民政局和省、市8家新闻媒体回访了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的发源地邛崃市固驿镇。固驿镇慈善会自1997年正式组建以来,在邛崃市固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的“三不”精神,共筹集助学基金100余万元。截止2008年,为资助贫困大、中专学生共发放助学金46万余元。2001年2月2日,固驿镇被邛崃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慈善之乡”的美誉。受助学生杨志彬、张丽霞,在政府和慈善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后分别在固驿镇新安中学和固驿镇初级中学任教。两位受助学生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希望,在校期间勤奋努力,学成归来后没有忘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那些更需要帮扶的寒门学子,向镇慈善会进行回报性捐款,将爱心接力棒传了下去。市民政局局长肖化戎同志说,固驿镇是“四年放飞900个希望”的地方,是春城书记倡导和发起帮困助学救助工程的发源地。受助的学生学业有成除了本人的努力之外,与政府和社会帮助是分不开的。感谢邛崃市固峄镇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同时对完成学业并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表示祝贺。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家庭不少,他们有权利享受到社会各界的支助,“帮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是每个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的人应尽的义务。帮困助学不仅帮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改变他们的命运,而且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希望邛崃市固驿镇的帮困助学救助工程坚持走下去,让更多的寒门学子都能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帮困助学救助工程,民政部门具体承担此项任务,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光荣的任务完成好,希望寒门学子不辜负党和政府对你们的期望,刻苦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学成后回报党和政府、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将慈善的爱心接力棒永远的传下去!

农村经济

2006年以来,邛崃市按照成都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一部署,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转变农民身份为目标,在固驿镇仁寿村开展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固驿镇仁寿村在2006年2月被确定为成都市优质粮食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区。2006年3月,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文君米业控股70%,仁寿村村委会控股30%,集中流转了4602亩耕地,采取“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式。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主要做法体现在“粮食生产产业化”、“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农民集中居住”四个方面。
1、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由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800斤黄谷/亩的价格对46002亩耕地进行集中流转,规模化生产优质粮食。推进标准化生产,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用药等,提高粮食品质与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公司同时依托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对粮食结构进行调整,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稳定大春水稻产量确保粮食产量,小春条结构发展各种经济类作物,以增加收入,以丰补歉。
2、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仁寿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文君米业共同注资50万元,组建的“邛崃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文君米业控股70%,仁寿村集体占股30%)成为规模经营业主。公司管理人员由文君米业人员、仁寿村两委干部及当地种植能手组成。传统的分散的集体资源(人力资源、行政资源、技术资源等)得到了整合,成为集体资本,改变了村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有心无力的状况,村集体组织由原来单纯的组织管理逐步转变为村民利益的代表,并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村集体占有相应份额,各级政府的补助也从单纯的对农产品生产的补助变为对村集体的补助,使得双层经营真正名副其实,同时为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村级组织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村集体,实现了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提升了集体资产权约束的完整性和使用价值,有利于提高村集体对外谈判地位,也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激发规模经营业主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3、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加快“三个集中”,促进农民离土离乡,必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从制度设计上给农民养老,医疗和生活保障。以改变能民的养老习惯,改变传统的保障方式。在试点区推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和“广覆盖、地保障”的原则,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的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传统的土地养老变为社会养老。采取以“土地流转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的资金筹集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试点区内年满16岁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按照方案加入社保养老保险,参保农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即由社保经办机构按月发放养老金。
4、出台鼓励政策,推进集中居住:制定《仁寿新型社区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接轨,有序推进三个集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邛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按照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三种类型设定不同补贴标准,引导和激励农民到城市和集镇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工作。依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引导培训为基础,健全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实效。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

