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百色市地图 > 平果县地图 >
旧城镇地图
旧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200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707吨,畜牧产值4805万元,烤烟产值464.5万元,财政总收入380万元,非公有制产值3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2006年奋斗目标:实现生产总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8元,实现烤烟产值800万元,畜牧产值528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81万元,全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产值达4506万元。

陈王台

陈王台位于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曹操第三子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晋封为鄄城王。植筑台读书,吟诗作赋,品茗会友,故名读书台。后徙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台”。植在鄄“出入二载”,往朝京师,归途至洛川,写下著名的《洛神赋》。该台有台阶10数级,有读书厅、藏书室、会文亭等。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淤没。上世纪四十年代,尚有台基存在,上有残砖断瓦,今已夷为平地。

历史沿革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农业发展

在农业发展上,按照"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的工作思路,以"高效、生态、观光"为发展方向,构筑以枣、草、畜、薯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种植格局。在稳定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旧城镇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以贾旧线为重点,以大方大片,企业化冬枣园为主,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力争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该镇初步计划把06年作为"产业提升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沧州"十强"乡镇。

[主要特产]

旧城黑猪:它是黔北黑猪品种系中的优良猪种,具有耐粗食、适应性好、性温驯、产仔率高、生长发育快、皮厚适中、抗病能力强等特点,仔猪远销四川、湖南、重庆、遵义、贵阳等地,年销售量达64940头,产值1298.8万元。

简介

旧城镇位于黄骅市区最南端2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4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万亩,全镇辖40个行政村,共有9357户,总人口36520人。2005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4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2.5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0多元。

农村经济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三农”问题的核心,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粮畜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粮食生产上,全镇2006年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500亩(含复种),实现产量1199.4万公斤,比2001年同期增长1.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在畜牧生产上,全镇2006年生猪存栏14755头,其中母猪存栏1490头,出栏生猪15599头,出槽仔猪30016头;大牲畜存栏4152头,出栏607头;家禽存栏78438只,出栏75267只。禽蛋产量181.4吨,肉蛋总产量1959.2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520万元。二是蚕桑支柱产业基本确立。在蚕桑产业上,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坚持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立足旧城特有的资源优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合理的发展机制。截至2007年10月底,全镇已建成“一步成园”优质桑园3530亩,签订合同1360份;收茧9吨,实现产值17.5万元;投资35万元的旧城茧站已初步建成投入使用;新建蚕房28间,改造蚕房15间。广大桑农已初步得到实惠,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将我镇打造成蚕桑生产重镇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林果产业发展迅速。旧城是全县林业重镇,但用材林所占比例较大,林种结构不合理。六年来,镇政府以调整林种结构为突破口,先后建成3000亩经济林果、2000亩甜苦竹和1000亩茶叶基地,2006年实现年产值250万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40%,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7年,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盘活用材林资源,林农造林、管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四是农村服务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了新活力。以旧城省级重点小集镇为依托,以顺柏出川公路为枢纽,促进了商贸、饮食、交通运输、通讯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渐显新活力,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6年,私营业主已达156个,从业人员578人,实现产值251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35%,比2001年同期增57.6%。建立健全全镇人力资源管理台帐,及时发布单位用工信息,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从抓技能培训和法律咨询援助两个方面下功夫,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已达6510人,实现劳务收入1598.6万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