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地图
东坑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濒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082男4486女3596家庭户户数2574家庭户总人口(总)8003家庭户男4415家庭户女35880-14岁(总)13060-14岁男6890-14岁女61715-64岁(总)585415-64岁男325515-64岁女259965岁及以上(总)92265岁及以上男54265岁及以上女38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7154发展措施
着力打造青梅品牌。依托“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的科技优势,围绕“工旅并进旺商贸,打造青梅专业镇”的发展思路,突出“创新、率先、特色、和谐”主题,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积极打造“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形成以青梅产业为支柱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青梅专业镇的目标。2006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668多公顷,其中青梅种植2134公顷,年产水果1.2万t。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大力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一庙(神农庙)一庵(石塔观音庵)二寺(聚云寺、尖山寺)二迹(渐逵轩、砻衣屋)三园(共光梅园、石塔梅园、丰田茶园)三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基地、青梅基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快资源的有机整合,着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必要条件。加大村道公路建设力度,积极完善交通基础配套设施。采取分步实施,落实责任,分村包干的做法,以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为主,争取上级支持,群众派工献物的“三步走”的形式,致力于村镇道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铺设硬底化公路48km,修筑桥梁5座,全镇13个村委会已有11个全程开通水泥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拆除危房校舍4600m2,新建教学楼面积达21000m2。全镇10所小学全都建起了上规模、上档次的教学楼、综合楼,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新亮点。,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新思路,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两水一劳”发展战略,实行科学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走耕山致富的道路。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700公顷,其中青梅2133公顷,年产水果1.2万t,形成高寒山区以发展种植青梅、茶叶;中高地区以发展种植青梅、青榄、龙眼、蔬菜。形成三大种植带,努力打造“中国青梅之乡”这块品牌,实现建设绿色长廊目标。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兴工业”战略,以招商引突破口,在“优”字上下功夫,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以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完善的东坑开发区为载体进行工业园区规划,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广东省七家国家农业龙头扶贫企业之一——伟能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落户后,其下属陆发实业有限公司、陆河县总是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开发区办加工厂,厂区面积达2.6万m2,年加工青梅4000t。还有石板材厂等10多家企业纷纷在我镇落户,形成大办工业的良好氛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镇委、镇政府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花大力气,正真功夫,尽快改变。学校建设:全镇拆除危房校舍3400m2,投入资金2000万元,新建教学楼面积达18000m2,全镇10所小学全都建起了上规模、上档次的教学楼、综合楼,凝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新亮点。道路建设:采取分步实施,落实责任,分村包干的做法,以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为主,争取上级支持,群众派工献物的“三步走”的形成,致力于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铺设硬底化公路43.5km,修筑桥梁4座,全镇13个村委会已有11个全程开通水泥路,部分村小组已铺上水泥路,交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讯、能源、市政建设日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