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甘南州地图
甘南州相关地区地图:

甘南藏族的婚姻家庭

一般甘南藏族的未婚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是正式结婚要聘娶,要双方父母同意。通婚范围,父系亲族严禁通婚;母系亲族经过几代以后方可通婚。藏族婚姻恋爱,虽然也讲究门当户对,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般说来,较为自由。青年男女在交往中,产生了爱情,准备结为伴侣,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加阻拦的。对象如果是父母选择的,通常也要和子女商量,很少包办。求婚的办法通常是由男家请媒人带上哈达和若干牛羊肉以及酒茶叶之类的礼品,前往女家求婚。如女方正式接受了礼物,就算同意婚事。接着媒人要按预定的时间,带上商议婚事用的酒肉和男方送给新娘的衣物、装饰品等到女家,女家请来父系近亲和姑娘的阿舅,共同商定婚期等具体事宜。结婚的前一天,新郎由媒人陪同,骑马前去女方家迎亲。夜晚,在女家举行庆贺迎亲的隆重宴会,宴会上男女歌手要赛歌,往往是通宵达旦。举行婚礼那天清晨,女方派出庞大的送亲队,陪同新娘、新郎、媒人等一行人马迎着朝阳出发。新郎家则派迎亲队带着礼酒分批前往中途迎接,双方相遇后,互相介绍相认,向送亲的娘家人敬酒,唱祝贺歌。途中再遇迎亲队,送亲队又要停下来,履行同样仪式,这样时走时停,边走边唱。到了新郎村庄附近,新娘下马,由新郎村里的姑娘们簇拥着,缓缓步行走进房屋。在牧区,送亲的男青年进帐房以前,有意快马加鞭向四处奔驰,迎亲队的小伙子紧紧追赶,追逐嬉戏一番。接着正式举行婚礼,新人双双向佛像和父母行跪拜礼,然后新娘手捧一杯用哈达襄着的奶茶向公婆敬献,以表示美满幸福生活的开始。礼毕,男女老少围坐在摆满美酒佳肴的一排排炕桌边欢宴.席间,男女歌手对唱酒曲,一曲方罢,一歌又起,宾主频频祝酒,并用生动的比喻;诙谐的言语,互致婚礼祝词,随后再举行由娘家人给新郎迭腰带的仪式。酒曲对唱至夜阑时,年轻人向长辈提出唱情歌的要求,得到允许后,男女青年就开始对唱情歌。这时老人们和有近亲关系的人要离座回避。往往唱到天亮,青年们才尽欢而散。有的地方,在迎新会上只唱酒曲,不准唱情歌。有时,婚前女方父母不同意,而男方又要坚决迎娶,女方还可以暂时逃离私奔,待其父母同意时再议婚礼,但男方需迭女方父母各2头牛,家庭其他成员1只羊。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男女青年相爱,但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便约好伙伴3—5人,夜间在女方的家门或帐篷柱上悄悄挂上一条哈达,瞒着女方家长把姑娘领走,第二天清晨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应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这就叫抢婚。招女婿也是甘南藏区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有一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对方父母同意,招为女婿。赘婿,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受到尊重。甘南藏族在婚姻形式上,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解放前,少数上层阶级多为一夫多妻。家庭多是3—5人的小家庭,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如别无男性尊长,则由女子掌权。父母亡故,儿女均有继承财产权,唯赘婿或儿媳没有。女儿出嫁后也可以回娘家继承财产。男孩长到17~18岁,即可结婚另成一个小家庭,可以带走部分财产,小儿子一般留在父母的身边生活。婚后,如女方真不愿意,可以跑回娘家,社会并不歧视,男方一般也不再追求。解放后,随着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婚姻法的贯彻,甘南藏族在婚姻方面的陈规陋习逐渐革除,具有民族特色的欢乐又富于情趣的嫁娶习俗则被沿用下来。

