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市镇地图
坎市镇相关地区地图:
小城镇建设
历届镇领导班子始终把城镇化当作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努力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5平方公里,拓展到今天的5.5平方公里。一是高起点编制城镇规划。投入20万元,聘请深圳市建筑设计院专家编制2003——2020年城镇总体规划,同时加大镇区建设规划控制执行力度,高标准严要求指导新区建设,努力改变城镇面貌。二是完善镇区基础设施。5年来,通过经营城市、资本运作、盘活不动产等手段,多方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占地18000平方米的云川公园,完成沿河北路、沿河南路、胜捷大桥、金业大桥等建设,完成镇区多段防洪堤、道路、排水沟等建设,新建一座垃圾填埋场,全面更换镇区路灯等。三是规范镇区房地产业。镇区控制私人建设用地审批,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已建成占地36亩的金辉花园是目前全市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乡镇农民小区。目前共有来自福州、厦门等地6家房地产业开发商在坎市开发房地产,建成后可提供800余套高品质商品房供市民选择,其中包括一座16层的小高层。国产实业(福建)水泥有限公司600米卫生防护线内居民安置小区已经着手进行建设,占地57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计划2009年底全部竣工交房。历史文化
古镇坎市,俗称坎头。永定坎市从公元1470建镇至今,已有530多年历史了。近日,它正式向省有关部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明成化六年置镇的坎市,是永定河水运的起点,也是高陂、抚市、湖雷、堂堡等地的物资集散地,属闽西商业、交通重镇之一。从唐代以来,坎市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水车潭、杨屋角、浮山、清溪、洽溪等沿河村民均以撑船为业。明清时期,坎市常年百余艘木船聚集“百子过桥”码头,装运发货,百舸争流。“朱栏画舫映清流,明月中霄景更幽;两岸人家沽酒肆,一川灯火钓鱼舟”,是当时坎市水运繁荣的真实写照。坎市历史悠久,建筑奇特,尤以方形土楼最具特色。据调查,坎市有大小土楼838座。其中以坎市街的“业兴楼”最为有名。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辞典》,称“业兴楼”是“客家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它聚族而居,造型雄伟,工程坚实,虽经三百年风雨,犹自屹立如新。”,业兴楼属“三堂两横”的五凤楼。“三堂”即前厅、大厅、中厅;“两横”为东西两侧的横楼、横屋各一对。南侧有私塾学堂及塾师住房。中厅之后为正楼,为5层住房;左右两横为4座横楼。全楼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错落有致、巍峨庄重。前厅、中厅为穿堂,大厅为议事、会客,红白喜事礼仪的场所,全部厅堂可容千余人站立,仍不见拥挤。全楼150余个房间,4个外门,32个内门,梁、柱、窗棂、屏风等处雕有龙凤、神仙、鱼虫花鸟、飞禽走兽等,花样繁多、镂刻工细,宛如一座艺术宝库。坎市街福三线左侧的葆善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典型的“五凤楼”,外表像一把太师椅,靠山傍水,高低有序,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既分又连。中为3间大厅,厅后为5层的起居室,厅堂、正楼两侧,对称排两列横楼。全楼除天井、水井外,共5个大厅、12个小厅和68间房间。膳厅、厨房、小客厅、寝室、谷仓、碓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坎市有历史名胜古迹21处。建于明成化初年的玄帝宫,居于永定河上游右畔,前有天子岌岽,后有石螺崎岽,河纳悠湾、灌洋之水,流向悬崖深渊险峡。始建于明代的五显庙,占地千余平方米,庙内描有花鸟、龙凤、八仙等壁画,碑刻历史沿革,虽经岁月沧桑,至今仍保存完整。而位于新罗村的水晶宫,亦是明代建筑,3座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均立于怪石嶙峋的岩石之上,参天绿荫之中,蜿蜒环绕的梯级石径穿于其间,山色旖旎,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此外,位于坎市老街尾处的天后宫,宫内设有戏台与佛殿遥遥相对。宫内两根巨石龙柱,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始建于明初的莲华堂、三官堂、园觉山、观音阁等也极为有名。明熹宗天启年间,为纪念南宋名臣礼部尚书邹应龙而建的邹公庙等古迹也颇具特色。被福建省文化厅编入《八闽祠堂大全》的荣陂祖祠,保存最为完好,亦有五百多年历史。荣陂祖祠又称上下祠,占地8000平方米。后裔繁衍万丁之众。近年,为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由坎市企业家卢彩金等人带头捐资,集资40余万元改建为“骨灰盒存放纪念堂”,此举为闽西农村首例。坎市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定苏区的组成部分。民国18年(1929)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驻坎市部署“二打龙岩”战役。坎市街“德豫翔”、“裕源店”是毛泽东、朱德当年指挥战斗的旧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三官堂古庙等。【院士亭建成】,1980年之前,中国科学院303名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中,原籍坎市的就有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等三位。有识之士遂倡建院士亭。2003年春,坎市镇党委书记邱定锋、镇长范乔棠牵头找到坎市籍的龙岩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卢先发负责设计。卢先发画出以毛笔作柱,并出亭盖,作攒尖的草图后,恰逢原国家建设部副总工程师骆中钊到龙岩指导工作。骆对草图大加赞赏,并表示由他来完善方案。设计方案借鉴宋代状元冲天牌坊表现手法,用毛笔组成攒尖,并出亭盖,点明院士亭之文化内涵,并喻人才辈出之意;用六根柱子作笔杆之形状,喻文化教育是现代化之基础、现代化的大厦必须用科技文化来支撑;通过连六根柱子出亭盖六管毛笔,亭之六边不翘起,用木板封檐口,为客家土楼之出檐形状,喻客家子弟通过勤奋读书,冲出土楼,走上为国家出力之途径。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为院士亭题写亭名。2004年春,由镇自筹资金10万余元的院士亭在云山公园正式建成,1月22日举行揭幕典礼。镇党委书记邱定锋、镇长范乔棠为院士亭写了碑文:“建院士亭,旨在彰显前辈,激励后学。请君暂上院士亭,若个书生万户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愿我坎市学子,独留诗书在,千载如有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承前启后,锲而不舍,钻研学问,立功立德,扬我中华,爱我家乡。”坎市概况
