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甘南州地图 >
临潭县地图
临潭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区经济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潭县按照确定的“64422”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亿元大关,2005年达到3.28亿元,年均增长10.5%,是历来“五年计划”中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3.4%;其中后三年年均增速高达3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61万元,年均增长10.1%。
(一)经济概况: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8亿元,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完成4066万元,增长7.7%;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674万元,增长15.2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10万元,增长17.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0元,增长10.1%。市场物价平稳,消费品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61万元,增长11%;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2亿元,增长7.17%;贷款余额2.54亿元,增长4.77%。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突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9:10:51调整到31:15:54。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经、饲三元结构由2004年的53:41:6调整到2005年的49:42:9。启动实施了“农牧互补”战略,培育了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农区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改革抓企业”,加大了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点产业开发,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坚持“内抓建设,外抓宣传”的工作方针,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环境: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集中抓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县长热线电话投诉举报等事项的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深入开展了“禁毒”、“严打”等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切实加强了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增强了外商投资我现的积极性。五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1.17亿元,其中“十五”后三年签约合同资金9.66亿元,占86.5%,实际到位资金2.87亿元。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逐步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今后五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任务,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县委确定的“64422”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农区畜牧业、工业、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把临潭建成全州的中药材基地、农区畜牧业基地、生态旅游业基地、建材基地。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和财政收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逐步缩小与全州、全省的发展差距,确保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4%,财政收入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2006年发展目标:2006年我县将继续坚持确定的“64422”发展思路不动摇,全力实施“六大战略”,突出抓好农区畜牧业、劳务经济、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教育和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规划、社会稳定等八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37200万元,增长12.5%;农业增加值达到11100万元,增长5%;工业增加值达到4780万元,增长17.