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地图
临安市相关地区地图:
2011年美食节
2011年4月8日,拥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临安举办“2011中国临安百笋宴美食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临安“中国竹笋美食之都”称号。在临安人民广场上笋香飘溢。当地各餐饮企业纷纷拿出“绝活”,制作一桌桌别出心裁的百笋宴。新五洲大酒店用一口直径1.5米的大锅,特地烹制250余公斤杭州传统名菜“咸肉春笋”,鲜得让现场观众直流口水。临安特产
临安特产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山核桃了。山核桃,地处浙北天目山麓的临安,生产加工山核桃已有500年悠久历史,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60%和70%以上。在全世界17种山核桃中,数临安山核桃成份最高,口感最佳,山核桃是临安“老三宝”之一。山核桃果肉中有7.8%-9.6%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达25%,其中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7种;山核桃果肉中含有22种矿物元素,其中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钙,镁,锌及磷,铁含量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有润肺强肾,降低血脂,预防心病之功效。长期食用,还对癌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山核桃又名“小胡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自然环境中,属纯野生果类,是集山地之灵气哺育而成,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众多中国干果中品味最高的品种之一。山核桃油,油味清香,似芝麻油,有润肺滋补功效,其酸值低碘价高,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8-96%之间,高于世界著名食用油——油橄榄油,饱和脂肪酸及廿碳以上难以消化脂肪酸含量极微,是易于消化,可以预防冠心病的优质食用油。
无核方柿无核方柿是临安市昌北山区特有的优良柿种,因呈方形又无核而得名。世代相传已逾二百余年,全区最高年产可达50余吨,株产可达500-1000公斤。昌北无核方柿经济价值很高,全身是宝。柿果色泽美丽,甜美爽口,涩味极轻,有降压止血,清热滑肠之功效,其维生素A、C的含量比苹果、梨高。焙制的柿霜,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咯血等症。刈取这柿汁用米汤或牛奶调服可作高血压中风倾向时之急救。柿蒂可治因寒凉引起的打呃不止。柿叶中维生素C含量,每一百克鲜叶含2700毫克,比枣、柑桔、猕猴桃高10-50倍,经加工制成柿叶茶,可防止动脉硬化,治神经衰弱失眠。柿皮烧成炭用植物油调和治烫伤有奇效。柿花还是良好之密源,柿木细而坚硬,可制优质家俱。夏日,柿树叶大茂密,可遮阴纳凉,是绿化的理想树种。繁殖方法是以丁香树为砧木进行嫁接,三至五年即可见果,农民很有好感。白果,白果,是人称“活化石”银杏的种仁。白果核仁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还有少量的钙、磷、铁、钾等成分。与肉煮为“长生肉”,与枣烧称“长生饭”。白果性凉,可炒食或作甜食,是清凉饮料的原料,它能生津止渴,消暑舒神。在酒宴席上,白果羹、白果鸽蛋、白果水鱼、白果炖鸭等都是色美味香的佳肴。因临安多产杏树,故在1986年杏树被定为县树。
猕猴桃:猕猴桃尚属野生状态水果。1982年对本市猕猴桃资源调查,有12个品种万斤的年产量,因为猕猴桃内维生素C的含量甚高,国外视为水果珍品,可大力种植,出口创汇。近年已在玲珑林场等地人工栽培,并已结果应市。
竹笋:谈到吃笋,不可不提杭州西郊的森林城市临安。由于受独特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影响,这里出产的鲜竹笋,品质特好,其味特鲜。鲜嫩的春笋一经与各种肉类烹饪,就显得更加鲜美,炒、烧、煮、煨、炖等皆可。因此,如果您到临安做客,会吃擅烹的“煮妇”们,大多会在这时做几道春笋菜肴,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尝尝鲜。临安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对鲜笋进行加工利用,相传昭明太子萧统游历天目山时,因借读经书而忘记煮在锅里的竹笋,结果把笋煮干,却发现这样的竹笋味道独特、鲜美无比。此事传开后,临安人就有了制作笋干以供四季食用的习惯。据史料记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在临安於潜巡行时即兴所赋,还留下了“饱食不嫌溪笋瘦”的诗句,赞美临安竹笋“百吃不厌”。而当地的咸肉春笋这一传统笋菜在1956年就被浙江省认定为36种杭州名菜之一。
气候条件
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属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613.9毫米,降水日158天,无霜期年平均为237天,受台风、寒潮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不足50米的锦城至1500米的天目山顶,年平均气温由16℃降至9℃,年温差7℃,相当横跨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历史名人
