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甘南州地图 >
舟曲县地图
舟曲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形地貌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谷地海拔较低,其高度在1200米左右,南北两则的山地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中部的大草坡、葱花坡、吊草坡一带,山势较缓,海拔在3000米左右。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山高、谷深、石头多、坡陡、土薄、水流急,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严重是舟曲的自然现状。

舟曲特产

沙棘:沙棘,当地俗称"反尖刺",主要分布在巴藏、曲瓦、立节、武坪等14个乡的山地,结果总面积约在6000亩左右,总盖度30%-60%,年产百吨左右。
柿子:生长在白龙江沿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川坝地区,有圆形、四棱形、饼形、牛心形、尖尖形多种,以圆形居多。色鲜味甘,营养丰富,价值仅次于桔、柑。主要分布在城关、江盘、憨班、大川、南峪等乡。
纹党:纹党产于铁坝、博峪等乡,生长在海拔2000-2600米之间的高山林缘、灌丛稀疏的深沟地带,有晶党、散党、防党之称,有野生和家种之别,其根体硕大,肉质饱满,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生津之功能,是舟曲经营的大宗药材之一,远销四川、广州、天津、上海等地,同时也出口创外汇。
羊肚菌:羊肚菌别名狼肚采,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湿润地带,特别适应在针阔叶林区的草甸、山谷冲积扇、林间空旷地、森林采伐滑道边生长。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香气宜人,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一种既无污染又富于营养疗效的天然滋补佳品。

节庆活动

舟曲元宵楹联灯会:元宵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欢度此节,各地民俗大同小异,而甘肃省舟曲县别具一格,独有特色,与国内外闹灯会不同,世界绝无仅有。素有"小扬州"、"赛扬州"之称的舟曲元宵楹联灯会,据传:灯火兴隋唐,对联盛明清。活动主要由楹联松棚大会、十五庙会、黑十七、十九"迎婆婆"为主的内容形式组成。
楹联松棚灯会:在舟曲年小十五大,从正月初八始,县城四街两关就组建各自的灯会组织,划定各家地段,每家负责各自地段的立架、蓬松毛儿、挂灯等事宜。每年灯会由同街灯会会员轮流主办,每晚由各家自己点燃灯(现代用电灯)。至到十九晚,"九街灯对列火树,万幅书联绽银花"。家家走桥赏画,处处观灯吟联。
十五庙会:城内外所有寺庙大开山门,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烧香"许愿"。大多数人仅为游玩看热闹。许多庙会内此时都做庙会,会期做供品,如献食油托子、面果儿。每日数次按时焚香,夜间请"阴阳先生"诵经。散会时由会东备酒席,请各会会长。办会的经费,由各会长依旧规定缴于会东,不足部分由会东自己垫补。社火先在城外各村巡回演出,十四晚方能进城表演。高跷仅活动于白天,而龙灯与社火则在夜晚。表演活动一直至正月十七为止。
黑十七:亦称黑社火。十月十七晚,灯内只斟少许油,灯亮不到一个时辰即全部熄灭,幼童背着背斗,黑面馍上插根蜡放在背斗底,倒骑驴,由大人牵着在街道下串游戏闹。并选一个当灯官司老爷,戴破草帽、红缨帽,手拿破扇,穿一白长衫,状若清时县令;乘坐椅,绑在梯子上,由年轻人抬着颠来晃去,敲锣打鼓,游过街道。意为驱除"凶神恶煞",保佑平安。
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迎"婆婆"是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各种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城的狂欢节。一过十九,春节方才落下帷幕。元宵松棚灯会的由来,明洪武年间,在南京珠玑巷,有这么两户称兄道弟的隔墙人家,兄嫂生了个儿子取名庆元,弟妹生了女儿唤作宵红。兄弟相聚对饮时,立下儿女婚姻,并互赠物证。但时隔不久,朝廷命下,令百姓远迁。结果当弟的在迁徒之行。弟媳病重。为兄嫂的一家顶替弟妹一家远迁至舟曲。舟曲元宵楹联灯会就有了"不二扬州"的雅号,驰名天下。地方风调雨顺,百姓家居乐业,人家子孙发旺,都全仗婆婆,"大德当年化南国,深恩今日育西秦"啊!
古墓葬:一、秦墓葬,70年代农田建设中,县境东南八楞乡东岔湾、池干乡干子沟、弓子石乡石家山等台地出现数座秦墓,出土规格不一的秦"半两"铜币和绳纹灰陶罐盆等器皿及残戈兵器。其中东岔湾一例墓葬,头、身遗骸异置。二、汉墓葬,分布在舟曲以东和东南部地区及西北坪定乡地区。坪定墓群位坪定乡政府东台地,1975年调查发现。土坎剖面裸露朽棺木和人骨遗骸及随葬侈口绳纹灰陶罐,褐红陶壶、盆、碗残片。墓葬居多,有大量汉"五铢"铜币。三、唐墓,70年代,井坪村斜道出现一例土洞墓,随葬"开元通宝"和一面有柄铜境。60年代中期,城关镇真亚头马莲坪发现一例小型砖室墓(彩饰),随葬物中有"开元通宝"。四、明墓,刘氏墓碑位县城东。墓碑高115厘米,宽65厘米。额阴刻"大明",其下阳刻"刘氏三代宗位谱表",下列其家祖位:高祖刘□儿任枢密院佥院(元中央军方临时机构);刘□初授怀远将军及曾祖刘裕、刘洁、祖伯刘宣、祖父刘武(皆五品),妻、祖公婆宜人等。碑镌刻精细,属雕绘艺术珍品。