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792万元,增长13.85%;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750万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190万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0元,净增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80元,净增4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500万元,增长6.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民族

临潭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甘肃汉、回、藏等多民族杂居区。全县总人口14.64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满族、苗族、黎族、撒拉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1万人,占总人口的28%。

县内景区

黄捻子:要经百里长河冶木峡(西峡),此峡有九十九道弯,峡两岸有大片自然森林。进入黄捻子度假村,可观赏到林海雪瀑和灌林丛生的美景,这里一年四季阳光普照,环境宁静舒适,是最适合全家大小同游的度假胜地。这两个度假区处在冶木上峡,却没有因盛名带来喧闹,仍然是纯朴自然、闲适宁静,风景煞是好看,一路浓荫,一路水清,一路花香,鸟声不绝,香气扑鼻。山泉琅珀,清溪淙淙。春天,这里山林葱翠,空气鲜洁;盛夏,浓荫乍地,幽静清凉,蝉声欢鸣,空气湿润;晚秋,层林尽染,野果累累,可观可食,美不胜收;严冬,松林碧翠,万木积雪,粉装玉彻,晶莹玲珑,洁净幽雅,好一派北国风光。此处栖息着珍禽异兽,200余种药材……,入冬交九,天寒地冻,唯有林海深处和雪景依然壮观,皑皑白雪。当阳光普照,银光辉目,蓝天白雪,色彩分明。满山一片白茫茫,雾沉沉,风吹林木,雪浪翻滚,象大海的波涛,前推后拥,真是一片洁净无理的银色世界。令人遐想到“威虎山”中的林海雪原。临潭县八角乡与冶力关乡交界处,有一高山湖泊,称冶海,民间又称常爷池。湖水总面积750亩,位于海拔2610米的山顶峡谷中。水源从八角乡石门河注入,无出口,有地下暗流从冶力关乡北部山腰涌出。湖水呈深绿色,清澄如镜,水位大旱不减,大涝不溢,湖边浅水处有小鲵(当地称娃娃鱼)栖息,别无其它水生动物。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将此湖视为圣湖,怀着敬畏的心情朝拜煨桑,并向湖水中投铜钱银币,并以此测试心诚与否:钱币沉入水中则意味着心诚,若心不诚者投下钱币,钱币则飘浮于水面,意味着神灵拒绝接受,其人亦有不可饶恕的罪孽。
冶海:最为神奇的是冶海冰图。每至冬季,湖水结冰如镜,冰面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图案。有寓意深刻的抽象画,也有栩栩如生的写实图象,有的如宇宙星球组合,有的如神秘飞行物,有玉盘托宝,也有天女散花,有华灯放彩、明珠闪耀,也有宝塔楼宇,杯盘陈列,凡世间万物,山川树木奇花异卉,人物牛羊珍禽异兽,只要你有耐心,均可对号入座。自然的造化,神灵的信手涂鸦,空灵超脱,妙不可言。数九寒天,走上晶莹剔透的冰面,有如置身水晶迷宫,珍宝展馆,急欲采撷一二,但封于坚冰之中,不可得也。;自海冰图为古洮州八景之一,历代文人争相吟咏赞诵。清代洮州著名诗人陈钟秀赞曰:茫茫冶海水平堤,万状冰图入眼迷。知是龙宫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题。
十里卧佛:千年睡佛景观在冶力关镇南。是由东西走向的长约十华里的山体形成。他足东头西仰卧于相对高度近400米的山颠。足腿、胸腹、面目轮廓清晰,姿态舒展魁梧,面容神态安祥。头戴高冠佛帽,双目微闭,眉毛胡须一一可辩,身着黛中泛黄的长袍,足蹬靴子。这尊睡佛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看神态似在仰面朝天闭目养神,其神形在晨羲霞光中犹为逼真,月光中更是形神兼备。
赤壁幽谷:赤壁幽谷在冶力关镇西五公里处。这是造物主在冶力关风景区一片撩人的翠绿中别出心裁的褐色世界,特意在四周或浓或淡的遮覆中突生出裸露山岩,别一洞天。赤如其装,壁似其胴,但他不是娴淑羞涩的少女,却是与神佛鬼怪,狮虎蟒蛇相连接的泼壁野谷。赤壁幽谷前临冶木河,尾部在东西曲回中伸向北面的白石山中。深达20公里.谷底一款小溪,两壁全是禇红色的沙砾岩体。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使两壁生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用山石裁成的红色屏风,屏柱光洁,罩幔百褶;有的像狮虎出山,蹬石顾吼;有的像僧人停峭壁诵经,衣揽山岚;有的如蟒蛇腾挪,身姿各异。使人行游其中,遐想不尽。

