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淮安市地图 >
洪泽县地图
洪泽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环境

地势西高东低。除洪泽湖西岸不连片低丘、南岸垄岗及西顺河冲积平原外,皆为江淮—黄淮冲积平原。老子山,位于洪泽湖东南边岸,属洪泽县老子山镇管辖。山高仅海拔68米,三面临湖,扼淮河入湖之口,状如半岛,势承大别山余脉。洪泽县除洪泽湖西岸不连片低丘、南岸垄岗及西顺河冲积平原外,皆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全县最高点在老子山,高程51.5米,最低点在白马湖区,高程5.1米。洪泽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具有季风性和兼受洪泽湖水体调节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洪泽湖概况

在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誉,堪称镶嵌在苏北平原上一颗灿烂明珠。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京杭大运河,西接岗坡状平原。西纳淮河、东泄黄海、南往长江、北连沂沭,淮河横穿湖区,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涧时,喜逢大雨,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涧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洪泽湖被称为人工湖。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县码头镇的老坝头,南至盱眙县张庄高地,全长70.4公里,其中堤身前砌有老石工墙的有60.1公里。土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后经历代续建,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成。石工墙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建造,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基本告成,长达171年。洪泽湖大堤自始建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两朝,为了实施“蓄清、刷黄、济运”方略,把洪泽湖作为黄、淮、运结合部的关键工程,用“束水攻沙”的办法进行整治,除了大筑湖堤外,明朝还在洪泽湖大堤上分别建造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等三处分水石闸,并经永济河、岔河、泾河、草泽河、宝应湖、子婴沟、射阳湖、广洋湖入海。清朝又在洪泽湖大堤上南段建造仁、义、礼、智、信五座减水坝(先后共建26座),称之为“山盱五坝”,同时开挖“头、二、三”三条引河、宣泄洪泽湖水入长江。洪泽湖的水域面积,在蓄水位12.5米时,为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湖水位13.5米时,水域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

经济概况

综述: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6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32.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7.94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05亿元,增长2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023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3000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8.9∶46.6∶34.5。
农业:近年来,洪泽县以“鹅、鱼、林、米”四个绿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和优质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主导产业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洪泽湖鹅养殖:全县重点发展以洪泽湖鹅养殖为重点的畜禽生产,全年家禽饲养量1600万只,其中洪泽湖鹅850万只,养鹅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0%,仅共和镇饲养量就达100万只,农民养鹅人均纯收入240元以上。拥有年保种8万只的洪泽湖种鹅场和黄集、东双沟、三河等8个洪泽湖鹅养殖园区。全年生猪饲养量35万头,山羊30万只,禽蛋总量1.7万吨,肉类产量2万吨。
优质稻麦:粮食种植面积81.2万亩,水稻面积41.32万亩,小麦面积37.73万亩。其中,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优质稻米面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意杨:全县林地面积15万亩,拥有成片林12万亩,农田林网3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6万立方米,林网化率95%,年可采伐量8万立方米。
水产: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乌、黄颡、鲶鱼、鳗鱼、湖鲚、银鱼、鱼等20多个品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4万亩,其中,池塘养殖8万亩,围网养殖6万亩,年水产品产量5.37万吨,野生水禽150万只,水生蔬菜10万吨。在1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中,特种水产养殖10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71%,河蟹养殖面积8.8万亩,产量2300吨。
工业:全县拥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涉及化工、机械、建材、食品、轻纺、冶金、电子、医药、服装、造纸、家俱、印刷等诸多领域。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9.66亿元,增长27.8%。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16亿元,增长30.6%。全部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利税总额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总额1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工业园区:洪泽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1年,首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集科、工、贸于一体,以工业项目为主,功能设施完备的经济开发区。地处洪泽县县城北郊,西依洪泽湖、北接苏北灌溉总渠、东至宁连一级公路、宁淮高速公路。区内地势平坦,环境优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实现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排水、有线电视为主的“七通一平”,绿化覆盖率40%。一期已建成4平方公里,铺设水泥路面36万平方米,架设电力线路42.5公里,供水管道33公里,供热管道13公里,埋设排水管41公里,工业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新建110千伏新城变。目前园区已集聚10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兴业,吸纳就业工人近万人。
支柱产业:化工、机械、建材、食品、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化工方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元明粉生产基地。建材方面,拥有年产30万吨水泥厂和年产万根水泥电杆企业以及生产各种水泥预制构件、中密度板、排钉、细木工板、胶合板、轻质墙体材料、内外墙涂料、金属塑钢门窗等企业。机械方面,主要生产毛纺针梳机、汽车后桥半轴、黄麻并条机、剑麻织机、柴油机曲轴、柴油机缸套、水泥散装机、包装机,及各种电子信号源、稳压电源、示波器、直流屏、电子机柜、网络机柜等。食品生产方面,拥有年产酒精500吨以上的白酒生产企业,年产4万吨精制米厂、年产8000吨植物油厂、年产1000吨饲料厂,及年加工量万吨以上的肉类联合加工厂,年加工量千吨以上的水产冷冻食品加工厂,年加工量百吨以上的禽类宰杀加工厂。轻纺方面,拥有一定数量的麻制品、服装、手套、毛纱等轻纺企业。
规模企业:拥有了一批在元明粉、通信机柜、环保气缸套、纺织机械、水泥、中纤板、剑麻地毯、毛纺、优质粮油生产等方面在省市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竞争力的江苏南风、江苏宝利嘉、东盾人造板公司、银珠集团、瑞特公司、海珠公司、水泥厂、鹿港毛纺厂等骨干企业。江苏南风元明粉有限公司、江苏宝利嘉纺织有限公司、东盾人造板有限公司、银珠集团、鹿港毛纺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瑞特公司、海珠公司、方舟公司等6个企业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大洋化工、立新钢管厂、宏大公司等14个企业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
主导产品:形成以元明粉、纺纱、缸套、浓硝酸、机柜、中密度板等产品为代表的优势产品群,这些产品在生产规模、市场销售、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元明粉年产量已达166.5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缸套年产量达240万只,位居全国第四。中密度板年产量14万立方米,在全市同类厂家中产量第一。

