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地图
吉安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上其它吉安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改上廉为吉安县(县治在今陕西平利县境关垭子),属安康郡。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吉安于西城县(安康市汉滨区)廨理,为金州治。隋大业三年(607)吉安改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地理位置
老县城,秦及西汉时,县名庐陵、桓亭,县城在今泰和县西3里处,城址无存。汉初平二年(191),置庐陵郡,县名高昌,县城在今泰和县西北30里处,城址无存。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并高昌入石阳,县城在今吉安市城南一里的孔家湾,其城址无存。隋开皇十年(590),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庐陵为附廓县,迁城郭于今吉安市赵公塘、青石街、甘泉门等处,城址无存。唐永淳元年(682),县城移至今吉安市北门街、弓箭街故城范围。民国十七年七月至二十五年夏(1928-1936),城墙拆毁。1979年11月,吉安县治所从吉安市区徙新县城敦厚镇。新县城,新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敦厚镇盘龙岭。东起马甫,西止金家岭,南抵连山,北临禾水,城域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1万。县城至吉安市12公里;至南昌225.6公里;南至赣州218公里;东距京九铁路3.5公里,距永和赣江航运码头8公里;西至井冈山119公里。客车直通各乡镇,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敦厚原称圳溪村,1924年改名圳头,1931年取圳头的谐音为敦厚,即诚恳、淳厚之意。1971年开始城建,1979年初具轮廓。10月,吉安县设立敦厚镇,11月,吉安县革命委员会从吉安市迁入敦厚镇。城区海拔60~80米。街道纵横,形似棋盘。二七路、吉州路、文山路、庐陵大道、东昌路、赣江大道、君山大道东西横穿;福华路、天华路、白云路、凤凰路、高昌路、兴华路、南北纵贯;富川路、赣中大道斜切城区。庐陵大道(系吉井公路1段),东起丁家洲,西止三山冈,全长3500米,宽43米,其中车道宽16米,沥青路面。中共吉安县委、吉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及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庐陵大道西段北侧。县直机关大多布设在庐陵大道南北两侧。金融、商业主要集中在庐陵大道西段。赣中大道(系105国道1段),北起丁家洲,南止易家村,全长3000米,宽50米,沥青路面。位于105国道两旁的县城规划区东南部,1992年列为吉安县敦厚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西起君山田垅,东至梨山水库,北起古泽洲,南至县良种场,面积10平方公里。县城供电有地区变电站。供水有县水厂,日产饮用朋2700吨。城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联网。县属工厂环城而立,主要有吉安化肥厂、吉安啤酒厂、吉安糖厂、井冈山卷烟厂、庐陵水泥厂等。驻县工厂有省属庐陵制药厂,地属江西汽车工程塑料厂,吉安市属赣江无线电厂。城区有吉安县委党校、吉安县中学、吉安县老师进修学校、吉安县职业技术学校、敦厚中学、高塘中学、城关小学、敦厚小学、吉安县保育院及广播站、庐陵电视台、文化馆、图书馆、庐陵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等。医疗设施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饮食服务设施有庐陵宾馆、金陵饭店、林业局招待所、粮食局招待所、农机公司招待所等。私营酒家饭店及饮食摊点星罗棋布。方言
吉安县通行赣语,即赣语吉茶片,吉茶片是赣语十一个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的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峡江、泰和、永丰、安福、莲花、永新、宁冈、井冈山、万安、遂川,和湖南的攸县(部分)、茶陵(部分)、酃县等地。名胜古迹
革命纪念地,“二·七”会议旧址位于文陂乡陂头美陂村,座西向东,分前后两栋,中有2.2米宽的走方廊小院,为砖木结构。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主持的红四军前委,意向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在此举行联席会议。旧址经维修原貌未变,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位于东固镇街道中心南侧,座东南朝西北,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89.51平方米。1928年10月—12月,东固平民银行和东固消费合作社在此相继建立。1987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总部旧址位于文陂乡美陂村永慕堂。座北向南,是一栋三堂二堑吞口式砖木结构的古式祠堂。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祠堂大门上端雕梁画栋,翘角重檐,高10.2米,门口两侧存有石狮一对。永慕堂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55年)。1930年2月中旬红四军总部住于此。1983年重修。1985年已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文陂乡陂头万寿宫。1930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决定成立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又从吉安迁驻此地。