洪咨夔:洪咨夔(公元1196—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南宋於潜嘉前人,后迁居临安新溪,他早年中进士,居官直言敢谏,曾得宋理宗常识,称他“鲠亮忠悫,有助新政”。后因触犯权贵,被弹劾削职。此后虽曾复职,仍然为权臣所抑,以至“十年不调”。他博学善文,尤专经学、诗词,著作有《春秋说》三卷,《西汉诏令揽钞》(已佚),《平斋文集》三十二卷。他的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弃疾,清代毛晋将他编入《宋六十名家词》。洪咨夔一生酷爱读书,不仅著作较多,而且藏书甚富。据载他的藏书有1.3万卷之多,藏于天目山宝福寺,名“闻覆阁”,后称褒忠院。因此洪咨夔还称得上是古代一位难得的藏书家。钱镠:钱镠(公元852-公元932),字巨美,浙江临安人。公元893年为唐镇海节度使。五代时被封为吴越国国王,定都杭州,公元978年归北宋。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钱王不仅是雄居一方、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君主,更是一位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有作为和有恩于吴越百姓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书法家。
主要贡献一、吴越文化的创立者,钱王本人不仅能征善战,还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令人仰慕。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窥见文化发展之一斑。当代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词典》中收录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吴越地区为7人,占8%;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114人,吴越地区为33人,占30%。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吴越地区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吴越地区达11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反映了钱氏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钱氏是功不可没的。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开拓者,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仅公元910-953年,黄河决口及其他大水灾即达24次之多),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南方诸割据政权,即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钱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扩建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分裂政权的前列,也使钱王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钱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钱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使境内“桑麻蔽野”,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苏州、杭州均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人间天堂”,而今日的繁荣都是与钱王早年的努力分不开的。仅以杭州为例,钱王自灭刘汉宏,坐镇杭州,后又平董昌,统一“两浙”正式建立吴越国后,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18年间,钱王带领军民5次扩建杭城,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07年,扩建牙城时,有术士向钱王献策,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更建,可以延长十倍,钱王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哪有千年不变的真主?有国百年就心满意足了,并且化大力疏浚西湖,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句赞扬他。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王增调军民数十万在沿江北岸,从六和塔到艮山门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大作战,并采用立幌柱、打竹笼的科学方法降服汹涌的湖魔,筑起了一道长338593丈的捍海石塘,彻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也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倡导者,当年钱王衣锦还乡,其父钱宽却避而不见,他对钱王说“吾家世代田渔为事,未曾有贵达如此,至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的教诲,对钱王后来实行的“保境安民”、“事奉中原不失臣节”的方针颇有影响。