甘南藏族的节

甘南藏族的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其中最热闹的是春节和六月会。每到春节前,人们都赶制节日的新装。腊月十九这天,牧民要抖去帐篷上的烟尘土,农业区的藏族人民要清扫房屋庭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人们把这天的大扫除看作是“送瘟神”。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泥抹锅灶,清洗灶具。接着准备酒肉、糕点、糖果。除夕下午,在庭院四周和其他所有高低不一的墙头上,每间隔1尺左右放一块拳头大的冰块,装点庭院。傍晚全家欢聚一堂,吃“除夕饭”,这顿饭吃的越多越好,它预示在新的一年里,能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除夕之夜,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歌声悠扬,人们往往是通宵不眠。凌晨2~3点钟,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摆上美酒佳肴,儿孙们向老人依次叩头拜年。喝罢年茶,老人们整装安坐,等待着前来拜年的人。怀揣“祝新春”酒瓶的青年人和欢跳雀跃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地去给全村的邻居亲友拜年。每走进一家,大家就齐呼“新年好”,主人家也同时回应“新年好”。接着小辈们向长者叩拜,向长者敬酒,长者为晚辈们赠“长寿吉利,人畜两旺”的祝愿词,赐坐赏酒,表示感谢。到有老年人的家中拜年要尽量多坐一会儿,多与老人寒暄,使老年人高兴快乐。初一那天,人们又要带上糖果和自做的点心之类的礼物到亲友家拜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左邻右舍、至亲好友喝年茶、吃年饭、饮酒唱歌。甘南藏族还喜欢把婚礼、姑娘成年礼,婴儿剃发礼、高龄老人的祝寿礼等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村与村的射箭比赛也在这时举行,那热烈的射箭场面和隆重的庆贺宴会给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初八那天,是赛牛节。牛的角上要裹上绫绸,尾上要扎上布花,牛背上还要绑上名贵褥子,用缨毛拴上美观的笼头。骑手们身着氆氇褐衫,或水獭皮镶边的皮袄,头戴狐皮帽,脚穿高筒靴,胸前佩宝刀,手中握短鞭,袒露右臂,来参加初八的赛牛节。赛前,对参加比赛的骑手总是用大茶杯敬三盏暖酒以壮胆力。赛牛者每4人为一组,分若干组。指挥者两人,一人从起点发号,一人在终点定名次。当第1名、第2名、第3名分别跑到终点时,亲友们争先恐后献哈达、长红,敬美酒。哈达横挂在牛角上,长红横搭在牛背上,以表示优胜者的喜悦。有的地方,初八那天,进行赛马。赛马会相当盛大而又十分热闹。凡参加的骑手,事先到会址借屋,扎帐篷,安锅灶,备酒肉。每3—4匹马1组,分5组、6组不等。每组预赛的第1名再参加最后决赛。赛的时候,观众在跑道两旁围成两道长墙,骑手按组比赛;当头马跑到终点地时,庆贺者要为骑手挂红、搭彩绸、献哈达,亲友女眷把绣包挂在马的眉心及鬃上。正月十五日,是酥油花节。大约600多年前,酥油花首创于西藏拉萨。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在喇嘛、艺人的不断钻研、改进下,“酥油花”的艺术性不断发展,、提高。人物的容貌神态和禽兽的飞姿走势无不栩栩如生;花瓣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山岭的摺叠更是维妙维肖。酥油花的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除了取材于宗教故事的“目连救母”、“天女散花”、“智美更登”、“益超那姆”、“顿月顿珠”、“诺桑王子”等传统酥油花外,又陆续创作了“唐僧取经”、“天仙配”、“白蛇传”、“嫦娥奔月”、“文成公主进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题材的酥油花。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文成公主进藏》主体油塑,以唐朝长安的宫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200多个人物穿插其间,再现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画面,歌颂了藏汉人民的甥舅情谊,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共同愿望。五月端午节,民俗谓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粽子节。这时正值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开放之际,家家在大海碗中,献上几枝牡丹,并酹酒说:“酒醉的牡丹,火烧的芍药。”认为这样可以延长花时。家家牡丹,蓬荜增辉。甘南藏区不产菖蒲,则以杨柳及花插门代之,吃菜包子,饮青稞酒。孩子们用水洗全身,以防“五毒”。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诞生及圆寂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朝佛,并聚集在一起念六字真言。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并祈祷丰收。每年农历六月中旬,草原上羊肥奶浓的时候,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群众性的文艺体育盛会。它的名称不同,有的叫六月欢乐节,有的叫六月仙乐节,有的叫六月歌咏节,有的叫六月浪山节。盛会开始,人们穿上华美的服装,带上食品,到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或葱郁的树林里,扎下白帐篷,过上3~7天的欢乐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对歌、射箭、赛马、摔跤等文体活动,而以对歌最吸引人。在对歌会上,男女歌手引吭高歌,对答如流。对歌的内容广泛。对歌一般从下午开始,到半夜结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优美感人的歌声,引来许多听众,把歌手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对歌结束才尽兴而散。十月廿五日,是燃灯节。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日,在这天晚上甘南各地寺院和百姓家的屋顶上要点燃无数的酥油灯,以纪念宗喀巴。总之,甘南藏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区性的节日更不计其数,内容繁杂,这里只能大体介绍主要节日的活动内容和时间。

