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鄄城县地图 >
鄄城镇地图
鄄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07年,创办鄄城镇一完小,当年招收预科生30名。建国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50年,各村相继成立扫盲夜校及识字班,文化知识开始在人民群众中迅速普及。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全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86年,经省、地验收,全镇完成了扫盲任务。90年代以来,全镇范围内共建起定点完小18处,中学6处,在校学生2.5万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先后向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2350名。1999年,经国家验收顺利达到“普九”目标。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600名,获高、中级以上职称的210人。永兴仪表厂研制的“永兴”牌系列仪器,曾荣获国家科技金奖。鄄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诸如琴棋书画、戏曲弹唱、民间歌舞、斗鸡、抵羊等艺术精品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繁荣,图书阅览室、有线电视等已相当普及,城区各村居相继建立了电教中心。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建国后,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60年代末,各村成立了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80年代以后,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相继成立卫生院。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2个村办卫生院都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日益赢得城乡居民的信赖。60年代后成立的城关公社卫生院(后为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1999年经省卫生厅审批为“一级甲等医院”,先后荣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爱婴医院”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项。境内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有电影院、剧院、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等。鄄城镇传统武术远源流长,武坛群英辈出,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经济收入几十块钱。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农村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向营养型发展,面食加鸡、鱼、肉、蛋。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黑、蓝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80年代以后,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农村住户以砖石、水泥结构为主,南街村为全县的标准新村。全镇涌现出一批二层高档小洋楼住户,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全镇人均住房面积17.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7100余部,移动电话15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6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公交车逐步成为代步工具。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娱乐。全镇有敬老院2处。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镇村建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镇村建设的力度,把城镇建设纳入了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先后修建了鄄六路、肖宁街等道路,并配合县政府完成了人民路、鄄三路改造,新建楼房100余幢。同时加强了城建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规范装卸市场,加大城区卫生治理力度,优化了城镇投资环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科学种田,对境内333.3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获得较好收益。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连年大幅度增长。至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353公斤,总产达2234万公斤。近年来,该镇大力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努力向农业产业化进军。蔬菜种植面积1333.4公顷,大小拱棚1000个,主要种植菠菜、黄瓜、西红柿、芹菜、萝卜、辣椒、茄子等10余种蔬菜。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蔬菜品种已逐步向稀、特、名、优转变。建立大型肉割冷藏厂一处,带动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该镇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发展畜牧业小区2个,生猪存栏量近3.4万头,鸡46.7万余只,兔5390只,牛1837头。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杨柳树700余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其中种植业1.25亿元,畜牧业8000万元,林业1000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仅有零星手工作坊,以酒坊、砖瓦窑、铁器制造为主。1958年,先后建起管子厂、拖拉机站等小型企业。1964年,成立鄄城镇建筑公司(后为菏泽广厦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1970年后,又办起木器厂、被服厂、窑厂、林厂、化工厂等企业。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90年代后,该镇工业开始由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建筑安装为龙头,以人发加工、造纸、仪表制造、食品加工为骨干,多业并进、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1996年,该镇开发建设鄄城镇工业园,为菏泽市1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目前,园内企业已发展到24家,其中,美征原纸厂生产的“美征”牌油毡纸荣获晋、冀、鲁、豫金奖;永兴仪器厂生产的“永兴”牌系列仪器先后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银奖、国家科技金奖。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发展更快。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先后建起兴达农贸市场、孙膑商业城、罗庄服装市场、建筑装饰材料城、蔬菜与干鲜果品批发市场及占地40公顷的企业园一处。同时,积极配合县政府搞城市开发,对鄄二路、鄄五路、人民路、建设路进行了改造,吸引更多的商户来此经商。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159户,私营企业224家,个体运输户354家。
特色产业:鄄城镇每年种植蔬菜1667公顷,其中菠菜近666.7公顷,成为鄄城镇农业生产的特色。该镇生产的菠菜,叶大肥厚,质优价廉,远销济南、临沂、日照、青岛、连云港、上海、浙江等地。鄄城镇的又一特色产业是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饲养。其生产的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全国闻名。

人物简介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鄄城县人,官至度支尚书。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出任广州刺吏。任期内奉俭约,为一代廉吏。张咏(?~?)字复之,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转运使。卒年71岁,赠左仆射,谥忠定,著有《乖崖集》十卷。王元感(?~?)唐,鄄城人,擢(zhuó)明经高第,年虽老,益好学,所撰书,斗缪《春秋》,振滞礼绳,凡数十百篇。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也。”徐坚、刘知几、张思敬惜其异闻每为助理疏荐之,遂下诏褒美,拜太子司仪郎兼崇贤馆学士。王凤来(1912~1942)又名王仪卿,鄄城镇枣寨人,鄄城民族工商业四大先驱之一,“四聚公”掌柜王自书之次子。仪卿少年勤奋好学,后入北京大学预科,时日军侵华,仪卿愤然叹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亡,我身何存?”1935年春,自费东渡,1937年夏学成日语回国,即到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分配到前方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到绥北大青山根据地,任敌工科长,党组织命其潜入敌内,为我军搜集情报(组织规定只能听,不能讲日语,不然会暴露身份)。两年余,他汇集很多情报送往我军。1942年,不知何因,暴露身份,突遭敌人逮捕,后壮烈牺牲。王克俭(1860~1925)字美德,鄄城西街人。幼家贫,先攻读,继学医,擅用经方。著有《难经析疑》《本草心悟》。张方(1911~1981)鄄城镇张殿庄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范筑先十三支队青年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副司令员、冀鲁豫边区第二专署副专员、冀鲁豫黄委会副主任。解放后历任平原黄河河务局局长、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河南省农委副主任等职。陈存福(?~1985)鄄城镇陈庄人。1984年12月入伍,1985年7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被评为一等功臣。王宛平1937年出生,女,中共党员,中师毕业,现任鄄城县一完小教师。1980年以来,连续11年被评为地、县模范教师和模范共产党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荣获省第一届“园丁奖”,1987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省优秀教育世家,并当选为省六届政协委员。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58年,全镇有共产党员446名;至2000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186人。1997年4月,全镇推行了“一推双考”,把一批文化素质高、政治能力强的中青干部充实到了村“两委”,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1999年,鄄城镇党委被评为全县“六好党委”,并连续3年被评为鄄城县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基层政权建设1931年,成立一区。1949年划为九区。1957年成为城关乡。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成立城关镇。1985年9月成为鄄城镇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先后建起了鄄城镇妇女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鄄城镇委员会、鄄城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鄄城镇计划生育协会。现任镇党委书记:侯养学(兼),现任镇长:田修功

荣誉

强镇由来鄄城镇是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首届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菏泽地区经济强镇、菏泽地区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菏泽地区文明单位、菏泽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菏泽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菏泽地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菏泽地区土地管理先进单位、菏泽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鄄城县六好乡镇党委、鄄城县农村综合工作先进单位、鄄城县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鄄城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鄄城县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鄄城县矿管工作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1946年10月29~31日,刘、邓大军在县城南3公里苏屯一带与国民党军激战48小时,获得全胜,史称鄄南战役。1964年,鄄城镇建筑公司成立,后改为菏泽广厦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至今。1984年,社改乡,鄄城镇区域重新划分,辖32个村(居)。1996年,鄄城镇成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园区,简称鄄城镇企业园,占地40公顷。1997年4月,鄄城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一推双考”。1998年,推行镇务公开。1997~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菏泽地区乡镇企业明星乡镇。1999年,鄄城镇建筑装饰材料城动工建设。2000年,鄄城镇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人员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