吴越立国后,虽曾建元,皆私行于国内,连自己的年号钱都未曾铸行过,当时曾有一个农民在田里得国玺献给钱王,武肃王说:“此天子所用之宝,非臣下所宜留”,马上献于朝廷,在这里我们已清楚地看到钱王盼望民族统一不搞分裂的可贵精神。而钱王“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之礼”的临终政治遗嘱更为后代钱王所遵循。公元978年5月4日,钱弘淑遵照祖上“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的遗训,审时度势,纳土归宋,使当时吴越国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免受生灵涂炭。钱弘淑弃王纳土归宋后,为消除宋帝对在吴越国深得民心的钱氏王族的疑虑,避免燃起战火,使吴越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先后携3000家人赴汴京居住,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吴越国三代五王的这种以民意为归,民利为先,民族统一大业为重的伟大情怀,更加增添了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敬仰与爱戴之情。
董昌:董昌(?~896),唐末杭州临安人。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黄巢起义,昌为土团军,以功擢石鉴镇将。五年,仙芝余部曹师雄进攻两浙,杭州募诸县乡兵各五千人以拒之,号杭州八都,以昌为长。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谋兼并浙西,昌遣都指挥使钱?攻杀汉宏,遂有浙东之地。光启三年(886),朝廷以昌为越州观察使,?代杭州刺史。时天下扰攘,朝廷贡赋不入,独昌于常赋外加献三倍,十日一输,朝廷赖之,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
方克猷:方克猷(公元1870—1907),字子壮,号凤池,临安於潜方元铺人。方克猷年少时聪慧过人,品性端方,7岁束发受经,过目成诵,他父亲对他督教也很严厉。他“年十二应童子试,以第一名入泮(即秀才)”13岁补县学生员,15岁选拔贡,20岁赐进士,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年,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第二年又考取出使德国随员,随庆亲王出使德国谈判。由于从事涉外工作,又出过洋,直接接触洋务和新政,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这对他后来思想趋向开明与重视科技,有很大影响。方克猷为官清正,爱恤百姓,忧国思振,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对朝廷诏改官制、订新律,均有所陈说。他还认为“复汉乃气运之所必然”,曾“变姓加入会党,密谋光复,凡党人被捕,有可设法者,皆力为营救”,是个能融合当时世界潮流,具有维新精神和新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眼看满清王朝日趋腐败衰落,自己壮志难酬,于是学贯中西的方克猷转而致力于“畴人之学”(数学)。他不但笃嗜测算,深于钻研,而且躬历阡陌,重视实地测量。他还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著书立说,写了不少几何数学著,譬如他把著述的《曲线考》、《八线法衍》、《四元术赘》等合刻为《方子壮数学》;未刻的还有《圆锥曲线说》、《尖锥术解》《尖锥术衍》、《三角公式》、《勾股公式》、《火器真决衍》等,被当时数学界誉为“几何大家”。
区域概况
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杭州后花园”,“绿色硅谷”“生态.科技市”等称号,两次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今年被列为浙江省十七经济强县(市)之一。临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森林覆盖率达74.9%。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天目山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湖光、山色、巨树、溶洞、峡谷、飞瀑、温泉等形成了临安独特的自然风光。临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县建制,是吴越国王钱镠故里和墓葬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宋代大文人洪咨夔,清代数学家方克猷,革命烈士来学照,爱民模范赵尔春,高原赤子陈金水等都是临安的杰出人物。秀丽的山水吸引来众多名人墨客。谢安、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郁达夫、周恩来等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文,给临安的山水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临安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西汉佛教初传中国时就有印度僧人入天目山播教,天目山被尊为韦驮菩萨的道场。