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地干部训练班旧址位于文陂头圩万寿宫。1930年2月中旬,赣西南特委为了贯彻“二·七”会议精神,在此举办了土地分配干部训练班。1985年列为县级保护单位。毛泽东旧居位于文陂乡美陂村。1930年2月举行的“二七”会议期间,毛泽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军民庆祝胜利大会旧址位于值夏镇磨关砻。1930年2月24日至26日,红四军和红六军第二纵队及赣西地方武装,在吉水水南,吉安值夏一带不务歼灭国民党军唐云山旅。27日,在此举行庆祝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22日,红一方面军战斗指挥所设此,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1985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驻于此。在这里造就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讯兵。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朱德旧居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东固敖上,居住此地,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军民誓师大会会场旧址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5月中旬,红军在敖上樟树下坪上召开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斗丘旧址位于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5月14日,毛泽东在紧张的战备工作中,率领红军在此帮助群众插秧。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赣西南“一大”旧址位于富田乡陂下胡家。1930年3月22日至29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略亭位于东固镇六渡村南侧,距东固镇4.5公里,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3.4平方米。1931年9月15日,红三军军长黄公率领红军部队挥师瑞金、广昌等地时,路经东固六渡坳遭敌机扫射,壮烈牺牲。为纪念黄公略同志,1978年在黄公略遇难的地方敬建了公略亭。1982年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逸亭位于长塘乡西逸亭村,离村40米。1930年11月8日,毛泽东在吉安县作农村工作调查的地方。西逸亭砖木结构,长7.62米,宽4.84米,高4.321米。于1969年4月重建,亭内三块石碑上刻有毛泽东当时调查的文献。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庐陵大道中段,1979年建成。建筑面积1971平方米,坐北朝南,2层平顶楼房。四周石栅围廊,门口铺设18级水泥台阶。馆内1700平方米,分前厅、灵堂、展室三大部分。前厅屹立一座红军战士全身雕像。灵堂高纪念碑、烈士台和花圈。展瞻室共9个,实际展线140米,版面466块,文物,遗物479件,简介119名烈士历史功绩,反映了我县自党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吉安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史。由县民政局管理,定为江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东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位于东固镇冻坑村。1931年4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集结于东固、龙冈一带,在这里指挥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5月16日,红军国民党军二十八师和四十七师1个旅离开驻地富田向东固前进之机,发动猛烈攻击,将其大部歼灭,取得反攻首战的胜利。接送向东扩张战果,15天横扫七百里,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反“围剿”。为了纪念这次斗争,吉安县人民政府于1977年决定将原东固林业站办公楼改建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名胜古迹,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新县城当缅山,取名“缅怀”。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1992提1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广场465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主体建筑、正气堂、配套建筑4展厅。均为砖混结构仿古建筑。正气堂座北朝南,红墙黄瓦,翘角重檐,藻井天棚,棂花窗扇,雕梁画栋,斗拱叠加,临门99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严威武。四壁嵌8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佳绩。序厅设有一全馆整体模型盘,指导游人参观瞻仰。4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文天祥生平事迹共发6个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展出的展品现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书画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图表155件;文献、文物38件。