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沟镇地图
三道沟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1950年建政三道沟乡,1958年与四道沟、河东、布隆吉三乡合并为桥湾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三道沟、四道沟公社,1964年四道沟公社撤销所属四道沟、东湖、河西大队划归三道沟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光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社改乡,1985年成立三道沟镇。该镇撤乡并镇前下辖三道沟村、北滩村、五四村、四道沟村、河西村、山水梁村、东湖村7个行政村。三道沟村:三道沟村地名和三道沟镇地名来源相同。1950年建政为柳河区三道沟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三道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光大队,1971年复名。北滩村:因此处位于一道洪水河沟的北岸而得名。1958年成立北滩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公社该乡设立北滩村,隶属三道沟乡,1985年属三道沟镇管辖。五四村:该村位于三道沟镇西,原有四夹滩和五夹滩两个自然村,夹滩是指两支流中间的空地,后将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村,成为五四夹滩,简称五四村。1955年成立四夹滩、五夹滩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五四夹滩高级社,1958年成立五四夹滩大队,1966年更名五四大队,1983年设立五四村。四道沟村:此地正处疏勒河第四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四道沟上和四道沟下两个公社,1958年合并为四道沟大队,1966年改名胜利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河西村:此地处于四道沟西岸,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河西公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村。山水梁村:此地处在两条河的中间,想一道山梁将两条河分开。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南沟、北沟两个公社,1958年成立山水梁大队,1966年更名为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东湖村:此地早期泉水露头,水草丰茂,当地人将长有高草的水滩称为草湖,此地又处在县城东陲,因此得名东湖。1958年成立东湖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62年属四道沟公社,1964年由三道沟公社管辖,1966年改名朝阳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村庄
三道沟村:三道沟村地名和三道沟镇地名来源相同。1950年建政为柳河区三道沟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三道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光大队,1971年复名沿用至今。北滩村:因此处位于一道洪水河沟的北岸而得名。1958年成立北滩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公社该乡设立北滩村,隶属三道沟乡,1985年属三道沟镇管辖。
五四村:该村位于三道沟镇西,原有四夹滩和五夹滩两个自然村,夹滩是指两支流中间的空地,后将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村,成为五四夹滩,简称五四村。1955年成立四夹滩、五夹滩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五四夹滩高级社,1958年成立五四夹滩大队,1966年更名五四大队,1983年设立五四村至今。
四道沟村:此地正处疏勒河第四道支流处,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四道沟上和四道沟下两个公社,1958年合并为四道沟大队,1966年改名胜利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河西村:此地处于四道沟西岸,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河西公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83年成立河西村至今。山水梁村:此地处在两条河的中间,想一道山梁将两条河分开。因此而得名。1956年成立南沟、北沟两个公社,1958年成立山水梁大队,1966年更名为五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东湖村:此地早期泉水露头,水草丰茂,当地人将长有高草的水滩称为草湖,此地又处在县城东陲,因此得名东湖。1958年成立东湖大队,隶属桥湾公社,1962年属四道沟公社,1964年由三道沟公社管辖,1966年改名朝阳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道路交通
境内共有县、乡公路3条38公里。其中县乡道路10.6公里,乡村公路27.4公里。该镇七个行政村已有六个通了油路,“三五”公路是县乡安—布—腰—三公路的主干段,全长10.5公里,连接一个接壤乡镇和本镇四个村31个村民小组;东大河路是本镇通往玉门的唯一捷径。交通运输发达,该镇现共有各类机动车辆3196辆(台),有9个运输队,有专营客运的客车17辆,每天从早到晚发往安西、玉门、酒泉、兰州、移民乡的客车有25个班次,还有小型的客运出租车27辆。铁路运输方便,兰新铁路纵贯全镇,疏勒河车站离政府驻地只有600米,每天有20余列客车和30余列货车从这里通过,交通运输非常方便。科教文卫
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广泛,有镇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个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名,具有初级职称的5名,农业技术员200余名。经过广泛深入的科技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优良品种引进、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新型种植模式、规范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初级中学一所,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在校学生703人,教职工44人,有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7所,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镇中心小学和6个村级小学都建立了幼儿园,条件优越,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为九年义务教育向学前的延伸提供了保障。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职工岗位培训、残疾少年儿童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镇设有广播电视站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并有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电影放映队一个,业余文化演出队9支,村村通有闭路电视,文化设施齐全。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有镇中心医院一座,各主干街道设有服务点3个,有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就医保健十分方便。吉林三道沟镇基本介绍
三道沟镇地处白山市八道江区东南部,云峰水库中游北岸,距离市区48.9公里。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与集安市青石镇相连,西与红土崖镇接壤,北与临江市苇沙河镇相望,是八道江区唯一的边陲重镇。该镇总人口3995人,其中城镇人口1560人。总辖区面积426.62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21个社。境内多山多水多林,有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52亩,林地面积5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74万余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以上。辖区交通方便,通讯便捷,交通有水、陆两条运输线,通往市区公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通讯有中国电信、联通两种网络,程控电话基本普及。该镇境内龙山湖旅游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年初成立“白山市龙,山湖旅游经济开发总公司”及“旅游管理处”,并建设了占地10余亩,集餐饮、住宿、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旅游接待处,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开发力度。龙山湖风景名胜区将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及白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镇内驻有国、省、市营单位——鱼政管理站、港监站和三道沟国营林场等,另外还有武警边防巡逻艇大队及森警中队。经济发展
畜牧业开始:三道沟镇将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突破口,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养殖业来拉动该镇经济的迅速增长。包屯入户发展畜牧业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好收益。2003年该镇农牧业产值中,牧业产值达2167.3万元,占农牧业收入的48.7%,是种植业产值的122%,牧业成了支柱产业。三道沟镇本着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六大市场,完善十大基地的发展思路,瞄准畜牧业这一发展平台,大作经济发展文章。三道沟镇实行“三百工程”发展畜牧业。“三百工程”即由百名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农户发展畜牧业,动员百名老乡、百名亲友来三道沟投资发展畜牧业。调整结构:三道沟镇调整结构,着力构筑六大市场。构筑六大市场是三道沟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有效的途径。畜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促使该镇合作好两个牲畜交易市场(甘南、解放),鼓励养畜户参与市场交易,把优质牲畜牵进门,将引进资金帮个人,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作为玉米主产区和以特色产品创品牌的三道沟,三道沟镇培育好玉米和特色产品市场。开发两处旅游市场(金界壕、向阳峪水库)是三道沟镇实现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重要举措,金界壕以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神秘色彩,水草丰美。
土地开发:三道沟镇土地开发较早,调整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南杂粮、北蔬菜、西制种、东种瓜的特色种植业已形成。十大基地成为三道沟镇种植业的龙头。以松树林、中胜、西胜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已辐射全镇5个村,播种面积达3万亩。三道沟镇进一步提高制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求得高效益;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筹建玉米淀粉加工厂,就地取材,提高经济附加值;以三道沟小米为代表的小杂粮占领一方市场;乐昌百亩节水灌溉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了对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的认识;以西胜、太平山为主的奶牛基地更新品种,提高产奶量,实现科学喂养;寒羊基地增加总量,扩大规模;大白鹅基地实现精包装;以解放孙圣三为主体的大棚蔬菜基地,创绿色无公害品牌,同时扩大大棚面积,使大棚基地成规模、上档次;北星小尾寒羊基地建立种羊基地,促进畜牧业发展;富山绵羊基地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改良,同时扩大基地规模。这十大基地的龙头作用,对三道沟镇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