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久镇地图
可久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业
可久柿子以其果大、色艳、果肉好、酸甜适度著称,因而高县可久镇富有“柿子之乡”之美誉。可久柿子主要分布在团包、民主、高岭、永和、大坝、金龙等村,种植面积400亩,年产量400吨,年产值40万元以上,是可久镇的一大特色经济和特产。樱桃,也是可久镇的一大特产。主要分布在民主、高岭、民治等村,种植面积250亩,年产量40吨,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可久镇也高县的蚕茧生产大镇,2003年,该镇发展“一步成园”桑1000亩,全年发种7839张,产茧4045担,产值180万元,蚕茧产业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高岭村王氏地主庄园古居建筑群和古墓群、百年桢楠古树以及中寨村红岩组的红岩山半边寺浮雕佛像等极具史料价值。还有可久的螃蟹。那是一道美味。
旅游资源
可久镇红岩山地处该镇中寨村,位于高县城西约15公里处,是平地耸起的神秘险峻的山峰,它是以云风寺为主体的几十座小山峰成,山下有微波荡漾的鱼塘,是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地方。在这红红的岩坡上,长满了茂密翠绿的树林,山中有许多景点,其中以“半边寺”、“人头石”、“马公洞”、“大寺上”、“狗爬岩”、“蛤蟆石”、“鹦鸽石”、“南桷先知”、“南广河域岩墓群”、“金水湾”等最为出名。红岩山上西侧原有一座半边寺,该寺面临悬崖,背靠峭壁,海拔高度约900米,相对高度约500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曾两次培修,其后逐渐荒废。据了解,原寺凿岩为龛,依岩建庙,仅一面滴水,故名半边寺。今木建筑部分已荡然无存,石梯、保坎残缺,唯三个岩龛及其内的十二躯摩崖造像完整无损。正面两龛造像内容一致,虽长度不同,但高度、深度相同。两龛总长约12米,深约1米,高约2.5米。共有造像9躯:正对石梯的左龛右部(实为整体的中部)3躯为“过去”、“今生”、“未来”三佛座像,三佛左右侧立着两尊圆雕,一为阿难,一为迦叶。左龛左部两躯为观音、地藏。右龛两躯为文殊、普贤座像。诸佛座下,皆凿有莲台,莲台之下皆为层迭式须弥座。须弥座中层刻有半圆雕力士、狮、象等图案。诸佛背壁,均刻有立屏式浮雕图案,图案内容丰富,有仙鹿、罗汉、佛手、龙、青狮、白象等图案。距左龛约3米远的岩壁上,有一长约2米,高约1.5米,深约0.5米的岩龛,其内有3躯“供养人”造像。12躯造像上均贴有佛金,涂有色彩,现大都剥蚀、变色。.这些摩崖造像,造型准确、雕刻精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高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7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产业
可久柿子以其果大、色艳、果肉好、酸甜适度著称,因而高县可久镇富有“柿子之乡”之美誉。可久柿子主要分布在团包、民主、高岭、永和、大坝、金龙等村,种植面积400亩,年产量400吨,年产值40万元以上,是可久镇的一大特色经济和特产。樱桃,也是可久镇的一大特产。主要分布在民主、高岭、民治等村,种植面积250亩,年产量40吨,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可久镇也高县的蚕茧生产大镇,2003年,该镇发展“一步成园”桑1000亩,全年发种7839张,产茧4045担,产值180万元,蚕茧产业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历史沿革
清代为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可久沙。民国18年(1929)置乡。民国24年改联保。民国29年11月复为乡。民国32年分置可久乡、天星乡。1958年10月划归四烈公社。1959年10月,置可久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9月,由可久乡、红旗乡、清潭乡合并为可久镇。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方面:一是巩固茶叶支柱产业,改造低产茶园,推广先进的名优茶制作技术,大力开发名优茶,使茶业逐步走出低谷,为再创茶叶辉煌奠定了基础。二是蚕桑发展实现新栽桑200万株,其中“一步成园”栽桑1200亩,全年发种近1万张,产茧4018余担,实现单产25公斤,蚕茧饲养技术普遍得到提高。三是以生猪为龙头的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生猪出栏实现1.9万头,引进二甲(三元杂交)母猪养殖项目,建立母猪基地村一个,已有养殖户140余户。四是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全镇已完成退耕还林3800亩,建立苦竹基地和竹业产业10000余亩。
工业经济
可久镇的工业经济以页岩砖、茶叶加工、发电为主。有页岩砖厂1个,年产砖1000余万块,产值150余万元。有茶厂8家,小型酒厂10余家。引资300余万元修建500KW的月亮沱电站已竣工投产。2003年,生产白酒82吨,页岩红砖1200余万块,工业产值1155万元。2002年—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为1062万元、1040万元。2004年,生产白酒24吨,页岩红砖300余万块,工业产值4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