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镇地图
临涣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临涣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夏朝以前、公元前2049年)无史可考。
商:(公元前1600年)商时,分全国为九州。按临涣地处淮海之北,故为徐州域,商朝制度同夏。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了周武王分天下为九畿,铚城又改为“九州”,封国姓为宿南,名叫宿平王。至此为宿州区域。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临涣为一城邑,属于当时的宋国。战国晚期,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亡于齐后,沦为楚国版图,仍为铚邑。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四十郡,设临涣为铚城县,属泗水郡(即宿州)。
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改泗水郡为沛郡,到黄龙六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属汝南郡。后汉光武中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为沛国。
三国:(公元220年)曹魏增置谯郡,铚县属于谯郡。后来又增置汝阳郡,铚县改为汝阳郡所辖。曹操分沛国为燕郡,铚城、蕲县划属燕郡。
西晋:(公元265年)西晋的王国分郡侯、县公与小王国,都是县级。后增州,辖郡、县。临涣属谯国铚县。
东晋:(公元316年)为北方几国所占,仍为铚县。
南北朝:(公元420年)刘宋前期,废掉铚县。刘宋后期和南齐时期,临涣一带为北魏占领,后为梁的版图。(公元523年),在临涣设立临涣郡,仅辖下邑(即魏时的涣北县)(当时郡统治不过一、二县,县不过数百户、县仅有其名)。不久,北魏又占领此地,仍保留临涣郡的建制。(北齐时期、公元562年)废掉临涣郡,改为临涣县,属谯郡所辖。
隋:(公元581年)隋朝时临涣仍属谯郡所辖。
唐:唐代前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涣县属北谯郡所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谯州废。临涣县改属亳州所辖。(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宪宗把徐州的符离与蕲县、亳州的临涣、泗州的虹县新置宿州,属河南道,临涣县受辖于宿州。
五代:(公元907年)临涣仍设置为县,仍属宿州所辖。
宋:(公元960年)宋朝分沛国为南沛和北沛,铚城为北沛属地。宋康宁五年把符离、蕲县和临涣三县改属河南道,后割给金。
元:(元朝初年、公元1206年),临涣、蕲县、灵璧和符离四县改属河南归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又把临涣并入宿州,临涣县废,降为乡,取名涣阳乡。
明:(公元1368年)临涣仍属宿州的一个乡,改名为临阳乡,下设十三集,属凤阳府。
清:(清朝初年、公元1636年),仍用旧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为临涣分州,属宿州所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临涣分州改为临涣镇(为宿州三大镇之一),下辖百善乡、孙町乡。以后又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12日)日军沿津浦铁路北下,左翼由蒙城一带声势汹汹侵占了临涣,烧杀抢掳,无恶不作。(1939年5月29日)临涣驻宿伪军顾问赵翠九勾引日军驻扎临涣西小圩子里。(1938年7月26日)早晨,日军从临涣撤往宿城。
解放战争时期:临涣设区,受苏豫皖边区第六分区的宿西县所辖。(1947年8月16)—(1947年9月29日)夜解放军收复临涣。1950年7月宿西县撤掉,设立濉溪县。临涣仍为区,属濉溪县所辖。1958年8月临涣区撤掉,成立人民公社。1980年12月临涣重新设区,属濉溪县所辖。2007年,临涣为濉溪县副县级镇。
历史人文
“临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在临涣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春秋秦国右相—蹇叔: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时期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
西晋司马—嵇喜:嵇喜(生卒不详),字公穆,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兄长。西晋豫州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约魏末晋初间前后在世。魏时举秀才,后为卫将军司马攸之司马,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晋时历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
魏晋贤士—嵇康:嵇康(公元223—公元262年或者224—263年),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人。嵇康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是魏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阮籍并称为“嵇阮”。曾在朝廷中担任过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婚后不久,就隐居山阳。后来家道清贫,嵇康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
