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地图
合水县相关地区地图:
民俗节日
合水民间岁时节令习俗源远流长,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传统的节日差不多月月都有,虽然山区和原区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则是大同小异而特色鲜明。泥年,在合水农村,每到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人们都要和一堆草泥,把各窑洞、院子四周,凡是有鼠洞或受风雨蚕蚀的窟窿、坎坎等地方,用泥填补,漫光漫好,又称“漫年”。过年后,屋内外、院内外墙壁一新,一家人就会人全福全,万象更新,还可以防止过年期间妖魔鬼怪侵入室内,隐藏在黑窟窿中作怪吓人。另外,俗传过年期间,要天新地新,人也要穿新,天神、灶神、土地神、喜神就会赐福,日子会越过越好。请摇钱树,请摇钱树即请财神,合水民间正月初一有请摇钱树的习俗。正月初一清晨,各家各户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争着在庙里上头炉香后,全家老少穿戴一新,赶上头上挽红绫的牛驴骡马一齐出动,来到野外吉利方位即财神方位,燃灯焚香,叩头鸣炮,以请财神(当地俗称“初行”),祈求天神保祐全家一年万事如意,人畜平安。临回家前,各家主人要在祭祀地方周围选折一株蒿子,小心地带回家中后,将纸币由下向上悬挂于蒿草枝上,下层挂一分、二分币,中间挂一角、二角币,上层挂一元、五元币,最顶尖挂一张大面额币。蒿草挂上纸币,形似层层宝塔,俗称“摇钱树”,放置于财神像面前,意为谁家有摇钱树,谁家可以人财两旺,耕畜健壮,五谷丰登。狮子嚷院,正月初一至十五,合水民间有狮子嚷院的风俗。也称“秋岗”、“春官恭喜”,时间一般在初一至十五的午饭后至晚上进行。社火队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热闹而来,其中春官最引人注目,春官取名意为报喜送喜,驱瘟祛邪之意。春官都是能说会道,触景生情的文化人担任,反应灵敏,动作语言奇特,幽默风趣。社火队的狮子更是威风凛凛,铜铃当当,狮口大张,两眼圆瞪,在锣鼓声中耀武扬威。顶狮子的小伙儿,步伐矫健而刚劲。扮妆武生,丑生,旦角等人物的演员,手持刀棒或抖起红绫,踏着欢乐鼓点,走村串户,为新年尽情表演助兴。巧妆扮的春官神气活灵活现地走在社火队的前头。每到一个村庄或进入一家院落大门口,春官沾沾自喜,摇头晃脑,亦丑亦喜,眼观八方,融景生情,会编出均为吉利的顺口溜。首先指挥狮子上前,出口即说:“狮子来到大门前,吉祥如意贺新年。掌柜的高兴满脸笑,大吉大利月月好!”狮子进院后又说:“狮子进了主家院,一切邪气都冲散,狮子今天嚷了院,荣花富贵万万年!”如果眼观高处,即兴可说:“飞叠檐,琉璃瓦,万贯金银千匹马”而赞颂一番,眼瞧地面,则会说道:“金砖银条地生花,我们来到贵人家,发、发、发,斗大元宝滚进家!”狮子开耍之际,春官又即兴说道:“狮子头上一点红,家业兴旺百事顺”,狮子在院内各角落、各窑内走一周,以示驱逐邪气。耍过狮子,跑地摊的表演者尽情表演中间或演出之后,更是春官尽情发挥的良好时机,祝福恭喜的颂词一套一套,动作滑稽,比喻形象而生动,表现风趣而令人发笑。俗传,春节期间,那家有春官说了吉利话,狮子嚷了院,锣鼓社火助兴,就可给那家驱邪气,带来鸿运,一年内平安吉利,百事亨通,人财两旺。游百病,正月十六日为民间游百病日。这天早饭后,老年人拄着手杖,男女青年领着或抱着孩童,穿戴一新,在和煦的春风中,前往亲戚邻居家串门儿。如果巧逢城镇集日,他们还可以到集镇上游逛。凡出门逛亲戚的人,会受到亲朋盛情款待,一般于晌午饭后回自家。俗传,人们这天出门游逛,可以把百病逛掉,一年内身体健壮,不会生病。补天日,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又称“补天节”。相传女娲补天的日子正好是正月二十日,所以,人们把这天就叫“补天日”。为了纪念女娲补天之功,人们便在这天做煎饼而效法女娲补天,亦称“补天地”。宋代这种习俗十分流行,李靓诗云:“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这种补天习俗在民间流行至今。这天早饭后,家家都要用荞面糊糊烙成又圆又薄的面饼,称“摊煎饼”,亦叫“补天饼”。把摊好的第一张煎饼用盘子放在院子的墙头上或柴摞的高处,表示补天地,敬献天公地公,祈求一年内无暴雨冰雹等灾害。献好煎饼后,有的人家还要上香磕头祭酒,叫“祭天地”。然后,取一张煎饼,撕成小块,向空中撒几块,象征“补天”,向地上撒几块,象征“补地”。午饭时,全家人均以煎饼蘸辣子蒜水而食,美味可口。燎疳节,正月二十三日为燎疳节。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傍晚时分,家家门前堆放一堆硬强的柴禾,有的人专门戳掉喜鹊窝用以燎疳。天黑后,家家大门前挂上灯笼,灶前点上油灯,先由家长敬过灶神,再把灶神像和两边对联及香裱端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上烧掉,叫“送灶神”上天,接着燃放鞭炮,送灶神时把在灶神两旁的枣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头上敬过土地神才吃“枣山”,然后开犁耕地。送去灶神后,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门外,共同燎疳。先由家长在柴禾内放上香裱和几个纸炮,再放一小撮盐。