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鄂尔多斯市地图 > 达拉特旗地图 >
吉格斯太镇地图
吉格斯太镇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点

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少雨,年平均风沙日在7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雨量在246.9-310.8毫米之间。季节性温差较大,寒署变化剧烈,夏季燥热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6.1℃,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34.5℃。全年无霜期130天—140天。

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全镇现有各类水井3721眼,其中,大口井396眼,机电井1127眼,水泥筒井981眼,梅花井143眼,塘坝101处,累计发展水浇地96920亩。同时,历年共兴建小型扬水站5座,防洪排灌区9条,黄河堤防18.2公里,并实施人畜饮水自来水工程6处,截伏流工程2处,解决了部分严重缺水地区4850人370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全镇仍有15个自然村1050人126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有待解决。
电力建设:全镇现有35千伏变电站一处,10千伏高压线路313.75公里,低压线路618公里,变压器233台,总容量11150千伏安,年供电量480万千瓦时。目前,全镇尚有整建制无电合作社7个,不完全通电合作社6个,通电率为96.1%。
道路建设:全镇交通便捷,油路四通八达,羊巴线横穿镇区将准旗薛家湾与达旗树林召连成一线,萨德线纵贯南北把准格尔旗德胜西与包头市土右旗紧密相连,马呼线盐马段于2004年8月建成通车并成为连接萨德线与德敖线的桥梁和纽带。此外,镇内还建成数十公里的通乡油路和通乡沙石路,已形成二横一纵的道路建设新格局,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通讯建设:移动、联通两网覆盖全镇,基本消灭通讯盲区。镇内现有移动基站2座,联通基站2座,手机用户已达6000多户,程控电话用户900余户,无绳电话用户200多户,畅通无阻的通讯条件为农牧民迅速掌握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进而尽快增收致富达小康创造了前提。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是:(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主动争取引进各类项目。1、争取引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成“沟、渠、路、林、田、涵、闸、水、井、电”十配套的高标准节水农田3万亩;2、争取打瓦壕水库建设项目;3、争取张义城窑村黄河穿堤涵洞和东柳沟西堤维修加固项目,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4、争取实施沿河村“380”人畜饮水集中供水工程;5、争取实施沿河扬水站整合改造项目。加强镇村道路建设。完善镇村公路布局,实现村村通公路,完成蛇肯点素村5.5公里,镇水厂——九股地滩区移民新村3公里、大红奎村1.72公里砂石路黑色化工程,完成梁家圪堵村5.9公里土路砂石化工程,基本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南部硬梁区逐步整体搬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打造“核心无人区”,成为生态恢复区。(二)积极培育市场,优化产业布局,1、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南部硬梁区建成生态恢复区,中部沙梁区建成绒山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北部建成肉羊、肉牛、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把养殖小区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分户饲养和小区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十有、六化”标准,抓好现有11个养殖小区配套完善工作,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50个,逐步实现一村多区、一社一区,通过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提高全镇整体养殖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全镇牲畜改良工作、“两禁”工作和防疫工作。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扩大饲用玉米和水地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全镇牲畜总数达到90万头(只)。2、发展壮大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梁家圪堵村、大红奎村、蛇肯点素村三个村近1100亩的荒碱滩,发展养鱼业,到2010年发展水产养殖1000亩,逐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形成黄河鱼水产养殖区。3、加强特色种植业。以发展订单农业为重点,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根据立地条件,在中部沙梁区重点发展沙柳、红葱、土豆等特色种植,在北部沿河区重点发展糜米、西瓜、甜菜、露地蔬菜、制种玉米等特色农作物与经济作物,启动农畜产品中心市场,并引进相关企业,发展订单产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小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发挥该镇土地、水源、劳力、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立足长远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1、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投资环境,所有招商引资项目都要统一规划,提前解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问题,并及时在各种媒体上发布招商信息,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地客商。2、完成乌兰格尔煤田我镇煤区详查、精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敦促华阳公司尽快建井开采。3、主动与内蒙古三维集团联系,争取新上煤化工项目。4、规划建设五宽圪卜煤炭初加工交易中心市场,并完成绿化、环保等配套工程。5、争取福禄得矿业有限公司玻璃制品项目建设生产。6、小城镇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照起点高、特色化、功能全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打造达旗东部重镇,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通过以下三条途径5年内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农民从事农畜土特产品、农用物资经销,以及货运、客运驾驶,在镇区和两条公路沿线从事餐饮、住宿、修配等第三产业,促使农民向三产转移,增加收入;2、组织劳务输出。与各大企业联系,了解劳务需求,通过中介组织,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3、劳动力就地转移。在本地建设有劳务需求的项目,优先雇佣当地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业当地化。(五)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1、坚持“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共同防范”的原则,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实施平安稳定工程,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治安环境,营造安定有序、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2、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以民主推荐定期公示的方式将困难户、五保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低保,同时通过政府组织,让他们参加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弱势群体就医难、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围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致富女能人,科技女标兵。3、继续推进和完善文教卫生工作,加强镇村文化阵地建设,普遍建设村文化活动室,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国家“村村通”工程标准,有线电视的覆盖率要达到80%,广播覆盖率达到100%,将一年一届的西瓜节、民歌大赛、农民运动会固定下来,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高标准的镇文化站,健全和完善服务功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加经费投入,集中力量办教育,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整合卫生资源,加强镇(村)卫生院(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继续扩大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力争达到100%,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认真宣传贯彻和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育龄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服务,搞好生殖保健服务活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优查政策的奖励和兑现工作。(六)转变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围绕建设服务、责任、效率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1、建设服务政府。要围绕改善我镇的经济发展环境,自觉的将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融入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优质服务,真正把政府机关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大力推广现场办公,贴近式服务,延伸式服务,全过程式服务方式,为群众排忧解难。继续实行镇党政领导服务项目制度,为各类项目建设搞好服务。2、建设责任政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不成的事情不说,脱离实际的目标不定,凡是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就要下定决心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做到承诺一件,筹划一件,兑现一件。3、建设效率政府。要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形式主义,摒弃盲目攀比等不良作风,重实干求实效,使政府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我们要树立全局意识,高标准,严要求,自我加压。落实层级负责制,人人有任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建设勤政务实、执政为民的效率政府。