另设有文天祥研究文献档案室1处,珍藏研究资料及名流书画墨宝。文天祥纪念馆1992年1月9日正式开馆,年均接待参观者5.5万人。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的文山公园也正在筹建中。青原山净居寺青原山位于老县城(今吉安市)东南9公里,赣江之东。属嵩华山脉,海拔116米。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峡共35处。有游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在进净居寺山门之首。山门镶有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亲笔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后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宝殿二侧。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游青原山记》也分刻在四十二通石碑上,嵌于净居寺的老斋堂壁间。以上名人墨迹,被历代誉为“青原墨迹四宝”。另外,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手书的“曹溪宗派”石碑,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手书的“天在山中”,都是古迹墨宝。据“青原山志略”载:历代游青原者,讨好唐代名相姜公辅,重臣段成式,南宋名相周必大,名臣胡铨、向敏中,名词人刘辰翁;明代名臣李东阳、湛若水;清代名家施闰章、翁方纲、蒋之奇等,咏青原山的诗篇近500首。唐朝神龙年间,佛教传入青原山,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建寺。初名“安隐寺”(因傍安隐山而得名)。宋徽宗赐名“安隐寺”,沿用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宋代民族恐龙、诗人文天祥有诗:“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路过吉州时,参禅青原山。净居寺僧徒曾达千人,成为江西一大名寺,我国南方的主要佛场之一。净居寺迭经历代修葺,寺内有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庐阁、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药树堂、七祖塔亭以及左右禅房,占地约1万平方米。大三结合宝殿四面环水三桥拱立,富有河南庭院色彩。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白鹭洲书院白鹭洲,系老县城东(今吉安市)赣江中突起一洲,两头尖,中间大,呈梭形。南起习溪桥码头,北至井冈山大桥(原为梅林渡)。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西临沿河路与青原台想望,原有渡船,后有浮桥,今有钢混桥。洲的前言右峙神岗山,左挹青原山诸峰,洲后螺子山,诸山拱立。江岸上10公里长街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然而白鹭洲的闻名,是南宋宁淳元年知吉州江万里在此创建白鹭洲书院,得到朝廷奖掖,理宗还亲御书:“白鹭洲书院”的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帮驰名全国。白鹭洲书院自创立以来,曾被江水战祸圮圯毁数次,但都得以复兴。现存“风月楼”红石柱一对联:“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便是生动的写照。吉安素经“文章节义邦”著称,被奉为江南望县,与白鹭洲书院的教育业绩是分不开的。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古代忠节先贤,皆出于此。数百年来,白鹭洲书院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曾讲学其间。明朝大臣、名儒邹元标、状元刘绎等也长期主讲其间。历代名人从游白鹭洲都大都留下了诗文,今存《白鹭洲志》。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青原台青原台(即钟鼓楼)位于县城东,赣江西岸的革命烈士公园内。与白鹭洲的“风月楼”隔江相峙,系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由吉州太守各祁所建。下面筑了9尺土台,在土台上建筑三层楼台,每层楼有翘角重檐拾级而上,登临跳赏,青原群峰,赣江白帆、吉安城郭,尽收眼底。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曾在青原驯作诗唱和,后人把这些唱和诗刻在楼台四壁,还刻有陆游称之为“天下诗僧第一”的吉州如壁和尚的游青原台诗:“王马胸中是丘壑,小车决遣有余乐,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阁”。把青原台与滕王阁相提并论,可见青原台在当时何等雄伟瑰丽。明代青原台改称“钟楼”(后称“钟鼓楼”无考),并在三楼中央悬挂宣德年间(1426—1435)所铸的铜钟一口,晨昏各敲一次,借以报时。清同治年间知府何栻为抗拒太平军,把铜钟溶铸为炮,改县铁钟。同治间复修,仍额以古青原台,光绪二年邑人刘梅重修,民国十五年县人康桂林再修。“古青原台”四字是当时吉安县政府的一名叫欧阳青的吏员所书。“古青原台”石碑嵌在楼台东壁,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吉州窑位于永和圩西侧,自辅顺庙至窑门岭,宽1.5公里,塔里前至林家园长2.3平方公里内,展布24座古窑堆。吉州窑创于晚唐,鼎盛于南宋,衰于无末。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江西文物工作队对吉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重点发掘了本觉寺窑床和桐木桥作坊,其余23处窑作了逐个调查和探沟试掘,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503件。