晋室忠臣—稽绍:稽绍(公元253年—公元304年),字延祖,西晋谯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竹林七贤”之一稽康的儿子。生于魏嘉平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享年五十二岁。为人旷达,事母孝谨。后以山涛之荐,武帝征为秘书丞,开始进入洛阳。赵王伦篡位后,稽绍署为侍中;惠帝复辟,遂居其职。永兴初,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绍从帝战于荡阴,侍卫皆溃。惟绍以身捍卫,飞箭羽集,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帝衣。元帝即位,(公元三一七年)赐谥曰忠穆。稽绍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西晋植物学家—嵇含:嵇含(公元262年—306年),字君道,自号亳丘子,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嵇康的侄孙。生于魏景元四年,卒于晋惠帝末年,年四十四岁。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位。在永兴元年(304年)为范阳王邀请任职中郎,累官襄城太守。后依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好荐达贤才,弘待以上宾礼。陈敏作乱时,被荐为广州刺史。刘弘死后,嵇含留领荆州。嵇含素与司马郭劢有隙,司马郭劢乘夜杀害了嵇含。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虽然《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兴元年(304年)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
东晋隐士—戴逵:戴逵(公元340年-公元396年),字安道,戴逵出生于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一个士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在东晋朝廷里做过大官,有一定的名望。他的兄长戴逯因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广信侯,后又升官至大司农。当时著名的学者范宣就曾做过他的老师,并给了他以巨大的影响。史称他“幼有巧思,聪悟博学”,又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瑟,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东晋将领—桓宣:桓宣(不详—公元344年)东晋将领。谯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桓诩,做过义阳太守。父亲桓弼,任职冠军长史。桓宣性情谦善笃厚,初为晋元帝时司马睿丞相舍人,转王含参军,受命协助祖逖攻张平、樊雅,迁谯国内史。陶侃平郭默,表荐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参与平定苏峻、祖约之乱。迁武昌太守,攻破后赵樊城,镇守该地。庾亮为荆州刺史欲北伐,以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襄阳,击败后赵石季龙军。桓宣久在襄阳,绥抚侨旧,甚有政绩。庾亮代替桓宣后,桓宣又任梁州刺史,封竟陵县男。建元二年(344),桓宣进攻石虎大将李罴反为所败,因此遭贬,转镇南将军、南郡太守,桓宣惭愤成疾,于同年八月去世。
南朝隐士—戴颙、戴勃兄弟:戴颙(公元378年—公元441年),字仲若,戴勃(371年—396年),兄弟两人都是东晋画家、雕塑家、琴家、隐士。祖籍谯郡铚地(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戴颙、戴勃兄弟随父亲戴逵从谯郡铚县南迁至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戴颙、戴勃兄弟继承父业,擅长书法、绘画、琴艺、音律、雕刻和著文,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
萧梁开国功臣—夏侯详:夏侯详(公元430年—502年),字叔业,南朝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萧梁的开国功臣。早年当过县令,“治有异绩”,“善于吏事”。历官中领军,南郡大守,参与军国大事,迁待中、湘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封宁都县候,进尚书左仆射,紫金光禄大夫。夏侯详是一位操守廉洁、勤于政事的官员。
梁国重臣—夏侯亶:夏侯亶(不详—公元529年),字世龙,车骑将军夏侯详的长子,梁国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南北朝时期梁国重臣。《宿州志》中记载:“梁:夏侯亶,临涣人,为豫州刺史,布政施惠,百姓歌颂。”夏侯亶历仕骁骑将军、宣城太守、司州刺史、安陆太守。天监中,帅军大破北魏军,功迁豫、南豫二州刺史,加都督。
豫州刺史—夏侯夔:夏侯夔(公元476年—532年),字季龙,夏侯亶的弟弟,梁国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历任吴兴太守、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右卫将军、云麾将军、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
