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临夏州地图 >
积石山县地图
积石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目前下辖:吹麻滩镇和大河家镇;四堡子乡、刘集乡、石源乡、柳沟乡、关家川乡、胡林家乡、安集乡、寨子沟乡、居集乡、郭干乡、徐扈家乡、中咀岭乡、小关乡、自藏乡、铺川乡和银川乡。

特色饮食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积石山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风味名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故名。选用阜地羊(即本地饲养的栈羊)屠宰,这种肉膘肉相间,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绵长,少膻腥味。宰后把整羊剁成两半入锅加入冷水烹煮,准确把握火候,先用旺火烧沸,撇去血沫,加入花椒、干姜等调味品,改由小火慢煮,待血水将干未干之时捞出,剁为大块,装盘上席,手抓醮椒盐就大蒜而食,味道清爽,鲜香无比。现在餐馆中还开发成系列手抓羊肉——胸叉、腿子、背子、肋条、尾骨,各部位的肉,嫩、老、肥、瘦、粗、细各异,独具风味。现在,无论是餐厅中还是城乡宴席上,手抓羊肉是不可缺的一道名菜。
馓子:为精美的油煎食品。积石山县穆斯林在节日和喜庆日子,必做馓子招待客人,并馈赠亲戚、邻里。馓子分“盘馓”和“酥馓”两种。做盘馓时面粉用温水调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匀,反复揉和,切成圆条,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实闷窝,窝好后揉搓为筷子粗细,盘绕,用筷子套住整形,将一头折叠入油锅中,稍炸,再将另一头折叠过来油炸,待定形后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黄后捞出,形状美观,色泽黄亮,条杆匀称,香甜酥脆。做“酥馓”时,调面时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后切成圆条,窝好后揉条压扁,盘绕下锅油炸而成,疏松酥软,入口即化,味美可口。制作馓子是整套复杂的工艺系统,全凭经验掌握好“度”,还要掌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佳品。
干馃:干馃为精美的油煎食品。积石山县穆斯林在节日和喜庆日子,必做干馃招待客人,并馈赠亲戚、邻里。干馃有嵌花、蜜饯和造型之分。嵌花干馃的做法是:将精粉调成纯白面团,再添加有枣泥、红糖、食色等辅料的褐色面团,几经揉搓,切割镶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嵌花馃馃,因添加之辅料不同、添加辅料面团的嵌入形制和组合方法不同,干馃的图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蜜饯馃馃”则将加入鸡蛋等各种丰富营养的面团,或切片,或掐丸,下锅油煎,再用蜂蜜炒过,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做“造型馃馃”,则将各色面团擀开,切割组合,捏成各种花卉、昆虫、飞禽等吉祥物形状,下锅油煎而成,形态生动,惟妙惟肖,这种馃馃简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拿起来舍不得放到嘴里。干馃地制做充分表现了穆斯林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审美情趣。筏子、面肠
面肠:筏子、面肠是积石山县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回、保安、东乡、撒拉族人民更善做筏子面肠。筏子的做法是:先把肥肠用清水(加碱、醋)反复洗至无异味后翻置,再将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调入清油、葱、生姜粉、花椒粉、草果粉、精盐、味精等佐料拌匀。然后,将满肚油摊开,放入馅子,卷成筒状,用线包扎、封口,因其状如扎羊皮筏子,故名。或者将馅子塞入肥肠,装满后封口。最后上笼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切段装盘上席,有的将筏子切段在油锅中煎烙至黄脆后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食用。吃时鲜嫩不腻,美味可口,清香四溢。面肠的做法是:先将小肠反复洗净,再将面粉加水搅成糊状,调入适量淀粉、精盐、味精等调料,搅匀,灌入小肠中封口。切忌不能灌得太饱。然后上蒸笼蒸熟或放入锅中煮熟,中途针刺泄气,熟后取出切段装盘,或将切段后的面肠,放入油锅中煎至皮黄脆再装盘,调上油辣子、蒜泥、醋等食用。味道醇而不腻,味美可口,百吃不厌,经济实惠。
积石酿皮:临夏酿皮子享誉三陇,已成名小吃。积石酿皮和临夏酿皮是一样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风味小吃。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用凉水调成面团,在盆中揉搓水洗,分出淀粉和面筋。而后在淀粉中加入适量水、盐、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锅蒸熟,上面擦上一层熟油,逐次将面浆蒸完为止。再把面筋上笼蒸熟。吃时将酿皮切成条,面筋切成片装盘,再调上油泼辣子、芥末、蒜泥、芝麻酱、精盐、香醋等佐料即可。上好的酿皮子色泽鲜亮,质地柔韧,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清爽适口,别具风味,特别是盛夏酷暑,一碗酿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全身清凉,暑气顿消。