本觉寺窑床属斜式“龙窑”,平面呈船形,走向25°,倾斜12°,斜长36.8米,宽0.42~3.95米,窑头米膛保存完好,距封土表层深约1.5米。出土的窑具有铁削刀、匣钵盖、匣钵、垫圈、泥团支钉、托座、垫子、轮轴帽、碾槽、坩埚、瓷土、擂钵、网坠。出土的瓷器有晚唐、五代的酱褐釉碗、罐、注壶、盏,乳白釉碗、盏。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盖、盏、高足杯、钵、粉盒;黑釉碗、罐、注壶、杯、盘。南宋的乳白釉碗、碟、器盖、盏、粉盒;黑釉碗、罐、瓶、注壶、碟、器盖、杯、鼎炉、盘;彩绘盆、鼎炉、枕;绿釉碗碟。元代的乳白釉碗、瓶、碟、器盖、高足杯;黑釉碗、罐、瓶、盆、器盖、杯、鼎炉;绿釉碗,瓶、盆、碟、鼎炉、枕。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景德镇录》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吉州窑陶工对景德镇瓷业烧造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都观位于永和乡桐木桥村。创建于南唐年间(937—975),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11.68平方米。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春,清都观三字为66岁的苏东坡北返游永和时手书。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清乾隆十七年(1752),光绪十年(1884)曾3次整修。有碑记,1985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资国寺(院)位于梅塘乡土坊刘家村。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宽90米,长99米。唐创建,历经多次重修,唐代宗赐为长兴寺,德宗时建塔于院内,唐太各2年(828)改为长兴禅院,宋大中祥符2年(1009)改称资国院。现存宽47米,长79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果寺位于兴桥乡丁塘村,砖木结构,宽21米,长41米。祠堂庙宇式。创建年代失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现存有香炉画、经文、铁钟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庵位于固江镇赛塘村。砖木结构,宽33米,深32米,左右为敬老院,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觉寺塔位于永和乡窑岭曾家南西端,唐开元年间建,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凤凰塔位于固江镇谷塘村,建于清代,塔高18米,24占地平方米,六面九层,铁塔尖,塔顶上有6只小石狮。塔身为砖石结构,坚固雄伟,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斜塔位于曲赖乡芦家洲。始建于明,六角形,共五层,以青砖砌成,高20余米,整修造型敦厚而稳重。倾斜度为1米左右,1985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昌井位于永和乡桥头村。建于宋代,红石、砖块砌成。井口红石刻有“东昌井”3字,相传为苏轼自海南岛北返途经永和饮用过此井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天祥墓位于富田乡鹜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墓,明弘戊申(1488)奉诏修理。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重修。1983年11月,省县拨款重修。墓前有二层共106级红条台阶,墓封土高1.4米,墓脚平地新立一块文天祥简介字碑。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周忱墓位于长塘乡山前村。明景泰四年(1453)立墓。周忱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工部右、左侍郎,正统九年(1444)任工部尚书。巡抚江南诸府二十一年。墓前有石俑、石兽、石柱等墓表六道。1985年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日升墓位于浬田乡刘家村。刘日升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墓前有石俑、石彪、石象、石柱、华表等。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铨墓位于值夏镇天梁山西北面的陂松山。传说胡铨墓葬18处。此墓《旧志》有载。“文化大革命”其间此墓被夷为平地。现已建值夏中学体育场。场边残留石俑、石马。萧维祯墓位于永阳镇荷蒲村委会马田村。明成九年(1474)立墓。原地仅散落数只残缺不全的石龟和2匹马。文天祥手植古柏位于固江镇井前沿村,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固江侯城书院朱奂门下求学时手植,距今(1985年)750余年。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概况
