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地图
淮滨县相关地区地图:
河流湖泊
概述:淮滨,河渠纵横,坑塘密布,全县水面面积共达87614亩。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洪河、白露河河闾河流至境内汇入淮河,加之县内河流乌龙港和幸福河,河流面积3.6万亩。较大港有饮马港、二道港、马港、西湖港、期思港等5条。较大湖泊有兔子湖(已建成水库)、潼湖、白湖、草湖、方家湖等6处。坑塘9615处,面积44709亩。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省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干流长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从淮源到豫皖交界处的洪河口为上游,长360公里,落差174米,比降为万分之五。从洪河口到洪泽湖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比降为万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公里,落差6米。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俗称“八百里淮河”,系指从淮源到洪泽湖的淮河干流长度。淮河自息县长陵集东入淮滨县境,流经吉庙、芦集、邓湾、张庄、台头、城关、涂营、谷堆、王家岗9个乡(镇),在谷堆乡白露河口出县境。淮河淮滨段长70公里,河床平均宽200米。其左岸一级支流有洪河、闾河、乌龙港,右岸一级支流有白露河。
洪河:为淮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方城县境伏牛山东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叶县、舞阳、西平、上蔡、平舆和安徽省的临泉等县,至新蔡县的班台与汝河汇合,流至淮滨县麻里乡入境,经麻里、赵集、固城、栏杆、王家岗5个乡(镇),在王家岗乡刘寨村附近洪河口汇入淮河。境内长71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流域面积326平方公里。河北岸为安徽省。
白露河:发源于大别山区,出新县小届岭后为“白露河”。自淮滨县北庙乡闸口桥入境,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北庙、王店、期思、谷堆4个乡(镇),在谷堆乡吴寨村附近入淮河。境内长51公里,河床平均宽75米,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白露河属季节性河流,枯水期接近断流。
闾河:发源于河南省正阳县。自淮滨县防胡镇前郑庄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防胡、新里、吉庙3个乡(镇),在吉庙乡汇入淮河,境内长22.7公里,河床平均宽65米,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
乌龙港:属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息县包信乡,流经淮滨县防胡、新里、马集、邓湾、台头5个乡(镇)入淮河。境内全长34公里,平均港宽50米,深4米,流域面积244平方公里。幸福河,县内季节性河流,1958年人工开挖,全长25公里。
淮南湿地:
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侧重于保护珍稀野生鸟类资源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是一个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驯化及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多样性、多功能的保护区。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实施单位。该区主体位置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期思镇境内,区内有兔子湖、方家湖、乌龙港等湖泊,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淮河之畔,因风光旖旎,被誉为豫南的“香格里拉”。近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淮滨县淮南湿地保护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实施单位。这次国家级野生动物监测站实施单位,全国有200处,河南6处,信阳市仅淮滨1处。
风景名胜
期思古城:期思古城位于白露河和淮河汇流处的中间偏南地带,距淮滨县城东南三十华里,为淮滨县期思镇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东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为岗地,死河以东为湾地。古城以南约为四华里的小片岗地,南下至白露河为十里草湾。期思古城便坐落在东、南、北三面湾地包围的一片岗地上。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400-500米,古城除北面紧靠死河与城内地面相平,已无墙址痕迹外,其余三面墙址继续可见。墙址残高2-4米,基宽32米左右。东部和南部护城河残迹尚存。在古城遗址范围内,地面遗物较为丰富。已采集到的有商周时代的陶鼎、鬲足;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铜剑、铜戈、铜矛、铜鼎、铜壶和较多的铜贝——蚁鼻钱,并发现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金币“郢爰”一块,以及汉代石印章等遗物。期思西周为蒋国故城,春秋时灭于楚,置期思邑,汉置期思县,南朝梁天监四年置期思州,陈置边城郡,隋废郡改县,唐初期思县废,一直隶属固始,1952年8月建立淮滨县,从此期思归淮滨所辖。1978年通过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淮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树立标志说明,现保护尚好。淮河博物馆:淮河博物馆建于淮滨县城东湖风景区内的东山岛上,建设用地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由博物馆主体楼、碑林、三贤阁、过岛路桥和具有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的图腾柱等附属建筑组成。博物馆设16个专题展厅,用丰富翔实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现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再现我国人民多年来导淮治淮的梦想、愿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
东西湖风景区:淮滨县东西湖风景区,位于淮河支流饮马港口段,新老城结合部。景区面积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000余亩,大小岛屿18座。景区内种植各种名贵花木数十种共十万余株,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其主要景点有楚相公园、东湖庄园、音乐喷泉广场、连心桥、烟波亭、九曲桥头园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