历代高僧辈出,在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影响深远。生态旅游景点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现已开发建成的有:天目山、青山湖、钱王陵、玲珑山、太湖源、浙西大峡谷、白水涧、天目石谷、瑞晶洞、西径山、大明山、石长城、柳溪江、浙西天池、神龙川、东天目、天潭公园等十七个景点。临安的真山、真水、真空气、真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2001年度接待了游客200万人次,2002年则达到235万,显示出临安旅游的蓬勃生机,且接待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临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距沪、宁、杭大都市群落最近的生态示范市,杭州至黄山最近陆路黄金旅游线的中点,随着杭徽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大大改善临安旅游可进入性,并纳入华东旅游网络之中。目前临安有旅行社(国内)六家,宾馆饭店床位近万张,已具一定的接待规模。临安餐饮业强调特色,开发了一批以土特产为主的特色菜。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充分发挥临安特有的鸡血石、山核桃、茶叶、笋干、竹制品等旅游商品丰富的优势。形成以锦城为中心,昌化、於潜为次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临安旅游业正朝着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突破交通“瓶颈”,打响“天目生态”和“吴越文化”的品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单一型向综合型,各自为政向区域联合转变的方向发展。临安山水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歌手心然也在其歌曲《临安初雨》中唱到:“临安初雨,一夜落红”【天目山脉】天目山脉为浙江省主干山脉仙霞岭北支,由江西怀玉山,经安徽黄山逶迤入境,横亘境内西北部,总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西起浙皖边界清凉峰(海拔1787米),东至临安与余杭交界的窑头山(1094米)。其主脉自清凉岭峰开始向东北逶延,有龙塘山(海拔1586米)、长坪尖(海拔1226米)、马啸岭(海拔1502米)、百丈岭(海拔1334米)、纤岭(海拔1014米),其主脉向东北有千顷山(海拔1347米)、照君岩(海拔1449米);支脉纵横,有柳岭(海拔730米)、芦塘岭(海拔885米)、尖山岭(海拔853米)、康山岭(海拔948米)、滴水岩(海拔1217米)等。主脉经道场坪(海拔963米)向东北后,地势下降,有桐关岭(海拔536米)、千秋关(海拔398米),至老虎坪地势回升,即为并峙市境北的东、西天目山。西天目山(海拔1506米)和东天目山(海拔1479米)双峰之北,与安吉交界,东去有龙王山(海拔1587米)、仰天坪(海拔1248米)、平顶山(海拔1109米)、茶叶坪(海拔1141米)、草山(1122米)、大山岭(海拔988米)、木公山(海拔1059米)、红桃山(海拔1029米)、窑头山(海拔1095米)等,山势向东趋低,自与余杭区交界的径山起,山势渐成尾闾,消失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之间。
【昱岭山脉】昱岭山脉在境内西南部。自清凉峰始,沿浙皖边界向南延伸,经石耳尖(海拔1172米)、过昱岭(海拔508米)至搁船尖(海拔1477米)折东,有雨伞尖(海拔1459米)、大塔岭(海拔1446米)、牵牛岗(海拔1489米),大塔岭至牵牛岗一线北侧,在市境内有大明山千亩田,主峰海拔1280米,北坡为七峰尖。自大明山东去,山势稍降,散布为海拔1000米以下山峰。至洪岭、马山之间,有和尚坪(海拔1082米)、扁担山(海拔1061米)、留尖山(海拔1135米),从西向东呈带状隆起,绵延4公里后,山势趋缓,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
【低山丘陵】低山丘陵在市境中部、南部、东部,为天目山脉和昱岭山脉的延伸,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切割而形成大片低山丘陵。南苕溪流域:为市境内主要低山丘陵区。干流自太湖源镇的临目、杨桥、浪口以下;支流锦溪自玲珑街道的夏禹桥以下,地势开阔,山丘低缓;也有平地拔起的如大王山(海拔560米)、米济山(海拔407米)、九仙山(海拔392米)、玲珑山(海拔358米)等;锦城街道横溪、横潭以下,至青山湖街道,为全市最大的河谷小平原,沿溪有华石岩(海拔125米)、功臣塔(海拔157米)、安国山、石镜山(海拔92米)、琴山(海拔139米)、鹤山(海拔236米)、公山(海拔311米)、母(姥)山(海拔171米)、青山(海拔150米)、大涤山(海拔299米)等。中苕溪流域:高虹镇的高乐、横畈以下,亦属低山丘陵,并有河谷小平原。高虹镇与锦城街道之间有双林山(海拔413米)。天目溪流域:各支流自西天目、藻溪、太阳以下,经於潜镇郊至潜川、乐平,形成大片丘陵宽谷与河谷小平原。有於潜的甲子山(海拔419米)、鹤山(海拔453米)、绿筠坪(海拔140米)、凰山(海拔298米)、地风山(海拔261米)、方元的乌金山(海拔368米)、西菩山(俗呼仙人岩,海拔417米),乐平的白云山(海拔711米)等。昌化溪流域:自龙岗经昌化至河桥一段,两岸稍阔,多海拔200米~300米低山丘陵。闻名的有昌化镇北的武隆山,海拔340米。境南低山丘陵与淳安、建德、桐庐延伸而来的千里岗低山丘陵连成一片,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石英岩等,因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亦多奇峰异洞。
