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南镇地图
浍南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浍南镇是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小麦、花生为主,兼种大豆、玉米、西瓜等优质作物。全镇水稻作物面积达10万亩,是省财政重点扶持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广大粮农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作为粮食资源丰富的浍南镇,为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产品的购销及加工转化势在必行。为此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全镇先后建起了“安徽省汉白玉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圣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招商项目)、“安徽省万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柱的一批粮食深加工大中型企业。品牌有“汉白玉贡”、“圣健”、“皇墩”、“谷为天”等,产品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四川等地,供不应求。据县志记载: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刘邦追项羽驻军于浍南镇皇墩庙,屯兵数十万,当地群众把本地盛产的大米献于汉军,此米晶莹剔透,宛如珍珠白玉,煮熟后更加亮丽,食后香甜爽口,粘而不腻,将士食后个个赞不绝口,刘邦更赞誉为“白玉”。登基后,仍念念不忘。令地方官员岁岁进贡此地生产的大米,由此浍南镇大米闻名于世。农业产业化:随着城乡居民的“口味”变得越来越精,农民按照原来生产模式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了使农产品成为消费市场上的“宠儿”,浍南镇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注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入手,搞好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从养殖、种植转到加工,从“田间”转到“车间”。大力扶持培育汉白玉贡米业、圣健米业等30多家涉农企业。继续加大技改力度,引进一流加工设备,使生产出的大米色泽亮、品质优、口感好,成为国内市场的“抢手货”。在流通环节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沿浍养殖协会、米业加工协会等中介组织,变以往的“各自为战”为今天的“联合舰队”,提升了企业层次,完善了功能,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有效组织。同时,该镇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种植农作物,并邀请县农技专家对小麦、水稻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提高了质量。全镇13万亩农田已有一半成为“订单田”,增加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
农民经纪:浍南镇农副产品十分丰富,每至收获季节,这可忙坏了该镇的农民经纪人,他们每天联系各地的经销商前来拉货,组织养殖户把泥鳅、河蟹、龙虾、花生、大米等农副产品进行分类,按级论价。由于这些农民经纪人善于找市场,抓信息,争做农民与市场的“红娘”,为该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镇还出台了鼓励社会各界创办民间流通组织优惠政策,广大农民中蕴藏的搞活流通的积极性迅速迸发,活力大增,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民间农民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全镇就有近百名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搞起销售。浍南镇农民经纪人大多从小商小贩起家,在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逐渐做大,并涌现出一批“领跑人物”。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到外地推销不同的农产品,夏秋两季,是泥鳅、龙虾、河蟹等水产品大量上市的季节,由于该镇水资源的优势,生产出的水产品个头大、质量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他们看到这里潜在的巨大商机,勇做市场“探路人”,短短几年里,他们四处联系,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考察市场,与多家大型饭店建立了稳固的供销关系。冬季和夏季,他们又利用农闲季节,到全国各地推销大米。同时,他们又带回外面的信息和市场行情,使当地农民有的放矢的生产出适销对的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了本镇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