坎市镇辖区内有完中1所、初中2所、小学14所、幼儿园10所,还有全省乡(镇)首家一级甲等医院——坎市医院。坎市人文荟萃,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卢佩章的故乡。总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其中集镇人口超过2.5万,城镇化率达80%,是福建省工业卫星镇、科技示范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中心镇,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坎市是中国闽西(福建龙岩)第一镇,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是城镇的佼佼者。坎市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巨大,是永定主要矿区之一;交通便利,距龙岩中心城市仅二十多公里,龙(岩)梅(州)铁路在镇区设有三级站,省道福三线穿境而过,是永定的交通枢纽;经济发达,是闽、粤、赣三省货物集散中转地之一,为龙岩首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是永定的经济中心。坎市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决策部署,提出“把坎市建设成为主动对接龙岩中心城市的魅力重镇”新定位,以“产业、城镇、新农村”建设为三大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水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9.08亿元,财税收入4.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0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财税收入35300万元,比增60.5%,实现社会总产值10.4亿元,08年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近年来,坎市镇根据形势发展和镇情实际,提出了"科技兴镇、工贸强镇"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坎市建成全省一流重镇向前迈进一大步。坎市镇党委、政府提出“把坎市建设成为接受龙岩中心城市辐射、具有更强生态意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工贸型卫星城”的新目标定位。通过大力弘扬“宽容、诚信、开拓、进取”的坎市精神,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使坎市成为闽西乡镇中人均GDP最高、财政收入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后劲最足、集镇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教育事业最优、医疗条件最好、人文环境最佳的乡镇。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全省“百强乡镇”。该镇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有福三线省际二级公路,是龙坎铁路、梅坎铁路的接轨处;有一家火电厂、二个变电所、三个水电站,可供电容量10KVA;有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工业、居民用水充足;有万门程控电话母局,全镇固定电话装机4800多部,移动电话5000多部,电话普及率居龙岩市各乡镇前列;有全省乡镇首家一级甲等医院,拥有150多张病床和CT诊断中心,目前正争取二级医院;各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在坎市设立了办事处,存贷款极为方便。工商业发达。境内有省、市、县企业九家;有华龙饲料厂、长丰公司等外来投资企业十家;有万鑫化工厂、复合肥厂、铸铁厂、众旺化工厂等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400多家。教育文化
坎市中学:坎市中学,位处永定北部福建省著名历史文化名镇坎市境内;区位优越,毗邻龙岩中心城区,对外往来便捷;人杰地灵,是三院士(中国第一批院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两将军(开国将军:卢仁灿、王平水)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时俱进,乘风而上迅速崛起,是一所充满活力,享誉闽西的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创办于1947年,原名太丰中学;1951年与高陂“太平中学”合并,易名为“丰平中学”,从此停办;1958年夏复办,更名为“永定第六中学”,1961年停办;1969年3月复办,再次更名为“坎市公社中学”,1972年春始用现名“坎市中学”。199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欣然为学校题写校名“福建省永定县坎市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30亩,校舍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整,生活区、教学区、操场、运动场相对独立。现已拥有全新的教学大楼、舒适的学生公寓,校园里绿树掩映,花草芳香,是一所风景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创办伊始,只有2个班,105名学生,9名教职工。斗转星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01年升格为省三级达标学校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学校于2007年11月以高分通过省二级达标评估验收,坎中人以不懈的努力构筑起再次腾飞的平台。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40个班,初中部10个班,在校学生2800余人;教职工2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1人,教辅人员7人,工勤人员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105人,研究生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0人,学历达标率100%。如今,学校以卓越的办学效益成为全市一流完中。学校近年来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团结协作,朝气逢勃的年轻领导班子。中层以上领导班子配备健全,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班子成员敬业爱岗、廉洁自律、精诚团结、办事公正、以大局为重、作风雷厉风行,这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保证。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学校腾飞的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坎市中学自三级达标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学校立足于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求索,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认真贯彻县委县府科教兴县战略,着眼于发展,适度超前投入,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兴建了师生食堂、学生膳厅,男女生公寓,成信教学楼、彩煌教学楼、金德教学楼,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19号、20号教工宿舍楼,学术报告厅,电教大楼。共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这几大工程的竣工,基本满足了教学、实验和生活的需要。各项教学仪器设备按中学一类标准配置。