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镇地图
旧县镇相关地区地图:
5、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
一、概况: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城北6公里处,素有“太和县城的北大门”之称。全镇现辖50个村(居)委会,210个自然村,6.77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611万元,财政收入100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旧县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9480男30390女29090家庭户户数16326家庭户总人口(总)58838家庭户男29934家庭户女289040-14岁(总)162310-14岁男89200-14岁女731115-64岁(总)3830815-64岁男1935215-64岁女1895665岁及以上(总)494165岁及以上男211865岁及以上女2823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8563二、地理位置: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南部,向南紧邻县城,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地处东经115°14′21″至115°19′06″,北纬33°11′20″至33°17′27″。东邻关集镇,北靠双浮镇,东北隔谷河与郭庙乡,西与高庙镇,税镇接壤,南与城关镇为邻,西南隔颍河与大新镇相连。
三、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旧县镇系太和县的交通枢纽,皖西北的交通重镇,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显著。具备五大优越条件:第一,105国道和308省道交汇于镇的三角元处,南连阜阳、北达亳州、东通蒙城、蚌埠,西出界首入河南镜内。第二,界—阜—蚌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东与合徐高速相接,西于京珠高速相接而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中。界—阜—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境内的唯一出口距三角元仅500米。第三,漯阜铁路横贯境内,并在旧县设有客货两运站。目前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的漯阜铁路已纳入国家铁路营运网中,日通过列车10—15对列,完全具备吞吐各种大批量货物的能力;从明年起,将有上海——乌鲁木齐、郑州——杭州等6对客运列车通过。第四,颍河绕旧县集镇而过,并在旧县集沿岸建有四大货运码头,日吞吐量可达万吨以上。第五,句阜阳机场35公里,距合肥机场280余公里,距郑州机场近300公里。通过他们可迅速飞抵全国各地。
四、人文历史:旧县镇历史悠久。“旧县”之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千余年前,早在北宋宣和年问,万寿县由原墙迁到旧县,更名为“泰和”元初置入颍州,大德入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城迁至现址,旧县由此而得名。古时的旧县市场繁荣,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10多个省的商贾云集于此。乾隆十六年就有县志记载:“旧县镇本土人少,徽、川、山、陕之人多,太和第一市镇也”。山西人在此建有山西商会馆,伊斯兰教建有清真寺,至今完好。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这里成为旧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五、自然状况:旧县镇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雨量适中,长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南凤.旧县镇地势西高东低,地面高程一般在31.5—35.0米之间。镇境内地势平坦,沟渠纵横,主要水系有颍河、谷河、烂草沟、付条沟、红丝沟、宋沟等,农业气候处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上。
六、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薄荷等。土特产有香椿芽、樱桃等。其中香椿芽为太和著名特产,品种有9种之多,大多集中于旧县。近年来,全镇致力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3.8万亩旱涝保收田,形成了香椿、蔬菜、薄荷、花卉等四大生产基地;黄牛改良、波尔山羊繁育、家禽等养殖业迅速发展。2004的年9月,旧县张槐治理片300公顷农产品基地顺利通过省农业委员会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七、集镇基础设施完备:旧县镇在1995年被确立为阜阳市20个示范镇之一后。1998年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镇之一,1999年被确立为全省195个中心建制镇,并被纳入县城城区建设规划之列。在前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旧县镇又充分发挥邮电、通讯、交通、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加大城镇绿化、美化投入,新建花带5000平方米,重点抓好老308道路的修复、集贸综合市场的开发建设和集镇的文明创建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前,全镇呈现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八、工业发展势头较好:旧县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富民政策,凭借得人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目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叫响“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镇现有各级各类企业78家,初步形成了以板材、建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石油、农机、餐饮、汽配为主的商贸市场;人造板、包装材料等产品远销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农机销售量位居全市第一。
九、县工业园区建设前景看好: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太和县工业园区建在旧县镇,这为旧县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园区规划9。7平方公里,已建成1.5平方公里。园内已有2家企业建成投产,3家企业正在建设。此外,与太极集团、吉林辉发、绿之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式签订了入园协议,另与5家企业达成了投资意向。
十、林业生产基础较好,资源十分丰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旧县镇特别重视发现发展林业生产,重点实施了四旁植林、荒地造林、万里绿色长廊、退耕还林等绿化工程,林业生产得以长足发展。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23%左右,现有林地面积2.5万亩。全镇木材蓄积量约8万立方米。旧县镇木材加工销售基本辐射个县31个乡镇乃至界首、亳州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市。木材市场前景看好,木业加工潜力巨大。
3、云南省马龙县旧县镇
简介:旧县镇位于马龙西南部,东与大庄乡、通泉镇接壤,西与昆明市嵩明、寻甸两县相连,毗邻马鸣乡,北与马过河相接。距马龙县城20公里,曲靖市区42公里,省城昆明93公里,昆曲高速公路、昆沾铁路、宜马公路横穿全镇而过,是昆明进入曲靖市的第一镇。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之分水岭,地貌异常复杂而多变,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地势,起伏比较明显,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属南温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雨气候区,干湿分明;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02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66.5毫米,最小降水量620毫米。全镇总面积266.419平方公里,辖旧县、小房子、袜度、白塔、红桥、照和、梁家田、龙海、高堡9个村民委员会和旧县居民委员会,76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其中民族村7个(回族村2个,彝族村1个,苗族村4个)。年末,全镇总户数7281户,总人口28977人,其中:农业人口27609人,占95.28%;居住着彝、回、苗等8个少数民族2374人,占总人数的8.19%;人口自然增长率5.63‰,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8人。经济,全镇总耕地面积34415亩(其中水田15660亩,旱地18640亩),人均现有耕地1.19亩。全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包谷、马铃薯种植为主。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2347亩,粮食总产量1179.3万公斤,人均有粮406.98公斤。