点燃柴禾后,烈火熊熊,纸炮噼哩咆唠,别有一番煞气。待大火燃过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连续燎跳三次。大人燎跳时要提上装有刀、碗、筷、勺、擀面杖等灶具的水桶,表示把灶具也燎得干干净净。俗传,人们用燎过疳的灶具不会得传染病。幼儿可由大人抱着跳燎。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后,家长便用铁锨扬火籽,叫“扬五谷花”。扬后,地上是一片火星儿。这时,大人和男孩子都拣来小土块,蘸上水或唾液,再粘上火星儿,往很远的地方扔去,一扔,一条火红的弧线飞出,十分好看。边扔边大声喊着:“扔蝎子哩!”“扔蚰蜒哩!”“扔红眼子里!”传说这样可以把五毒虫怪扔得远远的,人们不会害红眼病,也不会受五毒的伤害。扔完大一点的火籽后,留下的小火籽,由大家用双脚踏灭,表示消灭了鼠害,直至全部火籽被踏灭才算燎疳活动结束。这一天,所有人和牲畜都歇息一天。“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意思是过了正月二十三,年事已毕,就开始春耕准备了。有些地方还有“接疳”、“送疳”的习俗,即正月二十二日晚是接疳日,二十三日晚才是真正燎疳,二十四日晚送疳,一连要燎三个晚上。合水燎疳的习俗也是人们源于上古时期对火神的崇拜,相信依靠火的威力可驱邪除魔,保佑人人平安,庄稼丰收。这个风俗,当然是科学不发达的产物,现在沿习,大多存其形式而已。旅游景观
秦道: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雄奇险峻的子午岭土脉之上,遗存着堪称人类建筑奇迹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阳云阳至秦九原郡(现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交通大道。据专家考证,秦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今1400余里),宽5米,“可并行二三辆车”。据丈量,秦直道在合水县境内共有200多里。婉延在合水涧水坡岭和黄草腰岘之间的秦直道路基遗迹,其宽度均为4.5米,是和长城齐名的两大国防工程之一。合水县境内的直道,南起与宁县接界的五亭子,北至和华池县毗邻的麻子崾岘,长约80公里,路面宽约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南侵作为巩固国防的头等大事。为防止匈奴入侵中原,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让他的大一统帝国传万世而不绝,精心部署修筑直道和长城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始皇35年,即公元前212年,派大将军蒙恬、太子扶苏征调民工数万,“堑山堙谷”,烧山伐木,前后历时三年,于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终于筑成了我们脚下的这条古道。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匈奴贵族拥兵百万,挥师南下,铁骑践踏中原的残烈;数万民工不分寒暑,忍饥挨饿,高强度作业时的苦辛和悲凉。这直道下面,掩埋着多少白骨,多少冤魂。直道筑成了,秦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秦始皇梦想着皇帝宝座可以传万世而不朽,却不料只落得千古一帝梦断江南,仅二世而亡国的可悲下场。《史记》载:“37年,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千载之下,秦直道或被自然剥蚀,或被林木覆盖,但我们仍然能从遗迹中辩认出直道的磅礴气势。直道之上,有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墓。当年,始皇也许是出于锻炼太子扶苏的目的,让他镇守西北,建功立业,好使将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老皇帝爱子心切,还特意叫将军蒙恬扶持。说来太子扶苏也真是忠心耿耿,他在西北一呆就是数年:结果咸阳城中的那场血腥的宫帏惊变他一无所知,数月后,沿直道传至西北边塞的只是老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及一道赐死金牌和一瓶毒酒。扶苏仰天长叹,然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也许他到死都不会明白,骨肉同胞之间怎么会是这样。扶苏死后,当地老百姓就把他埋葬在这里。据说,当年还有扶苏蒙恬庙。岁月苍桑,如今庙宇早已坍塌,只留下一堆黄土,供后人凭吊。秦直道既是一条重要的边防供给线,也是一条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大动脉,在历史上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西汉末年,昭君和亲匈奴,就是沿直道北上的。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仰慕汉家文化,自愿请和,并要求把公主下嫁匈奴。人都说,汉家公土金枝玉叶之身,怎能下嫁这等荒蛮之地。汉元帝和众臣商议,结果从后宫三千宫女中选出来自湖北秭归的民间女子王嫱,封为公土,和亲匈奴。