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源镇地图
太湖源镇相关地区地图:
一方名村
白沙村,太湖源镇的白沙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个典型的缩影。改革开放初期,白沙村将村内的山林承包到户,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由于当时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上山砍树所得,从1983年到1987年间,村民大量采伐木材,单纯依靠木质资源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91.9%下降到60.4%,但198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却只有814元。而且过度的砍伐也使白沙环境恶化。面对困境,白沙人痛定思痛,终于在国家、省、市林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大力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形成了阔叶林+笋干竹、山核桃林+笋干竹+茶叶、毛竹+山核桃、阔叶树+山核桃等多种立体经营模式;通过科学培育,种植开发绿色有机森林食品——茶叶、笋干、山核桃,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6年,白沙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455元,90%是非木质林产品收入。1998年,白沙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功招商引资,开发了临安首个生态旅游景点——太湖源风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景区良好的客源也有力地推动了改村农家乐休闲度假和旅游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全村2/3的劳动力参与其中,成为白沙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现在白沙村已有农家乐经营户近百余户家,标准客房1000余间,床位2400多张,山货摊位60个,茶室3家。2007年接待了近20万游客,经营性收入1100多万元,并且形成了景区相辅相成、共营共建的良好局面。2007年,白沙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吸引了国际巨星姚明夫妇来此拍摄婚纱照,更是为白沙村打下了一张金名片。白沙村先后获得了“国际示范林网络合作伙伴”、“全国绿色小康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浙江省卫生村”、“2007最佳生态自然村”、“杭州最美的村庄”、“杭州市十大生活品质之村”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成为太湖源镇名副其实的龙头村。2007年白沙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000元,而这其中有60%左右来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的旅游三产。现在的白沙村既保留了原始山村的味道,又散发着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基础设施
太湖源、神龙川和东天目山3家旅游公司2006年共接待游客43万余人,门票收入1200余万元,涉旅收入8000余万元;100余户“农家乐”经营收入700余万元。全镇有商店380余家、放心便民店53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投资150余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完成南庄雨污水管网改造、集镇道路绿化工程;实施青溪老街西段改造、城防样板段建设等工程。配合13省道改建工程,移民拆迁安置工作基本到位。各村设置垃圾箱320余,镇村两级共有保洁员65名,基本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梅家、畈龙、南庄、盛村坞等村推广集中式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光辉、方人头、夏村、溪口、横路5个村通过重点整治村建设验收,溪里村通过杭州市级示范村验收,白沙、泥川、溪里等村获省级或杭州市级文明村、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社会事业
教育医疗:2006年全年教育经费投入近300万元,共拨教育奖励金近40万元。青云万册图书馆被列为杭州图书馆网络流通点之一,建立泥川、光辉、白沙等4个村级图书流通点。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1%。是年,太湖源镇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兴林富民示范镇和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镇计划生育率97.1%。饮水工程:夏村饮用水工程是临安市“千库保安”工程之一。工程于2006年7月开工,总投资570余万元,以夏村水库为基础,建有一个1100吨容量的蓄水池,铺设各类引水管道共27650米。年底,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其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标准,可以解决6000人口的饮水问题,直接受益人口4964人。改革开放30年,太湖源镇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农村制度变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活力。
历史沿革: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太湖源镇这片热土上有四个公社,分别是青云公社、东天目公社、杨岭公社和临目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改称青云乡、东天目乡、杨岭乡和临目乡,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青云乡改成了青云镇,2001年三乡一镇合并为太湖源镇。太湖源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壮大镇域工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全力以赴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全面提升政府执政能力。
生态建设
背景:太湖源镇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东麓,因养育着千百万江、浙、沪人民的浩淼太湖源头座落于此而得名。早些年,这里的农民依靠砍树过日子,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暴雨、泥石流等灾害频频发生。自从人们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活方式终将导致人与自然都走向穷途末路的道理之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结合生态保护搞经济林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无公害竹笋、有机茶和山核桃生产,乱砍滥伐现象得到控制。当太湖源再次呈现出绿意葱浓的景观时,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太湖源镇森林覆盖率已达78%,竹林、经济林面积达11万亩。发展:找到正确致富之路的太湖源镇,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无论是生态,还是工农业经济,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40亿元,财政收入35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68元,一跃成为临安市的八大经济强乡镇之一。
成就:同时,由于几年来太湖源镇在生态环境方面投入大力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景观良好,先后被评选为“国际示范林乡村林业可持续发展示范点”,“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杭州市新农村建设基地”,现有生态公益林18万亩,生态示范村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2002年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镇”,在首获该荣誉的全国14个乡镇之中,太湖源镇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乡镇。2005年,镇政府又提出了“工业强镇、农业大镇、生态美镇、建设亮镇、文明建镇”的工作思路。
环境旅游:太湖源为峡谷地形,十里长谷-龙须峡谷内绝壁夹峙,青山连绵,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清溪长歌,悬瀑飞泻,原始的自然景观是它最永恒、亮丽的风景,无不令人神往。掠过滋润、丰盈的山野自然风光,最让人追忆的是那漫过童年夹着稻草香的农庄炊烟。太湖源的“农家乐”可以让疲惫的穿梭于钢筋从林中的都市人,接受一场归隐自然宁静与纯厚的心灵涤荡。为提高服务质量,管理者们还提出了“建优美环境迎客,以文明礼貌待客,让健康安全伴客,深厚情感送客”的服务宗旨,以至于太湖源的农家风情让一批又一批的都市人“沉醉不知归路”。境内的太湖源、神龙川、东天目山等旅游景点,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资源。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