甘南藏族的生产习惯

甘南农区的藏族背土、送粪、春耕、夏耘、秋获等,多由妇女操作。解放前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为原始。对水、旱、虫、雹等灾害无能为力,一般求之于宗教,-进行念经,煨桑活动。山地轮歇、作物倒茬等则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畜的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验。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都有自然形成的劳动组织形式,如“送粪组”、“耕种组”、“修渠组”、“收割组”等。起初是临时帮工,后来演变成习惯性的劳动组织制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合作化前。这种劳动组织建立在部落或亲戚关系的基础上。如“送粪组”3—10户不等,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参加,即:1、为一个家族;2、地亩或居住为邻居者,3、本人虽非此家族,而土地属一个祖先而分居者,4、属于一个大部落者。“耕种组”则是建立在一辈最亲的家族、亲戚的关系上,一般是一辈一编,随编随散。在耕作时不分劳力、耕畜、地亩多少,在哪家耕作便由哪家供饭,不还工、不计酬。农闲搞副业,割柴、运输、牲口互相借用。牧区许多劳动,皆由妇女承担,如挤奶、打酥油、捻毛线、擀毡,织褐子、挖厥麻以及打圈、看管牛羊群、家务劳作等。男子主要是白天放牧,晚上守护牲畜。迁移帐房、支应差役,也是男子的事情。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但是在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中,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等美风良俗是主要的,但是在封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解放以来,优良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陋习已被逐步废除。现在甘南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建设,共同进步.