昭君艳冠后宫,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封建社会皇帝后宫争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非常激烈的。凭一幅画像就可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画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昭君因为清高,也因为清贫,所以没有贿赂画师。到和亲之时,汉元帝悔之晚矣。“画图省识春风面”,因为昭君的美貌,于是引出了元帝怒杀画师毛延寿的故事.这说明了封建皇权的腐朽,也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唐。公元前33年,王昭君沿直道北上,和亲匈奴,据说昭君在北上途中,看到北雁南飞,一时思乡情起,就弹起了琵琶,空中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优美的琴声所吸引,纷纷落下,这就是“落雁”的由来。和亲路上,南望秭归,烟水茫茫,故乡山阔水深知何处。环佩空f3,只是她幽怨的魂魄。铂怨也好,大义也罢,昭君自请和亲的真实动机我们已经没法知道的更清楚。但一个弱女子能做出这样的牺牲,这样的选择,这本身就足以让她流芳百世,永载史册了。塔儿湾石造像塔: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因一座堪称中国造像塔之最的石造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林海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
圣公泉遗址:圣公泉遗址位于老城镇南坎山脚下,有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内有细泉泛出。传说泉水较常水重二钱,清凉甘洌,爽口沁脾,煮茶尤香,可医百病。唐朝大诗人王勃曾到此地,赋诗《晏圣公泉》,披襟乘石磴,列笈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春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清乾隆年间,王静斋于此立坊树碑,将勃诗刻碑上,清代合水书院亦建于此,亦名“圣泉书院”,因年久失修,仅存遗迹。
蟠交古城遗址:蟠交,即今城关镇(城关镇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镇。在今合水县城东北、合水川(县川)中段的北山麓。距县治三十五公里。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岁(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乐蟠二水(即今县东川及县北川)交汇处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县治迁西华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县级建治历史。蟠交古城,又名“葫芦城”。据府、县史志记载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县川河)之阳,北负尖岭、面向平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陆,东西顺山势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东西最长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宽九十五丈,周长三华里零九丈,登高北望俨若葫芦.当地群众对此城曾有生动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沟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湾、万家湾顺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巅大有方丈之地;东西二垣起于葫芦把,顺坡而下层,中有细颈形呈葫芦腰;南垣傍河而长,收作葫芦底;东西二关之外,地势开阔平坦,似两片葫芦叶。整个葫芦扎于北山之颠,座于河川之台。古城东通富、延,西经庆、环,南达宁县;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环抱,水带萦绕,横断山道,景色瑰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昔建有堀门二,皆有捐额,东曰“绥安”,西曰“庆宁”,近年拆除。宜兰公路从中穿过。古城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战争破坏,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据现存资料记载,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宁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祯年间遭兵,城垣残破,公署民房焚毁,清顺治间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楼,乾隆间重建县署,光绪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乱,多倾圮,复筑之。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重建了这座古城,城乡机关、民房栉桦相连,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经在成为合水重要的经济重镇。