自然资源

积石山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银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负盛名。花岗岩、石英石、硅铁等贮量丰富,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闻名遐迩,虫草系列产品及皮革、,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花岗岩制品初具规模。黄河在境内流程达4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丰富,还有大面积草场、宜林地,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聚居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乐园。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明的摇篮、开放的窗口、投资的热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石山,一定会成为您经商、投资、绘就宏图的理想之地,我们将敞开大门,张开双臂,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来这里参观考察、观光旅游、洽谈生意、投资合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您会追溯黄河古文化的源远,领略西部独特的民族风情,收获友谊与合作的累累硕果。

记载

积石山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美,民情淳朴。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县境内已探明的古文化遗址有140多处。据已经发现的石塬乡元山、安集乡三坪、银川乡新庄、别藏乡桥头等遗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这里已具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被国家邮电部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还有积石雄关、禹王庙遗址、临津古渡、鲁班石等众多的历史遗迹,香水坪、盖新坪、吊水峡瀑布、积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观,“保安三庄”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县北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想望,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县内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积石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银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负盛名。花岗岩、石英石、硅铁等储量丰富,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闻名遐迩,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及皮革、牛绒、花岗岩制品初具规模。黄河在境内流程达40公里,水能蕴藏量丰富,还有大面积草场、宜林地,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节庆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在甘肃省临夏的西部山区,老百姓有放天灯的习俗。年末岁首放天灯,把一年的瘟病邪气送得远远的。同时,寄托着盼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希冀。所以,天灯又叫太平灯。放天灯,当圆月从东山窝里探出头来,男女老少都涌到村里的打麦场上。麦场中央立着一个用纸糊的、圆鼓鼓好似大麻袋的天灯,天灯前面摆着一张供桌,供桌—亡陈列着油炸糕、冬果、面老鼠等供品。香烟缭绕,红烛通明,映照着一张张肃穆、庄重的脸。三声爆竹脆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汉,手持红蜡烛向天灯走去。两个少年男女早已高高举起天灯,等待老汉点燃。天灯捻点燃了,雪白的天灯顿时浑身通红透亮,不多会儿,仿佛从空中伸下一只看不见的神手,徐徐提起天灯。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大人们则满脸的虔诚,仿佛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什么。红彤彤的天灯如大彩球,被孩子们的声浪掀得更高了。颤悠悠飘向茫茫天宇,最后溶进那数不尽的星辰里。天灯的做法十分简单,先把长长地细竹条扎成一个圆圈。圆圈内用细铅丝拉上一个十字,然后把白纸糊在圆圈外面,再把上口糊严。放天灯时,在天灯下面的十字架中央绑上一捆浇透清油的灯捻子。点燃后,灯内热空气重量轻,借助浮力飞向天空,如同现代流行的热气球一般。天灯,又叫孔明灯。相传在三国时候,军队夜间行军时,分队之间往往联络困难,给指挥的将领带来不便。于是,诸葛亮发明了种灯,从而解决了夜间行军各分队的联络问题。民间放天灯的习俗,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兴起的。过去,老百姓放的天灯都比较小,往往是一个村子才放一支,碰上灾荒年景,这个习俗也就免了。如今,山里人的日子红火起来了,这一习俗也兴了起来。人们糊的天灯直径有四、五米的,也不是从前那样全村凑起来放一支,而是家家户户都放;更不是专等到正月十五才放,而是—搭正月头就开始放。现在,人们又为天灯赋予了新的色彩。老人们盼望出门的儿女不要忘了回家,并祝愿他们平安无事;媳妇们祈求在外的丈夫,心像天灯一般红亮,不要忘记夫妻间的恩爱。儿童们放天灯,是出于稀奇和热闹,而她们的父母亲则是孩子们像天灯——样灵巧,快快长大,成材、高升。天灯。带着人们美好的遐思,飘向深邃的夜空。宁河秧歌舞新春,提起宁河秧歌,在临夏地区人们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说:“宁河秧歌好,讲究!”,隆冬腊月,天上飞舞着柳絮般的雪花,宁河县城繁华,行人如流,人们摩肩接踵地挤来挤去,匆匆置办着种种年节物品。这时,突闻鼓声阵阵,动人心弦,我甚为惊异,忙向路人探询,原来是秧歌在预演。