吉安县古称庐陵,秦(公元前221年)始建县,1914年改吉安县至今。1949年10月吉安解放后,置县城于吉安市,市县治同城,1979年10月县城迁至敦厚。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全县国土面积2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7万公顷,谓之"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辖11镇8乡,人口43.92万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59亿元,财政总收入2.09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吉安县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将军县"、"灯彩之乡"等美誉。涌现了文天祥、周必大、刘辰翁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演绎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阔英雄史诗,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6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以曾山为代表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改革开放以来,吉安县形成了以啤酒、卷烟、药业、林产化工、水泥建材、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县乡工业体系,吉安啤酒厂与北京燕啤集团合作,组建了江西燕啤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华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县工业园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范面积8.18平方公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林业稳步向优质化、商品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县、全省瘦肉型猪基地县、赣中南地区烟煤基地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驰名中外吉州窑所在地。吉安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能源充足,区位优势明显。县城敦厚距南昌231公里、吉安市中心城区10公里、井冈山机场30公里,105国道、319国道穿境而过,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县入口处离县城仅5公里,京九铁路吉安南站(客、货两用)坐落城东建设区,县境所有出口路达到二级水泥(油)路标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县工业园依105国道相傍。县城及乡镇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移动通讯漫游,宽带互联网发展迅速,全县供电网络布局合理,电力能源充足。吉安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交相辉映。境内河系发达,禾水、泸水、桐江等是赣江的一、二级支流,水量充沛,可开发利用的相应年发电量近2.2亿度。全县生物种类达500余种,县内大量种养的湿地松(71万亩)、吉固芷、车前籽、吉安黄牛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商品价值。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具有潜力开发利用价值的有烟煤、无烟煤、磁铁、锰、铝钛、铅、铜、白泥、焦宝?石、石灰石、高岭土、瓷土、水晶、油页岩及地热等。全县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公里,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0.9万人。吉安县历史悠久,盛唐古塔、宋代名窑、文天祥的千古绝唱、英烈馆的长然浩气等;县城君山湖度假村、金港湾度假城、娑罗山森林公园等,处处勾画出其旖旎风光。历史沿革
吉安县古称庐陵,秦(公元前221年)始建县。元置吉安路,取吉州和安福州首字为名,并赋“吉泰平安”之意。1914年改吉安县。1949年10月吉安解放后,置县城于吉安市,市县治同城,1979年10月县城迁至敦厚。1979年3月3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同意吉安县驻地由吉安市市区迁至吉安县永太公社敦厚。同年同意吉安县设立敦厚镇(赣革发[1979]146号)。1984年,恢复天河、永阳镇,管辖原公社范围;油田公社分设油田、盘田乡;富田公社分设富田、云楼乡;大冲公社分设大冲、北源乡;官田公社分设官田乡、安塘乡;新圩公社分设新圩、文陂乡(赣府厅字[1984]198号)。1985年4月18日,设置值夏、横江、固江、万福、东固镇(赣府厅字[1985]231号)。1987年4月5日,将吉安县的樟山、长塘、兴桥三个乡和吉水县天玉乡划归吉安市管辖。将天玉乡的玉山、低坪、砖门三个村委会划归吉水县葛山乡管辖(赣府厅字[1987]166号批复)。1993年,撤销永和乡、新圩乡,设立永和镇、新圩镇(赣民字[1993]53号批复)。1994年1月5日,设立凤凰乡,管辖区域为横江镇的凤凰、屋场、石塘、钱塘、村前、曾家坊、土洲、仓下村委会和车头村委会的3、4、5、6、7、8、13、14等八个村民小组以及永和镇的康家、龙陂、曲塘、九龙村委会,乡政府驻凤凰村(赣民字[1994]1号批复)。2000年5月11日,将曲濑乡划归吉安市吉州区,将文陂乡、云楼乡、富田乡、值夏镇、新圩镇、东固镇划归吉安市青原区(国函[2000]40号批复)。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全县辖7个镇、15个乡:敦厚镇、万福镇、固江镇、永和镇、横江镇、永阳镇、天河镇、桐坪乡、北源乡、大冲乡、盘田乡、油田乡、浬田乡、凤凰乡、高塘乡、梅塘乡、登龙乡、敖城乡、安塘乡、官田乡、指阳乡、前岭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09606人;其中:敦厚镇46943、永阳镇26710、天河镇17703、横江镇17704、固江镇18746、万福镇35657、永和镇26312、桐坪乡31620、北源乡16321、大冲乡12262、盘田乡11446、油田乡13029、涅田乡15958、梅塘乡21422、高塘乡11511、登龙乡15381、安塘乡11833、官田乡12813、敖城乡12872、指阳乡11088、前岭乡5876、凤凰乡16399(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12月8日,撤销桐坪乡、凤凰乡,设立桐坪镇、凤凰镇(赣民字[2001]368号批复)。