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沈阳市地图 >
辽中县地图
辽中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古迹

辽中境内现有较大型宗教活动场所4处。其中,南三台子天主教堂始建于1863年,经法国巴黎传教士承建,于1992年重建,占地9690平方米。永安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又称北大庙),于1995年复建,1996年大雄宝殿落成。辽中境内现有古遗址49处,其中新石器时期16处,古墓葬4处,明代烽火台和边墙1处,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现代纪念性建筑3处,其中小英雄谢荣策烈士墓座落在茨榆坨西山旅游区内。

交通能源

辽中区位优势明显,距省会城市沈阳53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75公里,大连港300公里,营口港(鲅鱼圈)160公里,首都北京600公里。辽中位于辽宁中部七座工业城市的中心,恰好处于沈阳经济区的范围内,境内拥有各级公路共1015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92公里,县级公路172公里,乡级公路275公里,专用公路64公里,村级公路312公里。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贯通境内。现有装机总容量316.6兆伏安,6.6万伏变电站19座。拥有日供水能力1.5万吨的自来水厂和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辽河油田年产天然气5亿立方米,现有利用指标300万立方米。通信发达,拥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微波等通讯手段。全县实现城乡电话程控化。

地名由来

辽中县地名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县时,以“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说县治旧称阿什牛录镇,此镇居于全辽中心之地,故名为辽中。或说因其境地跨辽河两岸,并位于辽河中游而得名。

社会事业

卫生:改革开放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无限生机。2004年末全县共拥有卫生机构32个,医疗床位104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06人。其中县人民医院以其设备先进、技术高明,成为辽中县的医疗中心。
教育:现有各类学校263所,在校学生总数8万人,教职员工8080人。其中一高中是省级重点高中,二高中是市级重点高中。
金融:金融业运行稳定,存贷款规模扩大。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7亿元,贷款余额32亿元。全年银行现金累计收入200亿元,支出199亿元,收支相抵。
保险:保险事业不断发展,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末,保险公司累计承保金额2676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1999万元。

历史沿革

辽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他们是境内最早的开拓者。在现今辽中县境南部出土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时期已有部落和村庄,分属幽州和营州。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秦时期,属辽东郡。西汉时在境内置辽阳县(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属辽东郡。东汉时期,属玄夷郡。魏晋因之。西晋时期,分属高句丽和百济。东晋时期,属前燕、前奏、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时,东部为高句丽割据。隋时期辽河以西属燕郡。唐为安东都护府辖境。辽时属东京辽阳府所辖的汤州。金时仍属东京路辽阳府辖区。元时期属辽阳路、广宁路分辖。明时期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辖地。清时期先后为新民、辽阳、承德(今沈阳)、镇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县之属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百姓横遭刀兵之苦,激起参与以反帝为宗旨的义和团斗争。清政府为利于对人民斗争的镇压,便于辽阳、承德、镇安、海城等边缘地带各割一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建立辽中县,并以清初时期所建韵阿司牛录镇(今辽中镇)作为辽中县府驻地。建县之初,隶属奉天府辽沈道所辖。民国时期,属奉天省(后改为辽宁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仍为辽中县,属伪奉天省。1945年“九·三”胜利后,不久又被国民党占领,设立辽中县政府,属辽宁省。1947年冬,辽中解放。1948年春,国民党二次占领辽中。同年11月2日才最后获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辽中县人民政府”,属辽西省管辖。1954年划归辽宁省。为沈阳市辖县。1955年属辽阳专署。1959年,属沈阳市。1964年,属沈阳专署。1969年,属沈阳市至今。199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1999]69号)批准:一、于洪区:撤销翟家乡,造化乡、彰驿站乡,设立翟家镇、造化镇、彰驿站镇。二、辽中县:撤销四方台乡,设立四方台镇。2000年,辽中县辖12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01627人,其中:辽中镇82278人、于家房镇21436人、朱家房镇28806人、冷子堡镇27056人、刘二堡镇19160人、茨榆坨镇55960人、新民屯镇13278人、满都户镇19241人、杨士岗镇16892人、肖寨门镇24575人、长滩镇19432人、四方台镇19302人、城郊乡19847人、六间房乡23709人、乌伯牛乡16566人、养士堡乡17068人、潘家堡乡16312人、老观坨乡13387人、老大房乡15000人、大黑岗子乡13303人、牛心坨乡19019人。2001年,辽中县辖12个镇、9个乡:辽中镇、茨榆坨镇、朱家房镇、于家房镇、满都户镇、肖寨门镇、杨士岗镇、冷子堡镇、新民屯镇、长滩镇、刘二堡镇、四方台镇、城郊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乌伯牛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2002年12月13日辽政[2002]323号批复:撤销乌伯牛乡、辽中镇,合并设立辽中镇。区划调整后,辽中镇政府驻地化工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80.34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划调整后,辽中县辖12个镇、8个乡:辽中镇、茨榆坨镇、朱家房镇、于家房镇、满都户镇、肖寨门镇、杨士岗镇、冷子堡镇、新民屯镇、长滩镇、刘二堡镇、四方台镇、城郊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2005年7月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辽中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将辽中县养土堡乡小帮牛村、城郊乡敖司牛村、孙家万子村划入辽中镇。2006年,辽宁省政府决定设立细河经济区,将辽中县四方台乡、长滩镇、新民屯镇划归细河经济区,后细河经济区取缔,上述乡镇归属铁西区管辖。200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辽中县六间房乡、城郊乡、养士堡乡、老观坨乡、潘家堡乡,分别设立六间房镇、城郊镇、养士堡镇、老观坨镇、潘家堡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行政区划