腊月的雪花、鼓声、秧歌交织在一起,使春节年关的欢乐气氛显得更浓,我经人指点,循着鼓声向前走去,一路上弥漫着阵阵油香,我深吸一口气,情不自禁地自语着:“农家乐啊!”,来到城关后街打麦场上,这里别是一番场景,鼓声起处,新人老将会一块,有的挥舞彩扇练“中郎”;有的腿绑高跷扶墙行;有的举槌背鼓练舞步;有的欲扮妖婆先逗笑,场上不时暴起笑的浪潮,一个个早已忘了这是北风飕飕的数九寒天。县文化馆的老李告诉我:“河州把宁河称南乡”,所以,宁河秧歌也叫做“南乡秧歌”。宁河秧歌按传统习俗从每年正月初四、五“出马”(正式出演的一天)到十七日“卸状”结束,历时近半月。每年正月十三,秧歌都要进城表演,它是由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了秧歌大会演,常有人从百里之外赶来看秧歌哩。”,老李又怀着一片盛情相邀,“老刘同志,不看正月十三秧歌大会演,可以说没见真正的宁河秧歌,欢迎你到时再来。”我点头应承,到了那一天如约前往。宁河秧歌,名不虚传。一伙伙秧歌,不但阵容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说唱、歌舞、民间小戏、武术表演,集民间艺术于一堂。我到宁河时但见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密密麻麻挤满了看秧歌的人群,他们都穿着节日的新衣,面含微笑,不断向街口引颈相望,“来了,秧歌来了!”一呼百应,顿时四面八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宁河秧歌,前有横额、彩旗、流星、乐队,中有霸王鞭、膏药灯、四大光棍和旱船。旱船一般都是八只,扮演《东吴招亲》等历史故事,有歌有舞,锣鼓助阵,“稳荡”、“飞流”、“穿越”、“交错”、“搁浅”、“旋涡”,表演得十分激越、有趣。高跷,这是宁河秧歌的“压场”节目,一个中郎(男角)和一个腊花姐(是男扮的女妆),合称一对“身子”。男角不踩高跷,女角一律踩着一米的高跷,装扮十分讲究,头饰、眼镜、发辫、彩巾、缎衣长裙、折扇掩胸,一步一扭,婀娜动人,不知详情的人,真以为是大姑娘出场哩。老李告诉我:“曾然有个青年看高跷看入了迷,两眼盯住腊花姐,一村接一村,整整转了一天。”,高跷入场,踩着锣鼓点进行表演,这叫“载花场”,演唱内容多是《十二个月》、《十盏灯》,鼓点时缓时急,舞步时快时慢,随着队形变化,和情绪的发展,时而奔跑,时而跳跃,使观众的心也随之激荡不安,惊叹他们娴熟的技艺和优美的舞姿,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把秧歌表演推向了高潮。秧歌的后一部分,有前后穿行,不占固定位置说唱调笑的妖婆、鬼子、尕黑驴、笑和尚、纸马、货郎、猎人狗熊等。统称“杂角”。还有武术表演,刀、枪、棍、棒、流星、拳术,它不仅维持秧歌秩序,而且独劈场子进行表演,精湛的武艺常常博得满场的喝彩和掌声,使宁河秧歌更加增光生辉。秧歌后尾,有锣、鼓、唢呐、钹等,一般为大鼓秧歌,有锣两面、钹四对,唢呐两只,直径约30公分,长约60公分的大腰鼓八至二十四面,用长布带搭肩吊于胯下,另有直径约一米的大鼓一至二面。它们不但是秧歌行进、表演的指挥,而且尚有自己独特的“鼓舞”表演,随着舞步的变幻,击鼓起舞,头上鼓槌生花,腿下太平鼓腾飞,那古朴的舞步,坚实有力;那一个个场面,实为感人,据说,那雄浑的鼓声能传十里之遥,怪不得男女老少闻鼓而动,一个个在家里坐不安神。秧歌大会演在喜庆的欢笑声中结束了,人们兴犹未尽,聚而不散,县文化馆的老李同志说:“古代新春秧歌,是一种迎神赛会,意在驱除瘟疫,乞求神灵保佑四季平安。现在多少也有那么些意思,欢庆丰收,辞旧迎新,也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年更比今年好。因此,这朵古老的传统艺术之花,不但能相传至今,而且经久不衰,越开越绚丽多姿。”,宁河秧歌,它展示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的风貌。

收入

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大禹治水,导河积石,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积石山精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事业兴旺,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到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24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12亿元,财政收入达6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3元。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积石山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自治县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西部大开发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进取,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思路是:把握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两个重点,实施产业化富民、项目拉动和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业、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打好兴水改土、扶贫攻坚、财政增收、计划生育、基础教育五个硬仗,力求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培育六大突破,不断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年好起步,二年打基础,三年有变化,五年大变样,经过不懈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陇上享有一定盛誉的地方。积石山是一片广袤的热土,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竭诚欢迎国内外朋友来这参观考察、观光旅游、洽谈生意、投资合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您会收获友谊与合作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