州府合作概况

一、地理概况:合作市地处甘南高原北部,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也是藏区唯一设立的县级市。合作原名“黑措”,藏语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因而合作别称为“羚城”。合作市有213国道(兰郎公路)纵贯全境,东北距首都北京2800公里,距省会兰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县72公里;西南距碌曲县84公里,至玛曲县180公里;东南至临潭县75公里;至卓尼县105公里;南至迭部县247公里;东南经临潭—岷县—宕昌至舟曲县334公里,经铁尺梁至舟曲县326公里。合作城区海拔2936米,四周低岗环拱,为一椭圆形沉积盆地。当周山横亘于南,阿姻尼念山遥峙于北,城区外高内低,南北长而东西窄。合作市总体地势平坦,合作河(又称格河或强曲)自南向北纵贯市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面坡降为10‰。合作市地形复杂,河流纵横,生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风土民俗浓郁,除丰富的草原、水利、旅游等资源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种矿藏21处,已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有金、锑、铜矿石、粘土等。
二、历史沿革:甘南在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属古西羌地。羌人是羌族的前身,当时的羌人活动范围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川西北,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甘南是羌人主要发祥地和活动地区之一,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遗物。据史料记载。羌人首领无弋爱主要活动在甘南河曲一带。秦穆公37年(公元前623年),秦国向西扩展,拓地千里,今临潭、舟曲等地进入秦国版图。汉武帝元六年(公元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河湟设护羌校尉,甘南东部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之中,今临潭县属陇西郡,西部仍为羌人之地。三国时,甘南州境内东部属魏国。公元247年后迭山以南属蜀国。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自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度陇而西,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建国于郡羌之地,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灭。甘南为吐谷浑统辖,吐谷浑人开辟的“丝绸南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西藏、印度的交通要道,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吐蕃正式占领洮州,统治甘青大部分地方至公元1073年,本州境均归吐蕃管辖。对开发青藏高原,发展汉藏关系贡献很大,有名的唐蕃古道就经过甘南。公元998年,河湟流域的吐蕃人建立了角厮曙政权,藏史称“宗喀王”,本州境大部分地方为其所辖。据史学家考证,甘加思柔古城(现存遗址)便是角厮啰政权所建。角厮昭采取“联宋抗夏”的方略,启动茶马交易,开通“丝绸南路”,发展了汉臧友好往来关系。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部众先后进入青藏高原,将青藏高原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尉司都元帅府,本州境就在其管辖之内。明朝在青南、川西设朵行都指挥使司,总管藏区事务,本州境内由其统辖。公元17世纪(1636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众由天山以北迁居青臧高原,成为青藏高原的统治民族。甘南西部在其管辖内。至清雍正初年罗卜藏旦律反清失败,由清朝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辖河州、朵干、马斯藏三卫,甘南西部为青海循化厅管辖。民国时期,甘南为甘肃省管辖。公元1927年设立拉卜楞设治区,1928年改为夏河县。1927年设立卓尼设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10月甘南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1954年7月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设在合作。合作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唐蕃交往的重要门户,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商贸集散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合作就是古西羌首领无弋爰剑建立的羌族政权的北塞重镇,而无弋爰剑则因最早将农牧业生产技术自秦地传入青藏高原东部而著称。合作曾是清朝兰州府循化厅辖“南番二十一寨”的黑措寨。1927年,民国政府在夏河设县,这里成为夏河县第四区区署驻地,原驻地建在寺院塔哇的基础上,因位于洮州至河州交通要道的有利条件而发展起来。当时只有一二百户人家,数条不足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多数是供过往脚户客商歇脚的低矮客栈,但因治安欠佳,商户大都不敢在此开业,市面萧条。1956年5月,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由夏河拉卜楞镇迁至新规划建设的黑措,改“黑措镇”为“合作镇”,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和睦团结之意,合作始成为甘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8年1月1日,合作改镇设市,拉开了现代化草原新城的建设序幕。全市现有总人口8.05万人,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三、旅游服务:合作市镶嵌在地势开阔、绿草如茵的甘南草原北部,被誉为“高原明珠”。市境内有安多藏区佛教名刹米拉日巴佛阁、神奇美丽的当周草原、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太子山、风光旖旎的勒秀洮河、天然奇特的岗岔溶洞等众多景观。合作市人文景观独特,民俗风情浓郁。全市有合作寺院、岗岔寺院、美武寺院、乔吾塘寺院等13处藏传佛教寺院,50多处佛教密宗静修禅林和泉洞。合作市北郊的合作寺院有米拉日巴佛阁,这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名刹之一,属藏族堡式九层楼建筑。传统的晒佛节、插箭节、香浪节、传统民族运动会、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合作市独特的民俗风情。合作集雪山、草地、河流、藏传佛教寺院、藏族民俗和探险胜地于一体,已成为甘南州主要的旅游服务基地、旅游中转站和游客集散地,是兰州经甘南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合作市现有旅行社5家、三星级饭店1家、二星级饭店4家、旅游定点饭店7家,草原旅游点19家,有普通类型的宾馆、饭店56家,总床位已达3540张,且大部分都是近两年草原新城建设过程中新建或改建、装修的,具备较好的接待条件。另外,新建的香巴拉民族商品购物一条街,也使旅游购物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甘南藏族自治州交通提示

