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丽水市地图 >
景宁县地图
景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淡水养殖

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温度适中。全县有水域面积21940亩,可利用养殖面积10292亩;稻田9万余亩,可利用面积7万余亩;淡水养殖得天独厚。县委、县政府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使景宁淡水养殖从传统的培育鱼苗稻田放养,扩展到山塘、水库、小溪流域养殖,出现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91年以来,全县引进、推广优质鱼类品种7个;1995年4月从吉林省引进池沼公鱼,在上标水库移殖成功;1990年至2004年开始在瓯江小溪放养河蟹成功;1993—1994年引进淡水白鲳、异育银鲫和建鲤;1998年后引进乌鳢鱼和江西粉鳅,进行试养取得成功。据县水利局统计,2004年,全县淡水养殖总产量474吨,总产值525万元,分别为设县初年(1984)的128倍、105倍。其中稻田养殖(鲤鱼、田螺、粉鳅)面积5.5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62.78%。

风景名胜

草鱼塘公园,草鱼塘公园距景宁县城23公里,总面积1066.67公顷,公园内群峰拱秀,沟壑纵横,天地苍苍,气候凉爽,丰草绿溽争茂,佳木葱茏竟秀,堪称“世外桃源”、“清凉世界”、“绿色明珠”。1995年被省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1999年完成公园整体规划,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区;公园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具有明显的山地森林气候特点,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多样,森林覆盖率为97.3%。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柏树林;有50多种世界上珍稀柏树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目83科9319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雉等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公园内景观丰富,风光秀丽,以摩岩石刻、流云飞雾、三跌涧、杜鹃坡、汤夫人庙等为特色,融人文史迹与山林野趣为一体,可开展观光旅游、健身娱乐、科研教育、宗教朝拜等生态旅游项目。
封金山,封金山位于距景宁县城7公里的金丘村,是南宋畲民迁来景宁的聚居地,是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斤,故被冠以畲族传说中的“桃花源”—封金山。畲族风情蕴藏丰富,婚俗演绎活泼风趣,畲族文物保留众多,还有斜瀑、石矶、仙凡隔神牛石、升仙台、观音送子、石林等奇峡瀑布、溪流石矶和怪石等景观。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曾欣然题款:“封金山”。

