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地图
江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概况
由于行政体制的改革,但它仍然是原江口行政区所辖乡镇及元坝区的陈江、丁家、黄龙的经济、文化中心。1、经济概况:江口场镇,现有常住人口5000余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各一家,从事商业、建筑、修造、修理加工,酿造等企业300余家行商摊点100余家,年产值及营业额上亿元,创税近百万元,本镇农副产品及畜产品,产值近2亿多元。2、文化事业: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卫生院、医疗门诊六家,在校学生二千余人,教职员工近百人,卫生院住院床位20个,医护人员近50余人,能做中小型手术,CT,X光、心电图设备齐全。3、交通:有方便的交通网络,南经柏江路19公里至剑苍路,西至108国道39公里,北经高江路达绵广高速48公里,一条顺江公路下通合林上达昭化古城,虽年久失修,尚可通车,只有东面距212国道仅19公里,因嘉陵江阻塞不得过而望江兴叹,故江口的交通断了东面。4、嘉陵江大桥:江口上距广元约90公里,下离苍溪约9Q公里正好处于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的中间地段,在这约180公里的河段中没有一座跨江大桥,只虎跳有一轮渡,一遇洪水大风就得停渡,故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江口是革命老区,丁家、黄龙等也是革命老区,自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乃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饿着肚皮,卖粮食支援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国家在亭子口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在江口段架设一座嘉陵江大桥,也是作为对老区人民的补偿,这样江口的交通方可称得上四通八达也是造福子孙的千秋功业。5、文化资源:江口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省级经保护的红色文化一·九兵变遗址,有1800余年历史的宗教活动场所马道院,有极待保护的人文文化300余年的冉家老院子,有和睦宗教文化的范本建于唐朝的润溪寺遗址,有千年汉柏,八百年余年的紫荆。
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后劲、发展活力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2007年实现GDP3.5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农业增加值实现4300万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实现2亿元,其中江口电站实现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3.6%);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0万元,同比增长14%;实现本级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同比增长4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820万元,增长15%;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新解决绝对贫困人口200人脱贫;完成烤烟收购50万斤、实现产值270万元。新增城镇人口1456人。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7‰。
地理位置
江口镇位于莆田市东部沿海,属涵江区,东经118°48,北纬25°45&,东与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相接,南滨临兴化湾,西北与梧塘镇毗邻,北与萩芦镇接壤。中部为“九里洋”平原,是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江口镇旁边的莆田县新厝镇在1956年因福清发展工农业从莆田划给福清,因此江口镇与新厝镇的连接处成了莆田与福州下辖的福清的名义上的分界线,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新厝一带隶属莆田县已有千年的时间,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莆田县境一直以新厝北边的蒜岭与福清县交界,新厝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不仅该地使用莆田话,就是该镇北边和东边的乡镇的西边和南边的一些村也使用莆田话,这些人其实是莆田人而不是福清人。北部为囊山和大帽山两大山脉。境内的两大溪流:北萩芦溪和蒜溪横贯交汇,注入兴化湾。江口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共有农田18049亩,其中水田13000亩,旱地5049亩;有林山68000亩,果树8100亩;有滩涂面积12000亩,海岸线总长11公里。
历史沿革
江口古镇历史悠久,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置信安县于芙蓉江西岸马鞍山,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信安县更名为信宁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信宁县治地迁芙蓉江东岸边罗州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降信宁县为镇如彭水县.其间江口为县治地447年.明万历年间改称信宁县,清康熙年间改信宁县为江口镇,设巡检司、武器讯置于镇上;光绪四年改造江口镇为遗爱乡、民国二十四年复称江口镇。1953年划归武隆县,1958年,人民公社时与蔡家人民公社合并,又于1992年建制调整恢复为江口镇至今;2003年底,全县乡镇建制调整,将原黄草乡及文复乡双山村一组、中嘴乡柏香村擦耳岩农业社整体划入江口镇。
经济建设
