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宜春市地图 > 上高县地图 >
锦江镇地图
锦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锦江镇面积:119.7k㎡人口:48877人邮编:335203代码:360622101,辖兴安、东北、塔前、立新、中心、东风等6个居委会,流源、联盟、九亭、乐泉、团黄、高峰、团湖、光荣、洲和、民主、前进、黄壁、范家、石港、七都、铁山、灌田、书院等1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开发新区。

历史文化

锦江,历史悠久.从北宋大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置安仁县始(1914年易名为余江县),至1961年县城迁往余江县城止,锦江乃历代县邑。古县城锦江名胜古迹甚多。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鱼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诉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南宋文豪杨万里写的“余干溯源至安仁”,朱熹“安仁晓行”等著名诗篇,勾勒出千年前锦江的美景。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明正德年始筑的古城墙几经修筑,至咸丰五年,己达江南县城城墙之巅,虽经历史长河的洗涤,但至今仍保留下500多米的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供游入赞叹。锦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好学之风盛行,特别是南宋时期兴办的诸多书院,不仅吸引了全县莘莘学子,而且辐射到邻县、邻省。“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龙门书院”、“龙溪书院”是历代颇有影响力的书院,明大学士桂萼创办的“见山书院”,曾获嘉靖皇帝题写“清气”和“理义充足”匣额悬挂中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的名气曾在江西与南宋四大书院齐名;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龙溪书院”至今保存完好。

城镇建设

创新经营理念打造精品城镇:近年来,我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措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许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我镇投入资金百余万元,用于城区排水道改造和新区排水道建设,新建和改造下水道3800米,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扩建了自来水厂,使日供水能力达到3000吨,自来水管网得以更新,延伸自来水主管3000米,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0%。主街与国道两旁进行了绿化和亮化,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实现了程控电话扩容,新建了二个移动电话基站和一批IC电话亭;新建了35KV变电站一座,城镇功能得以提高。
道路网络初步形成:按照规划建成了贯通东西,交错南北的五条街道、道路,投资l00余万元,新修了一条长1000米的商贸大道和一条长200米的工业路;5000平方米的人行道铺设了彩色地砖;路宽了,路通了,路靓了是我镇近年来小城镇成就之一。
各种功能区各具特色:按我镇总体规划,整个城区分为行政综合区、市贸文娱区、微型元件工业区、新区生活住宅区和老城生活住宅区五个功能区。依托产业建市场,围绕市场兴产业,在开发新区,建成了一条长1000米,宽28米的商贸大街,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建有一个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为200亩的微型元件工业园区。
经济带动效益初具规模: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市场的繁荣。新增个体工商户200户,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余人:微型元件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增强了我镇经济的凝聚和辐射作用。

