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酒泉市地图 >
瓜州县地图
瓜州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瓜州县辖5个镇、6个乡:渊泉镇、柳园镇、三道沟镇、南岔镇、锁阳城镇、河东乡、布隆吉乡、环城乡、西湖乡、瓜州乡、腰站子乡。此外,还有双塔镇、七墩乡2个移民乡镇。

特色资源

瓜州风电:甘肃省瓜州县地处茫茫戈壁,因风能丰富被称为“世界风库”。如今,在瓜州人的努力下,昔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风害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瓜州的“风库”,成了绿色“金库”。瓜州县按照打造西部“风电之都”的目标和酒泉市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要求,坚持“引强入瓜、引大做强”,吸引全国大型发电企业投资开发风电。已经建成并网发电的有中电国际北大桥15万千瓦、中广核大梁10万千瓦和甘肃洁源向阳5万千瓦风电场。目前,已累计完成发电量7.01亿千瓦时,完成上网电量6.8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今年全县新开工建设7个风电项目,计划装机规模105万千瓦,计划到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并网发电55万千瓦。根据规划,到2010年瓜州县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80万千瓦。为了确保规划项目如期建成,瓜州县以风电开发为抓手,以风电促电源建设,以风电促电网建设,以风电促相关产业发展,以风电促传统产业转化升级,以风电促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据瓜州县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瓜州县还将继续借“风”之力,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一批强势增长的工业企业;以“风”为媒,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调优工业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借“风”之势,促进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借“风”招商,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借“风”发展,以风电提供的清洁能源催生一批高载能矿产品加工企业,促进清洁能源的消耗和转化增值,提高风电电能就地转化率。

节庆活动

瓜州社火,社火最初原是民间祭祀神灵的一种活动,至今已逾千年。从出土文物看汉晋陶器上就绘有民间起舞图形,宋、元更为普遍,诗人陆游云:“箫鼓追随春社近”。以及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均为见证,盛行古城瓜州“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的社火,则是从印度传来的一咱宗教色彩浓郁的民间艺术。这种艺术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式;二是中印度的藉多式。这两种艺术先后传入中国后又和西域中原艺术相流合后,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安西社火以“地蹦子”又名“秧歌子”为主体。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自娱舞蹈,有说有唱、有跳,载歌载舞。社火队伍是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俊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组成,其装扮:膏药匠:戏剧中自命先后打岔。一手执约湖膏药幌子,一手执钹郎鼓,不时摇动,有唱有说(词自编)。鼓子:戏剧中武生打扮。头戴牛角尖白色毡帽,帽周围黑色平绒镶云转图案,毡帽左右及前额插黄表摺身穿红色衲衣,下穿白色靠腿,一手提细鼓,一手执鼓槌。拉花:戏剧中彩女打扮。梳发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衣、系摺花裙子、手执小铜锣,配合击乐鼓击。和尚娃:戏剧中书童打扮。头戴僧帽、配有王方佛,身穿黄色夹夹、下穿红色靠腿、双手执棒槌,配合击乐鼓击。俊公子:戏剧中小丑打扮,头戴相公帽、穿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配合击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作用。丑婆子:戏剧中媒婆打扮。身穿大红袄、大麻脸、大肚子、耳戴大红纸炮、一手挎篮、一手拿扇、配合击乐和俊公子活动于场外作用相同。大头和尚和戏柳翠:假面具、妞妮嘻戏、滑稽逗笑、配合击乐,双双活动于场外。地蹦子跑跳花样很多,据安西文化馆调查约有二十多种。通常有:一字长龙、二龙戏珠、三珠套月、拜四门、五福梅花、九连环、盘肠儿、蒜辫子、龙摆尾、蛇脱皮、剪子股、白马分鬃等。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娇健,加之节奏明快,音响以击乐为主,场外有大鼓、大钹、大锣、大铙、场内小鼓小锣相互配合大鼓快慢节奏不停的敲击,音响清脆悦耳,随着社火队摆出各式阵图。高跷:是经化妆的人踩在木制的跷棍上,随社火队表演的一种形式。高跷有高达七八尺的,一般约一米多,人物化妆多以戏剧人物造型,如“杨家将”、“三国人物”、“铡美案”等。跑旱船:也叫“花船”。是用竹、木等物扎成长7-9尺,宽3尺的船形蒙以彩布,饰以花纸,表演时套在女舞者腰间,如坐船状,另一男者扮船公与船中女对舞,表演船行水面,一般社火队有两船交替对舞,要边唱边舞,表现劳动、爱情生活,船词曲多为自编。耍狮子:一般社火队都有,有的两只以上,有的一只大狮。每狮需二人同狮衣舞,一人扮勇士,手执红色绣球,随乐击来回挥舞,引诱狮子上下、前后、左右翻动以至爬三层以上山形大方桌或者五层以上长条凳,上山、下山翻滚踊跃,令人惊心动魄。驯牦牛:由二人同披牦牛衣舞,另二人妆扮蒙族男士猎人,身背老式火枪,一人妆扮蒙族妇女,随击乐在场上共舞,示意驯服性情犷悍的牦牛,嗣后对酒当歌,猜拳、漫蒙古民歌,多姿多彩,纯朴、敦厚、剽悍的性格,颇具有独特的西部地方特色。斗野人:这是民国年间,从青海撒拉族通过马步芳部队传到安西的一个民间舞蹈。由一个扮演“毛野人”二人扮演“柴夫”。剧情是两位柴夫结伴上山打柴,在山上两人分开砍柴。不料一柴夫突然遇到“毛野人”惊吓之余,立即想到装死躲避,“毛野人”上前嗅嗅这,闻闻那,还以为死了,摇头摆脑,无奈之状。另一些夫担柴而来,忽然发现前面一野人在同伴旁边转悠,立即放下柴担,举起扁担与“毛野人”搏斗。这时,在地上躺卧装死的柴夫也一跃而起,拾起柴夫灵活机智,竭尽全力向“毛野人”扑去,“毛野人”虽力大无穷,但两柴夫灵活机智,搏斗多时,毛野人终因行动笨拙,被两个柴夫打死,扛抬而去。另外社火队还有竹马子、老人打架、猪八戒背媳妇、东洋车、回娘家、单扛桥、霸王鞭、腰鼓以至随着时代的前进,相继出现了筒子鼓、鼓号队、唢呐队、现代舞等社火阵容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自然资源