名人

侯显,明朝宦官,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活动家。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经济、文化方面,他的成就突出;在民族关系方面,他为沟通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藏族人物。由于他屡次出使都劳绩卓著,宣宗朱瞻基对他也十分关注。所以,他进入晚年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打算——回故乡临潭建一座皇教寺院的想法说出后,皇上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拨给两员钦差大臣,朝廷济力,创建了临潭县的大寺院侯家寺。

行政区划

2000年,临潭县辖1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长川回族乡、总寨乡、流顺乡、羊永乡、新城乡、扁都乡、新堡乡、店子乡、石门乡、三岔乡、陈旗乡、羊沙乡、冶力关乡、八角乡、龙元乡、卓洛回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0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21316、术布乡3746、古战乡5439、卓洛乡2258、长川乡9263、羊永乡8077、流顺乡8623、新城乡11593、扁都乡9255、店子乡4694、新堡乡4220、总寨乡4883、三岔乡3597、龙元乡4540、陈旗乡10001、石门乡8204、羊沙乡6449、冶力美乡9585、八角乡5287。临潭县今辖3个镇、13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新堡乡、总寨乡、三岔乡、龙元乡、陈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

资源环境

环境气候:临潭县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多为低山深谷,峰峦叠峰,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海拔在2200-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全县大部分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寒冷、阴湿、四季不分明,降水东北多西南少,旱涝雹冻频繁,具有长冬天夏、春秋相连、冬长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冬干秋湿的高原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3.2℃;年降水量383.2--668.2毫米;蒸发量93至356毫米,日照时数2314小时,年平均无霜期65天右左。
旅游资源:临潭县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山水冶力关,兰州后花园"之称的冶力关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就位于该县境内。景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2219--3926米、年平均气温5.1--6.7之间,气候温暖湿润,凉爽宜人。其自然景观主要有闻名遐尔的莲花山,秀丽如画的冶木峡,风光旖旎的冶海神湖,形态逼真的千年睡佛,峰峦叠嶂的石林佳境,奇特独秀的赤壁幽谷,绿波荡漾、林海茫茫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碧草如茵的大草原等,其风景以险、峻、奇、秀、幽著称,可以说既含西部高原莽野的豪翰,更兼有江南水乡之风姿;人文景观主要有洮州明代卫城、新城苏维埃旧址、一年一度的莲花山"花儿"会、被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的洮州"万人拔河"比赛、具有江淮遗风的"尕娘娘"服饰等,文化底蕴深厚。
水利水电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洮河、冶木河、羊沙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万千瓦,已开发1.51万千瓦,占8.7%,水能开发潜力大。特别是洮河水流急,落差大,开发条件优越。通过实施"三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建设,水电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投资建设了青石山水电站、鹿儿台水电站和独山子水电站技术改造,总投资达22100万元,总装机容量2.75万千瓦,年发电量8512万千瓦/时。通过实施8802万元的农网改造项目,电网建设已基本形成独立的发供电网络,全县已建成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4座,10千伏配电变580台。全县电网线路累计达189条,总里程1567公里。投资1360万元,建成冶力关冶木河、新城南门河等防汛防洪河堤19.7公里。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共解决48个村4.99万人5.1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新修集雨节灌水窖1300眼。
农牧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26.43万亩,草地面积123万亩。农作物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为主。近年来,"十五"期间,临潭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子,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使广大农民收入从政策减负、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9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19万亩,其它作物播种面积2.31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达到49:42:9,与2000年粮、经二元结构76:24相比,有了重大突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基本趋于合理。经济作物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13万亩,亩产收入增加250元。同时,加强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相继建成甘南州新城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园区、冶力关洪家庄农业示范园区和甘南州藏青稞基地等项目。临潭是在甘南州是一个农业大县,通过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农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按照"依靠科技、农牧结合、种草养畜、综合发展"的思路,大力调整农牧比例,积极发展高原农区畜牧业。以基地和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和绒山羊养殖、饲草料加工、奶制品加工,相继建成卓洛下园子、新城南门河牛羊养殖示范园区、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范家咀奶牛养殖厂和城关联合养殖厂等;启动实施了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了正在建设的800吨牛羊肉冷藏及屠宰加工生产线和首曲公司牛羊肉加工生产线等龙头企业,使畜牧业逐步向"牧、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十五"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20.1万头(匹、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29.4%、53.7%和37.3%,肉类总产量4177吨,牛奶产量1590吨。实现牧业产值2701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1%。占农业总产值的36%;牧业增加值2337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1.43%。
生态建设:坚持把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草)与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十五"期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95万亩,其中退耕还草0.57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3万亩,建成沼气池1086座;实施了冶力关冶木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全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有豹、鹿、獐、麝、黄羊、榛鸡、兰马鸡、雉鸡等多种珍禽异兽。
土特产资源:境内盛产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狼肚(羊肚茵)、木耳等山珍野菜和丰富的根雕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境内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正在开发的锑、黄金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石膏石储量在4000万立方米上,矿石品位平均在98%以上,为I级品石膏矿石,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商贸资源:始于唐宋、兴于元明的"茶马互市",使临潭人民自古就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全县主要集贸市场有城关、新城(俗称"营")、陈旗、冶力关等4处,溶文化贸易为一体的民间庙会多达60余处。1999年就建成了全州最大的商业中心--洮州商城。该商城总投资535万元,占地面积9134平方米,分七个营业区,可容纳300多户客商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为了广泛吸纳外地和在外临潭籍商家到洮州商城投资。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临潭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和《临潭县洮州商城优惠政策》,并将洮州商城确定为个体私营经济试验示范区。目前,商城已有132户350余人从事商业贸易经营活动,年实现销售额1720万元,上缴税金32万元,年人均收入4500元。县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兴起,极大的调动了从商人员的积极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8万余人从事商业运营,激活了临潭县城乡经济发展后劲,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物产

花牛苹果:花牛苹果是以天水市北道区花牛村名作为商标的元帅系苹果。盛产于渭河流域。该果色泽鲜红,五棱分明,皮薄质脆,浓香甜美,曾在全国苹果评比中多次获得第一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在新城同样也能得到这样的苹果。
猴头:属菌类植物,形似猴头,故而其名。猴头生产于林间树木之上,主要产于临潭的新城、陇南的康县、武都等地。猴头既是食用的美味佳肴,又是治病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