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731亩。其中:烤烟种植19000亩,总产量266.7万公斤,总产值达3073.68万元;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80亩,总产量12.6万公斤,产值达35.08万元。全年共种植蔬菜2329亩,总产量356.6万公斤,产值达166.05万元。年末全镇共有水果面积4780亩,产量30.8万公斤,产值44.07万元(含零星)。其中:苹果2909亩,产量19万公斤,产值22.80万元;梨782亩,产量达5.2万公斤,产值4.74万元;桃745亩,产量4.6万公斤,产值12.95万元;其它344亩,产量2万公斤,产值4.21万元。全镇养鱼水面854亩,其中:池坝塘养鱼574亩,水库养鱼280亩,年末鱼产量25.4万公斤,实现渔业收入95万元。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1000亩;森林管护15.5万亩;四旁义务植树13.9万株,平均成活率达95%;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11%。畜牧业以畜禽养殖为主。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2600头,肥猪出栏25300头,大牲畜存栏16163头(匹),山绵羊存栏16601只,全年共推广青贮饲料9450吨,氨化饲料2630吨;畜牧业产值达3182.54万元,年内,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5.45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925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07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元。经济总情:1981年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以来,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增,各项农业科技措施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各种良种良法日新月异,农业经济效益日渐提高,并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底,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5.45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925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07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5元,农村通电率达100%;有65个村组已解决了饮水困难;有84%的群众看上了彩电,79%的农户骑上了摩托车,4000余人用上了手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特色产业:(一)集镇发展,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建设通车,旧县镇由于特殊的交通、区位环境,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1997把集镇从原周围全是农户无法扩展的团结村搬到昆曲高速公路旧县出口处。此举,盘活了集镇,成为了全镇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到2005底,已发展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规模,拥有个体工商户617户,年实现营业收入3700余万元;有出租车67辆,客运三轮车130辆,年实现收入230余万元;年接纳和输送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土地价也由新建时的9元每平方米升值到400-900元每平方米,逐步形成了集农、工、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小集镇,2005年被列为省级示范集镇,市级中心集镇。(二)烤烟种植,近年来,旧县镇紧紧围绕“强质量、增效益、出品牌”的目标要求,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标准化栽培为基础,以QTP模式为手段,主攻质量,择优布局、推动了烤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烤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镇计划种植21147亩,收购任务287.61万公斤,实现经济总产值3600万元,斤价12.25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达1350元,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增收110元。(二)林果,50-80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落后,大量的建房及燃料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给社会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9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与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主题,2005年底,全镇完成人工造林38600余亩,封山育林89000余亩,森林管护155000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11%。同时把经济林果作为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桑树、茶园、水果,并建了高堡茶厂。桑树、茶园受气候影响,产量及质量较差,到8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但水果逐渐壮大发展,2005年底全镇栽种果树6950余亩,水果总产量270余吨,经济效益逐渐明显。(二)畜牧业,80年代,刚下放到户,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差,进入90年代,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奶、蛋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2600头,肥猪出栏25300头,大牲畜存栏16163头(匹),山绵羊存栏16601只,畜牧业产值达3182.54万元,畜牧业总收入完成1965万元,畜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部分。(三)二、三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群众从依附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外出搞服务、开商店、办企业,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全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出让“四荒”10000余亩,引进马龙水泥二厂、福达公司、绿大地等多家公司发展工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了全镇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开拓了群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首先致富奔向小康。(四)白酒产业,旧县镇白酒生产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旧县白酒特色强、品质好的优势,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进行规划,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组织烤酒专业户深入昆明,嵩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酿酒技术培训,按照“宽松环境促动、优惠政策带动”的发展思路,使1998年仅有14户发展到现在的36户,年实现产值900余万元,白酒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昆明、曲靖等重大城市。(五)林下鸡产业,依拓市场,抢抓机遇,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年增收40多万元,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西冲、上、下三星坝三个苗族村,有102户431人,由于生活习惯和思想保守,农业生产水平落后,是远近出了名的穷村。近年来,旧县镇党委、政府加大对苗族同胞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训,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畜牧部门的科技扶贫和科技指导下,三个村群众围绕市场,抓住苗族传统土鸡品种体型大、生长快、肉质好的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路子。目前,每户群众养鸡已达到250至3000只,总数已达到100000余只,土鸡蛋按市场价8元/公斤、母鸡16元/公斤、骟鸡27元/公斤算,每年可为群众增收40余万元,(六)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确定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增加投入,加大发展的力度。2006年计划生产香菇菌棒14万袋,搭建大棚23个,全年实现食用菌总产量88.8吨,总产值达到2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