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镇地图
河西镇相关地区地图:
河西人物
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谵渊,精律吕,河西县城东门人,幼聪慧,传说能识鸟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广西按察使副使、南京大理寺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葛中选博览群书,善诗、书、画,尤其精于律吕,晚年回乡潜心研究,有古代乐理专著《泰律》12卷形式世。学生金声大学士曾题“绝学名儒”匾赞他。王善量(生卒年不祥),字怀范,号风楼,河西县城人。自幼读书甚多,知识广博,清同治庚午科举人。中举后,主讲螺蜂书院十余年,河西举人王东英等多名举人,皆出自他的门下,王善量的诗文造诣颇高,所撰文、诗、联,选入《续河西县志》,所撰螺峰书院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同出一风格,上联写河西八景名胜,下联写河西历史人物,长联共280字,情真意切,为后人所颂。苏心谷(1885~1961),名世德,号云溪,河西人。童年时勤苦好学,喜爱书画,工余之暇,研习书画、篆刻,并有一定的造诣。他对家乡文化建设积极热心,曾为圆明寺撰写多块匾额,楹联“坐下无尘想,吸袋烟,喝杯茶,何等风味;到此尽佛缘,说家常,话乡土,各具慈悲”,读来耐人寻味。新中国成立后,为昆明市政协委员、云南省美术协会会员。1959年,《送公粮》等几幅作品参加西南第二次画展。生前精心创作的一套“春夏秋冬”画屏,由女儿苏为邦珍存,1984年送西城文化站保存。高应美(1861~1932),河西县城南街人,木雕工匠。幼时随其父学雕刻,年稍长,拜木匠名师吕义山为师,曾随吕师修建通海县城聚奎阁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的17年间,高应美先后雕刻成木格门四台。小新村三圣宫木雕格门为高应美一生的代表作,乃木雕艺术中的精品。李瑞兰(1869~1927),原名李会贤,河西北门李家巷人。工青衣花旦,自幼喜好滇剧,嗓音明亮甜美,声情并茂,唱作俱佳,很富感染力。1916年加入昆明“群舞台”演出,曾轰动一时,被称为“高音小旦”。当时曾流传“李瑞兰一腔定天下”之说,并有“水仙花(艺名)的样子,李瑞兰的嗓子”之称。有“小旦状元”之誉称。1927年病逝。李景三(1881~1946),名芳春,原河西城南街人。光绪间痒生,喜爱滇剧,能扮演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民国初在昆与罗香圃、李瑞兰等名搭班演出。晚年州滇剧曲牌、锣鼓、唱腔、表演及洞经音乐等作过研究,对其中的某些部分有所创新。其书画颇有造诣,今圆明寺内北山房壁上还留有四幅花卉图。罗树昌(1893~1945),字文象,河西县城人。幼时就私塾读书兼习武。因不满清廷封建统治,带头剪辫,受师长责备,愤然辍学。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在学期间,适值武昌起义,云南讲武堂师生举旗出师,罗因战功为唐继尧所器重,毕业后即授上尉连长军衔。1915年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出师讨袁,屡建功勋,晋升为团长,先后被委任为大理镇守副使、维西镇守使兼滇西保安司令等职。任内,于地方颇有建树,滇西人民在太保山麓立有“中央陆军步兵少将罗树昌功德纪念碑”以昭后世。罗戎马多年,对唐继尧存有戒心,1924年出师倒唐,失利后,考入中央军官指挥学校特别班,毕业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由于对蒋介石不满,1937年弃职回滇被龙云任命为中将高参。1944年出任进入云南的中央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兼任车里县县长,积劳成疾,1945年6月病故于任所。当地人民感其恩德,资助引柩回籍,葬于河西普应山麓。杨玉川(1893~1950),名宝昌,字玉川,原河西县东渠村(今河西镇大回村)人。1913年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先后任云南官印局长、大理县长兼十二县承审、腾越(今腾冲)、昆明等县县长。在任期间反帝爱国被誉为模范县长,尤其是在腾越时,为除地方民害,不畏生死,带领武装包围英领事馆,迫使其交出藏匿罪犯并依律严处,一时震惊中外传为美谈。1946年李公朴先生遇刺后,记者以“愤怒的话语”为题进行多人专访,杨发表谈话表示不满。解放前,任省府参议处参议,拥护卢汉云南起义,并进言相机起义。1950年被错处,1992年玉溪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重新审理,予以杨平反昭雪。杨玉川工书法,喜诗、联。书法擅长魏碑体,现河西镇园明寺、解家营柳湖亭等处留有其遗联。