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侧重于保护珍稀野生鸟类资源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是一个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驯化及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多样性、多功能的保护区。2006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实施单位。该区主体位置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期思镇境内,区内有兔子湖、方家湖、乌龙港等湖泊,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淮河之畔,因风光旖旎,被誉为豫南的“香格里拉”。《河南省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07年3月省林业厅豫林文(2007)21号文件批复实施:保护区总面积3400公顷,其中核心区396公顷,缓冲区528公顷,实验区2476公顷。各功能区边界以“河南省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为准。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局下设兔子湖、淮河、方家湖、乌龙港4个保护站,保护站下设10个保护点。保护区规划共分二期建设:第一期从2006-2010年,第二期从2011年-2015年。通过二期建设,从保护的整体性出发,采取法律、行政、技术、宣传教育和工程等方面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使保护区迈入法制化、科学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轨道,力争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生态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一流保护、科研和宣传水准,集湿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开展了综合科考工作,摸清了动植物资源,为科学管理和保护好现有资源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保护区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工程,建立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多种经营和科普教育宣传体系。保护区内富含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428种,兽类9种,鸟类159种,两栖爬行类4种,昆虫类700余种,鱼类114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5种,其中鸟类就有42种,白鹳、金雕、大鸨等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冠长尾雉、蓝翅八色鸫、白琵鹭等36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种。淮滨淮南湿地保护区自然风景迷人。有以明太祖朱元璋纵辔扬鞭讨伐元军而著名的饮马港;有伴以乌龙治水、王母梳妆、嫦娥奔月及姜太公垂钓等美丽传说而命名的乌龙港、天镜湖、兔子湖、七星湖等内陆水系多处。晴日泛舟湖区,极目远眺,云蒸霞蔚,碧波荡漾;阴天凭栏看去,雾遮水面,烟雨迷蒙,景色苍茫。清晨,看旭日东升,逸然垂钓,犹如置身世外;傍晚,观落日夕阳,听渔歌互答,其乐融融,好一幅北国江南图画。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期思台地遗址、原始社会的沙冢遗址、高台庙遗址、立城遗址、朱家遗址等多处,有西周蒋国故城遗址、安宁湖遗址、古碑刻等多处,这里还是春秋楚相孙叔敖的故乡,有传说“八仙”之一张果老成仙得道的仙庄集和仙庄庙。已经发掘出的有期思战国墓地、孙叔敖墓等,有楚相孙公祠石刻、吴士云墓志铭等古碑刻,出土的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兵器、化石、玉器等文物数百种,这些已成为人们凭吊怀古和休闲渡假的好去处。随着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道路修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豫皖两省淮河岸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淮南湿地生态游、楚相故里游、蒋姓寻根游、蒋国故里游、淮河风情游等旅游活动,投资兴业!
气候特点
淮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侯明显,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实。1984—2004年,平均气温15.6℃;积温5587℃;降水量955.6毫米,多雨年份达1500.6毫米(1991年),少雨年511.8毫米(2001年),7至9月的雨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日照时数1989.8小时,日照率为42%;无霜期年均226天,最长年份可达271天,最短年份也有178天;年均风速2.4米/秒。光荣传统
淳朴聪慧的淮滨人民不仅具有勇敢、坚毅的性格,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秦、隋、唐、元、明、清历代农民起义的战火,都曾在这里燃烧。淮滨人民操戈奋戟,前赴后继,奋勇投入了历代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封建统治的战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淮滨人民的革命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淮滨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勤劳勇敢的淮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1927年建立了淮滨第一个党支部,举行了“周黄暴动”,打响了淮滨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4年,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以淮滨麻里店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红色区域,英勇出击,转战在洪、淮之间,中共豫东南地委和豫皖边区地委机关先后设在淮滨,领导了南起麻城,北达阜阳,东到立煌的广大地区的革命斗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滨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大军抢渡淮河提供了有利条件。淮滨历史文化特征
