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成都市地图 > 邛崃市地图 >
水口镇地图
水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建制沿革

宋、明两代,水口镇隶属永宁乡清泰里(淳湖一带属常平乡杨梅中团);清代属清泰里丘坂社和南埕社(淳湖一带属梅中里淳湖社);民国时期隶属德化县第二区,设水口乡;解放后,设德化县第三区;1956年8月,改为水口区;1958年10月成立水口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水口乡;1992年7月撤乡建镇。

工业

招商引资再结硕果。已引进工业企业3家落户铜梁金龙工业园区,重庆金驰皮鞋厂征地5.5亩,投资850万元;重庆新艺印务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印刷企业将于今年10月建成投产,成为铜梁第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印刷包装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的重庆市天星寨葛粉有限公司落户该镇,现产品已投放市场。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全镇有小学1所,集贸市场1个,镇级中心医院1所,文化站1所,广播电视站1所。农村群众文化体活动日益丰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进一步提高,全镇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历史文物概况

水口是一个边关重镇,历史悠久,气候怡人,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镇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民俗风情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中越界河两岸风光、中越烈士墓园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镇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景点就有苏保德衣冠墓、奉村炮台、水口二炮台、业秀园(陆荣廷故居)四处,当前以苏保德衣冠墓、奉村炮台(311高地)等景点的保存、开发最为完好,随着沿边三级公路等边境建设大会战建设项目的竣工,这些旅游景点将涣发更加迷人的光彩。311高地又名奉村炮台,位于水口镇西面,距水口集镇2.5公里。中法战争(公元1885年)以后,清末抗法名将士苏元春奉旨边疆,为了巩固国防,抗御外侮,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中越边界线上建立了关、隘、卡和炮台等一系列国防设施,奉村炮台建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这些设施中规模较大的一处。奉村炮台海拔311米,1979年我边防某部进驻炮台后,对原有设施进行了修葺、加固和扩建,并把它命名为311高地,从山脚到山顶共有622级台阶。主、副炮台共6座,建筑在周围1平方公里的几个不同高度的山峰上,与越南隔河相望,登高眺望,中越界河两岸风景和越方景物尽收眼底。1998年2月,驻守311高地的边防某部撤离后,311高地交由龙州县旅游局管理,1998年5月被列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共南宁地委、南宁地区行署、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宁军分区共同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并对景区进行了大量维修,修筑了一条l公里的水泥道路与沿边三级公路相接,使311高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目前,311高地已成为龙州县一个著名的旅游度假景区,景区内停车、饮食、住宿、娱乐等设施齐全,每到节假日,都有大量游客到景区旅游、休闲。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1309男11297女10012家庭户户数5677家庭户总人口(总)21157家庭户男11186家庭户女99710-14岁(总)50030-14岁男26050-14岁女239815-64岁(总)1486515-64岁男806915-64岁女679665岁及以上(总)144165岁及以上男62365岁及以上女81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1076

水口汉墓群

水口汉墓群位于水口镇东0.5公里处的上蔡村下蔡生产队,占地约2000平方米,地面平坦,无坟冢遗迹。墓地北300米处为汉时建阳县城址。1978年前后,因建水口草席厂掘出2座棺墓,椁长4米,宽1.5米;棺长2.4米。棺椁均以卯榫构结,表面油漆光亮可鉴,棺内无遗骸。随葬品尚存铁剑、铜镜、五铢钱、梳子及丝织品残片等。经考证,该墓群属新莽时期墓葬。周球墓,位于新安镇东南9公里处的水口镇清水村周大郢生产队。墓地北高南低,地势差为12米。该墓坐北朝南,前有石狮4对,恩坊1座,占地2000平方米。1967年,该墓地面建筑全部被毁,墓地废为农田。周球为清代太子少保,本县水口镇周大郢人。清道光十年版《来安县志》有传。

民俗民风

水口镇境内以侗、苗为主多种民族交错聚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各种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十分丰富。水口村新寨---农历正月初八的“圣母节”广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装吹芦笙比赛、跳民族舞蹈、唱侗族酒令歌,此节日隔年举行一次,热闹非凡。平善村--农历八月十八“团圆节”村民们着盛装、吹芦笙、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美嫩村--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开展斗牛、球赛、棋类、斗画眉比赛等活动。胜利村--农历七月初七“新米节”开展斗牛、球赛、唱侗戏、琵琶歌比赛等活动。己流村--农历正月初五祭庙、祭祖,广大村民穿着民族盛装、白布长街歌舞祭庙(用家织的白布铺置通往庙宇的道路),为期七天的祭社活动,邻近村寨均受邀前来参加,节日气氛异常隆重。

简介

安徽省来安县水口镇是安徽省195个中心建制镇之一,滁州市的东窗口,来安县的南大门,全镇总面积185.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2万人,辖3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个水稻良种场,22家企业,36家镇直单位,城镇建城区4.8平方公里,城镇化人口2.28万人,城镇化率36.8%,流动人口5000余人。蚌宁高速公路、104国道贯穿而过。交通便捷,集贸繁荣,经济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