江口有史以来,基本上都是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结构。解放前,江口镇境内自然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工业也极为落后,几乎一无所有,连手工业的生产作坊也是寥若晨星,只有屈指可数的烧灰,农具修配、打铁、纺纱织布、刺绣绘花、榨油、烧砖瓦等小型手工业作坊。直至解放前夕,除仅有的数部的机械碾米机外,其它的就是沿袭历史上石、简陋的手工业作坊和原始、低级的传统技术。解放后,江口的工业、手工业得到逐步发展。1956年由爱国侨胞捐资兴办江口第一家工业企业:江口侨光发电厂,改变了江口地区长期无电的落后状况,为江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1958年---1960年间,许多村庄相继兴办了燃器厂、铸锅厂、木器厂、碾米厂、榨油厂、粮食复制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锯木厂、农肥厂等。192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江口带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1984年实行了人民公社改为镇建制后,江口镇制订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生产创造成者为主要桥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山海田一起抓,贸工农一起上"的发展战略,极大的调动了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投资热情,促进了江口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现在,江口镇已形成"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一二三产业并上"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篷勃发展,成为莆田市发展的龙头。
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2002年底全镇耕地面积16272亩,其中水田7260亩,地9012亩,粮食总产量9969吨,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镇内瓜果资源丰富,多种经营有桐油、蕉藕淀粉等,药材杜仲、黄柏、枯梗基本形成批量。林业资源:镇北有千亩自然森林,另有4万亩速丰林,长防林已初建成效。畜牧资源:年生猪出栏2.4万头,牛600头,山羊8000只,兔1万只,家禽10万只。矿山资源:煤矿储时约520万吨,表层露出,易于开采。现年开采量为8万吨,石灰石、页岩、河沙、卵石储量极为丰富。铁矿也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是云阳工业、建筑、建材原料基地。水资源:现有团滩、汤溪两条常年不断的河。有两座水库库容20多万方,有山坪塘281口,大小河沟堰320余条,水利资源可供开发两座电站,装机容量3000KW,高山低谷还有长流不断的泉水,新华泉水可引水进入场镇供3万余人的人畜饮水。溪水可保农业用水和发展工矿企业。
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小城市
近年来江口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商贸富镇、文卫兴镇、交通活镇、农业稳镇、城镇建市的五大战略工程,全力打造工业、商贸、文卫、交通四大中心,由小城镇建设小城市,取得显著成绩。江口镇在快速发展中迅猛崛起,在去年的GDP中,工业产值占36%,第三产业占35%,农业产值仅占29%;在财政收入中,农业税仅占10%;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员达到4000人;城镇人口达2.1万人,占全镇人口的48%。虽然这是一组枯燥的数据,但无不展示出江口镇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中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显著成绩,云阳县城镇次中心作用正在迅速增强,其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江口镇位于我县东北部,现有人口4.3万余人,是云阳、开县、巫溪三县交通的枢纽。该镇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县城搬迁带来的辐射空白,以及江口镇作为建设部命名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云阳县非公有制试验区,重庆市首批启动的45个“百强镇”之一的系列有利条件,结合本镇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经济发展路子,响亮提出实施五大战略工程,打造四大中心。决心用8—10年时间把江口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强大、商贸发达、文卫兴旺、交通便捷、城镇人口达5万人的小城市,云阳名符其实的第二大城镇、次中心。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打造工业中心。强大的工业经济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是农村驶入小康的强有力引擎。该镇根据本镇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资源特色,科学确立了“1234”产业发展目标。“1”即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个亿,利税超过1个亿;“2”即抓好现有的两个龙头企业,即三峡硅锰厂和植物油厂,让硅锰冶炼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5个亿;以植物油加工厂为龙头,通过滚动发展建设油料城,争取5年后产值超过3个亿。“3”即扩建上游公司酒业基地,重庆渝洋食品有限公司,江口车辆配件厂,使其产值达到2个亿。“4”即抓好四类现有工业企业使产值达到1个亿,主要是农产品加工、资源采掘、建筑材料生产经销、农业机械加工及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