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啸乡地图
马啸乡相关地区地图:
名优特产
【一方名产——白果】:亦称银杏,向来食用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作药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显著功能,并有抗衰老、防治癌症的功能,因而被竞相购买,甚至远销国外。白果树叶具有相仿作用,也被珍惜利用。马啸龙塘山、石门一带幸存着“活化石”白果树较多,因此,整个马啸范围遍布它的后代,有自然生长的,更多的由人工培育而成。其产量遥居全市之首,年产近百吨,成为主要“摇钱树”之一,石门最大的一株年收入超万元,村民栽培管理积极性高涨,前景看好。
教育医疗
马啸乡现有两所初中和九所小学,分别有学生1816人和3067人。由于学校规模小,布点散,难以形成教育的规模效应,大量教育资源被浪费。所小学1所初中因学校规模过小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无法创建浙江省标准化学校。随着马啸乡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马啸乡计划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充实学额,减少班级,优化教师配置,节约经费,增添教学设备;利用学校布局调整闲置出来的校舍为“三合一”企业解决厂房紧张的问题。马啸乡内有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医疗室21个。马啸乡逐步完善了村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疫苗接种工作扎实认真,地方病及各类传染病均在控制指标内,无重大疫情发生。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遏制,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城镇建设
2006年马啸乡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1、2006年9月,马啸中学二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三期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审批,设计准备动工;2、山边水电站并网发电;3、卫生院综合楼改建开始动工;4、路灯亮化、电力、通讯、电视线路改造;5、对省级文保单位山边祠堂修复进行规划设计;6、完成阴山、同山下农民饮用水工程;7、提倡全民运动,新建篮球场2个。
二、园林绿化建设:集镇范围的山边村、杭之宝食品公司及农户庭园绿化达3500平方米,同山村、石长城水电公司绿化面积2100平方米,浙川、大石门、方家、阴山等村办公场所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鼓励农户、单位开展绿化,创建“绿色家庭”和“园林绿化”单位。
三、新农村建设:全乡16个行政村全面实施《村庄规划》,踏勘选址农民建房(住房、附房)110户,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路口村投资89万元开展村庄整治已经基本完成。阴山、大成、洪家投入6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楼,其他村进行了办公场所改造建设。鹄山、浙川、浪广、大石门、陈家塘、同山下等村进行了村道建设,全乡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沿革
以马啸岭得名。原名马筱,山多水竹筱。民间传说朱元璋率军经此岭,天旱渴极,战马长啸,奔驰而去,发现水源,改名马啸。1950年建马啸、石门、路口三乡,1956年并马啸乡,1958年属昌西公社,马啸为管理区,1962年分建马啸公社,1963年又分马啸、路口、浙门三公社,1969年并为马啸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
特色农业
马啸乡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大力培育生态经济。马啸乡建成山核桃丰产园区1个,基地1个,完成低产林改造10000亩。成立了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3050亩,总产量7050吨。依托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马啸乡通过外联内引,一大批临安市知名山核桃企业脱颖而出,杭之宝公司产值实现1673万元,交纳国地两税45万元,成为临安市食品加工企业纳税之首。马啸岭电站建成发电;全乡建成商品流通网络,建成放心店16家,超市1家。马啸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高山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一是投资19万元进一步完善浪广高山蔬菜基地的微蓄微灌工程,并落实管理人员,保证微蓄微灌设备正常运行;二是建立了乡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全程测检,严防农残超标蔬菜出乡上市,确保马啸高山蔬菜市场信誉;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邀请专家举办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无害化安全生产技术等技术培训;四是做好病虫情测报,根据各生产季节,及时编辑《蔬菜管理技术简报》和《病虫情简报》,并发放到农户,指导生产;五是做好“绿色通行证”发放管理工作,确保蔬菜能低成本、及时运抵市场。
环境整治
马啸乡随着村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也增强了。马啸乡就以山边等村为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试点。马啸乡山边村投入近万元资金购买了一部半旧的手扶拖拉机和一部平板车,设置7个指定垃圾池,由保洁员准时清扫,村民也自觉地配合,村民们就自动地把生活垃圾倒进去,保洁员清运到指定的海亭岭垃圾场。马啸乡全面消灭垃圾卫生死角,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健全各类农村卫生定期打扫和检查评比机制,以实现农村卫生状况的根本改变。清垃圾、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卫生整治,换来的是村容整洁,村风纯朴,很值要建立这个好的长效机制。马啸乡抓好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搞好“两规”。就是要搞好新村建设规划和老村改造规划。二是开展“三清”工作。要清除村前屋后的垃圾、淤泥和河涌。三是落实“四改”。要改好自来水、下水道、公厕和禽畜栏。四是实现“五有”。做到有村道、有绿化带、有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有水环境和有特色,要建有村民公园。把环境整治与发展生态经济和打造生态经济产业带相结合,走出一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村环境整治新路子。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9411男4846女4565家庭户户数2819家庭户总人口(总)9325家庭户男4797家庭户女45280-14岁(总)16640-14岁男8660-14岁女79815-64岁(总)665515-64岁男346415-64岁女319165岁及以上(总)109265岁及以上男51665岁及以上女57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