辽中县辖14个镇、3个乡:辽中镇、茨榆坨镇、于家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堡镇、刘二堡镇、满都户镇、杨士岗镇、肖寨门镇、城郊镇、六间房镇、养士堡镇、潘家堡镇、老观坨镇、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辽中镇镇政府驻化工社区,人口9.79万人,面积13.58平方千米辖20个社区居委会:胜利、新华、新兴、振兴、兴工、平安、文华、化工、利民、兴光、南环、福利、财旺、育才、实验、光明、纺纱、建设、西环、北环茨榆坨镇镇政府驻第二社区,人口6.4万人,面积104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13个村委会:太平、西山、寇家堡、赵家、大莲、小莲、前边、后边、偏堡、前岭、后岭、黄南、黄北于家房镇镇政府驻于家房,人口2.50万人,面积71.6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于家房、漾子泡;9个村委会:上顶子、高家、花家房、陡沟子、青麻坎、代家房、韩家、范家、插拉冷子堡镇镇政府驻冷后,人口2.87万人,面积129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冷前、冷后;18个村委会:高力、人和、刘士、黄土、古城、社甲、李家、真子、忙前、忙后、黄西、黄东、业兴、说理、周徐、黑鱼、金山堡、集贤屯满都户镇镇政府驻满东,人口2.14万人,面积84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满东、满西;10个村委会:祁家、古城子、长沟、胡家屯、关粮窑、三道岗、押牛街、东刘家、宁家、前鸭鸡房朱家房镇镇政府驻朱家房,人口3.35万人,面积106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朱家房、侯头沟;9个村委会:田家坊、永丰、孙金、深井子、高墙子、艾蒿沟、白头沟、腰截子、大万刘二堡镇镇政府驻刘南,人口1.97万人,面积85.6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刘南、刘北;12个村委会:木耳岗子、叔家庵、西高力庄、东高力庄、罗圈泡、后岗子、靛庄子、皮家堡、丁家堡、北长寿岗子、蒲河、高登堡肖塞门镇镇政府驻肖东,人口2.61万人,面积73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居委会:肖东、肖南、肖北;9个村委会:三东、三南、三西、三北、七南、七经、妈妈街、沙西、沙东城郊镇镇政府驻辽中镇实验,人口1.16万人,面积74.1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肖家崴子、付家屯、双山子下万子、卡南、卡北、白家、孟家、大邦牛、孙家万、邢冯、敖士牛、小龙湾六间房镇镇政府驻六间房,人口2.08万人,面积99.8平方千米辖15个村委会:马三家、新立屯、六间房、八家子、马龙、郑士堡、化家、裴家乡、长冈子、梁家、许家、久才冈、吉庆台、马家房、老窝棚养士堡镇镇政府驻王家,人口1.71万人,面积90.8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养前、养后、各力房、凌角泡、白家岗、陶家、下堡、王家岗、腰屯、西合、林家、王家、小帮牛、曹家屯、细河沿、牛心坨潘家堡镇镇政府驻潘家堡,人口1.73万人,面积63.4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小黄旗堡、张家、黄旗堡、南长岗、蔡伯街、于家台、邵家、潘家堡老观坨镇镇政府驻老观坨,人口1.47万人,面积49.3平方千米辖7个村委会:老观坨、大坨子、双树坨、后老薄、大兰坨、肖兰坨、吴家岗老大房乡乡政府驻老观,人口1.59万人,面积81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老大房、东屯、甲河、曹家、高家、朱家、孟家、灰山、老观、腰街、树林子、丁家、鸭鸡房大黑岗子乡乡政府驻大黑岗子,人口1.38万人,面积83.98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张家窝棚、方家岗子、茨榆岗子、东于岗子、赵家窝棚、钱缝、三尖泡、大兰窝棚、营城子、马家岗子、农场、大黑岗子牛心坨乡乡政府驻牛心坨,人口2.01万人,面积113.8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牛心坨、前房身、西房身、三道房、小黑岗子、三家子、三道坊、李胡岗子、于树庄、姜家、闵家洼子、连三湾、嫩草坡、高力房、老虎岗子、花牛沟、寇家、瓜茄岗子