唐代梓州刺史——夏侯端:夏侯端(不详—公元627年),祖籍谯郡铚城(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是梁朝时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
金代天文学家—武祯:武祯(公元1171年—公元1227年),宿州临涣(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生在氏族家庭,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尤其善于观测天象,并在这方面有着卓越、独特的悟性和才干。在金宣宗和金哀宗时期,从事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掌管和研究天文历算,推算和编制历法,主持观测天象,推算日月星食的行度,预报日月食。在战争之时和决策之士,充当重要谋士,以料事如神著名于世。
金代天文学家—武亢:武亢(公元1199年—公元1234年),武祯之子。宿州临涣(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其聪明才智不弱于他的父亲,善于观测天象,担任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
东汉太尉—徐防:徐防(生卒不详)字谒卿,东汉时期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明帝永平中,因举孝廉而为郎官,后来先后担任尚书郎、司隶校尉、魏郡太守、少府、大司农等职。永元十六年,转司徒,位居三公之列。安帝即位,以定策之功封龙乡侯,食邑一千一百户。
东晋名将-桓伊:桓伊(生卒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东晋前期名将桓宣(丞相舍人,参军,南中郎将,梁州剌史等)族子。其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东晋军事家、音乐家。《晋书》载,桓伊“有武干,标悟简率”,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历阳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桓伊与谢玄、谢琰率八万北府兵击破前秦大军于淮南,一战而保江南半壁河山,奠此后数百年南北朝之局。桓伊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后迁江州刺史,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
经济发展
临涣镇工业集中区位于202省道东侧、青阜铁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3255亩,园区道路总长为11.85km,2008年3月新闻资料显示,该镇设计的3纵5横共计8条道路已有3横1纵开工,其中已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水泥道路有1.3公里,另有长1.2公里、宽9米的路基已经形成,备铺设水泥路面,还有2.2公里的水泥路也在施工。高压供电线路已经架至集中区的中心部位,园区内地势平整,道路四通八达,主排水沟已经形成,基本具备了五通一平的综合功能。2008年以来,该镇招商引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镇就制定了《2008年临涣镇招商引资的工作意见》提出了招商引资的方法和所应该采取的举措,明确了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及考核办法,下发了招商引资信息统计表,成功走访了一批已投资和意向投资的新老客商,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临涣方言实例
临涣方言中的代词如::往天—往日、以前;这来—这里;那来—那里;任哪来—到处;老末把(láomědá)—最后。临涣方言中的动词如::摆使(báishī)—摆弄;嗲拉—撒娇;淘神—调皮;咋呼(zhǎhú)—大声喊叫;吆呼—呼喊;作祟(zuǒsuì)—糟塌;胳拭(géshì)—抓挠;抛似(Pǎosī)—浪费;拿糖—故意做作、推诿;磨牙(mēyā)—小孩发生纠纷;样样(yàng)—试一试;使维(shǐwéi)—修理或摆弄东西;刺挠—不耐烦;扒豁—捅漏子、破坏;打嗝得—打噎;橛(jūe)人—骂人;刺(cī)猛—潜泳;忽(hū)—打;霍(huǒ)—倾泼;扳掉—扔掉;长(zhāng)—添、加;偏(pián)—炫耀、显示;缺(qúe)—折断;克寸(kēi)—打、做、吃;调理(tiāolí)—修理。搭把手—帮忙
临涣方言中的形容词如::搜(sǒu)—小气;板正—挺括、平整;利朗(lìláng)—利索;鲜灵—鲜亮;差(chá)乎—事情办错或办糟了。不失闲儿—闲不住;涮溜(shuànliǔ)—动作敏捷;耍刮(shúguá)—灵活、轻快;猛细(měngxì)—很细;派(pài)拉—不讲卫生;洋乎—看不起人、傲慢;严绳(yánshēng)的—掩盖严实;口(kóu)—形容嘴厉害,泼辣。;撅拱—好动,不安生;粘(niān)牙—难缠;腋里巴脏—肮脏;积里疙瘩—突兀不平;(bū)土杠烟—尘土飞扬;迷娄麻—迷迷糊糊;坷腾八洼—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可不定星—勉强够;火不燎辣—火辣辣的疼;软不丁当—松软;甜不赖歪—甜味不正;甜不索(sūo)的—形容脸皮厚、谄媚的样子;刺毛撅腚—不整洁;松皮塌拉—松松垮垮;热古毒的—闷热难受;吭哧赖歪—费劲、吃力的样子;吸娄呼哧—动作迅速;呓娄巴睁—迷糊、不清醒;肉鼻拉眼—没有眼色;胡娄半片—乱七八糟、杂乱无章;滴娄打挂—破烂不堪或悬挂物杂乱;失娄慌张—慌张沉不住气;瞎目硌眼—形容人视力不佳的样子;娄倒呛—胡里胡涂;无条拉道—没有条理;虎梨茄—颜色杂乱。
临涣方言中的副词如:马展(mázhan)—立刻、马上;就手—顺手、顺便。?