旅游

锦江古镇:锦江原为安仁老县城,建县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锦江自设县开始至1961年为县城所在地。古县城锦江名胜古迹、古文化遗产甚多。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渔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诉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了不少墨客与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杨万里、朱熹等历代文学家为此写下的“余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晓行”等著名诗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灵秀,水路通达,船帆点点,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锦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好学之风盛行,明清两代兴办的诸多书院,给这座千年历史古城谱上了浓厚的文化古韵。
县衙门:安仁县衙门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毁,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两朝战乱中多次被毁、受损,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复。经道光二年大规模的重修扩建,安仁县衙门已具较大规模,设有川堂、大堂、头门、后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题扁为“天理、人情、国法”,头门外牌坊左边题写“士秀”,右边题写“民淳”,至清咸丰年间部分县衙建筑被毁,民国6年(1917年)再获修复,修葺后的是县衙门,座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进,依次为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带过冈亭)、大堂、长厅、住房,西边没有监狱。过冈亭在抗战间被日机炸塌,1945年县乡绅捐钱修复,后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存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大堂和监狱部分建筑。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省仅存二处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古代书院:锦江乃古安仁县县城,古安仁明清时期风正兴学,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龙门书院、龙溪书院都是历代颇具名气的书院,书香甚浓,吸引了邻县、邻省莘莘学子前来“执经问业”。明大学士桂萼创办的“见山书院”获嘉靖皇帝御笔“清气”和“理义定足”的匾额悬挂中堂,由倪镗之父倪阶创办的锦江书院也得到皇帝的题匾,曾一度与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等江南四大书院齐名。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名躁一时的书院都已成为历史,在古安仁县城锦江现仍留有“龙溪书院”和“龙门书院”的断墙残垣。龙溪书院坐落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云盖峰山下,是清朝隆癸未年(1763年)安仁举人李尚宗江浙在就任左堂告老返乡后为族人所建。龙溪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正房一连三进,砖木梁架结构,进深26米,宽23米,高6米,有学舍十余间,大门为牌坊式“八字”门楼建筑,门楼青麻石结构,上下三层,呈塔形,翘起的沟檐,镂空的雕刻与戏曲人物为内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清大文学家、戏曲家蒋土铨撰写的《龙溪书院记》给我们勾勒出书院当时的盛况。这座历经240多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数、尚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至今风韵依旧,让人怀旧。龙门书院与县考棚位于锦江镇刘家岭,现仅存圣殿与西厢部分建筑,民国时期为余江第一小学所在地,其两石柱仍静静地躺在荒草之中,“龙耀天池一路风云随变化,门游圣城三春桃李荷载培”的石刻楹联记载着龙门书院的昔日辉煌。县考棚在龙门书院东侧,为例贡毛凤腾捐资修建,有考棚两排,宿舍10间,占地200平方米,考试时,考生每人一间,三天内在此写文章作答案,外面上锁,并有人看守和送饭,考生由此跃入龙门,走向仕途。
天主教堂:位于锦江镇冲虚山,又称圣类斯教堂,民国7年(1918年)由美法神会合建,法国神会田烈诺主持,美国旧金山圣玛利教堂提供经费,历时四年,于民国11年竣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经堂、官厅、神父楼、大礼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筑物17幢。大多为砖木结构,罗马建筑风格为主的中西合璧建筑,主建筑“圣类斯堂”(经堂)长24米,宽13米,高12米,红石石柱,哥特式建筑。时为抚州、上饶、景德镇等地区21个县(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是当时江西教堂五大教区之一。锦江天主堂建筑群历经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盘山:位于锦江镇东北8公里的铁山村,面积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岭,海拔311.1米。这里山势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飞,流水潺潺。相传有金盘金凳,故名金盘山。当我们走过2000米果园大道来到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对形似灯笼的山包,高高挂在山道的两旁,中间现已建水库,水清澈见底。从弯弯曲曲的狭谷,沿着清清小溪,我们拾级而走,很远就听到瀑布飞溅的响声,来到半山腰,有一瀑布飞泻数十丈,因形似女人的双腿,长年水花四浅,人们又称它为“仙女散花”。又因“散花”的地方石质花白相间,酷似蝴蝶,又名蝴蝶谷。在蝴蝶谷下有一山涧,深邃莫测。相传,进洞燃掉九十九支蜡烛,还未到洞的尽头,据说此山洞里有金盘、金凳、金盏。在花尖岭下,原有金盘寺,规模颇大,现已拆建学校,寺废址存。山上还有金杯子、马尾泉圣井、龙爪石等景点,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汉九江王英布墓就葬在这风景迷人的山脚下,明朝官至吏部尚书的桂天官也葬于这风水宝地。汤惟学有诗云:石磴孤峰转,龙冈九曲蟠。平生凌绝巘,今日更奇观。禅榻经尘静,秋风碧树寒。辛勤话甘诀,尊酒馨交欢。

