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湖镇地图
红枫湖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产业
①水稻优质率大幅度提高。种植以金优系列、新香优系列等为主的优质稻83034亩,占水稻种植面积94793亩的87.9%;②玉米优质率明显提高。种植以兴黄单89-2、安单136、华玉4号等优质硬粒型黄玉米95300亩,占玉米种植面积121380的78.5%;③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一是围绕把我市建成贵阳市副食品基地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展专业蔬菜生产,今年全市与专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9000亩,其中卫城东门、新店鸭池河、红枫青山、百花萝卜哨等专业菜地已形成规模,大宗蔬菜生产不仅满足了我市的需求,还大量销往贵阳市场,生产的大葱、牛腿南瓜、特色蔬菜等品种已占领了贵阳菜市的一席之地。二是围绕“弯仔”泡菜厂所需原料,在王庄、卫城等地实行订单农业建成8000亩的加工菜生产基地;三是破季蔬菜生产得了突破,栽种的荷兰豆、棒豆、莲花白等近期即可上市,涉及面积5000亩。④经济作物比重逐渐增大。一是今年全市栽种向日葵1800亩,花生1200亩;二是围绕雹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申请贵阳市财政贷款100万元,安排栽种大蒜8370亩;三是油菜种植在优质下功夫,种植以油研7号等为主的优质油菜93205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94%;⑤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围绕红枫芦荻精米加工厂,实施订单优质水稻10000亩,涉及农户近4000户,按国家保护价上浮0.1元/斤进行收购;二是依托“弯仔”泡菜加工厂,发展订单蔬菜种植8800亩,签订订单1553户,涉及的主要品种有胭脂萝卜、洋姜、生姜、豇豆,大蒜等,其收购保护价为:胭脂萝卜0.15元/斤、洋姜0.25元/斤、豇豆0.6元/斤,大蒜0.62/斤;三是在红枫平寨村发展荷兰豆种植,实行合同收购,今年是第一次种植,面积为266.7亩,涉及农户245户,签订收购合同245份,其收购保护价为2元/斤:⑧积极完善大冲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现该示范园已初见成效,为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⑦切实抓好鲜果生产。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今年我局在犁倭等地共种植以艳红桃,布朗李为主的果树3650亩。
基础设施
2006年,1.3万亩优质水稻和高蛋白玉米丰收,粮食总产达8730吨。在确保粮食的前提下,植树造林1248亩,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无公害商品蔬菜1970亩,产值186万元;优质水果63吨,产值21.4万元;以清镇农牧场葡萄园为中心,5000亩多品种的葡萄基地已成规模,总产达1000万公斤。两届“8·18”红枫湖旅游节时,宾客如织,产品供不应求。建立养殖小区28个,饲养奶牛、肉牛、种猪、肉猪、肉兔共4.7万头,肉鸡35万只,年销售收入计287.5万元。依托红枫湖的知名度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以观湖光山色、赏民族风情、品农家美食、享田园风景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杏花湾、赤天化生态园、右二、兴隆、龙井等“农家乐”宾客常满。红枫湖镇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龙井村创办了清镇县第一所私立小学;1957年,芦荻村创办了清镇县第一所民办中学。2006年,全镇有公办小学18所、民办小学1所,在校学生5377个;有公办中学4所、民办中学2所,在校学生1996人。基本普及并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已建档5865人,其中农民技术员915人,示范户704人,能工巧匠755人。“十一五”期间,红枫湖镇力争建成万亩葡萄园、万亩蔬果园、万亩牧草养牛基地、一千万只养鸡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进一步提高乡村休闲游品位,使其成为省会贵阳的“后菜园、后花园、后乐园”。
历史沿革
红枫湖水面57.2平方公里,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蓄水6.1亿立方米,是一座被喀斯特峰林环抱的高原人工湖泊。峰林与岛屿把她天然地分为4个景区:北湖以岛取胜,中湖以山称奇,南湖溶洞媲美,后湖湾多诱人。红枫湖既有大自然的绰约风姿,又有沿湖苗、布依、彝、仡佬、回、侗等众多民族村寨的万种风情。湖区已淹没和未淹没的汉、宋古墓群,明清两代的古驿道、古屯堡、古建筑,更展示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清桥是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今仍完好的古石桥;芦荻哨是明威清卫的一个小哨所,清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五日,苗族起义军曾在此设伏击毙清廷贵州提督赵德光,大败清军,史称“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岩大五最著名的芦荻哨之战”。红枫湖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于一体,可谓珠联璧合。诗人墨客颇多吟诵,如:“翡翠烟岚碧玉波,楼船俯瞰白云浮。辋川画意徐徐展,灵运诗情历历如。山里有湖湖里岛,岛中藏洞洞中湖。金风玉露翻红雨,犹识前朝猫跳乎?”又如:“大地湖景首红枫,山水林洞齐称雄。百岛千湾碧波秀,民族风情冠黔中。”1991年12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游览红枫湖后,欣然挥毫题词:“红枫湖景美,贵阳气象新。”一“美”一“新”,给红枫湖人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坚定了构建“和谐红枫”的理想。红枫湖地区的规模开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征战云南回师的明军万余人,在明威将军焦琴的统领下,分驻在今猫跳河中游一带,建立威清卫,实行军屯。今红枫湖镇中一、中八、右二、右七、后五、后六、刘官堡、陈亮堡、龙井堡等地,都是昔日屯军的驻地。屯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田,”揭开了这片热土农业开发的序幕。之后,经过历代农民前仆后继的辛勤劳作,把这片荒漠的处女地,建成了清镇的“粮仓”。1958年,兴建红枫湖,红枫湖水淹区近百个村寨的1.8万居民,献出了他们世代经营的良田沃土和林地园地7万多亩,房屋万余间,异地搬迁或就地往高处搬迁,艰苦兴家,重新创业,这是何等豪迈而令人欣佩的举措。几十年来,他们在国家的扶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没有动迁的居民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经过一段贫困的日子后,与红枫湖相依为命,安居乐业,过上小康的生活。1991年12月,清镇市实施建镇并乡撤区,将原城关区下辖的东门桥布依族乡、中八苗族乡、簸箩乡、大星乡和县直辖城关镇合建为红枫湖镇。2003年6月,又将社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城区和东门桥、大星片区划出,新组建青龙街道办事处。红枫湖镇的规模缩小,综合实力有所减弱,但经济仍持续、健康、稳步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的比重为14:57:29。财政总收入完成532.7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140元,达到3145元。红枫湖镇境内,国道清·镇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和省道贵烟公路及湖林铁路纵横交汇,交通极为方便,又处于贵阳、清镇、安顺的城市经济辐射近区,加上独占红枫湖的旅游优势,城郊经济型的特点明显。近几年,中共红枫湖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以“立足红枫湖,建设生态镇”统揽全局,按照“面向城市、经营农村、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国道、省道为主干,花鱼洞至簸箩9公里县道和刘官堡至兴隆半岛3公里专用公路为支撑,44条共133公里(已硬化47公里)的通村公路构成交通网络,村村通客车。水利设施已建成水库7座、山塘5处、提灌站53处、小水池250个,保灌面积1万多亩;人畜饮水工程21个,95%的居民用上自来水。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