2001年12月3日,撤销高塘乡,划归敦厚镇;撤销前岭乡、敖城乡,合并设立敖城镇;撤销盘田乡、油田乡,合并设立油田镇(赣民字[2001]569号批复)。2003年8月19日,将油田镇鹤洲村委会划归万福镇管辖(赣民字[2003]189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43.6万人。2004年底,全县辖11镇8乡。敦厚镇2004年辖:梨山居委会、文山居委会、金家居委会、泉塘居委会、荆岭居委会、房山居委会、高塘居委会、敦厚村、厚丰村、罗家村、金家村、连山村、梨塘村、禾埠村、马甫村、瑶池村、店下村、对门村、嵊上村、社前村、南街村、仓田村、竹山村、乌石村、廖家村、下岭村。永阳镇2004年辖:永阳居委会、龙虎村、渡头村、赵家村、高洲村、邓家村、荷浦村、车湖村、江南村、成瓦村、东元村、水浒村、长湖村、院背村、南楼村、下边村、新塘村、涯湖村、蒋坊村。天河镇辖:天河居委会、白泥村、宏林村、窑棚村、天河村、田家村、东坑村、流芳村、常林村、毛田村。横江镇辖:横江居委会、横溪村、良枧村、屋头村、范家村、仕洲村、南垄村、富田寺村、大洲村、横巷村、高垄村、老屋村、白沂村、彭家村、濠云村、冻丘村。固江镇辖:固江居委会、芦西村、赛塘村、古巷村、凫潭村、南湖村、沿江村、红星村、枫江村、东风村、田西村、井溪村、瑞溪村、坊下村、松山村、长水村、小富村、西源村。万福镇辖:万福居委会、井头村、枧下村、余家村、麻糖村、圳上村、万福村、白竹村、永春村、官溪村、炯村、麻陂村、留田村、枧口村、梅溪村、塘东村、雅池村、瑶江村、许家村发会岭头村、老冈村、堤前村、净坑村、谷塘村、大杏村、逢塘村、栗头村、鹤洲村。永和镇辖:永和居委会、周家村、窑背村、习家村、锦源村、林洲村、尚书村、白沙村、南山村、永和村、超果村、永安村、彭家村、西坑村、南安村、行山村、岭上村、龙山村、五星村、张巷村、小湖村、下村。桐坪镇辖:桐坪居委会、桐坪村、福田村、河山村、社上村、都塘村、臻源村、金竹村、林源村、杨山村、黄山村、陈家村、下田村、山头村、大栗村、枫冈村、栗背村、什香村、花溪村、黄塘村、樟坑村、仓边村、张家村、上溪村、合田村。凤凰镇辖:凤凰居委会、凤凰村、屋场村、车头村、石塘村、钱塘村、村前村、曾家坊村、仓下村、土洲村、九龙村、康家村、曲塘村、龙陂村。油田镇辖:油田村、庙前村、大园村、盐田村、屯山村、河源村、楼下村、龙洲村、板陂村、路西村、七里村、桥边村、青观村、隍北村、花桥村、芳头村、江前村、丁田村、福塘村、松江村、江下村、安下村、院山村。敖城镇辖:旷家村、毓芳村、乾上村、芳径村、版塘村、茶园村、消洲村、功阁村、大村、下径村、高车村、泸富村、流江村、湖陂村、双江村、禾水村、上山村、礼溪村。北源乡辖:郭家店村、南源村、北源村、下院村、义丰村、亭前村、官塘村、合和村、半江村、渔塘村、峨田村、树院村、下里家村、濠源村、南坑村、瓜塘村。大冲乡辖:草结桥村、森塘村、东汶村、冻头村、性田村、下沔村、大冲村、鹤江村、新溪村、库下村、大沙村、前村。里田乡辖:里田村、塘下村、仙峰村、桥东村、上湖村、沂塘村、高峰村、高陂村、历山村、井冈村、清水村、石南桥村、濯田村。梅塘乡辖:栗圹村、裴家村、土坊村、河源村、村背村、小灌村、涝村、中板村、固源村、琶塘村、灵源村、西湖村、东门村、前岸村、胆源村、谢坊村、旧居村、敛溪村、同睦村、梅塘村。登龙乡辖:龙江村、田心村、泮塘村、郭家村、庙前村、塘边村、栋头村、巷口村、清江村、朗石村、高源村、泗塘村、牡塘村、黄陂村、青山村。安塘乡辖:竹恒村、赤陂村、水西村、颜家村、塔桥村、安塘村、早桥村、淡江村、广化村、苎陂村。官田乡辖:官田村、田南村、观中村、同完村、林下村、夏派村、英村、湖霞村、平田村、罗陂村、梅花村。指阳乡辖:新桥村、金田村、长丰村、介富村、水北村、湖仙村、袁家村、顾礼村、石下村、濑源村、石坑村、老居村、苍前村。现在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民间文学
地名趣闻方石岭的传说:方石岭位于本县东固镇的东南方向。过去,因不长一草一木,整个方石岭光秃秃的,一块块石头都是尖角嶙嶙,故名尖石岭,为什么后来又叫方石岭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传说唐朝的一个和尚,从河南的嵩山徒步来到吉州的紫光寺讲经。路经尖石岭,见周围崇山峻岭,树青青草青青,山道回转通幽径,唯独这岭上干干净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他站在岭上,欣然长叹一声:“阿弥陀佛,为何一草不长,一木不生,天生的山必长草长木,此何独不然?”他决心要让这座尖石山上长出青青的草,葱茏的树。于是,他打坐在岭上最高的石尖上,心中虔诚默默祷告:苍天有知,让它长出草木。他接连三年至此,尖石被他坐成方石,感动了天神,让他的每一滴汗水化作一棵草木检,三年啊!造就了绿茵茵的青山。至今,方石岭上还保留着那和尚打坐的印痕呢。东固百姓为了感谢和尚的功德,一代一代地传下了这个故事。
永和东坡井:北宋时期苏东坡,夜宿清都观,晚出送同行刘器赴临安,行至米市街,适遇扛木头的人来了。当时苏东坡脚上穿了一双新履,急忙避开,不慎失脚堕入沟中,狼狈不堪,踉跄扶掖,苏东坡笑着说:“此地可开井,池浅且清冽,不特街人便,坊巷增秀色。”于是命工开井,发现顽石很多,惟恐难得泉水。苏东坡说:“凿过石,石破可得泉。”如其言,果得泉,甘冽可爱。即兴吟诗道:“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因此得名“东坡井”。一千多年来,东坡井备受历代诗人赞美。后人有诗云:“偶然堕履井何有?漫语谁宜入笑林。”
白鹭洲:吉安城东赣江中突起一洲,形似白鹭。自青石码头讫梅林渡,长约5里,宽1里。其传闻甚是神奇:据说每逢春夏相交之际,赣江涨大水,水位不断上涨而洲从不淹没。人说白鹭能随水位高低自行调节。水位底它曲腿伏下,水位高它便伸直了细长的双腿亭亭玉立。任凭巨浪翻滚,洪峰耸立,它却从容地领略这滔滔赣江的壮丽景观。白鹭洲,面神冈枕螺山,左右诸峰环列。借李白诗句“二水中分白鹭洲”而名,并引伸出上述传说。宋吉洲知军事江万里建书院于洲上,理宗赐额“白鹭洲书院”。
金牛泉:金牛泉在老县城南(今吉安市)焕文门外,金牛寺下石崖中,水甘甜而清冽,可沁心脾,为县中第一。相传有仙人骑金牛于此,牛尾凿在寺下的石缝里,逐成泉,水涌不竭。元朝监郡纳速儿丁派人培土以加固城基,泉因此而干涸。明初知府莫知己曾使人铲平,清泉又象原来一样涌出。欧阳守道、施润章又在平地建亭,雍正戊申年,知府郑山喜遣人凿石作龙头,引泉水从龙口中出。今已废。