马克昌(1906~1931),字敬德,河西汉邑村人,1924年到昆明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此后便投入了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9年冬被迫离开昆明辗转至上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江湾区区委书记。1930年12月9日被当局逮捕,受尽折磨不屈节,于次年英勇就义。临刑时,为革命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连饮数弹,嘴巴打烂,手还在挥舞,牺牲时年仅25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戴学孔(1906~1987),字鲁生,通海县河西南街人。民国25年(1936)任河西小学及县立初级中学两校美术、劳作教员,并兼任小学高级部主任。民国26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组织宣传全国统一抗日口号,绘制《占我领土,杀我同胞》等宣传画进行宣传,鼓舞人民抗人意志。1949年任易门县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1952年调任易门县文化馆馆长。1966年退休回乡,应聘到河西文化馆工作,工作出色,受省地县表彰。1984年,被推举为县政协委员,当选为河西镇人民代表。柏松云(1916~1980),字灿霞,男,汉族,河西镇,滇剧生角演员。幼年即登台演出,曾先后投师栗成之,江云初学艺,主工须生、老生、并擅长音乐武场,是弹洞经的能手,即是雅集仙后期骨干。善演滇剧《哭收园》、《八义图》、《小进宫》、《空城计》、《武家坡》、《碧玉劗》等,尤其是50年代主演新编滇剧《啊吒哩》的赵云峰颇受欢迎,不幸于1958年受冲击,1980年去世。解瑄(1903~1981),字毓灵,河西镇解家营人。幼时随兄到昆明读书,1921年省立一中毕业后,到蒙自中、小学任教。后到南京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在江西庐山办垦殖教育,抗战后回滇,应聘江川私立江华铸民中学校长。1944年应家乡之邀,回河西任县教育科长,兼河西中学校长,与师生同甘共苦,艰难办学。解放前夕,代表各界人士到小街(今峨山县小街镇)解放区迎接解放军来解放河西,圆满完成任务。解放后,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县人民政府副主席、建设科长等职。1952年,解到省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昭通、鲁甸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虽年事已高,仍保持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
基础设施
河西镇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集市街道,安装上自来水,新建、扩建、整修、绿化公共场所,集市场地,镇容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齐全的总投资96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改造了环城路,完成了西代路、文明路和寸村路的基本建设,配套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对集镇面山、琉璃河水库、圆明水库径流区和部分村委会进行了退耕还林,顺利改造了农村电网,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2年底,实现了全镇自然村村村通路,水利化程度达84.4%,通电率100%,固定电话用户达4583户,电话普及率和每百人9.4部,下回村成为全县首家市级移动电话村,一个覆盖全镇、日臻完善的数据网络基本形成。
概况
河西镇位于河北省东南边陲、卫运河畔,东邻山东临清。邯(郸)临(清)、邢(台)临(清)、清(河)临(西)公路交汇镇中,北临邢(台)临(西)高速公路,该镇是临西东部经济、文化、交通重镇。河西镇辖18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2006年末,域内总户数8691户,总人口22020人(其中非农业6858人),总耕地17842亩,人均纯收入3567元。
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刘屯乡,1949年并入当东乡,后改上当东乡,1956年与下当东乡、温泉乡合并为当东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分设河西公社,1984年改为河西乡。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河西乡,设立河西镇。
地理位置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该镇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2002年辖区人口为4.8万人,少数民族(回、彝、哈尼、蒙古等)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
