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镇地图
鸡足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鸡足山镇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岩花公路纵,贯全境,更有康盒路、宾邓路衔接大理和丽江所形成的旅游交通大环线;既有食用价值很高的小白草乌、附子、冷菌、鸡枞等特产,还盛产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杨梅、柑桔、葡萄、枇杷等。鸡足山镇精心培植烤烟、旅游、亚麻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兴办起了南诏御酒实业总公司、鸡足山地方产品开发公司、鸡足山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鸡足山明泉有限责任公司、利民建材厂、佛都神骑有限公司、华御亚麻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公企业,发展了数十家“农家乐”旅游户及500多家个体工商户,新建立了三个科学养畜示范基地。同时,依托鸡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以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聘请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作了《鸡足山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墙、水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两院落、溪水绕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小城镇,使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147万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8元,个体经营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完成营业收入806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09万元。
人口构成
鸡足山镇辖7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全镇有5478户22581人,其中农业5188户22079人,非农业290户50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2人。20人以上的民族:汉族106%人,白族10232人,彝族183人,傈僳族145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81%。
旅游优势
天开佛国鸡足山,被人们誉为“灵山佛都”,坐落于此“灵山”下的鸡足山镇,正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独特的旅游区位、便利的交通运输和与山水共鸣的小城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鸡足山有独具风味的食品和名肴,清香可口的冷菌,香而脆嫩的香笋,绵软而爽口的树花菜,香气诱人而又有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等食疗效果的草乌炖腊火腿。在“农家乐”村住,还有“星月簧火院”举办的簧火对歌晚会,和竖火把活动。
地理气候
鸡足山镇地处大理州宾川县西北角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鸡足山脚下,在东经100°17′-100°31′和北纬25°49′-25°59′之间,距县城32公里。东与金牛镇相连,西与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营镇相接,北与鹤庆县毗邻接壤,东北和力角镇相交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文化底蕴
鸡足山镇民族文化浓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纯朴,民俗纯正。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吃元霄是大理白族地区共同的传统习俗,而在沙址,还有求婚成功吃元霄的习俗,姑娘家给“三回九转”来求亲的小伙子煮的那一碗元霄称为“定心丸”,寓意深刻而不失风趣;火把节竖火把是白族、彝族的古老习俗,而在沙址却有借火把节蒸馒头考未来的儿媳持家本领的习俗;沙址还有办喜事要组织送亲、迎亲的“十姊妹”、“十兄弟”的习俗……这些别有情趣的风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沙址地区白、彝、傈僳等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人和历史和传统的联系。这对于研究当地各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