景宁特产

景宁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围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延续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景宁惠明茶,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围栽植茶树。此处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亦因僧名称惠明茶,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现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兰花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专家测定,惠明茶一般年景含游离氨基酸2.5-3.5%,高的年份达3.5-4.5%,甜鲜味游离氨基酸占总量75-90%,酸苦味占总量10-25%,脂型儿茶比例高,冲泡后有兰花香味,水果甜味,还有“一杯鲜,二杯浓,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的特点。民国4年(1915),由惠明寺村畲族妇女雷陈女炒制的惠明茶,被送到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因品质特优,被认定为茶中珍品,荣获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惜在民国年间,一直处于农户零星栽植、粗放制作状态,仅为畲民兑换些许盐布,没有形成商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地方传统名优特产的恢复和发展,从经济、技术上大力扶持惠明茶生产。1978年,《中国新闻》、《人民画报》、《民族画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传播媒介向国内外介绍金奖惠明茶。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省农业厅有关教授、专家通过现场考察调查,一致赞誉惠明茶“茶条肥壮紧结,色泽翠绿,银毫显露,汤色清澈明净,旗枪朵朵相列,滋味甘鲜爽口,形色味俱佳”,评为省优质一等名茶,载入《中国名茶》。198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惠明茶名列全国32种名茶前茅,国家商业部颁发荣誉证书。1986年,列入国家农业部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项目,再次评为全国名茶。1991年,在国家旅游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上,又评为“文化名茶”,获“名茶新秀”称号和荣誉证书、奖牌。
畲医畲药:畲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但由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且许多民间畲医年事已高,再加上传男不传女等习俗影响,畲族医药濒临失传的危险。致力于发掘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推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髓,已取得业内广泛认同。2007年,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申报的“畲族医药”项目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该项目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畲医药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分类法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医药的文化特色,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更有独到之处。
畲药“椎间盘突出一剂灵”:是依据畲乡千年古方、利用几十味具有特殊疗效的天然植物药萃取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治疗、保健、营养、强身作用的多功能药酒。长期饮用或经常服用,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腰腿疼痛、颈肩酸痛。所用药物有些具有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强筋通络止痛,是治疗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的特效制剂。
景宁畲族绿曲酒:据《景宁县志》记载,唐永泰二年(766),畲族从闽迁居浙西南山区时,绿曲酒也随即成为畲族长老府的养生之宝。此酒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固步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绿曲酒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几近匿迹。1984年经国务院公布成立全国唯一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后人为纪念先祖,整合专家学者、族人酿酒师等经过长期的挖掘、整理、研发,将畲族绿曲酒进行了综合的质量评定和品牌提升,并取名“百岁门1984畲族绿曲酒”,以传承养生文化和宏扬民族精神。景宁畲族绿曲酒采用深山天然原材料做为基酒原材,崇尚自然健康、尊重传统文化、重视现代科技,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并且酿造原材料取自无污染自然生成物,富含天然有效活性营养成份、葡萄多酚、茶多酚、花青素、淫羊藿甙、芳香油、天然抗氧化剂等物质,抗癌、抗氧化、抗过敏、抗疲劳、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增强皮肤弹性和柔滑性、改善烦躁易怒、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较强的延缓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金钟雪梨,金钟雪梨产于景宁县金钟乡,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以“香盈齿颊如蜜、皮薄肉细品质上”闻名于世。香甜可口,消暑化痰,颇有润肺止咳、生津通便之功效,是老少咸宜的补益果品。
仙姑特早蜜桔,仙姑特早蜜桔产于景宁境内瓯江支流小溪沿岸。由于沿溪一带土壤肥沃,有得天独厚栽培柑桔小气候,品质和风味遂迥异于其他桔类而独树一帜,果实色泽深浓,大小匀称,风味颇佳,1991年被评为全省柑桔一等奖。
厚朴,厚朴为国家统一管理的4种名贵药材之一。景宁是全国木本药材厚朴最大的生产基地,厚朴年产量达5千多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厚朴是木兰科落叶乔木,厚朴皮、花入药,有健胃、解暑、理气、止吐、止痛、镇咳功效。景宁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出产的厚朴皮厚、油多、香味浓,更有独特的药效。
北冬虫夏草:野生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Sacc)主产于我国青藏、云贵高原等海拔3000~5000米高原地带。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记载,虫草味甘性平,具有镇定、抗菌、降压的功效;食用可促进消化,调节机体机能,增强人体多种抵抗能力,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温性滋补剂;可用于治疗肺结核、老人畏寒、咳嗽、衰弱、产妇和老人贫血、遗精阳痿、自汗盗汗、腰膝酸痛、神经衰弱、病后久虚咳血吐血、慢性肾炎等疾病。北冬虫夏草,又称蛹虫草,北虫草,研究证明,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与天然虫草十分相似,是天然虫草的最佳代替品。经中国中医院中医研究所检测,北冬虫草中特殊的化学成分中,虫草酸、虫草多糖的含量与冬虫夏草相近。但SOD和虫草素的含量分别高出冬虫夏草3倍和5倍。北冬虫夏草产于景宁县,北冬虫夏草炖鸭是当地的一道特色菜,不仅味道好,而且食补全家。
灵芝: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长生不老药”之称,灵芝为多孔菌科植物,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灵芝味苦、平、无毒、益心气、活血,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肝气,补中,智慧,好颜色,利关节,坚筋骨,祛痰,健胃。景宁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山多地少,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其水文、水质条件较好,是灵芝种植的理想产地。
食用菌: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固久旱祈雨而食素,苦无素菜。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刘伯温顾念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山多田少,地瘠民贫,遂奏请太祖以种菇为三县专利。民国年间,景宁县有菇民5万人,占当地劳动70%左右,岁计获值五六万圆,为重要生计来源。香菇具有丰富营养成份和独特清香,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占有7种,故香菇久享“植物性食品顶峰”之美誉。(《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七·名优特产)
烟叶:烟叶生产是该县近几年引进的新项目,实现证明,我县地域条件优越,非常适应种植。通过试验种植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烟叶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到2002年,全县面积已达1000多亩,产值200万元,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几年的栽培种植,农户已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与产品烤制技术,已成为我县山区农户经济增长的一条新的途径,发展潜力较大。应因势利导,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加快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加强栽培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推进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加强无公害技术操作流程的实施与监控,培育品牌,推进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种植力度,使我县的烟叶生产成为后起之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人口民族