地理交通
合水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邻陕西省富县,西与西峰、庆城县相连,南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及陕西省志丹县,309国道贯通东西,211线连接南北,境内已建成国道2条116公里,县乡道路12条266.39公里,乡村道路23条320公里,油路通乡率达67%,构成了四道八达的公路交通网。资源环境
合水物华天宝。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苹果、黄花、木耳、白瓜籽、鹿茸久负盛名,誉满中外;秦艽、甘草、麻黄、柴胡、远志、杏仁等150多种贵重药材及核桃、花椒、槐米、稻米等土特产品更受客商青睐;梅花鹿、狐、黄羊、野猪等140余种野生动物与164万亩森林依栖相伴,生息繁衍。进入新世纪,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合水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围绕建设陇东特色经济强县和民俗文化大县这个目标,大力开发“黑绿文”三大产业,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三化”进程,建设陇东石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文化旅游开发“三大”基地,实现发展增速、财政增长、城乡居民增收“三大”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加快发展。民间风情
民歌:当你踏上古老而神奇的合水大地,便会从远处田间扶犁耕作的农人口中传出“上山打个莲花落哎,穷光景咋这么匀来……”的歌声,会拨动你的心弦;或从山头牧羊人的口中传出“春季里来好风光,大姑娘夜夜绣鸳鸯……”的山歌,婉转悠扬,优美动听,象一根根琴弦,拨动你的心灵;似涓涓流水,滋润你的心田。这一曲曲农人唱的山歌,就是乡土情深的合水民歌。勤劳朴实,好歌善唱的合水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作了内容丰富,乡土情深的民歌。无论是耕耘的农夫,放羊的牧童,砍柴的樵夫,还是描龙绣凤的闺女,洗衣汲水的村姑,推磨碾米的大娘都曲不离口,唱喜唱愁,唱乐唱苦,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祝愿和祈盼。合水民歌,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时期,以巫术祭祀巫歌即为民歌雏形,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沿习发展。合水民歌以小调为主,亦有不少信天游、劳动号子、酒歌、秧歌及风俗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领唱、齐唱。内容多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艰难困苦,自然风物,历史故事及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等等。感情朴实,语言流畅,形式活泼,泥土味浓厚。反映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受苦受难的民歌有《拉长工》、《卖老婆》等,如“从早干到满天星,累死累活累长工”这种歌词,无情地揭露了地主豪绅对劳苦人民的残酷剥削。《十八姐担水》、《女望娘》等民歌则反映劳动妇女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反映男女纯贞爱情的民歌很多,如《绣荷包》、《送情郎》、《十写》、《姑娘十二表》等等,“天上黑云撵白云,妹妹等你不变心”、“受苦受累奴不怨,只盼郎君早回还”。这些歌词表达了高尚而纯贞的爱情,唱起来令人牵肠挂肚。社火秧歌:民谣:“庄稼汉有三乐,骑驴唱戏耍社火”。当你每遇春节之际,走进合水土地,村村寨寨,城镇街头,耳旁锣鼓欢奏,眼前龙腾狮舞,歌如潮,人如海,处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社火表演,不由叫你感到人间新春的活力。据史载,社火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强大的齐国围困弱小的鲁国,鲁国把老弱将士化装成各种艺人,于大年初一敲锣打鼓出城,吸引了齐国士兵看热闹,鲁国主力随后猛烈激战,齐国被打败。后来每到春季,村子的人们便推举出一个社火头闹社火。社火离不开烟火,隐喻战场烽火。每当社火出村,村口要点燃一堆火。还要鸣放一种叫“三服冲”或“朝天冲”的火药,后来演变为燃放鞭炮。以示避邪纳吉,祝贺演出。合水社火通常认为其历史内涵是祭祀社神的一种民间仪式。“社”,就是土神,“火”即“火把”,“火堆”或“焰火”。