甘南地区没有铁路通过,只有213国道纵贯全境,游客可以先到兰州,再转乘从兰州到四川成都的长途汽车。在兰州汽车站每天只有三班车直达夏河(票价60元左右,但往往不能直达,若是乘车人较少,车子会在临夏把你转“卖”到从临夏开往夏河的车上)。从兰州到临夏的车很多,在兰州汽车南站,从早上8:00到9:30分,先后会有7班车到临夏(票价29.5元);在兰州汽车西站,从6:30到12:30,共有19班车发往临夏(票价10.8元)。从临夏到夏河的车平均40分钟一班,行程约3个多小时。如果早晨7:30从兰州汽车站出发,最终抵达夏河车站大约要在上午10:30左右。到了夏河车站,步行十分钟就到达拉卜楞寺,去桑科草原打车需要十几分钟,单程大约30元,建议包车或者自驾。兰州到合作的车,行程基本在三个小时左右,价格60元左右,无火车~

甘南藏族的民居

甘南藏族的住室有两种。牧民住的是帐房,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帐房是牦牛毛加工而成的,均为黑色,结实耐用。帐篷中间是长形土灶,左右两侧住宿,上席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一般帐篷呈四方形,用8根立柱支撑着,有10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牵另一端至帐外,拴在约一丈远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至1.8米。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甩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帐房内四周还排列着约1米高的衣箱、牛皮袋、毛口袋,上面覆盖着长条白底黑花纹的羊毛褐子,显得整洁美观。除牛毛帐篷以外,还有一种人字形的白布帐篷,供老人、青年和客人居住,它比牛毛帐篷轻巧。还有六角形的白布帐篷,周围镶上黑色、蓝色或棕色的布边,里面加一层有色布料,外面印有带宗教色彩的图案,帐篷高大,制作精美。这类帐篷过去多见于寺院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现在甘南藏区的乡、单位、家庭都备有。平房系土木结构,富裕人家有楼房,一般都是平顶立体四合院式的房屋,分为灶房、卧室、佛堂、畜圈、贮藏室、柴廊、草房、厕所等8处。院墙高3~4米,底宽1米多,院占地面积一般为1亩左右。大门楼两边多为砖砌,门楼上用有花纹的雕木装饰。院内两面或三面盖房,房屋前有较宽的走廊,廊檐下的枋柱上刻有花纹图案,精致优美,别具一格。院内一般建有花坛,栽花种树,环境安静幽雅。住宅一般三间合为堂房,卧室连着厨房,锅灶连着土炕,饭熟了,炕也热了,一家老小围在一张小桌上吃饭。未婚成年子女分宿火炕小房。

甘南藏族的禁忌

甘南藏族过去长期受到宗教的束缚,在生活上的禁忌特别多。有的禁忌属于卫生范围,如禁忌用自己的茶缸、饭碗在水缸内舀水;忌讳对着人面咳嗽等。有的属于礼貌等道德范畴,如禁忌背对着人,禁忌反手用勺添茶倒水等等。有的禁忌反映出宗教的影响,认为与生死祸福息息相关,如不用刀宰杀牲畜,忌吃马、驴、骡等圆蹄牲畜的肉,禁食狗、猫、老鹰、麻雀、乌鸦等有爪子动物肉,也不得借用他人的工具、炊具宰杀和煮食这些肉类。在家中,不能用脚踩踏锅灶,不能向着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不能跨越别人置放的衣帽,从别人身上跨过,不能吹口哨。家有病人或遇不幸事件,抑或是生孩子,家门口都得放火堆、贴红布、插柏枝,这些都是忌门的象征,生人不得入内;家中煨桑的火或酥油灯上,禁忌接火吸烟或燃蜡烛;家中不能唱情歌,不能讲爱情或与恋爱有关系的事情,在寺院里忌讳不尊重喇嘛、经典和寺院的言行。信仰佛教的人,在路上遇到玛尼堆或宝塔要下马、下车,顺时针方向绕一周;走进寺院要脱帽,表示对喇嘛和寺院的尊重;不准用手抚摸经典、佛像和法器,更不能跨越。灶火门前禁忌烤脚,烤鞋袜,也禁忌把鞋袜放在高处;禁忌对死者家庭成员再提死者的名字,更禁忌打杀鹰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