景宁人口沿小溪地带稠密,南部山区相对较稀。民国5年(19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人;21年增至61人,35年减为48人。1953、1964、1982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8、54、8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查,每平方公里增至89人。其中:县城鹤溪镇每平方公里659人,其他乡镇以英川镇最高,每平方公里278人;北溪乡最低,每平方公里37人。1949年城镇人口2555人,占总人口2.7%。1984设县时,城镇人口增至9930人;1992年达到72578人,占总人口42%。(《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三·人口)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159914人口中,汉族人口143890人,占总人口89.98%;畲族人口16020人,占总人口10.02%,另有苗族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有汉、畲、苗、藏、彝、回、侗、黎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55648人,占总人口89.95%;少数民族共17387人,占总人口10.05%,其中畲族人口17378人,占总人口10.04%。(《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卷三·人口)民国29年(1940),景宁人口118204人,识字8814人,占总人口7.46%。其中:在校生5320,占总人口4.5%;各种程度毕业生:小学1563人,中学218人,大专11人,其他1702人,依次占总人口1.32%,0.18%,0.01%,82.51%。不识字者109390人,占总人口92.54%,其中文盲97528人,占总人口82.5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相比,景宁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9人增至43人;高中由290人增为470人;初中由1126人增至1807人,小学由3973人增至4880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26.39%降至16.66%。

经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建立畲族自治县以后,景宁畲汉两族人民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从1984年到1997年,按当年价计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4681万元增至619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从5211万元增至1009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31万元增至16547万元,增长7.06倍;对外贸易收购总额,从174万元增至12840万元,增长72.8倍;财政收入从254万元增至4032万元,增长14.9倍;金融系统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672万元增至38404万元,从1027万元增至25784万元,增长了24倍。景宁曾是浙江省三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1997年底实现基本脱贫。

