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寨门镇地图
肖寨门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生产
肥沃平坦的黑土地是肖寨门镇的特色资源,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水稻1.7万亩,大豆1.5万亩,花生1.3万亩.后来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一度总投资达30万元清淤机排干7000延米,达到了10年一遇的标准,加快产业调整,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棚菜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棚菜小区3个,温室大棚150栋,据有关资料统计,一段时期年产清水大米5400吨,年出栏牛8万头,猪5万头,鸡130万只。
行政区划
肖寨门镇共辖9个村民委员会,即:三东村民委员会、三南村民委员会、三西村民委员会、三北村民委员会、七南村民委员会、七北村民委员会、妈妈街村民委员会、沙东村民委员会、沙西村民委员会。共辖3个社区委员会。即:肖东社区委员会、肖南社区委员会、肖北社区委员会。
机构设置
肖寨门镇设党委、综合、农业、工商、财政等办公室,另有水利、农业等站所,全镇共有12个行政区、村;5个自然屯,共设52个村民小组,17个社区居民小组。各位工作人员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努力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竭力为全镇群众服好务,让群众满意,社会满意。市容整理2008年以来,县城管本着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的宗旨采取五项新举措强化对商业街管理,收到显着成效。一是从源头治理违章经营。为了从根本上治理经营门点的出店摆卖,年初,与商业街两侧的经营门点签订了规范经营协议书,对违背协议书的经营者依法处罚,有效遏制了出店摆卖。二是对商业街50余个手机卡销售摊和10余家冷饮摊定点定位定标识定物品摆放规范经营,即繁荣了市场也规范了市容;既照顾了特困人员就业也方便了市民需求。三是采取人性化管理办法,将临时摊点、小吃经营房全部疏导进厅入点经营,取缔6个铁制经营房。四是为解决商业街长期以来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经过市场考察、与商家协商动员,在商业街设置21处美观的自行车停放架,使自行车停放成了商业街的一道靓丽风景。五是对那些长期与城管执法人员“打游击”“捉迷藏”的流动商贩采取集中清理、突击整治、轮流上岗、错时管理和重点部位死看死守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使违章经营无机可乘。取缔商业街夜市中6家露天烧烤摊。
历史沿革
肖寨门镇原为肖寨门乡,于1986年经上级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全镇有五个自然屯(即:肖寨门、三台子、七台子、妈妈街、沙沟子。)原建11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1987年6月,将七台子村民委员会划分为七南村民委员会和七北村民委员会。1990年7月,分别将肖东村民委员会、肖南村民委员会、肖北村民委员会改为肖东居民委员会、肖南居民委员会、肖北居民委员会.2002年7月又分别将上述三个居民委员会改为肖东社区委员会、肖南社区委员会、肖北社区委员会。
集镇发展
肖寨门镇有程控电话5000多门,肖寨门镇有程控电话5000多门,另建有移动通讯基站2座,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全镇共投资670万元改善交通环境,现有县、镇、村三级公路100公里,有茨长线、房七线贯通全镇,其中,黑色路45公里,村村通柏油路,户户吃自来水.建居民住宅楼11栋,5.3万平方米。有办公楼5栋,教学楼3栋,一处停车场。镇政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六个好”标兵党委,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委,12个社区、行政村中有一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两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肖寨门镇居民有7555户、总人口25625人,其中农业人口24560人,占总人口93.6%,有劳动力9135人。有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达兴旺。
信访工作
肖寨门镇采取得力措施,抓信访工作,确保全镇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2008年以来,肖寨门镇以信访工作专项整治为突破口,推出五项举措,力求把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中。一是实行包村干部调换制,按照工作需要,该镇对信访工作基础薄弱的村增派精兵强将,调整5名下派干部到村委会任副书记,取消包片领导工作负责制,放手放权,让包村干部在信访管理上一步到位。二是实行重点部位、难点村,由镇副职领导负总责。即直接筹划和布置信访工作,对信访工作中出现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直接处理,镇党委、镇政府保证其行使正当权利。三是实行镇政府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肖寨门镇专门设立信访接待室,领导班子成员从周一到周五编班轮流接待上访群众。要求每位领导把接待日当作当天一项中心工作,做到上访有人接、有人问、有人管。在上访登记的基础上,让解决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与群众见面,现场办公,当日事当日毕。四是实行联防队员值班制度。该镇抽调6名联防队员,随时维持信访工作秩序。建立信访工作紧急预案,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对故意滋事、闹事、无理上访的人员,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相应惩处。五是实行信访保证金制度。在各村转移支付中拿出1万元作为信访保证金,每月通报信访情况,结合县委绩效考核的中心内容和要求,年终按目标管理内容实行奖惩。该镇无集体访和越级访,信访处理率达100%,为该镇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