杜佑《通典》载有古代军事编制中“五人为列,二列为火”的说法,“社火”之“火”疑为最初的一种军事性质的部落编制,按照上古先民既是劳动者又是战士的双重身份看,“社火”最初无疑是军事编制部落或民族编制,在“社火”中表现战争,从残杀俘虏内容的节目来看,表演艺术起源时是为了祀神的,后来才开始由祀神到娱人的慢慢转变。《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即有贫者之数人,有一火,装为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号为打夜胡”。这里说的正是民间社火。合水社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日后开始,直到来年正月二十三日结束。开始的活动称为“踏庄”,结束活动称为“谢神”,即社火队中扮演各种神像,如灵官、灵公、圣母等,名为上福堂,每个神将出场要说一段吉祥祝辞,祝愿全村人四季平安,六畜兴旺。合水社火为百姓自为,街镇商号也纷纷投钱投物,以求神灵保祐,生意兴隆。作为广大村镇而覆盖面最大的、参与群众最多的社火,是其他任何文化活动形式无法比拟的。人民群众在新年到来之际,满怀喜悦的心情,自发地集中起来闹社火,以便祝来年五谷丰登,家丁兴旺,无病无害,生活美满幸福。合水社火集中展现了合水群众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它涉及舞蹈、曲艺、杂技、武术、音乐、戏剧、工艺美术等综合艺术门类,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形式,有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跑马、跑驴、踩高跷、地故事、小歌舞、小演唱、打腰鼓、秧歌等。在每一形式下又有许多节目,如地事故中有《黑虎搬三霄》、《周武王观兵》、《夜战马超》、《保皇嫂》。在小戏剧中有《张良卖布》、《二姐娃害病》、《黑牛耕地》等。地云子中演员装扮成楚楚动人的仙女又歌又舞,车故事在车上扮演成戏剧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百看不厌。合水社火三十年代后,由于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社火出现了新的高潮,赋予革命内容的文艺活动。全县三十多支社火队中演出了新秧歌剧、活报剧、歌舞等形式,活动于城乡,歌颂革命,教育人民,党政军组织对社火进一步重视。吉岘等地出现了军民联办社火的新局面。1944年春节期间陇东分区在庆阳举行六个县社火调演,合水县铁赵社火队中的赵建考表演的快板《说老蒋》受到王震将军的嘉奖。建国后,合水社火不断发展壮大,每逢腊月,村村差不多都排练社火。在春节演出时,在县城竞争,或与外县社火队比高下。传说张旗村和穆旗村社火,由于演员武功强,在与庆阳县舞狮比赛中取胜,民间传说合水是公狮子,庆阳是母狮子。遗憾的是,文革中的社火被扫地出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社火如雨后春笋又悄然兴起,遍地开花,每年县城举行社火调演,除在县城游行表演外,还向农村送社火。秧歌是社火中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兴起,而今合水的秧歌以浪漫自由,夸张的形象表演,欢快热烈而富有娱乐性。演员们打扮,有的服装一律,有的则夹杂着民间贪官、乞丐,算命先生、丑婆等,伴着秧歌锣鼓,扭来扭去,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丑婆婆是最活跃的人物,面妆极为丑,大脚片,老麻子脸,大嘴,耳吊纸炮,手持两个棒槌,一边演出,一边自由出入队中,还说些俏皮引人发笑的话,增添喜欢氛围。合水秧歌的特点是徒手表演,其动作特性和动律可以概括为抻、甩、拧、缠等四个字。抻,仿佛是在扯皮筋,肩膀欲向上挑时,再用一种内力将动作拉住,形成一种由内到外的柔韧和弹性。甩,分快慢两节奏,在快节奏动律中,“甩”表现出一种洒脱利落的风格,在慢节奏动律中,表现出黄土地上女性的娇柔。拧,基本属于“丑婆”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一种滑稽和恢谐的神态,是一种“扭”的感觉。缠、表演时双臂或前或后总是绕在身体上,动作的外部姿态在其内在韵律的推动力下,始终是一个绵延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动作起伏跌宕,富有弹性。四种动律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统一协调。把黄土地上人民的性格与气质体现在合水秧歌的动作个性中,即内在的柔性,但柔而不弱,柔中有刚。抗日战争时期,新秧歌运动从延安发起,1947年春节之后,新秧歌很快普及合水,西华池的秧歌特别活跃。特别是三里店村民,扭起秧歌送郎参军支前线的浩大声势,一时轰动全县。合水秧歌是百姓的文艺活动,节目是新内容,反映的是斗争和劳动的主题,所以人们称秧歌是“斗争秧歌”,“翻声秧歌”。封建的糟粕被涤荡,调情的舞姿被剔除,打伞领头变成了铁锤镰刀领头,全队变成了扬眉吐气、意气奋发的工农兵形象。解放后,合水秧歌更加普及开展。每遇节假日、集庆日或春节社火中,秧歌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观众。在社区文化、集镇文化、节日文化、厂矿文化活动中,均少不了秧歌这一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