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地图
靖远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概况
靖远市建置年代久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域多有变迁,隶属称谓频易。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秦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秦代靖远仍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今甘肃榆中县)。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会州为粟州,当年复为会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置乌兰、会宁二县属之。广德年间以后陷入吐蕃,更名汝遮。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筑会州城,置敷川县。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今白银市平川区)设巡检司戍守。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置靖虏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自然资源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社会管理
深入开展“平安靖远”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强,“警消合一”消防队成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进一步落实重点信访案件县级领导包案制度,依法治访,大量信访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能力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力度加大,依法关闭非法小煤窑38处、非法采金点19处。积极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及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十一五”期间,靖远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基础先行、项目支撑、科技推动、党建保证的工作方针,突出“一带五区”建设,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六大农产品基地,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把靖远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上的特色农业大县、非公经济强县、科技教育名县,着力构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靖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靖远将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越的条件,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基础设施
新城区开发步伐加快。靖乐渠景观带、风雷北路、靖远四中、嘉靖园、恒丰花园、田园宾馆等建设工旧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鹿鸣园东侧商业步行街开工建设,西侧拆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改造面积10万平方米。风雷街道路整修工程完工,会馆巷社区瓜果蔬菜市场、昌泰源小区建设进展顺利,打通了乌兰东路至春光巷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加大。五合-靖安通乡油路竣工通车,杜寨-腰站通乡油路、水泉-石门通乡等级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9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改造中低产田8200亩,延渠扩灌1.22万亩,新修梯田1.2万亩,建设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3000亩。刘川(张滩)土地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新建沼气池2090座。慈济水窖一、二期工程完工。完成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925亩。法泉寺省级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平堡特色观光农业旅游区建设有了新进展。地理地貌
靖远市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至105°15′,北纬36°至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国道109线、省道靖(远)天(水)公路、铁路白(银)宝(积)线从境内通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从县城西至白银60公里,西南距离省会兰州130公里。靖远古迹
黑城子古城遗址: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大芦乡,北城墙为祖厉河所冲毁。现存城郭残址东墙长160米,西墙长116米,南墙长250米。城墙残高2—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址。城内现开辟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及砖块、瓷片等,经专家考证,此为宋元符年间所置新泉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泉寺石窟: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钟鼓楼始建的年代是明朝正统二年,即公元一四三七年,距今正好五百七十年。当时为了防御北元蒙古人的南下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同意了大臣的奏报,令置靖虏卫,时任汉中守备的安徽庐州府人房贵,率领一对人马,奉旨来到西北边陲黄河上游的这块风水宝地,在废弃的古会州旧址上建起一座新的城池,这便是靖远方志所载房贵“相地筑城”的来历。明代新筑的这座城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虏卫城。数百年来,她经历了无数的劫难,坚强的城市终于保存了下来,犹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样,一代又一代顽强地生存着。就是这座城楼,也在战争和地震中被毁多次,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修缮,但是原貌被完好地继承了下了,坚如磐石一般,高高地耸立在县城中心位置,成为靖远悠久历史的象征。
四合院:靖远县现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位于双龙乡仁和村发裕堡内,距离县城约130公里。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屋为砖土木结构,北堂屋三间,屋檐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间,东西房各六间,均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结构绣楼两层六间,大门影壁为砖雕,刻工精细,清静淡雅,古朴厚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县-旅游资源
大浪天险: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八十里之乌金峡,丹崖石峡,中流黄河,地势天险,惟通舟筏。传说,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引黄入峡,在数十里峡底,尽是先民掏金后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阶,凶恶巨大的河水倾泻而下,跨阶奔腾,汹涌澎湃,大浪涛天,吼声如雷,故称“大浪天险”。古人有诗为证: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大浪天险”闻名古今,兰、皋、榆、靖一带传为胜景,自古迄今,河水汹涌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终不消。哈思风姿: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中国农民第一桥:九曲黄河,在即将进入靖远的时候,突然转头,从南向北经乌金峡滚滚而来,出口处一桥飞架东西,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平堡黄河吊桥位于靖远县平堡乡乌金峡口西端黄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依靠国家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于1970年3月21日建成通车,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桥身全长192.4米,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为加劲式钢桁架结构,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平堡吊桥连接黄河两岸,可谓天堑一架变通途,抬眼望去,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中流砥柱:出靖远县城西行,过黄河大桥,进入靖北公路不远,一巨大独石赫然入目。此石屹立农田之中,形似纺锤,高约20米,围大约40米,系一完整红砂岩构成,陡削高耸,不易攀登。据史料记载:“卫西北五里黄河中,石峰突出,丹壁岿然,屹立千仞,峻峭方正,形如圭玉。江波巨涛,激触分流,喷珠嗽玉,雷鸣鼓噪,真奇观也……”。独石原立于黄河之心,水流湍急,惊涛拍石,汹涌澎湃,甚为壮观。岁月流逝,河道变窄,弃独石于沉积沼滩之中。而今,当年“喷珠嗽玉,雷鸣鼓噪”壮美景观虽已尽失,但寻幽访古,毋需驾舟涉险,便可立于巨石脚下,领略当年“砥柱中流”的“庐山真面目”,想象其“洪波巨涛,激触分流”的风采。石之北侧有宋代张俊垂直榜书阴刻“西来鳌柱”四字,字大一米见方,系飞白双线刻就,今虽布满苔藓,字迹不易辩认,但“西来鳌柱”的传说经久不衰。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独石即指女娲断以立四极的四个鳌足居西的一柱,这是历史赋予“西来鳌柱”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无限灵气。巨石正东明万历参将李崇义题“中流砥柱”已荡然无存。正南“黄流在中”横书,传为唐将敬德所书,周雕龙凤花纹,煞是精致,仅存一角。乡举房梓、马腾远、贠从龙合书“静涛”尚存。然而,慕名参观考察、拍摄者仍络绎不绝。《甘肃通志》和地方史书对“独石头”之景均有记载。明朝邢玠诗曰:屹立中流几万年,嶙峋怎肯受秦鞭;娲皇留此非无意,为挽狂澜不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