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镇地图
高虹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发展
高虹镇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5.04万亩,耕地面积9318亩,是一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小乡镇。镇内有竹笋、蔬菜、茶叶、山核桃、花卉、杨桐、水果、山羊等几大产业,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竹笋、蔬菜、花卉的产值达91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3%,茶叶产值500余万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8%。而这个仅占农业比重很小的茶叶产业,80年代初曾辉煌一时,当时全镇茶叶总面积达6500余亩,产量5200余担,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初,临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茶叶等八大产业的扶持政策,高虹镇木公山、大山、林家塘、石路、龙上等村在新德村山顶茶厂唐妙火和镇农办的带动下,发展乌牛早、平阳特早、浙农113、茂绿等无性系茶叶良种600余亩。2004年,在龙上村王春芳、罗石良、新德村唐妙火等大户的带领下,高虹的无性系良种茶面积继续扩大,新发展茶园面积达1000余亩。在茶叶产业补助政策和茶叶市场行情的促动下,高虹镇茶叶产业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高虹镇党委政府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全镇农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和开发特色农业产业。该镇先后建成了高山蔬菜、高山花卉和无性系良种茶三个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总产值达到8064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元,同比增长10%,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镇农业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不同特性,确立了高山、低丘、平地三个不同产业的农业园区建设。先后投资40余万元在木公山村建起了省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内的600米机耕路、700米三面光渠道、6只600立方米蓄水池以及滴灌、杀虫灯等设施全部配套,并投入使用,1000余亩微蓄微灌高山蔬菜长势喜人,部分蔬菜已进入市场。在园区的带动下,平地蔬菜面积也扩大到700亩,产值达到了210万元;投资30余万元,在高海拔的林家塘村建起了150亩高山花卉园区,园区内的16只大棚和2只蓄水池全部建成,使高山花卉面积由80亩扩大到150亩;投资60余万元,在陈家坎村建立510亩无性系茶叶良种示范园区,完成机耕路800米,建蓄水池4只,蓄水量5000立方米,已种茶树苗木2000株。在园区的推动下,全镇发展无性系茶园1500亩,茶叶产量达到130吨,产值达到609万元。三大农业园区建设适合高虹镇高山、低丘、平地三个不同地理环境,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也成为该镇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
城镇建设
高虹镇确立了全面统筹、有序规划、科学发展的整体思路,先后编制了《高虹镇集镇规划》、编制《高虹,镇生态建设规划》、《高虹镇工业集聚区规划》、《高虹镇“一三五”发展规划》,并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高虹镇2005—2010年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该镇已先后引进了联华超市、阳光超市、美国汉堡小子等连锁店,全市第一家加盟便利店在高虹镇长青村亮相,长青、泥马两家“放心店”挂牌营业,咖啡屋、茶吧、美容厅等新型业态均已在该镇落户。为配合创建生态市建设,2006年,高虹镇投资680万元,新建一个标准化垃圾中转站和一个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把集镇及附近村的生活、工业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完成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9965亩、市级生态公益林14363亩。高虹镇投资40余万元安装路灯45只,实现了镇区内100%的亮灯工程,投资10多万元延长高虹大街250米人行道和绿化带。投资50余万元在集镇范围内安装了一套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对集镇实行综合管理电子化监控;投资8万余元成立了高虹镇交巡警值勤点。这些建设,既改善了该镇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高虹的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高虹镇完成新德、林家塘、大山3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其中,新德村提升为浙江省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杭州市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林家塘和石路村为重点整治村。龙上、上峰、下峰、石门、林家塘5个村被命名为生态村,其中,龙上村为杭州市生态村。水涛村被命名为浙江省园林绿化村,新德村被命名为杭州市园林绿化村,龙上村被命名为临安市十大旅游特色村。
建置沿革
由于集镇驻地高乐、虹桥,因而取两村首字得名。1950年建长溪、高虹乡,1956年并为长乐乡,1958年属横畈公社,长乐为管理区,1961年4月分建高虹公社,1996年改为建制镇。
一方名村
——陈家坎村,高虹被誉为浙江“竹笋之乡”,陈家坎则是高虹的竹笋生产大户。该村是高虹镇最早培植雷竹的村子,早在1988年就有一批农民在镇农科站的协助下,自发进行雷竹的栽培,一年下来,收入可观,因而带动全村的农户进行雷竹的开发。陈家坎并不是高虹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村,但竹笋产量却是名列前茅,1998年竹笋总产值就达340万元,其中5~8万元有15户,占到全镇的60%,3~5万元的有37户,万元以上有122户。
工业经济
高虹镇作为节能灯产业的集聚地,2007年,高虹镇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8.38亿元,同比增长41.5%;上缴国地两税1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18亿元,同比增长51%;50万元以上工业性投资1.6亿元,自营出口3000万美金,同比增长19%;500万元产值以上规模企业达到28家,新增3家;其中5亿元企业1家、上亿元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高虹镇要营造特色优势,努力创建三大基地,利用绿色照明行业前景优势,发挥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优势,引导企业打造学习型团队,转变企业人才观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宇中、景亮、新联、三联、来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绿色节能产品基地。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做好为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奖励办法,充分发挥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开拓市场,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最终实现企业、政府、社会“三赢”。创建节能环保示范基地,突出节能降耗,有效节能减排,通过建立项目责任制,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在按标准给予优秀企业奖励的同时,镇政府还将新出台“企业品牌创建奖励办法”,以政策扶持奖励的办法,激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促进节能灯关连产业的整合,推进企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引导企业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发挥规模企业自身科研、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带动节能灯行业向高科技、自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巩固提升现有名牌、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在高虹镇,集聚着临安约80%的节能灯企业,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的近30%,节能灯“板块经济”正逐年壮大。而宇中照明是行业龙头。在宇中照明,每天都有15万只毛管和3万多只整灯从生产车间下线,被投放到国内和国际市场。公司下一步打算在现有2条整灯生产线的基础上再扩大规模。在新产品研发上,宇中照明与浙大和复旦合作开发的无极灯和无基色、无汞荧光粉灯等项目也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
1986年,集资80万元,进行高乐串村公路改道工程,并且新建了虹桥。1987年,马岭至大横山省过境公路改道,并浇筑成油路。1987~1988年,投资60万元改道高乐至长青公路。1989年,共投资100余万元,用于建造高虹中学教育楼和中心小学迁移新教育区。1991年,选准发展雷竹的路子,致富一方百姓,1996年全镇仅雷竹一项收入就达2618万元。1992年,狠抓工业,建设成为节能灯之乡。1994年,投资350万元建成邮电大楼,开通了程控电话;投资100余万元安装有线电视,并在1996年底实现市镇联网。1996年,被杭州市命名为首批小康乡镇,同年实现撤乡建镇目标。1998年,节能灯管生产能力月产量达400万支,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并出现了3家外向型企业,1家台湾独资企业;投资30万元,建成高虹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