临涣四大名泉
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3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1998年水文专家对临涣泉水进行过专门化验鉴定,确认临涣泉水含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活络通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经常饮用,有益健康。其中滋肌润肤、健体增力、延年益寿和治病防癌被称为临涣奇泉的四大功效。临涣的名泉出水都比较旺,但由于出水形态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千差万别。金珠泉的泉水富有音韵,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泉水涌流,像颗颗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金珠泉位于临涣古城东南浍河北岸,即原临涣水文站右侧。此泉有1、5米方圆,泉眼有碗口大小,股股清泉向外喷发,水面泛起层层波涛,像开锅的沸水。同时从泉眼中喷出黄澄澄的金沙,在太阳的映照下,透明晶莹的泉水散发着语言无法形容的神韵。?,饮马泉位于临涣古城中部偏西,仓沟岸上,黄土冈西南。泉名因曹操专用此泉的泉水饮马而得名。传说,马饮泉水后,健壮无疾行走如飞。从此饮马泉的名字和故事就流传了下来。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临涣码头桥西北侧,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故名“龙须泉”。每到冬季,气温下降,泉水涌动,热气升腾,两股流水上蒸气袅袅,薄雾蒙蒙,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往下观望,好似两条回首戏珠的游龙。再往远处走,回头再看,两股清泉就像巨龙轻微抖动的龙须,泉名因此得来。在四泉之中,回龙泉的名气最大,外地人提起临涣的泉水,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龙泉。所以这个唯一被使用着的龙须泉也被误叫做回龙泉。另有一种更直接的叫法,就是简洁地称它为“浍泉”。位于临涣南阁下面的一段浍河流水,被当地人称为回龙水。浍河之水自西南方向一路奔涌,流到此处转向东南方向,形成一股逆流,回旋而形成一个漩涡。这段弯曲的河段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回旋蠕动的龙,回龙水就是因这种奇观而得名。回龙泉在回龙水的上方,又因是龙王往返的关口,这眼清泉被命名为回龙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回龙水水质透明,无色无嗅,可饮可浴。专家检测验证,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临涣茶馆,都是到南阁下面取回龙水和回龙泉的水,然后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烧开饮用。矿业发展状况
青东煤矿是淮北矿业集团“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投资项目青东矿。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石集村刘圩子、南边,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腹地,井田东有京沪线,濉阜铁路从井田中穿过,矿井进场公路通过临涣至白沙的公路延接入矿,可通宿州市、淮北市和蒙城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井田面积57.8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7亿吨,可采储量1.7亿吨。煤种以低硫、特低-低磷、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高热值的焦煤为主、肥煤次之,具有良好的结焦性能,其精煤可作较为理想的炼焦用煤。矿井年设计能力180万吨,设计生产年限68.7年,竣工工期36个月。目前,青东矿井全体职工正在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按照集团红色圆圈代表青东矿地理位置公司的战略规划部署,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做好矿井筹备的各项工作,力争2010年正式投产。工程总投资13.26亿元。特产古迹
临涣茶馆: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10多家老字号的茶馆,门庭若市、茶味飘香。临涣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这里居民的饮茶习惯,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茶馆里飘出的阵阵清香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丰富的临涣文化,茶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们一踏进临涣,便感到这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镇所特有的魅力。当地老者热情地告诉我们,临涣地下四大古泉颇具特色,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从井底冒出清澈的泉水,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的二须,古名为“龙须泉”。用水沏茶,芬芳清冽,甘美可口。据志书记载,临涣茶馆始建于明代,曾是过往商贾及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盛极一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临涣方圆数十里的乡民不论春夏秋冬,一有空暇,总喜欢走进茶馆里品茶休闲,说古论今,别有一番风味。临涣包瓜: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临涣包瓜系选用优良的包瓜(原名女儿瓜)精制而成。包瓜春季播种,6月底7月初采搞活,筛选1至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人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人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临涣棒棒茶: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不多,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还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临涣烧饼:“临涣烧饼”是一种没有淡旺季之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关于临涣烧饼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临涣烧饼引一个温柔善良的村姑,嫁入铚城集市上的一户手艺人家。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饭残羹。丈夫也是个厚道人,十分疼爱自己的妻子,看着妻子每天吃些剩饭残羹,心中十分不忍。后来,丈夫在用餐时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大馍放在袖口中,带给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馍交给妻子时,大馍已是又冷又硬了,两人一起点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馒头在火上面烤热。慢慢地村姑发现,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热的馒头会更好吃。为了家庭生计,村姑便和丈夫在街头支起一个炉子,卖起了“烧饼”,街上的人品尝了这种烧饼,人人拍手叫好,夫妻俩的生意也红火起来。“烧饼”不仅是一种名吃,它还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习俗及夫恩妻贤的一种美德。
临涣文昌宫: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了不朽的诗句,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全国解放后,文昌宫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现在,里面设置了文昌宫茶馆,成为很多老人和外来游客休息闲聊的休闲娱乐场所,古朴的院墙和茶具更显示出了这个春秋古镇厚重的历史。
临涣古城墙: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天然浍河为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城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较洼,已成为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