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信阳市地图 > 淮滨县地图 >
赵集镇地图
赵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特产

赵集镇支庙综合养殖场位于赵集镇支庙村,是由本村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李世友创办的。李世友现年33岁,高中毕业生后到河南省信阳畜禽研究所学习三年,练就一身畜禽养殖管理技术。2001年返乡创办支庙养鸡厂,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发展为占地30余亩的养鸡、养鱼、养猪一条龙综合养殖场,累计投资45万元,年产值80万元,年创收15万元以上。支庙综合养殖场目前拥有标准化养鸡场300平方米,养殖新罗曼蛋鸡1万余只,年产鲜蛋200余吨,孵化子鸡50万只以上。单列式良种猪场150平方米,养殖纯种英系大约克种公猪1头,纯种杜罗克、长白母猪20头,年出栏二元良种猪200头以上。今年新投资8万元加深整修精养鱼塘15亩,可年产鲜鱼16吨,孵化鱼苗100万尾以上。支庙养殖场的养殖模式是养鸡—养猪—养鱼一条龙循环养殖,资源合理利用。以科技为先导,标准化生产,强化防疫,效益明显,李世友不仅自己率先致富,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帮带周边30多户群众走养殖致富之路,其中支庙高桥张洪起、大郢村王土庙王世刚、冷庙代宗富、城关聂志祥等在李世友的帮助下,养鸡场规模都在3000只以上,成为养殖大户,脱贫致富。中国黑陶在安徽,安徽黑陶在赵集。黑陶是一种泥与火的艺术,它以淮河中游独特的软质粘土为主料,经过严格的工艺处理,加之精湛的手工艺术,用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起始于夏商,盛行于秦汉,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道道黑陶发掘先人之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之美学,经纯手工拉坯、绘画、雕刻、压磨、窑变等工艺开发精制的。现有瓶、尊、钵、鼎、筒、炉、罐等二百多个品种。尤其以“国宝”龙虎尊模拟,精心研制开发的龙虎尊系列,品种齐全,装饰精致,漆黑光亮又典雅,古色古香而清晰,散发着黑土地的芳香,保持了黑陶“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罄”的尊贵本色,实为中原之明珠,黑陶之瑰宝,深得国内外学者赞誉,深受各界人士的珍爱并被收藏。赵集镇工艺美术界名人张道道返乡筹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过引资、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总投资200万元,成为赵集镇的龙头企业。

四、培养100户养殖大户

以支庙、高桥、大部、自元鸡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罗曼蛋鸡。以支庙、白无法尔山羊场为基地,推广波莎杂交羊。抓住“111”扶贫工程机遇,建成任大、冷庄良种猪繁育基地,购进纯种猪160头,繁育二元,推广三元杂交猪。从而使全镇养禽干只以上、养畜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增加到100户。

一、年复种5万富大棚蔬菜

其中早春大棚1万亩,夏季蔬菜1万亩,秋延大棚3万亩。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成立蔬菜协会,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清理整顿市场,严禁化肥、农药超标,积极申报无公害认证,树赵集品牌。

经济发展

赵集镇是县的沿边重镇,农业基础稳固,盛产水稻、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烟叶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以推广优质高产的水稻和经济收入高的烟叶种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1851元。工业基础良好,镇内现有镇、村及私营中、小型企业26家,已初步形成建材、印刷、饲料、面粉加工等多种工业体系,产品近10种,98年全镇企业完成产值275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种植、养殖业快速兴起壮大,1998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320户,产值1586万元,实现利税127万元,商业贸易繁荣兴旺,全镇已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教育街农贸市场”。

基础设施

镇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北邻洪河桥与安徽接壤,乡村道路畅通,自1995年被定为省际沿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累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镇村公路建设,新修和改造公路五条,新建长1公里,宽10米的开发区街道一条,是方贺近百里的商品集贸、交易场所,境内电力充足,镇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村村通汽车,组组通机耕的交通网络。农村程控电话入村率已达100%。近几年,镇党委,政府按照“稳定农业促工、商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地域优势,抓机遇、促发展。1998年定成财政收入270万元,经济综合实力居于全市前50强,是全县的“乡镇企业工作二等奖”。

简介

赵集镇位于河南省滨淮县县城西部20公里处,北隔洪河与安徽省相邻,南与三空桥乡衔接,东与固城乡相连,是河南、安徽两省三县交界的沿边集镇,洪河穿境而过,辖14个行政村,139个村民组,总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27263人。该镇临洪河南岸,镇城土地肥沃,造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以大米为原料自制的白酒“小闷缸”具有提神醒脑,祛寒解乏,绵乡持久,回味无穷。以黄豆和辣椒为主料自制香辣酱,造就了“雪人美食”名优特产等,享誉周边城镇。1995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在全省区划图上,把赵集列入全省80个重点集镇建设乡镇。

基础建设

城乡日趋一体化。该镇先后抓住被南阳市、省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的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目前,规划5平方公里的镇区已建成2.1平方公里,镇区内8条街道都得到硬化、绿化,街灯配套;全镇自来水入户率90%,下水管道铺设面95%,建成了服装、百货、农副产品加工等专业市场;集镇有个体摊点1813个,每日成交额53.6万元,年社会商品零售额7048万元;具有城市标志十字路口中心警亭、高杆长明灯、护栏已在规划建设;商业、服务、金融、信息等各类设施完全配套,投资环境日趋改善。
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交通便利,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128公里,形成了以邓罗公路为骨架、镇村道路为支脉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镇设8个客车站点,村村通汽车,日发客车58个班次,日客流量4200人。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镇装机容量5000门,实装电话780部,镇内电话普及率百户35部。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集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电视差转台信号覆盖全镇及周边乡镇。
社会事业:民政、科教、卫生全面发展。全镇投资92万元,新建民政所办公楼1幢,敬老院1所,占地3500平方米,敬老院院民28个,养老保险代办处房舍3间,投保金额200万元。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镇现有初中6所,小学27所,村村有教学楼,校校有化验室、仪器室,体育设备齐全。投资80万元,新建成的镇卫生院病房大楼,有床位25个,手术台4个,配有X光机、A超、B超、心脑电图等设备,并实现了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规范了个体诊所,健全了就诊网络。投资30万元建成文化娱乐中心一座,占地10亩,有影剧院、阅览室、图书馆、体育场、老干部活动室,村村有文化室,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