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镇地图
捷胜镇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
积极实施外向拉动战略,走“工业兴镇”道路,外引内联,强化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工企业生产发展。2006年全镇有“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16家,主要生产服装、塑料、鞋业等,全镇有嘉伦毛织厂、增加毛织厂、鸿泰毛织厂、塑胶工艺厂四个超500万元的企业。全镇还有贝雕、木雕、“五金”等多家手工业。文化教育
全镇有完全中学一所(文昌),初级中学一所(捷中),小学十二所,幼儿园三所(私立)。全镇在校的高中生920人,初中生2800人,小学生5331人,在园幼儿110人,在校教职员工393人,其中中学教职员工163人,小学教职员工230人。全镇中小学有电脑室3间,多媒体教室4间;近几年小学入学率达99.8%;中小学教学质量均居全区前茅,文昌中学高中部连续三届高考成绩喜人,今年高考入3A以上43人(其中本科6人,第一批2人,2A12人,2B12人);文昌中学创办艺术特色学校,传承和弘扬捷胜传统书画艺术,受到上级的表扬。2005年,文昌、捷中均评为城区一级学校;2003年以来,全镇投入“改薄”资金512.5万元,其中:新建沙角尾、前进两所小学,改造牛肚、沙坑、石岗三所“薄弱”学校及配置东坑校围墙,文昌中学扩建教师宿舍,捷胜中学2006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楼近3000平方米,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约1170亩,其中水田约4210亩,旱地约696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豆类等。2006年农作物总产量14842吨,其中粮食作物年产量达到6992吨,蔬菜产量达7660吨,产值800多万元;投资1000万元,面积1000亩的大埔农业生态基地已发挥效益。六千年前的文明
沙坑北遗址:沙坑北遗址位于捷胜城西南四公里处,遗址东南面约一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龟龄海约二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为该遗址北面的天然屏障,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龟龄海。由于历年来造林砍林,该遗址受严重破坏。出土文物有磨光石器和夹砂粗陶片。石器,只有双凸面磨光石斧,没有发现石制饰物和其他器类。陶器,多为夹砂粗陶器,有夹砂陶罐、釜残件等。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浅褐色陶衣,饰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等。烧制火候低。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陶器,有圈足盘、敞口罐等,并有彩绘圈足盘出现。敞口罐的颈部有较精细的刻划纹,或饰篦点纹。这类遗址还包括捷胜东坑遗址。沙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沙角尾遗址: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包括捷胜沙角尾,田墘南町、石鼓、东州坑沙坝仔等处,沙角尾遗址较有代表性。沙角尾遗址位于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西北面距沙角尾村约一公里,东面背山,西南临海。遗址所在地是红粘土临海山坡,不长草木,水土流失较严重。三角尾村原地名为“沙角尾”,《粤东考古发现》一书写作“三角尾”。沙角尾遗址的文化特征:石器,主要是多型号的磨光长身石斧、石奔,有少量的有肩石奔。还有呈叶形的磨光石箭镞。陶器,主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有的罐口沿带流。器表饰绳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纹饰。沙角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沙坑南遗址:沙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SOS)位于沙坑北遗址南侧,东北面一公里是沙坑村,南距龟龄海约一公里,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海。出土文物的特征:石器:石石奔的横截面呈梯形,有一种成弧凹形刮削器。还有石箭石族、石矛、匕首和石戈等石器磨制特别精良,数量和器类都较多,是一处重要的制石箭工场。陶器:主要是一种饰绳纹的夹砂粗陶器。还有一种饰方格纹的泥质纹陶陶罐,口沿用轮制,腹部用手制而器身颇薄。这种方格纹陶器与菝仔围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泥质陶陶器相类似。沙坑南遗址属于新石时代末期。贝壳碳十四化验测定的年代是公元前1050年(差距100年)。
东坑南遗址:东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TAS)位于捷胜东坑村南侧,东临东坑湖,西二公里是东坑盐町,南距坑海一公里,北距东坑村二公里,东北面有山塘围沟淡水山坑,流经遗址东面出海。遗址面积约五十多亩。其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石器:主要是一种数量较多的、呈孤凹形的刮削器。有一种横截面成梯形的石奔。还有石箭镞、石矛、石戈等。陶器:夹砂陶器有黑陶和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还有一种矮圈足夹砂陶碗,器表饰绳纹。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二种,主要是一种有流带把壶,有一种直口陶罐和烧制火候较高的陶奔,器表均饰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有的方格纹陶已烧制成近瓷的硬陶,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陶技术。在文物普查中,我们还在东坑南遗址发现了带深粽色厚釉的泥质陶片,由此说明,用釉的年代可上推以新石器时代。以上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表明,东坑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该遗址的木碳样本的碳十四化验,年代测定于公元前1175年(差距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