自然地理

地形地质:景宁地处浙南山地中部,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峰峦耸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境内海拔高低悬殊,最高的大漈乡海拔1020米,最低的陈村乡海拔80米。景宁属华夏陆台浙闽地质组成部分。出露地层单元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火山系为主,第四系不发育。自震旦以来,构造以上升为主,没有巨厚的海相沉积。在历次地壳运动中,以燕山运动最为深刻,曾发生多次火山活动,有深厚的火山岩(侏罗系)覆盖层及穿插其间的侵入岩体(主要为燕山晚期各次侵入的花岗岩类)。凝灰岩与花岗岩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57%,地质构造位于中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段,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东南侧的浙闽隆起区,新华夏系上虞——丽水——寿宁断裂带,龙泉——奉化地幔凹陷区,是全省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域之一。
大漈上山头:距景宁县城60公里,属千米群峰间的高山盆地,主峰上山尖海拔1689米,景区海拔1060米,十里平畴、几弯碧水间,山丘起伏,有“九狮十三羊(洋)之说,千年古村落素称“云中桃源”。自然景观有雪花潦绝景,“一水拍天”,高达百米,飞瀑似巨花喷雪,蔚为奇观;阳岗寨悬崖峭壁,“如来掌”惊心动魄;银坑洞幽深莫测,龙舌漈“龙舌喷珠”以及码潜渡等,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完整保存宋元古建筑风貌,还有古祠堂、古廊桥、历史悠久的高山古村落和古树林。其中,千年柳杉王胸径4.47米,为全国之最。
敕木山:在县城南6公里,张春乡西南隅。相传古时山有汤夫人庙,南宋高宗迁都临安时,汤女仙显灵运栋梁贵木于朝,高宗大喜,降敕褒封产木之山为敕木山,因之得名。属洞宫山脉,海拔1519米。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主要由火山岩构成。
白云山尖:海拔1601米,浙江省内第7高峰,山高林茂,气候怡人,空气纯净。登瞭望台,可雄视浙闽两省四县。春季山花烂漫,两千余亩红白杜鹃相映成趣。夏季凉风习习,各种什木绿叶生油,生机盎然。秋季野果酸、甜、苦、涩应有尽有源头之水清凉甘畅,冬季山顶白雪似棉,山腰十月阳春依旧。
气候特点:景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据县气象部门测计,县城年平均气温17.5℃。其内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约降低0.59℃。1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200-300米的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7℃左右,400-600米的丘陵低山区年平均气温15--16℃左右,800--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4-12℃左右。一月份为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气温6.6℃;七月份为全年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7.7℃,县域极端最低气温-8.3℃,一般年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4℃,极端最高气温为40.5℃,一般年份为3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最长259天,最短230天,平均初霜期为11月中下旬,终霜期为3月份的上旬。年平均降水量为1542.7毫米,年日照时数1774.4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0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仅为40%,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县之一。
水文状况: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处于浙南山区,流域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水文性质也较好,但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水位涨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有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不会超过10个小时。但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长则达几小时。落水1-2天便到常见水位。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5、6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三是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较小,水质好。江河水清澈见底,洪水来时才较浑浊。暴雨期间输沙率较大,冬季少雨季节输沙率可以零计算。由于流域内工业经济欠发达,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人为工业污染,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及许多小支流水质均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小溪、北溪集诸山之水汇入瓯江、飞云江。
飞云江: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省内主要水系之一。在历史上,江名曾随县名先后易改为安阳江、安国江、瑞安江。源出景宁畲族自治县境洞宫山支脉赤木山南麓,南流经北溪、白鹤两乡,纳大白坑后折东出东坑乡,向南入泰顺县,至百丈镇折东横贯文成、瑞安两县市南部,在瑞安市城关镇东南入东海。长176公里,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中、上游经浙南山地,滩多流急,河床由块石、卵石构成,水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流;下游入温瑞平原,河宽水缓,河床为砂和淤泥覆盖,受潮汐影响,河槽不稳定,造成巨大弯曲,并多沙洲。主要支流北岸有泗溪、玉泉溪、莒江溪等。水力资源丰富,已建林溪(南溪上游)等多处水库,水电站。
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于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温江。流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至李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县后左纳大贵溪,进入紧水滩、石塘两水库,东北流经玉溪水库,至大港头,左纳松阴溪后称大溪。至四都左汇宣平溪,至黄渡左纳小安溪,至古城左纳好溪后,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寮左纳船寮溪,至湖边右纳小溪,之后始称瓯江。经青田至温州市江心屿,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从左岸汇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岛分隔为两支,至龙湾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为两汊,北汊经七里黄华、岐头注入温州湾,南汊经兰田码头注入温州湾,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黄华岐头全长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自然资源