金水井:老县城(今吉安市)内有一水井。说来颇有趣味,一井竟出二色水。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的《山川记》记载:“金水井其水二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以作饭粥并金色而香。”曹叔《异物志》云:“人呼灰汁为金水。”故此井以水色而得名。
鲤鱼洲:鲤鱼洲在版塘跃龙桥下。洲形似鲤,多虬松怪石,古时此处建有文昌阁,据说每逢三月,有鲤鱼群来朝。故名鲤鱼洲。
三锡坊:三锡坊村位于敖城街东北面15华里处。在吉永公路与三指公路的交叉点上。因此地有一座“山锡坊”的牌坊而得名。据说“三锡”乃皇帝三次恩赐。明朝,三锡坊村有一名叫王爵锡的人,在汀州(今福建长汀)为府台。某年,当地饥荒,众人作乱,抢粮,闹得鸡犬不宁。王爵锡以疏导方法,并实行薄赋敛,减田赋,兴耕种,遂平息事态。得到一次嘉封;又闻上杭知府,乘民乱之机,贪赃枉法,王爵锡奏请皇帝,将上杭知府削职为民。王致力安顿百姓,又奉命前往湖南道县,亦以疏导方式平息民族纠纷,安定民心,搞好苗、侗等族的团结,皇帝再次嘉封;后来王爵锡出任台湾知府,又平定了夷人来犯,百姓安居乐业,大兴农业,发展生产,皇帝第三次嘉封,敕建“三锡坊”。
把奶桥的传说:把奶桥位于曲濑乡水南洲村东南,是沪水支流上的一座石拱桥,距溢漳滩渡口约三华里。附近村民生产,方圆二、三十里的乡民赶圩,都要通过此地。可是这里河面狭窄,江深水急,涉水无望,行船不便,乡里人多次议论集资架桥,然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邻村有一孤孀,深明大义,她想众人之想,急众人之急,毅然断了自己刚满周岁的遗腹子的奶,去为别人当奶娘,省吃俭用,将做奶娘积攒起来的钱全部捐献,建起了一座石拱桥。从此,车马行人畅通无阻,沟通了南北交通,为乡人办了一件大好事。乡人为纪念这位奶妈,将石拱桥命名为“把奶桥”,并立石碑于桥头。又在石碑上端镌刻一个乳状,令人顾形思义。时为清康熙八年秋月。其桥至今保存完好,但石碑已毁。
七姑岭与雷公榭:据说如今的七姑岭以前叫猪婆岭;如今的雷公榭以前叫牛牯岭。猪婆岭位赣江东岸,临江一面如刀劈斧剁;牛牯岭居赣江西岸,山腰里有个缺口大洞。形成如此地貌,有段神奇的传说。古时候猪婆岭上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叫双喜。一年春天,双喜买了一只猪崽和一头小牛来饲养,这两只畜牲,见风就长,眨眼就变,仅仅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猪崽就变成了腰肥体胖的猪婆,小牛变成了腰粗腿壮的牛牯。第五十天开始,麻烦事来了,猪咬牛,牛触猪,各不相让。隔栏圈,分庄吊,不是牛扯断绳,就是猪咬烂门,无济于事。双喜夫妇正商量抬猪牵牛拍卖之时,忽然天空突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猪、牛不见了。第五十四天,天刚蒙蒙亮,天旋地转,猪婆岭发出呼呼叫声,山头渐渐伸向对岸,不一会便伸到了江心,牛牯岭传来隆隆巨响,山头向上抖拱,不一会长到了半天云中,双喜目睹此景,懵了,昏倒在地。昏迷中,双喜隐隐约约看到一位妙龄尼姑,登上山顶,云帚一掸,风平浪尽。双喜急忙上前,倒头便拜:“多谢师傅,法术无边,救苦救难,镇妖压怪。但不知何方妖怪在些作孽,请师傅指点迷津。”小微启朱唇道:“施主不必惊慌,刚才兴风作浪的是你家的猪婆精和牛魔王,两只畜牲,明争暗半,一个扬言要拱过河,一个夸口要长上天。倘若它们得逞,天下哪有太平,人间岂不遭殃?需待午时三刻,电闪雷鸣之后,你只要如此这般,定能降伏,自有报偿。”说完飘然而去。双喜抬头一看,小尼姑不见了,只见空中飞来一只小鸟,不停地叫着:“七姑、七姑!”,午后,乌云翻滚,雷电大作,天空撒下两道火光,地上响起两声炸雷,顿时,猪婆岭如刀劈斧剁,削去了伸至江心的山头、牛牯岭就象锹铲锉削,削平了高出云天的山顶。而且在山腰锉开了一个大洞。双喜按照小尼姑的指点,先到猪婆岭下赣江边石岩里一摸,摸到一块银子,形状很象猪婆;后到牛牯岭大洞里挖,挖出一块金子,样子很像牛牯。双喜得到财宝,决定在猪婆岭建造一座庙宇。取名“七姑庵”表示对小尼姑的怀念;又在牛牯岭上建造一个凉亭,取名“雷公榭”。表示对雷神的感谢。从此,猪婆岭也就叫七姑岭,牛牯岭也就叫雷公榭了。如今,“庵”和“亭”虽然不复存在,但七姑岭的山势和雷公榭的大洞依然如故。更有趣的是,七姑岭上已有红、白、黑三色粘土,传说红泥是猪血,白泥是猪脑子,黑泥是猪的臭肝烂肺。雷公榭在山江爆发时,流水冲刷成沟,沟底淤积细砂砾石,传说是牛角牛骨粉末。
凤凰的传说:凤凰圩位于横江镇昌赣公路与凤七公路交汇处,究其地名渊源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清乾隆年间,一位姓吴的老头,邀聚周围村庄主事人商定在这里开个圩场。主意已定,大家又推举吴老头请风水先生取名。吴老头带着一份厚礼去找那选时择日闻名遐迩的马先生。马先生手持黄铜水烟管,口吹草纸火枚子,接着吞去吐雾,等他过足了烟瘾,才慢条斯理地说:“此地南有南岭山,北有娑罗山,中间一马平川,坐东向西,大有凤凰展翅之势。有道是凤凰长征不老,还可死而复生,就叫凤凰圩吧!开圩日期定在三日后的一个黄道吉日,选在鸡打鼓,鸭上树,人戴铁帽,马骑人。”之时。吴老头实在为难,出于无奈,只好惟命是从,一一照办。开圩之日,一大早,方圆几十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圩场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吴老头遵照风水先生的吩咐,设置了香案,请来了鼓乐队,装填了硝铳,挂起了鞭炮,等候良辰。辰牌时分,一个老表头顶一崭新的铁锅走过,马先生装模作样的喊道:“戴铁帽者来也!”接着一个老表肩扛一架木马走过,马先生又神气十足喊道:“马骑人者来也!”过了一会,一个老表掮着一根杉木走过,木梢上还绑着一只活鸭。马先生得意洋洋地道:“鸭上树者来也!”此后,左等右等,总不见“鸡打鼓”,众人心急如焚,快到午牌时分,忽然北面婆罗山方传来了嘭嘭锣声,马先生知道这是县太爷来了,当即喊道:“敲锣打鼓,响铳鸣炮,恭迎县太爷驾到。”顿时,人声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响彻云霄,天空一只衔着小鸡的老鹰闻之受惊,不觉松口,小鸡不偏不倚,咚的一声,跌落实在大鼓上,马先生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高呼:“鸡打鼓者到,开圩!”