历史名人

袁天培(1915--1946),袁天培,男,河北满城人,生于1915年,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辽中县第一任民主政府县长,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早年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袁天培于1945年10月到辽中县民主政府任第一任县长。工作中,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情怀,毅然辞别了需要他赡养的老母,告别了需要他照看的儿,没有一丝的犹豫和一毫的踌躇,置生死于度外,交赤心于人民,倾身投入到剿匪和土改的斗争中。同年十二月到朱家房镇门房村开展减租减息工作时,与国民党武装和土匪遭遇,在激战中被俘,关进了国民党锦州集中营。1946年1月20日,袁天培走向刑场,献出年仅31岁的生命。谢荣策(1931--1948),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群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岁。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苏子元(1904-1995),辽宁省辽中县人。青年时代在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24年春结识中共党员韩乐然,受其影响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在哈尔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其问参加了平民教育。1926年4月,中共北满地委成立后,负责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曾被调到绥芬河一所中学任校长,创建绥芬河特支。1927年6月,受党组织委派,他与高庆有等五人去苏联学习。1O月被派回哈尔滨专做国际情报工作,并在东北地区发展建立了国际情报组织。后留在苏联工作,1956年回国,被安排在广播电视事业局工作。1995年于北京逝世。
孟凡升(1972-),空军航空兵某师一级飞行员,1972年10月出生,1992年8月入伍,1996年毕业于空军某飞行学院,总飞行时间2000小时,先后荣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
王树常(1885-1960),奉天(今辽宁)辽中人。字霆午。生于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肖寨门乡南三台子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日本陆军大学毕业。1919年回国。曾任北洋政府参谋本部科长、黑龙江督军参谋长、镇威上将军公署总参谋兼军长。1927年后任张学良部第十军军长、国民党政府军令厅厅长、黑龙江省政府委员。1930年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32年后任天津卫戍司令。1935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长期寓居。
理由[满](1938.7.24—),原名礼由,原籍辽宁辽中,生于北京。1955年在北京四中读高三时被调到北京市体委任国防体育教练,后担任科技馆教员、《光明日报》记者。1981年转为专业作家。19岁开始练习写作,发表过散文、诗歌。1973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山丹丹花》、《子爵号》等。1976年以后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1978年创作的《扬眉剑出鞘》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另外《中年颂》、《南方大厦》等作品也分别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观察生活敏锐,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从各个侧面来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并善于在作品中刻划人物。因此作品有较强感染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潘作良(1965-2008),潘作良,1965年2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入党,大学文化,先后担任过辽中县老观坨乡司法助理、乡党委副书记,养士堡乡乡长,四方台镇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2008年5月9日18时,潘作良同志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昏迷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5月10日病逝。病逝后,国家信访局追授他“全国优秀信访局长”荣誉称号、辽宁省委追授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优秀信访干部”荣誉称号、辽宁省政府追记他“一等功公务员”,省总工会追授他“辽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委追授他“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沈阳市人民政府追授他“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宋江波执导电影《潘作良》剧情简介:根据辽中县信访局原局长潘作良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通过选取潘作良在信访工作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架构全片,描述了他与家人、同事及上访群众相处的多个片段,刻画出一个“一身正气、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优秀基层信访干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