1、期思古城:1、期思古城由于蒋国文化遗存的发现而受到人们的注意,更因为生养造就了楚国名相孙叔敖而著名于世。史载,孙叔敖又名蒍敖,字艾猎,期思人。曾在期思征发民工排除积水,开创了我国第一个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又在雩楼兴办灌溉,受到楚庄王的重视,任为令尹,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楚相,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中国古代的水利专家。因为母亲的谆谆善教,孙叔敖儿时就有着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德。当时,人们认为见到双头蛇的人不吉利,肯定会死。孙叔敖路遇双头蛇后,为了不再患害别人,勇而杀之,掘土深埋,这种舍己利人的高尚品质受到了后人的传颂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为古寝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寝野歧蛇"列为八景之一。孙叔敖为相期间,励精图治,大兴水利,造福人民,使楚国逐渐走向富强,跨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特别是在楚晋邲之战中,他协助楚庄王指挥作战,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经验一举战胜晋军,为楚庄王匡成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记》说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为楚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孙叔敖一生清廉,忧国为民,私门不入一钱,死后妻子儿子穿着粗布衣自己背柴度日。伶人优孟很痛心,花一年时间摹仿孙叔敖音容动作,唱《慷慨歌》给楚庄王听,大意是"贪官不能当又值得当,清官能当又不值得当。贪官不能当是因为当时名声太臭,值得当是能发财立业全家享福。清官能当是当时有清名,不值得当是儿孙都跟着受穷,穿破衣干苦活,人们认为做官的都有钱,只知道孙叔敖做了楚相却不知道孙叔敖廉洁从没占过一分钱便宜。楚庄王听了很感动,就把寝丘之地也就是期思封给了孙叔敖的儿子侨。为了纪念这位清廉的好官,后人在期思立庙树碑。西汉刘向、东汉王延寿、北魏庾信、宋欧阳修、元马祖常、清洪亮吉等大文学家都曾拜谒孙叔敖庙,或为庙碑撰文、题跋,或是留下歌颂的诗文词赋。孙叔敖庙也叫遗爱庙、楚相孙公祠,解放后尚存,旧址在今期思镇政府机关院内。旧志、庙碑都明确记载庙西下就是孙叔敖的坟墓。由于时代变迁,坟墓己平,庙堂无存。有关孙叔敖的历史纪念文物已经非常稀少,仅存的唯有明成化五年中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刘昌《谒楚令尹庙》诗文石刻一通,明万历七年《重修楚相孙公遗爱庙志碑》残碑一块,清雍正六年《楚相孙公祠》石额一块。为永远纪念这位治理水患造福百姓清正廉洁的好官,中共淮滨县委、淮滨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6月为其勒石造像,树碑立传,置于县城中心,永世供人瞻仰。2、蒋姓华人始祖诞生地--期思:蒋国逝史海,蒋姓传华夏,古城犹说汉期思,土蚀荒阶楚相祠,乞得寝丘人不夺,千年淠水入荒陂。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马祖常(河南光洲人)为期思城访古之作。期思古城是楚国一代名相孙叔敖的故乡,并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是西周蒋国的都城。楚穆王时,封楚大夫右司马复遂为期思公。汉初,刘邦因中大夫贲赫揭发淮南王英布谋反有功封其为期思侯。期思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俯拾即是,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豫南观光不到期思古城凭吊将会留下许多遗憾。西周蒋国是蒋姓华人始祖诞生地,蒋国虽然不存,但蒋姓子孙四海繁衍,名人辈出。从蜀汉大将军蒋婉、三国魏谋士蒋干到明代农民起义军领袖蒋福成、清代大文学家蒋士铨、近代民主革命烈士蒋翔武乃至前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父子都以其不同的奋斗方式光耀祖宗名留史册。期思等待着所有的蒋姓同胞,特别是海外蒋姓侨胞前来寻根拜祖,祭慰先灵,共谋发展大计。期思是西周蒋国故址,历史有明确记载,《左传》杜预注指出"蒋在弋阳期思县",《水经注·淮水篇》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进一步指出蒋国是周公后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时辅政,时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诸国叛乱,周公旦攻灭东方l6国,并对东方的领地重新进行了分封,自封于鲁,长子代之。《史记索隐》载"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凡、蒋、邢、茅、胙、祭也",《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记周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作诗时明载:"管、蔡、……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即武王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并在注中说:据《通志氏族略·二》蒋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传世器物有'将兑殷'、'将子爵'"。从周公旦子封于蒋,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复遂攻灭蒋,蒋国已有600年左右的发展史。沧海桑田,遗迹未泯,蒋城故址仍然在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文明和辉煌。现存的古城墙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500米,墙基宽32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处,残高约7-8米,其它墙段残高1--3米。期思古城位于淮滨县城南15公里,居于大别山北麓,淮水之阴。地势绵延起伏,域内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争流,浇铸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淀着期思厚重的历史。期思的传说神奇而瑰丽,"八角田"、"琉璃井"、"三里庙"、"乌龟冢"、"妖精洞"、"埋蛇岭"--则则优美而动人。期思的景色质朴而秀丽春看菜花几抹黄,秋闻稻香满地金。村舍远近,耕牛悠悠,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南有十里草湖绿接天,东有百亩鲜荷映日红,西有千顷碧波锁玉兔,无论是泛舟湖上还是漫步田间,都会使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古城遗址范围内,遍布灰色土层,绳纹陶片到处可见。在古城西墙南端发现大量红烧土和汉代筒瓦,因此处地势较高,当地称之为"炮台"可能为汉代遗迹。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台地,当地称为"北城埂",经调查为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古城墙址并无联系。近年来,古城内外不断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矛、铜剑、铜鼎和铜壶,最近,在古城南郊发现有春秋墓群。第一次发现楚国金币"郢爱",而发现最多的是楚币蚁鼻钱。这些文化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灭蒋入楚之后的历史背景。
淮滨名人
孙叔敖:(公元前650—公元前593年)楚国名相,期思(今淮滨县期思镇)人。相传年少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见《贾子》)。而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为古寝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寝野歧蛇"列为八景之一。《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可见楚国期思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刘盼遂:现代教育家、国学大师、北师大教授。
齐未煌:民国教育家。
徐振:民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