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湾镇地图
东湾镇相关地区地图:
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
镇情概况: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又在县城之东而得名--东湾。东湾镇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万亩,有效耕地4.464万亩。行政区划:现辖三合、大坝、瓜园、杨柳、砂梁、南头、东湾、红柳、滋泥水、冯园10个村,78个村民小组,1个银三角社区,2个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10405户,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21人,全属汉族,全镇人多地少,平均每平方公里196人。
历史沿革:东湾镇政府驻地东湾村,距县城15公里。解放前设乡公所,1949年解放后,改为靖远第三区区公所,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湾人民公社,1963年体制调整为区公所,下辖6个小公社,1968年恢复东湾公社原称,1989年由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2002年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自然地理:全镇自南到北为不规则长方形,天赐黄河谷底环境,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东湾24公里,有7个村处于黄河沿岸,地势平坦,自流浇灌,3个村处于山谷地带,土地宽阔,有地下水资源。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水量229毫米,多集中在秋季,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冬春季多风,夏季高温干燥。
经济状况:在漫长的岁月中,东湾镇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经济建设的历程艰难而曲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水利设施,蕴育了东湾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质稻米闻名遐迩,反季节蔬菜享誉陇上。逐步形成了水稻、蔬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丰富充裕的黄河水资源,使东湾成了“鱼米之镇”。镇水稻协会大力引进示范新品种,选育出了86XW—16、89JW—37、花—55等优良品种,并建立了瓜园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向外提供良种6万公斤,现在,全镇已发展有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所产精米已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东湾素有素有“蔬菜之镇”之美誉,尤其是二代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为东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蔬菜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蔬菜品种以茄子、辣椒、大白菜、莲花白、西红柿为主,近销白银三县两区,远销青海、四川、陕西、内蒙古、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东湾的日光温室经过10年的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积达1万亩,形成了4个千亩连片基地和三合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大坝高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以其明显的产量和价格优势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镇日光温室总产量8000万斤,产值近2亿元,生产的茄子、辣椒和西甜瓜获国家A级绿标认证。东湾镇地处城郊,紧连厂矿城市,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杨柳建材工业小区、水沟化工陶瓷小区、砂梁机械租赁小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4个工业小区初具规模,主要生产磷肥、水泥、电石、各种陶瓷制品、各类机砖机瓦制品,2007年底,全镇各类企业发展到228家,从业人员5600多人,总产值达3.4亿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现有个体商店280多家,饭馆、理发店、裁缝部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有三合、东湾两处,位于国道109线路旁,全镇流通活跃,经济繁荣。
文物古迹:东湾钟灵毓秀,风景秀丽,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泉寺,位于杨稍沟红山岔中,岩崖之下有水涌出,故名法泉寺,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该寺始建于隋唐之际,在宋代崇仁年间及明代景泰、嘉靖、万历年间均多次维修或重建。每年农历四月八为传统的庙会,这天,万众云集,游客如织,明人路升有“法泉地灵”诗云:曾岩叠嶂倚天边,路人烟霞见法泉,万斛珠玑随地涌,清流昼夜白涓涓。由于天灾人祸、洞窟及建筑物遭到毁坏,近年当地群众自愿募捐重建,保持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征。法泉寺现有天桥一座,长30多米,桥上修建中楼亭,石狮4座,佛洞23个,大小佛像1030多尊。法泉寺虽为佛教道场圣地,染儒教先师孔子、道教先师老子的全身塑像与佛祖释迦牟尼及弟子的全身塑像居于同一庙堂内,反映出“三教”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
社会事业:东湾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低保、民政优抚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东湾镇
镇情概况:东湾镇位于奇台县城西南部,天山山脉北麓,南与吐鲁番、鄯善隔山相望,北与大泉塔塔尔乡相接,东与奇台县吉布库镇相邻,西与吉木萨尔县相连,总面积191.74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奇台县城39公里,距乌市185公里,乌奇公路横贯镇境北侧,全镇有中渠村、墒户村、根葛尔村、白杨河村、大泉村5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70人,其中农业人口9870人,主要居住有汉、维、回、蒙、满五个民族。东湾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乌奇公路以南15公里处,政府办公大楼坐落于东街北侧,围绕政府楼及十字路口,分布有8个村民小组,居民点道路均已开通,绿化良好,家家通有自来水;医院、文化中心、学校等15个机关单位及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分别分布在集镇主街道两侧。自然地理:东湾镇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平均为155天;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全镇形成三个不同区域:上山丘陵旱作河灌区,中部戈壁井河水混灌区和下部平原井灌区。东湾镇的气温环境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全镇耕地面积8.6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亚麻、打瓜、裸仁南瓜等。林业资源丰富。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共退耕还林1.2万亩。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杨继平、国家林业部森防站站长赵良平、测报处处长赵铁良等领导曾多次来东湾镇视察林业工程建设。以赵洪山为首的十几户农民致力于发展育苗业,现有面积85亩,树种主要有榆树、杨树,树苗销往全疆各地。镇域内还有仁用杏、鲜食杏、葡萄、金盖酥梨、栗子等水果,因汁多味美而广受欢迎;有冷香玫瑰、文冠果等优质原料。
经济发展:路沿经济发展迅速。位于S303省道沿线大泉村的村民在沿线从事修理、美发、餐饮等行业的有50多家。2005年由14户农民自筹资金105万元修建的两层16间高档商铺现已投入使用。2006年,大泉村被确定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2008年,计划在大泉村沿路继续修建12套高标准的商铺,建成以大泉村为中心,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交易、餐饮和加工维修、金融、教育、商业一条街。在畜牧业发展上,绵羊早冬羔直线育肥和生猪养殖是东湾镇的两大特色,东湾镇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发动农民开展直线育肥。目前共有育肥大户21户,全年育肥牛2189头,育肥羊27508只。生猪养殖成效显著,现有养猪大户21户,其中饲养量300口以上的养殖户9户,饲养200口以上的饲养户6户,饲养100口以上的饲养户10户,饲养50口以上的饲养户12户。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围绕龙头企业、畜牧业和市场继续调优种植业结构,粮经草比为1:0.36:0.0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2007年,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35万元。种植业人均纯收入2350元,二三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元,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镇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6.76万头(只),畜牧业产人均纯收入2498元。
社会事业:旅游业方面。2004年,实现招商引资项目1个,到位资金200万元,对中渠村苹果园度假村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了服务档次。2005年,实现招商引资项目1个,到位资金800万元,在S303沿线中渠十八村处建成一座集加油、停车、住宿、餐饮与一体的多功能加油站——光大加油站。2006年,争取到项目性资金51万元,新修白杨河村文化室,扩建镇文化中心,为该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家投资600万元修建根葛尔水库,有效缓解水土矛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资金70万元,新修了兽医站,建成生猪养殖小区,为该镇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投入资金36万元,新修了420平方米的综合医疗用房,为农民看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