欧阳修轶事二则:正午牡丹,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画。画的是一丛牡丹花,花下有只猫。他想挂在客厅里,但不知这幅画的真假,拿不定主意。“吴丞相来了!”家人前来通报。吴丞相即吴正肃,他是欧阳修的亲家,欧阳修连忙上去。吴正肃进来,看见桌上的画,说:“好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浅啊!”,“你怎么知道画的是正午牡丹呢?”欧阳修惊异了。“亲家,你过来看看。”吴正肃指着画上的牡丹,说:“花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有些发干。”接着他又指着牡丹下的猫说:“再看猫眼吧,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正午的瞳孔。如果画的是早上,那么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好画,真是好画。”欧阳修点头同意说:“画家观察仔细,画出了正午牡丹和猫的特点。他一定是位严肃的画家。”说到这里,欧阳修叹息一声,说:“唉,现在有些文人,东西写得不少,但常常连事实也不顾,缺乏崇实的精神,那能写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呢。”,欧阳修说完,连忙叫人把画挂在客厅里,早晚欣赏。后生可畏,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文天祥怒斥张弘范: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同元军交战,因敌众我寡,战败被执,不久被解送到潮阳。张弘范看见文天祥,连忙上前相迎,文天祥去背过身子,给他一个大脊梁。张弘范恬不知耻地说:“文丞相,你的为人我一向敬佩,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着,他转到文天祥的面前了,文天祥猛一转身,又用脊背对着他。张弘范并不甘心,说:“文丞相,只要你写一封信给张世杰将军,叫他不要在崖顽搞,阻扰元军,那么,你还可以当丞相。”,“无耻之尤。”,“文丞相,刚者早折啊!”,“宁折不弯。”,张弘范“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宝剑说:“你硬还是我的剑硬?”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剑尖上撞去,张弘范连连后退,说:“文丞相,你想想吧,何必轻生呢?你给张世杰写封信吧,免得生灵涂炭,也体现了上天好生之德呀!”,文天祥站住说:“拿纸来!”,张弘范以为自己劝降成功,喜形于色,赶紧递过纸笔,只见文天祥挥笔疾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实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有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完文天祥冷笑一声,说:“你拿去吧,我兵败被俘,再不能卫父母之邦,已深感无地自容。怎能写信去叫别人背叛国家呢?只有你这样的软骨头,才甘心作元军的奴才!”,文天祥哈哈大笑,笑得张弘范脊梁上阵阵发冷,悻悻地走了。一联惊名儒,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刘辰翁,小时家境贫穷,常随父上山砍柴。一次,父子俩砍柴归来,至固源“刘氏宗祠”檐下避雨的一秀才与辰翁父子到他家小歇。到家后,田夫摆酒招待,并与秀才吟诗作对。从主客的交谈中方知主人叫刘九德,举人出身,因怨官场尔虞我诈,不愿入仕,在家课子读书,兼搞田间操作。这秀才乃吉安名儒欧阳守道的堂弟欧阳守仁,因累试不第,便弃文从商,是日赶回吉安,遇雨受阻。两人相见恨晚。再说刘辰翁天资聪颖,见两老人交谈如此投机,便也将适才所听联句一一背出,使刘九德喜出望外,将他收为学生,这样刘辰翁才开始入学。在刘九德的精心指导下,刘辰翁十四岁在乡试中夺冠。后来刘九德病故,刘辰翁又无钱进高等书院深造,便借“资国寺”一隅课读。一日,他见众多香客至菩萨前顶礼膜拜,求福求子求财,便写下了一副对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此时,欧阳守仁恰在寺院,便将此联带回吉安,其堂兄欧阳守道读联后听说是十六、七岁的书生所写,认为此子日后定成国家栋材,便破例免费收下了这个穷学生,还供应其膳食。就这样刘辰翁步入学门,走上文坛。
罗家衡轶事二则:与世不阿,罗家衡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1911年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法系。一贯为人正派,从不趋炎附势,保持正义气节,与世不可。他不仅对法学造诣很深,助理酷爱书法。尤擅长于黄山谷的笔墨。海内外人士敬求他的墨迹,络绎不绝。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等,慕名请书。罗家衡将送上门的纸张弃之户外。并且说:“这是一批流氓,安能沾污我的手笔。”,有不为斋书屋,罗家衡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上海设立律师事务所时,有一个“有不为斋”书屋,是他自己命名的。自书:“养胸中正气,学天下完人”为自勉。他被错划右派分子后,家中老伴讽刺他说:“你不是老法家吧?为什么不起诉?”罗家衡回答说:“只因为我的法老了,现在应该是新法家当家了。”老伴又说:“我看,你还是拿你那‘有不为书斋’之主精神来。”罗家衡振振有词地说:“我这书斋是有为的,如法学会要我写的《法学通论》、《比较宪法》、《物权债篇》等都是在这书斋写的,难道是有不为然后有所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