上高县锦江镇

规模:锦江镇位于上高县县城西郊,国土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钟家渡、新华、凌江、六口、大塘、五里、斜口、石湖、董丰、锦河、锦南、团结、朱桥13个行政村和观音阁、万寿宫两个居委会,全镇总户数6721户,总人口28567人。320国道与建设中的武吉高速公路在锦江境内交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锦江镇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高岭土、瓷土、河沙、水泥白岩、硫铁矿、绿辉岩等,尤以石灰石为全县之冠,品质极为优良。全镇耕地面积30950亩。农产品主要有优质水稻、甘蔗、花生、西瓜、油菜籽、商品、蔬菜、生猪、家禽、中药材、蚕桑、葡萄、有核珍珠等。全镇共有林地面积38445亩,森林覆盖率达24%,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2653亩。全镇养殖水面面积4000亩,其中池塘1639亩。这些都为锦江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经济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锦江镇一直把“三农”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立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镇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以来,锦江镇通过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和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持续升温。粮食种植面积达26965亩。为了进一步让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村一品发展道路,不断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种养产业效益。现已形成了以石湖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旺发葡萄园为龙头的千亩优质葡萄基地;以锦南、锦河、石湖为主的万亩绿色稻米基地;以新华、大塘、南瓜庄为主的三个万头生猪畜牧小区。农业特色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锦江镇积极争取支农项目,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十五”期间,全镇共投入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200多万元。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建设这个载体。为了进一步搞活城镇经济、商贸经济,锦江镇按照“一江两岸”的总体规划要求,加快了河南老城区的改造步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全面实施了团结路的开发建设,搞好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使其成为商贾云集,批零兼营的商贸街和居民区;二是全面推进戏院路、刘家桥路的建设,拓宽了城区面积,增强城市吸纳功能,提升城市人气指数;三是进一步扶持四大专业市场,继续搞活锦江综合大市场,加紧构筑商贸流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以场纳市、以市兴场的良好格局。以人气旺盛促成物流商流的繁盛,做优商业经济,打造全县的物流商流和信息中心。
发展:美丽富饶的锦江镇,是上高农民摄影的发源地。早在八十年代初,只有24人的农民摄影小组在这里宣告成立,如今发展到136人,创作作品12000幅。其中有三幅作品在全国摄影比赛中荣获金、银、铜等奖项,并已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级艺术馆展出收藏。1996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锦江农民摄影艺术作品展”,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七十多家新闻媒体对此先后作了宣传报道。农民摄影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影响、推动了全镇农村文化建设。祠堂、宗庙改头换面,变成了村民读书、文体活动的场所。2005年,石湖村罗家文化大院受到中宣部、文化部表彰,锦江镇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历史名人

锦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风流人物层出不穷,明朝宰相桂萼威征朝纲;宋朝“华文阁”学士中奉大夫汤汉名扬宋室:获宋仁宗皇帝赋诗称誉的兵部尚书周旬是乡梓人土的楷模;仅南宋时锦江就有36名进士,明清两朝进士达200余人。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佼佼者层出不穷,这里有在锦江得以启蒙教育的近代革命文豪邹韬奋;有在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解放后任山东省工会主席、计委主任的周平辉等老一辈革命者;有余江二中培育出来的中国工程院士水利专家朱伯芳;有担任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高级指挥人员的张国栋;有担任教授、专家的王以敬、王倘、吴晓求、徐龙祥、李光辉等许多著名学者,从政,从军、从科技各路精英,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桂萼:桂萼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史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或说,他是依靠“议礼猝贵”。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更得嘉靖优遇,称赞他“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桂萼于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遗著有《奏议》八卷。桂萼墓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
汤汉:汤汉(1202~1272),字伯纪,号束涧,饶州安仁(今江西馀江东北)人。理宗淳祐四年(二二四四)进士,授上饶县主簿,以荐改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山长。十二年,入为史馆校勘。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历提举福建常平、知宁国府、提举江西常平兼知吉州、江东运判、知隆兴府。召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读,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改知隆兴府。度宗即位,累官权工部侍郎兼侍读。咸淳八年卒(《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年七十一。谥文清。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卷四三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