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镇地图
南岔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南岔镇地处古瓜州(安西县)西南17公里处,占地面积792平方公里,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农村集镇。镇区东与安西县城紧密相连,西与国际旅游名城敦煌为邻,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北与瓜州乡接壤,313国道穿腹而过。全镇辖8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3000户1.2万人,现有耕地7万亩,可垦宜农面积15万亩。南岔镇位于祁连山地边缘,平均海拔1350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中贯截山,山南草原广阔,宜于放牧,山北地势平坦,宜于农耕,平均海拔1350米,年日照数3260小时,年平均气温8.8℃,无霜期150天,平均降水量45.6毫米,蒸发量3140.6毫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经济发展
1、旅游经济:镇区内的白旗堡、悬泉遗址、芦草沟、截山庙、六工古城等重点旅游景点历史悠久,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锁阳城等旅游景点融为一体,是人们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理想去处。2、农业经济:南岔人民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棉花、瓜类、牛羊等三大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蜜瓜、葡萄、红枣、甘草、制种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南岔镇劳务经济促土地流转:南岔镇把发展劳务经济和土地流转紧密结合,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而快速的土地流转不仅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农民增收。两者紧密相关。南岔镇一批有胆识的农民纷纷“走出”或进城进镇经商、或外出打工,其大多数人不但在本镇有住宅,还在城里购置了楼房,形成“农忙下乡务农搞生产、农闲进城务工抓经营”的新型生产生活模式。南岔镇劳务经济促进土地流转向规模经营发展,全镇经营20—50亩以上的规模户1343户,面积31900亩,占总农户的一半,适度规模初具形成。专业经营及务工种田穿梭于城乡之间;下田下海相结合,务工种地两不误的“两栖”农民476户,约2100人,占全镇人口的91%。他们围绕建筑、运输、商贸、饮食、维修等搞二三产业,跳出农门闯市场,多种经营抓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这些农民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
4、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化服务条件、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农田渠路林水电配套率100%;绿化面积达到1.6万亩;镇区道路四通八达,柏油路面达到8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达到95%,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无线寻呼全国联网;高标准农村电网改造基本结束,电力资源充足,输变电能力增强,全年供电量达到600万千瓦时;农民农田作业机械率达到90%以上;教育卫生条件优越;镇、村、组三级文化网络健全,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连续十年保持“地级文明单位”称号。
5、文化生活:南岔镇在县体育中心运动场参加了安西县举办的2008年第七届农民运动会。本届运动会,该县有12个镇的204名农民运动员将分别参加篮球、乒乓球、五项全能等五大项、14个小项目比赛的28块奖牌的角逐。
6、经济数据:2005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达49007亩,皮棉总产量达4.5万担;瓜类、甘草、葡萄等特色农作物面积达到1000亩:大畜饲养量达1680头(匹),羊饲养量达32444只,牛饲养量达1060头。全镇民营经济个数达342个,从业人员达130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17898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3917万元,利润1170.4万元。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较上年增加1100万元,增长9.2%,其中:种植业收入达到6652.3万元,较上年增加739万元,增长12.5%;养殖业收入达到752.1万元,较上年增加46.4万元,增长6.6%;林业收入与上年持平;二三产业收入达到5490万元,较上年增加280万元,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7元,较上年增加225元,增长5%。发展中的南岔,在全面实施《安西县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九条规定》的基础上,立足本地棉、瓜、畜三大支柱,依托人文景观、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创优质,以规模促效益,大力实施项目强镇、人才兴业、产业富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