土地类型丰富。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93859.47公顷,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79076.14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顷,占7.52%,人均0.084公顷。园地:2177.77公顷,占1.12%;林地:156788.58公顷,占80.8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5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顷,占0.35%;水域3415.82公顷,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顷,占7.63%。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七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其分布比例是: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个亚类,10个土种,占42.21%;潮土分布在小溪两岸的滩地,占0.38%;水稻土分布在溪涧峡谷两侧不同海拔的山垄梯地上,占11.82%。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铁、锰、铅、锋、铜、钼、钨、金、银、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湿地资源丰富。人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旅游资源,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家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又称之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一、资源单体数量大,2003年旅游资源普查报批旅游资源单体212个。有五级单体2个:景宁畲乡风情、时思寺;四级单体8个:畲族婚俗表演、望东洋高山湿地、鱼漈坑原始森林、惠明茶、金奖黑木耳、大漈柳杉王、大均漂流、九龙湾阴阳界穹状火山熔岩;三级单体21个:畲族茶道表演、中国畲乡风情节、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畲族服饰、畲族山歌、山哈寨、畲族祭祖表演、上标百丈漈、飞云峡、大仰湖、惠明寺、封金山、草鱼塘森林公园、上标漈云海、龙门峡、雪花漈、石将军、乌阴漈、群狮戏水、标溪小三峡、大赤坑廊桥。另有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单体89个、一级单体90个。二、资源类型丰富,1、民族风情。畲族风情在华东地区具有唯一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2、高山湿地。望东洋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山湿地,大仰湖、仰天湖各有千秋;三处总面积1200多亩;湿地内景点众多,挖掘潜力很大。3、地质遗迹。大顺九龙湾穹状火山熔岩地质遗迹,是浙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貌,将定为省级地质公园。4、山地型生态。森林以草鱼塘森林公园和上标鱼漈坑原始森林为代表。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植物达48种。瀑布以雪花漈、龙门瀑布、上标百丈漈等为代表,或气势磅礴,或形态俊俏,观赏价值很高。5、古建筑。古寺院以大漈时思寺为代表;古廊桥以大赤坑、东坑廊桥为代表,全县共有廊桥38座,木拱桥、石拱桥各具魅力,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民居以杨山、小地古居为代表,其横梁、马腿雕以人物、花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研究价值很高。6、库区型水域。以上标湖等为代表。滩坑电站水库蓄水后,将为景宁水域旅游提供更多选择。三、资源分布集中,从县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来审视,鹤溪、大漈、景南等乡镇在数量质量上均为全县的核心区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必将对全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2000年8月召开的全县第一次旅游会议上,确定了鹤溪、东坑、英川、大均、澄照、景南、鸬鹚等8个乡镇为重点旅游乡镇。全县旅游资源分布可集中为三主二补五片:第一片为城郊片,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县城周边15公里范围内有畲族村庄10余个,能开发的点不少,现已开发或在开发的有双后岗、封金山、山哈寨、惠明寺、草鱼塘、敕木山、大均、周湖等。第二片为东坑片,以大漈名胜、飞云江源生态风景旅游景区。第三片为渤海片,以大顺九龙湾地质公园和炉西坑景区旅游为主。补充型片区有沙湾和英川片区。四、资源质量特色显著,首先,畲族风情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从旅游资源价值方面分析,有五个特点:1、唯一性2、丰富性3、表演性4、参与性5、情景交融性其次,自然旅游资源以九龙湾穹状火山熔岩地质遗迹为代表的奇山异石,以鱼漈坑原始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惠明茶、食用菌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以时思寺和廊桥为代表的古名胜,以及众多的水库湖泊,共同组成景宁充满野性的真山真水,均为相对稀缺型旅游资源,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差异性特征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以望东洋、大仰湖、仰天湖为代表的高山湿地,面积大,数量多,风光秀丽。五、规划布局,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全县要构架“一环两线三区”型景区布局,前期在全县形成风情、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旅游产品结构。

畲族神话

鹤溪景宁县城鹤溪,传说早年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浑泽大湖,湖西是一块草地,远远看去,犹如漂浮在水上的浮萍,当时人们称它为丽泽,为何后来称鹤溪?相传与西汉儒生浮丘伯有关。西汉时,浮丘伯因战乱从长安南下避乱,在青回居住了几年以后,带着两只白鹤沿小溪逆流而上,寻找地方隐居。一天来到丽泽,见这地方,山清水秀,人烟稀少,就停留隐居。因他当时年岁己大,不能耕种,就在湖边的一块大岩石上垒石筑台,每天到湖边钓鱼,两只白鹤也每天陪伴在湖边沐浴。过了许多年,丽泽的水慢慢枯,聚居丽泽居住的人家也越来越多,浮丘伯又带着双鹤另找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居去了!,后来,人们就将浮丘伯隐居过的地方叫浮丘,他钓鱼的地方叫浮丘钓台,中间的小溪叫沐鹤溪,溪边村庄叫鹤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