人口区划

总人口:38.8万人,高良涧镇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99477人。西顺河镇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9146人。老子山镇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16000人。东双沟镇面积41.92平方公里,人口36041人。蒋坝镇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10152人。仁和镇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29087人。岔河镇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39320人。三河镇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23300人。朱坝镇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29536人。黄集镇面积91.50平方公里,人口43000人。万集镇面积61.07平方公里,人口26300人。共和镇面积86.2平方公里,人口25961人。江苏洪泽经济开发区面积5.5平方公里,(注:相关数据参阅《洪泽年鉴(2007卷)》)

气候特征

洪泽县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具有季风性和兼受洪泽湖水体调节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晴朗。年平均气温14.9℃,与同纬度县份比较,夏季气温相近,冬季气温高出0.4-0.7℃。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16.1℃(1969年2月6日)。7月份最暖,平均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39.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日99天。年均降水量913.3毫米,85%的年份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最多年降水量1531.6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532.9毫米(1978年)。最大月降水量640毫米(1965年7月)。一日最大降水量193.8毫米(1984年8月31日)。历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11天,降雨量60.2毫米。全年连续无降水日66天。最大降雪量15.3毫米,最大积雪深度27厘米(1989年2月3日、4日),最多连续降雪日数18天。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均。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70%以上,3个降水高峰期为4-5月的春雨期、6月中下旬-7月下旬的梅雨期、9月的秋雨期。7月份降水量最多,达21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6.7%;12月份、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不足37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2300小时,日照率52%,0℃以上日照2094小时,占日照时数的92%。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116.1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较长。无霜期平均242天,最长272天(1968-1969年),最短194天(1960-1961年)。一般有霜期11月18日-3月21日,123天,最长有霜期171天(1960-1961年),最短有霜期93天(1968-1969年)。初霜最早日10月28日(1969年),最迟日12月15日(1968年);终霜期最早日2月26日(1968年),最迟日4月11日(1961年)。初终霜早迟相差70天。

风土人情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娃娃节''。前几日,家家包粽子lo粽子是用新鲜柴叶子包裹糯米,掺进红豆或红枣等物,裹得越紧越好,煮熟后香粘鲜美。这-天,早餐吃糠子和鸡蛋,在大门上方插菖蒲、青艾条。旧时,还在堂屋中心悬挂一幅面貌丑恶、身着红袖箭衣、带将士巾、手执宝剑的钟馗像,叫"判官",在大门上贴"端午符",皆为祛邪。中午喝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屋内、庭院遍洒.雄黄酒,以驱"五毒''。午餐后,用艾水给孩子洗澡,在孩子耳朵HR、肚脐眼涂抹雄黄酒,又在脖子、手腕、脚腕处系上五色丝线,叫"百索",也为避邪消灾。有些孩子腰间,还挂上一个香袋,叫"香囊",是采集百草合药制成的。端午节划龙船,是沿袭千年的习俗。在涟水县城,还有端午节下午爬宝塔的风俗,红男绿女争相到城西能仁寺,爬上妙通塔.饱览城乡风貌,说是可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