党政建设

主要作法:
(一)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仁寿村通过村集体组织与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固驿国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以800斤黄谷/亩的价格对4602亩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质粮食。公司配备了相关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依托省农科院、川农大,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施“改良土壤和环境”、“品种优化更新”、“投入品无害化”、“秸秆全量还田”、杂糯间栽、强化栽培、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等技术措施,从而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了300亩“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应用和推广。试点区坚持大春抓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思路,采取“水稻(大春)+多经作物(小春)连作”的栽培模式,通过稳定大春水稻产量确保粮食产量,小春调结构发展蘑菇、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业主收入,以丰补歉,稳定大春粮食生产。2006年,种植了430亩食用菌(其中,蘑菇380亩、香菇50亩)、260亩大蒜、400亩榨菜、200亩马铃薯、400亩优质牧草、2500亩优质小麦等,预计实现收益78.5万元,弥补大春水稻种植的亏损后,盈利32.5万元(亩平盈利70.6元),实现了自求平衡的良性发展。
,(二)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仁寿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文君米业共同注入资金50万元,(文君米业控股70%,仁寿村集体占股30%),公司管理人员由文君米业人员、仁寿村两委干部及当地种植能手组成。这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村集体均占有相应的份额,各级政府的补助也从单纯的对农产品生产的补助(或单纯对农业企业的补助)变为对村集体的补助,使得双层经营真正名副其实,也为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村级组织的巩固奠定了基础。村集体得以真正进入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积累了市场经验,提高了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土地是农民传统的养老保障,为转变农民传统保障方式,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试点区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和“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科学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养老保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养老保险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采取集中课堂培训、张挂宣传标语、散发宣传手册、逐户入户宣传、进村设立政策咨询点和服务工作站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入保积极性。截止2008年,已有304人办理了参保手续,占应参保人数的15%,其中一类人员146人,占一类人员应参保数的25%,二类人员158人,占二类人员应参保数的11%。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采取以收定支、基金收支平衡,财政专户管理等原则,保障参保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目标,确定适宜的缴费基数(以邛崃市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当年缴费基数,2006年缴费基数为4022元)和缴费比例(30%,金额1206元)。在银行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对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采取“土地流转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的基金筹集模式,其中,流转金缴纳占15%、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政府补贴各占5%。一类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养老金待遇实行定额计发,二类人员(年满16周岁以上,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5周岁)到龄后养老金待遇按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养老金之和计发。若遇土地被依法征用则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出台鼓励政策,推进集中居住。以加快农民身份转变为落足点,结合土地整理、土地集中规模流转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出台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加速农民定居转移和身份转变。按照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三种类型设定不同的补贴标准,贯彻《中共邛崃市委邛崃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整理项目区农民向城市和集镇集中居住(试点)的意见》(邛委发[2006]24号),引导和激励农民到城市和集镇向高层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健全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实效。同时,推行就业实名制和劳动监察网络化管理,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2008年,试点区报名到城市和集镇集中居住的农户200多户,完成就业引导性培训1983人次,职业技能培训505人,实现转移就业1793人。
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由于试点区采用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局面,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水稻亩产也从原常年亩产418.6公斤增加到467.5公斤,增产48.9公斤,增产11.7%。
,(二)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试点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并普遍采用优质水稻品种,实施“改良土壤和环境”、“品种优化更新”、“投入品无害化”等多项新技术,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项目区优质稻谷的收购价比项目区外的其它田块的稻谷收购价每公斤高0.10元,达到1.6元/公斤。
,(三)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仁寿村在国田公司占股30%,2006年,国田公司周年生产预计总收益达20万元,参股计算村集体收入约6万元,这样仁寿村也由一个空壳村变为了有一定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得到真正体现,农业“第二次飞跃”有了坚实基础。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稳定的财力支撑。
,(四)农民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增收。实施公司化运作后,农民收入由单纯的种植收入变为多元化收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其增收途径有四部分:一是保底收入,每亩保底收入800斤黄谷,折合市场价约600元;二是务工收入,每亩务工收入约2000元;三是养老金,村集体按照应承担的比例为村民缴纳相应的社保基金;四是个体经营收入,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转而从事个体经营,取得相应收入。收入的多元化有力带动了全村农户收入持续增长。
,(五)增强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村集体有了一定收入后,村级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以及村民的社会保障有了较为稳定的主体,村级组织也有一定的能力为村民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农户也通过公司得到了实惠,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村级基层组织是一个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集体,农村干群关系也变得融洽,基层政权的威信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民自愿将承包土地集中流转给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后,部分农民就地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接受公司的统一安排调度和就业技能、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公司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民的组织纪律性和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由于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接受他们的技术指导,农民从中也学会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掌握了新的生产耕作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粮食生产产业化、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农民集中居住成为“仁寿经验”的四个关键词,也是固驿镇仁寿村实现“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