【南苕溪】位于市境东部,为东苕溪主源,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太湖源镇临目马尖岗,主峰海拔1271.4米,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比降12.3‰;境内段长55公里,流域面积620.8平方公里,青山水库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每秒。南苕溪主源浪(阆)口溪,自溪源水竹坞至双溪口为西坑溪(西坑水),双溪口汇东坑溪后称浪口溪,南流经里畈水库,至浪口汇后称南苕溪。南流至胡芦岭西汇泥沟溪,甘塘堰上汇潘溪;折东流至长桥上汇马溪,青龙口汇锦溪后入青山水库。青山水库南有横溪、灵溪汇入,北有双林溪汇入;出青山水库东流至油车头右汇研溪,至鲍家滩汇斜阳溪,东流至汪家埠出境。1950年后,实施南苕溪综合治理,1964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1973年兴建、1993~1995年扩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1975~1980年,里畈水库至长桥24.5公里溪岸建成防洪堤34738米。1995年后,南苕溪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为20年一遇。
【中苕溪】位于市境东北部,为东苕溪主要支流,属长江水系。发源于高虹镇石门与安吉县交界的青草湾岗。主峰海拔1073.9米。溪源自美岭坑起,东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于下塘楼出境,又东流经长乐至汤湾渡由左岸汇入东苕溪。全长47.8公里,比降17.9‰,流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1999年12月,上游水涛庄村兴建中型防洪工程水涛庄水库,总库容2888万立方米。中苕溪主源猷溪自美岭坑向东南流经大山村、石门、水涛庄,至高乐汇仇溪,称中苕溪。猷溪长22.5公里,处中低山深谷区。大山至龙头舍间,溪底巨石相接;龙头舍至拜节庙间,溪宽约30米,两岸崖石壁立;拜节庙至大仁寺间,谷形狭窄蜿蜒,惟水涛庄段河谷宽阔,在55米至200米之间。下城折经安村,至勾山脚汇白水溪;东流于下塘楼出境。
【天目溪】纵贯市境中部,为分水江主要支流,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西天目山北与安吉县交界的桐坑岗,主峰海拔1506米。自西天目乡牯牛塘起,由北向南,流经西天目、绍鲁、於潜、堰口、塔山、紫水,于紫溪汇昌化溪,南入分水江。溪长58公里,流域面积761.5平方公里,比降21.8‰。天目溪主源东关溪长36公里,比降33.7‰,集水面积173.3平方公里。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后院,至钟家村汇西关溪,至白鹤村汇正清溪;经交口、绍鲁,于双溪口汇丰陵溪,下称天目溪。过於潜镇,至摇车桥汇藻溪,南山坞汇太阳溪(交溪),龙头畈汇古竹溪,逸村汇竹岭水,小溪口汇竺溪,麻车埠汇中塘水,至紫溪汇昌化溪后入分水江。
【昌化溪】位于市境西北部,为分水江主源,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笔架山,主峰海拔1385米,于新桥乡西舍坞入境。干流流经新桥、岛石、鱼跳、龙井桥、龙岗、昌化、河桥、马山、紫水。紫溪纳天目溪后至七坑段,称分水江(原称天目溪)。昌化溪全长106.9公里,比降8.6‰,流域面积1440.2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长93公里,流域面积1376.7平方公里。青山殿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45.4立方米每秒。主源昌北溪(昔称后溪、巨溪),溪源自安徽省山支岭流至新桥乡西舍坞入境,至倒龙山称后溪,汇仁里溪后称昌北溪。至呼日塘汇银坑溪,至兔川稍下汇上溪;东南流至太平桥汇桃花溪,荞麦岭脚汇柘林坑溪,东南流至地塔村合溪汇入;至汤家湾汇昌西溪,下称昌化溪。昌北溪全长67.9公里(境内长54公里),比降12.3‰,集水面积385.5平方公里(境内330.5平方公里)。汤家湾东南流至九坑桥汇龙潭坑溪,白牛桥汇沥溪;至七里桥汇黄干溪,油车里汇平渡溪;流经昌化镇东汇虞溪,童婆桥汇紫溪,至云浪下汇锦坑溪;至白下有昌南溪汇入,东南汇至坑口汇悉山水,青山殿阴山汇马山溪,至紫溪与天目溪汇合,下称分水江。1957~1995年青山殿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72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5日),最小流量0.95立方米每秒(1978年9月8日),最高水位64.51米(1969年7月5日,吴淞高程系,基面52米),最低水位52.11米(1971年7月29日)。正源昌化溪,支流天目溪。昌化溪与天目溪于紫溪汇合口至乐平七坑,为分水江境内河段。紫溪东南流至倒水坞纳紫坊水;至乐平下纳沈家、里坞水,七坑上纳七坑水,东南流出市境。全长8公里。河道平坦、开阔,落差2米。昌化溪和天目溪会合口河道宽171米。七坑以上集水面积(含昌化、天目溪)2275平方公里。支流有紫坊水、里坞水、沈家水、七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