优越的光热气候:全年日照总时数3360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3661.5℃,年均气温8.8℃,平均日较差16.1℃,年较差35.3℃,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均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年相对湿度39—41%,无霜期138--146天。
丰富的水利资源:瓜州境内有两条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一条是疏勒河,在安西境内流程242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9亿立米;另一条是榆林河,流程118公里,流域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5亿立米。此外还有露头泉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面水年径流量4.44亿立米,可充分利用的3.7亿立米。地下水蕴藏量7.6亿立米,可开采量7570万立米。
富庶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30种,产地78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十多种,产地55处,地质储量达2413万吨以上,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2000万吨、黄金20吨;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岩、萤石、磷矿、盐矿、重晶石、石墨、水晶石、冰洲石、芒硝等,产地23处,尤其花岗石资源分布广,地质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坚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极具开采价值。
富饶的农业资源: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资源281万亩,天然草场资源26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42万亩。其它如林果资源、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农业品牌资源,均适宜于规模发展,建立各类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这里,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安西黄牛”在中国牛品种中,以抗性强、肉鲜美称为名优,“安西羊”以肉质鲜嫩、毛细绒长远销全国,是安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列为全国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6种。野生植物有甘草、锁阳、苁蓉等名优中药材,产量大,质量高,甘草、锁阳系列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前景诱人。

旅游资源

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文物古迹有279处,其中: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是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大县之一,著名的景点有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和桥湾城。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为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东千佛洞是一座不可多见的西夏艺术宝库,其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锁阳城是中国西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薛仁贵、张守圭、张议潮等曾在此任指挥使、节度使,延续至明代废弃,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和考古研究价值;桥湾古城位于312国道线上,距安西县城85公里,康熙夜梦桥湾城,怒斩贪官程金山父子,至今广为传颂。经久不衰的石窟艺术、众多的古城遗址、水天一色的水库塘坝、鬼斧神工的风蚀地貌、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闪烁着丝路艺术的光芒。久远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如张骞瓜州尝美瓜、薛仁贵兵困锁阳城等,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安西县旅游业设施完善配套,己开通了县城至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双塔、桥湾、白虎关、浪柴沟等景点的数条“一日游”线路,建成宾馆、饭店、旅馆60家,娱乐场所70余处,年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瓜州县情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瓜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间设安西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瓜州县。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科普示范县、平安建设先进县、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瓜州地域辽阔,水土资源相对丰富,是典型的农牧业县。境内有疏勒河、榆林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4.2亿立方米,有各类水库、塘坝37座,总蓄水量2.53亿立方米,其中双塔水库库容达2.4亿立方米,是甘肃省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拥有耕地50万亩,天然优质草场3000多万亩,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蜜瓜、枸杞、甘草、红花、番茄、葡萄、酒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县已形成10万亩粮食、10万亩棉花、10万亩蜜瓜、10万亩甘草、5万亩枸杞、5万亩果蔬、70万头只牛羊的产业布局。正在向全省养羊大县行列迈进。全县已具备5万吨番茄酱加工、1万锭棉纱、1万吨棉籽精炼油、4万吨棉仁蛋白和50万头(只)牛羊屠宰加工生产能力。享有中国“蜜瓜之乡”和“锁阳之乡”美誉。瓜州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银、铜、铁、铝、铅、锌、花岗岩、大理石等40余种矿产品,地质储量2813万吨,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矿2000万吨,黄金储量和产量曾居全国第六位,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花岗岩分布较广,储量超过15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目前,全县矿产品加工企业已具备1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40万吨生铁、5万吨粗铅、40万平方米石质板材、6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各类矿产资源正在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瓜州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讯信息畅通无阻。兰新铁路、敦煌铁路贯穿全境,国道312,省道313、215线及嘉安、安敦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瓜星高速、兰新铁路客运双线开工建设,县城距敦煌机场12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这里信息畅通,通讯便捷,光缆、微波数字传输、移动通讯、数据通信并举,数字电视开通。瓜州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古城遗址、自然景观形成了集大漠风情和古城石窟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唐代名城锁阳城、“康熙梦城”——桥湾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东千佛洞、榆林窟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孙悟空最早出现的地方,从瓜州走出的草圣张芝,堪称稀世珍宝的象牙造像,见证了瓜州璀璨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