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地图
晋中市相关地区地图:
晋商文化
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晋商文化的魅力席卷全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晋商的自我写照。晋商的成功,令人注目。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明清晋商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自然资源
土地:全市土地总面积2460.6万亩,占山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0.5%,居山西省11个地(市)第4位。其中耕地面积585.4万亩(基本农田502.01万亩),园地47.38万亩,林地533.44万亩,牧草地161.92万亩,水域面积51.54万亩,建设用地134.38万亩,未利用土地945.82万亩。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92亩。矿产: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金属矿种11个,非金属矿种22个。主要有煤、铝土矿、铁、铬铁矿、钛铁矿、石膏、水泥用石灰岩、耐火黏土、石英岩状砂岩、水泥配料用黏土、电用石灰岩、硫铁矿等。其中钛铁矿和铬铁矿保有储量居山西省之首;石膏、煤炭分列全省第三、第七位。石膏矿储量13601万吨,煤炭储量192亿吨,以矿石品位高、矿床规模大、埋藏浅著称,为晋中绝对优势矿种。探明储量为铁矿2902.7万吨、铝土矿4413.6万吨、石灰石5050万吨,为相对优势矿种。各市县中,以灵石县、介休市矿产资源最多,主产煤炭、铝土矿、石膏、石灰石等,灵石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介休为全省最主要的焦炭生产基地。
水:据评价资料,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6亿立方米,其中河流径流量1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0.4亿立方米,二者重复量5.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85立方米,土地亩均水资源量297立方米,均略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受地形、气候及自然植被影响,东部山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的西部平川6县、市、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378立方米和17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植物:晋中植物种类齐全,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皆备,共有116科、892种,其中野生植物747种。树种主要有油松、山杨、白桦、辽东栎、侧柏、白皮松、杜松等,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和太岳山脉主脊两侧,以老庙山、万山、人头山、跑马坪、四县垴、蒙山、绵山、石膏山一线为多,其次是白羊山、阳曲山、观音垴、南天池、乌金山、罕山、方山等山地。名贵树种主要有白皮松、杜松、核桃楸、翅果油松、刺五加、猕猴桃等,珍稀名贵中药材有绵贝、元胡、羽叶三七,野生油果植物以沙棘、辽东栎、榛子、山桃、山杏、酸枣为主,且分布广阔,面积较大。干果经济林以核桃、红枣、花椒、柿为主,且分布集中,栽培历史悠久。全市森林总面积(包括经济林和四旁植树)506.3万亩,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为20.59%。国家级森林公园辖区有4个,分别为榆次乌金)、灵石石膏山、寿阳方山、左权龙泉山。全市有天然草地资源818.2万亩,其中300亩以上连片性草地704.4万亩。品质优良的牧草有50多种。
动物:晋中动物种类计有陆栖脊椎动物27目231种,其中鸟类172种,哺乳类42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雕、大鸨、玉带海雕、黑鹳、豹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斑嘴鹈鹕、灰鹤、大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砖、普通鹜、鸟雕、白尾鹞、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雕鹗、小鹗、长耳鹗、短耳鹗、水獭、原麝、黄羊、青羊等26种。
科学教育
晋中市境内有山西农业大学、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晋中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华澳商贸学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一系列高等院校。山西农业大学位于晋中市太谷县,前身为1907年乡人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逐渐发展壮大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山西大学农学院”、“山西农学院”,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传承的著名学府。晋中是文化大市,博物馆是文化汇存之地,晋中市的博物馆自然大有来头,大有看头,晋中市境目前内有:榆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榆社化石博物馆、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自然地理
晋中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3′─114°28′,北纬36°39′─38°06′,地势东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川呈阶梯状分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晋商文化旅游区的6县、市、区正好位于晋中西部平川、汾河谷地。但这一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形仍以山地、丘陵为主。晋中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总的特征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太阳日照时数平均为2530.8小时。全市河流以太行山、太岳山中脊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东部河流多属海河流域南运河、子牙河水系,主要有松溪河、清漳河、浊漳河;西部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有潇河、乌马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静升河。交通区位
晋中是山西省的交通枢纽和太原市的南门户。南同蒲铁路、太(原)焦(作)铁路、阳(泉)涉(县)铁路南北纵穿,石(家庄)太(原)铁路东西横贯。太原——旧关、大同——运城、太原——长治3条高速公路和108国道、208国道、207国道、307国道以及12条省级公路南北交织,东西穿梭,构成网状。市城区距太原市武宿空港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晋中美食
猫耳朵:用手指将小面块按成猫耳朵形状,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炒着吃,这种面食形状美观,筋性强。甜荞面凉粉:在东山地区有一种传说,从前赵匡胤由黄泽关到山西,正是暑伏天气,走到南岔贯寺,已是人困马乏,想吃点凉饭。恰有一位自发老师傅端来一碗白条食物,赵匡胤吃后,感到清凉适口,便问这食品是川什么做成的。老师傅说用甜荞麦做的,之后,他转眼不见了,于是起名甜荞面凉粉,流传至今,堪为待客佳品。
平遥碗托: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比例的盐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调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左右,蒸熟凉切后即成。平遥的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冷调是切成面条状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热炒是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平遥牛肉: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
昔阳吊炉小烧饼:俗称烧饼,是昔阳的传统食品,产生于金元时期,迄今有八百余年历史。当时,外族侵略,战火纷起,人们为了逃避战乱经常背井离乡,这种好消化、易保存、便携带的食物烧饼也就应时而产生了。此后,人们几经改进,变成现在的吊炉小烧饼,并成为昔阳人走亲访友的佳品。
香气袭人的米粥——珍珠粥:珍珠粥本是寿阳民间普通的小米绿豆稀粥,因味美可口,曾得到清道光皇帝的赞赏。传说,清道光年间某夏,兵部尚书祁隽藻回乡省亲,特地请道光皇帝起驾到家乡寿阳的方山避暑。行至方山脚下,天色已晚,下榻之后,祁隽藻即命人用绿豆、小米熬成稀粥,奉献圣上。道光帝一路颠簸,备受暑热,骤然落榻于清凉之地,身上已爽快了许多,又见这黄澄澄、香气袭人的米粥,更是喜不自胜,随即食用,并指着绿豆问:“这晶莹鲜绿之物,真如珍珠一般,这叫什么粥啊?”祁隽藻见圣上如此欢心,十分高兴,顺口答道:“圣上说的对,此乃寿阳有名的珍珠粥。”从此,珍珠粥美称传扬开来。
友好城市:匈牙利雅斯·纳吉孔·索尔诺克州索尔诺克市(2009年7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