拥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校校通网络平台、图书馆装备18万册图书,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以及理化生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办公系统已基本实现网络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还通过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建设,美化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文化品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花园式”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办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坎市中学地处闽西经济强镇坎市镇,是永定北大门的窗口学校,也是高、坎、抚、龙、培、虎六个工业重点乡镇生源就读的中学。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声名鹊起;学校的发展还倾注了台胞卢泰江老前辈,爱国侨胞邵逸夫,著名民营企业家卢文椿、卢宪光、卢祯如、卢彩金、林太良先生,以及卢文华、卢淦华、卢何椿、卢大椿、卢鸿才、卢水星、卢彩荣、卢志扬等一大批热心乡贤和校友的拳拳之心,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为学校设立奖学金,捐建教学大楼。他们的义举,激励着全体坎中人,也深受全社会的高度赞扬!他们的功德将永远记入史册。由于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坎市中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坎市中学深孚众望,硕果累累。高考成绩已连续六年名列全县完中第一名,是全县唯一连续三年实现双超(上重点线、上本科线)县委县府下达任务的学校。上本科线人数2002年96人、2003年141人、2004年252人,2005年269人,2006年488人,2007年556人,一年一突破,一再创历史新高;同时近年来各学科竞赛也成绩斐然,获市级以上奖励125人,获省级35人,获国家级奖励6人。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省级“先进教工之家”,“市级绿色学校”、2002-2006年县“综治计生工作先进单位”,2002-2006年县“教育先进单位”等20余项殊荣。坎中人将站在新起点上,制定新的目标,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坎中人以“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办学理念;恪守“严谨、勤奋、务实、进取”的校训;弘扬“和谐、宏毅、求真、创新”的校风和“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之风;倡导“勤学、笃学、善学、乐学”的学风;锁定目标,与时俱进,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为把坎市中学办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完全中学而努力奋斗。《余晖》月刊:《余晖》月刊于1989年1月创刊。原是镇离(退)休教师协会的会刊,办刊宗旨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维系感情、调节会员精神生活。1993年9月,镇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决定与镇退教协联办该刊,扩大发行对象,从55期开始便成为两家共同的刊物,其宗旨改为服务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至1997年,出刊100期。从《余晖》第159期起,由镇政府提供专项经费,镇领导带头写稿。刊物的发行量从开始的80份增至500份,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亦不断扩大。刊物的封面和印刷技术也进一步精美化、专业化。该刊从第177期起(2003年11月),镇党委决定将镇内印刷改由中园印刷厂承印,封面增设“院士亭”、“金业大桥”等新的风景线,内容有坎市重大新闻、专论、评论、杂谈、随笔、民间传说、诗歌、楹联及健康保健知识等,发行对象也从内部扩大至外出干部、企业家、知名人士。《余晖》成为坎市镇党委、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也是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家园。至2005年底,办刊17周年、出版203期,为刊物撰稿的作者由本地扩大至外地,从一般作者扩大到知名作家、知名人士,如张胜友、张惟、陈炎荣、卢先发、卢玉章、卢汉欣、陈雅年、江长武、涂祥生、翁鼎山、卢进忠、卢建斌、卢聚兴等。办刊初期的作者不过10余人,如今有80余人。《余晖》创办至2002年2月主编卢若帆。2002年3月起主编卢友杰。
《坎市镇志》出版:《坎市镇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00年4月,2001年7月基本完成初稿,后经市、县方志委审改,交付龙岩印刷厂印刷,于2003年7月出版,为县内第一部乡镇志。《坎市镇志》分27章113节,从唐代记述至2000年,内容涉及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电、工业、交通、邮电、镇村建设、商业、供销、粮油、工商管理、财税、金融、政权、党群、公安司法、民政、军事、教育、文化、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人物、村(居)简介等。全书计48万字,附有彩页(含地图)325张。全书执行主编卢友杰,经费15万元绝大多数为单位及企业家所赞助。《坎市镇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记载了坎市的自然、社会、历史与现状。尤其在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经济脉络等方面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风貌。它为坎市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志坚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志原则,展现了坎市地方的历史画卷;编纂时以时间为经、门类为纬、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地方志“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该志封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卢仁灿将军题字,扉页由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赖才魁题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分部政委卢俊坤大校题诗。封面摄影为闽西日报社编委詹鄞森。镇党委书记卢春平,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胜友分别为镇志作序。
坎市镇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坎市镇位于永定县东北部,是福建西陲重镇,闽粤两省交通要冲。明隆庆四年(1470)建镇至2005年,有530多年历史。《坎市镇志》载:坎市历代出了40多位知名人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中,坎市就出了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三院士”。出了卢仁灿、王平水两位将军。1995年3月,坎市镇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示范镇;1997年8月,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示范镇和中心镇。由于坎市土楼多(838座)、名胜古迹多(15处)、人文景点多(20多处),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