社会事业

镇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其中10个村支部,1个镇教办支部,1个镇机关支部,现有党员712人。建成旗级文明单位6个,小康文明村4个,五星级以上小康文明户3471户,民主法制示范村3个,综治一类村11个。有中学1所,小学2所,旗驻镇单位有供电所、派出所、信用社、粮站、变电站、邮电所、卫生院等。镇内有文化站1处,藏书3000余册,有线电视接收站两处,3568专用机2台,有线电视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有线电视用户300多户。有卫生院2处,并拥有X光、中型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人员15名。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1.41‰。全镇现有糜米种植协会、纸筒甜菜协会、养牛协会、瓜菜协会、养羊协会、养鱼协会、管水用水协会、制种协会等13个专业协会。

农牧林业

随着我镇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稳定农业,强化牧业,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原马场壕的沙柳、羊肉和原吉格斯太的黄河鱼、西瓜、糜米是吉格斯太镇具有广阔前景的“五大特色商品”。(一)农业方面,全镇总耕地面积14.18万亩,其中水地11.8万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土豆、豆类、小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麻子、瓜类、红葱、花葵、胡麻、药材等。其中,“打瓦壕糜米”与“梁家圪堵西瓜”已注册商标,“打瓦壕糜米”深受城镇居民青睐,“梁家圪堵西瓜”远销蒙古、俄罗斯以及国内大中城市。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面积17.2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61万亩。农业生产总值2.04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92.7%。(二)牧业方面,全镇现有草地面积26.5万亩,其中,优质牧草2.56万亩,人工草牧场5.5万亩。镇内建成规模养殖户1312户,兴建标准化舍饲养殖小区14个,标准化棚圈1200处,青贮窖池4120处,饲草料加工机具500台(套)并建成科学改良配种站25个。2005年全镇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45万头(只),其中,绒山羊11.42万只,肉羊11.2万只,奶牛2237头,肉牛985头。完成牲畜改良配种数22.2万头(只),年出栏牲畜6万头(只),仅此一项为农牧民人均增收4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1%。(三)林业方面,近年来,我镇林业发展迅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南部地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全镇森林覆盖率为49.44%,植被覆盖率达87.12%。截止2005年底,全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总面积8.44万亩,沙棘种植面积3.7万亩,天保封育总面积10.5万亩,防沙治沙0.86万亩,飞播造林总面积15.5万亩,草原围封2.1万亩,丰富的林草资源,为我镇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其它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我镇二三产业也日趋显现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路边经济日益红火起来。目前,我镇有沙柳造纸企业1个,煤炭初加工企业2个,牲畜屠宰及加工市场2个,加油站4个,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三产服务小区3个。这些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我镇“工业兴镇”战略的尽早实现。此外,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电力事业也是我镇一大特色。目前,我镇不仅“黄河鱼”年产量可达3000公斤以上,而且东柳沟水库已列入全旗“四大水源地”建设规划,极具发展电力事业的潜能。

面积人口

撤并后的吉格斯太镇,全镇总面积1031.25平方公里,下辖大红奎、梁家圪堵、张义城窑、蛇肯点素、沟心召、柳沟、乌兰壕、三眼井、马场壕、王家壕10个行政村,166个自然村,6154户,24807人,有蒙、汉、回、彝四个民族,其中蒙古族1556人。

历史渊源

吉格斯太镇原名吉格斯太乡,成立于1955年。1958年“大跃进”时期,改名为吉格斯太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1985年,恢复原吉格斯太乡名称。2000年9月,吉格斯太乡撤乡设镇,改名为吉格斯太镇。2005年12月,全旗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撤原马场壕乡并入吉格斯太镇,名称继续沿用“吉格斯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