风景名胜
圆明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离河西镇驻地仅1公里许的普应山麓。风光旖旎,古朴典雅,景色清幽,始建于元至正年年间(1341-1368)。明洪武、宣德、景泰各年间曾扩建修葺,清咸丰六年(1856)因战乱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先妙禅师圆泰募资重建。圆明寺殿姿崔嵬,依山就势,逐级叠层,四进一大院,结构巧妙,配有楼、阁、水榭,规模宏大。院内有历代游客诗人、著名书法家赞颂的匾额楹联,文化底蕴浓厚。从重建寺至今600余年,该寺一直是佛教圣地,清代就已成为滇中南的游览胜地,建国后是原河西县首屈一指的名胜,称“圆明寺公园”,仍是滇南游览胜地之一。1964年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游人不绝,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西遗址:曲陀关都元帅府遗址:曲陀关都元帅府遗址位于河西镇北12公里的一个平顶山上,山势宏敞,周围树木葱郁,历史上曾是滇中南军事战略要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曲陀关建立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民万户府,管辖滇南地区.元代末年升格为“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皇庆、延裕年间,曲陀关“人物繁盛,市肆辐辏”.泰定乙丑年(1325)“建学立师”.至正壬午年(1342)述律元帅建卧龙祠、武按王庙,并在帅府周围植松种桃千余株.明初,由于战争,曲陀关的元帅府被毁.至今曲陀关地名依旧。木城遗址:木城遗址位于河西西北面4公里的木城山上.据清乾隆[[河西县志]]载:“元设兵站于此.”相传此城是用木材在城恒石基上围造,故称“木城”.据1986年省、地、县联合考古组调查:山顶尚村高1.6米,宽22.1米,进深20米的将台遗址和向东延伸长300余米的城恒遗址,一条通往迤南的路基尚存。休腊县城遗址:休腊县城遗址位于河西镇螺吉上村。元宪宗七年(1257)属阿棘万户,名休腊县,设治所于螺峰山下的螺吉上村。明成化七年(1471)治所迁至普应山下的乡坤村(今河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小龙潭遗址:小龙潭遗址位于河西镇石山嘴凤凰山东面山脚。1983年,省地质局在这里采集到犀、豹、麂、鹿、金丝猴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河西文庙:位于河西镇内东南部,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2001年4月3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坐落在河西城正中,又名“大兴福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寺为二进院,正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抬架式木构架,前后檐计拱用材较大,雕刻粗糙,檐枋、柱顶元装饰,斗拱部分架遗元代构件,保存着元、明代建筑风格,是通海县遗存最早的建筑物。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俗称马鞍桥、蜈蚣桥。位于河西镇北门外,横跨琉璃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492),清康熙45年(1707)河西贡生苏继询重修。桥型美观,宛如弯月。永济桥为红砂石单孔拱桥,全长34米,宽5.3米,高7米,跨度10米,呈虹状。桥拱围石用纵横砌置法,无铰拱石,桥面用规格不一的砂石板铺筑,两侧以长条砂石砌成护栏。古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桥,至今已历400余年,仍结构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县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4月3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树:位于河西文庙西南墙角,属名贵榛柏树种。据民国《续河西县志》载:“此柏树种于唐初,距今一千多年,元代建立文庙前就称古柏”。今古柏深色古香、轧枝婆娑、乔娇如龙,高15米,根围4.5米仍耸然屹立。有明天顺年间河西举人王仅所写的《古柏诗一首》,相传: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时,港口离树不远,渔人常系舟于此柏树上。现树上还留有系舟的铜钉,古时有“古柏参天”之称,是原河西县内八景之一。2001年4月30日列为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