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酒泉市地图
酒泉市相关地区地图:

老君庙油矿旧址

老君庙油矿位于甘肃省玉门境内,面积1761平方公里。原是玉门石油管理局的主办油田,也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1994年12月,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君庙油矿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投入开发的。1938年,地质学家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来到空山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石油河畔,开始了老君庙油矿的艰苦创建工作。因在一座破旧的老君庙前打出一口油井,故被命名为老君庙油田。1939年至1949年9月,老君庙油矿共生产原油近50万吨,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旧中国规模最大、职工人数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场。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矿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五”期间就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从此,以老君庙油矿为主的玉门油田努力生产更多的石油满足国家需要,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累计调出7.2万名职工和2100台套设备,支持了全国50多个油田和炼油厂的开发建设。玉门油田在发展和建设中取得了丰富经验,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承担起了“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场所、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出产品)的历史责任。老君庙油矿旧址主要有:石油河。老君庙油矿的油井分布在石油河两岸,1940年建成的玉门炼油厂也是在石油河畔。石油河是老君庙油矿的发祥地,也是油田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生命线”;老君庙,位于石油河东岸边,是油田每年文化庙会的主要活动场所;西河坝窑洞,位于石油河西岸,是旧中国石油工人居住的地方,也是旧中国石油工人苦难生活的历史见证;老1号井址,1939年3月出油,该井已停产,为老君庙油矿的主要标志之一;现建有孙健初纪念碑、王进喜铜像、老君庙油矿矿史展览室。

酒泉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西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于是有了汉武御酒,"酒泉"因此而得名……从此翻开了中国历史上精彩的一页:平定河西,边陲安宁,开通丝绸之路,遂有汉唐盛世。横扫欧亚的汉武神威,襟怀欧亚的中华气度,"丝绸之路"因此而成为人类史上举世无双的文明之路,"化干戈为玉帛"的社会理想,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空前的经济贸易、广泛的文化交流、强大的政治体制,长期稳定的国家统一,揭开了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幕,这就是汉武帝设"酒泉郡"的历史意义。张骞凿空,苏武牧羊,班超从戎,。玄奘取经,草圣张芝,文成公主,从霍去病到左宗棠,从马可波罗到李希霍芬……谱写了多少壮丽的史诗,留下了多少不朽的英名。汉武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皇帝,"酒泉"不愧是一个神圣地方。考察二千年前西汉时期的伟大变革,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犹如今天我们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汉武帝不但实现了对文景之治的重大改革,而且实行了空前未有的对外开放政策,这是开创"汉唐盛世"的重要前提。研究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回顾两千年前的酒泉,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酒泉是中国西汉时期改革开放的象征,也是西汉富强盛大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今天,酒泉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公元1958年,酒泉又发生了好几件大事: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酒泉钢铁工业公司"成立;"酒泉汉武酒业集团"的前身--"酒泉酒厂"成立。加之酒泉原有的"中国第一个石油城"--"玉门油田",现代中国西北"国际旅游城"--敦煌莫高窟……由此不难看出酒泉在21世纪的地位和影响。两千年前的酒泉,是汉武帝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所有的文化和宗教都在这里产生了影响。两千年来,这里一直是各种文化传播、交流的中心,儒家、道家、佛家、伊斯兰教、基督教,这里真可谓是宗教的大观园。再看今日之酒泉,周边分布着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裕固族、东乡族、哈萨克族……这里又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地理角度看,"酒泉"都是一个极其特殊、极其重要的地方。酒泉对于甘肃;对于中国,对于21世纪的人类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酒泉"不但是大沙漠中的绿洲,也是人类社会变幻莫测的未的绿洲,也是人类社会变幻莫测的未来前景中的"绿洲",象征和平的"丝绸之路"将指示人类一个幸福美好的前途,她寄托着人类未来的希望。如果说汉武帝设"酒泉郡"是看到了"酒泉"的战略地位,那么,由他赐"御酒"而产生"酒泉"的传说,继而发生"汉武御酒"流传千秋的故事,继而出现"酒泉酒"和"汉武御酒"从酒泉走向甘肃、从中国走向世界,纪念汉武帝的伟大功勋,开创跨世纪的伟大事业,这是酒泉的又一历史贡献。

行政区划

全市辖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区2市4县,市人民政府驻肃州区。

水文地质与地质地貌

区内地下水是在地层、地貌、地质构造和干旱气候等因素制约下形成的。其分布、埋深与水质水量的变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山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汇于河谷中,以地下长流方式补给;以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被给地下水。地下水的运动,在玉门镇以东,地下由南向北或北偏东方向流动;玉门镇以西,地下水大致呈东西方向运动,但踏实、敦煌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基本与地面坡降一致。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多消耗于蒸发,矿化度增高。潜水埋深随地形变化,南深北浅,至走廊中部如酒泉城附近水位埋深5—20米。而下河清北滩及边湾一带,属于地下水浅藏带。但潜水埋深在东西方向上变化幅度小。在安西小宛堡子一带埋深1—2米,至酒泉城区3—5米,水力坡降为1/1000—1/1500。一般走廊南侧水质好,向北逐渐变差,至走廊北部边缘水质恶化;潜水水质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也有其特征。玉门镇以西,潜水水质由东而西由好变坏。如双塔堡水库,矿化度0.29克/升。在潜水矿化度高的地带,常因渠道灌水渗漏,潜水被淡水稀释,变为低矿化水,因此,往往在高矿化水的下面,埋藏着低矿化水或淡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干旱气候和灌溉渗漏的影响,在玉门镇和布隆吉、兔葫芦一带,形成两个“高峰”,即4-5月间春灌和11-12月间冬灌,致使潜水水位升高。由于渠系日趋完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径流也在减少,如酒泉城北的清水河,前后测得泉水流量由0.217方/秒及0.255方/秒,减少到0.145方/秒及0.170方/秒。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矿产资源丰富。地貌类型为祁连山、走廊平原和马鬃山三部分。走廊以北的低矮山地统称北山,由于马鬃山海拔最高(2583米),所以习贯上称马鬃山区,面积61000平方公里。在地质构造上属挽近缓慢隆升区,受长期强烈的剥蚀作用,地形已趋准平原化,海拔1500—2500米。气候干旱,年降雨量30—7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3000—4000毫米。走廊平原在地理上呈东西向长条形展布于全区的中部,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0-80公里,面积约31800平方公里,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全区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厂都集中于这块平原区。由于挽近构造运动影响,平原基底内不均匀隆升,使凹陷带在地貌上又分割为若干个构造分地。这些构造在南北方向上,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的频率不同,一般由南向北减弱,所在南盆地沉陷幅度大,第四纪松散堆积厚,水资源丰富。如酒泉盆地(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金塔—花海盆地(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玉门—踏实盆地(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阿克塞盆地(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安西—敦煌盆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等。这些盆地巨厚的松散岩类孔隙,是地下水富集、运移的有利场所,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创造了很好的空间条件。全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9.71亿立米,地下水补给量重复部分26.331亿立方米,扣除后,走廊平原农业区的补给量为3.369亿立方米。南部祁连山区地形险要高峻,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海拔2800—5500米,最高主峰5826.8米以上冰川遍布,冰川覆盖厚度达50—80米,最厚的老虎沟为120米。冰川总体积77000多亿立方米,折合水储量约630多亿立方米,降水和雄厚的冰川资源是走廊平源地表地下径流充沛的补给源泉。

酒泉夜光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夜光杯,产于酒泉,驰名中外。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用玉琢成的名贵饮酒器皿。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域向朝廷进献夜光杯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记述了西域夜光杯的特色。酒泉夜光杯的形成至少在唐代就已有之。制作夜光杯的玉料采自距酒泉城百余公里的祁连山中。俗称中式夜光杯,其历史悠久,名驰千秋。杯体浑圆深沉、古朴典雅,造型独特,象征着中华民族朴实、大方的性格,与祁连山的古松纹相配,更其传神。

敦煌罗布麻

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精选敦煌罗布泊区域西湖野生5-8年罗布麻中的小花红麻,采摘七八月份长出的嫩叶,此时敦煌天气达到炎热高峰,植物蒸腾作用最强,药效成份全部上行至枝顶嫩叶,药用价值最高,用绿茶制做方法精制而成。敦煌西湖纯天然野生罗布麻,在敦煌又名野麻,茶叶花,碗碗花等。临近敦煌的阿克塞哈萨克族称“塔拉特儿”,肃北蒙古族称“赛尔里奥尔斯”,新疆维吾尔族又称之为“克之其干”“哈拉其干”。罗布麻主要生长在罗布泊范围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疏勒河沿岸,在中国北方的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但惟有罗布泊范围的罗布麻是全国最好的,有效成份高于其它地区罗布麻72.4倍,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出品的罗布麻口感好、效果佳,敦煌罗布麻纺织品也深受人们欢迎。

历史沿革

酒泉地区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111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公元960-1279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1271-1368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1-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设专员至今。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4300年-2500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目前,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传》记,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