境内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县:爱好楹联诗词、书法、绘画、文艺创作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共商文化发展大计,这是舟曲县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属楹联诗词爱好者自愿结合的群众性艺术团体,旨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县范围内的文化人士,弘扬祖国及舟曲的楹联诗词文化,繁荣舟曲的楹联诗词创作、教育、研究、整理、传播,开展对外交流。舟曲县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历史悠久,气候温和,有“不二扬州”,“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誉,有蜚声陇上的元宵节楹联灯会,逢年过节、乔迁立房、开业贺喜、婚丧嫁娶,创作、书写、悬贴楹联已成为舟曲城乡群众千余年来的一种风俗。
采花节:农历五月,草木勃发,山花烂漫。初五这天,正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采花节。据说,很久以前,从外地来了一位心灵手巧、花容月貌名叫兰芝的汉族姑娘,她把纺线织布、绣花缝衣的技术传授给这里的藏族姐妹,后来,兰芝姑娘在五月初五这天去世,藏族姑娘们为了表达哀思,上山采集了无数鲜花,放在她的坟头,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采集山花,并以此为节,代代相传。传说毕竟是传说,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节日从五月初四凌晨开始。这天,全乡十五个村寨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背着装有丰盛食品和青稞酒的背篼,走进密林深处,去采撷正在盛开的枇杷花(杜娟花),当然也是男女青年亲吻拥抱放纵爱情的时刻。傍晚,满载而归的采花人头上插着、手里抱着,背篼里背着各色鲜花,从蜿蜓曲折的林间小径上漫着歌儿,喜气洋洋地回来了。此时,村头寨口,挤满了人群,争先恐后把采花人接到家中对唱。据说,谁家接到今天采的花,谁家就把幸福和吉祥接到家。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这天,四邻八村的藏族姑娘盛装出行,她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手织绣花裙,胸前挂着锃亮的银盘,头上插满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美;小伙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边的广场拥去。老人们互敬哈达、美酒;小伙姑始们尽情歌舞,孩子们高兴地互相追逐嬉戏。整个博峪河畔一片欢腾,一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时还要燃起篝火,尽兴尽致到次日早晨。博峪,地处白水江支流域,东与文县接壤,南毗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九寨沟,为甘南南隅。博峪境内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出产丰厚,还是大熊猫的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异纯朴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此地祥和温馨、天人合一的图画。

社会事业

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年末各级各类学校数179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10所,完全小学46所。县委党校、县幼儿园、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各1所。校舍总面积达9.39万平方米。全年在校中小学生23061人,教职工1042人,适龄儿童总数17079人,入学率为98.07%。医疗机构26个,医务人员417人,病床数312张。村级和个体医疗服务站(所)168个,人员168人。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100.00%,四苗覆盖率97.93%。州庆50周年文艺汇演获“集体二等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6.13%、88.29%。

人民生活

2003年,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5元,比上年净增79元,增长7.62%;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年工资10896元,净增1118元,增长14.43%;县上统一筹资为2.57万户农村住户投了家财保险金;全力开展了“两个确保”工作,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4810人,养老保险1385人,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统筹272人。安置了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201名和退役军人22名的就业。

舟曲美食

舟曲小吃:主食:蒸、烙、煮、炸、炒,蒸食类主要有蒸馍、馒头、花卷、包子、发糕等多种形式。过去在过年及婚丧、修造大事时制做。结婚、祭祀做供品,还要做大馍馍,一个用2—3斤面。烙(烤)类烙饼用白面、黑面、玉米面烙者较普遍。用发酵后的面烙制的称起面馍,花馍馍,似锅盔。将饼稍烙后在锅中不断折叠,形成皱纹称锅花馍。煎饼,多用荞粉制做,将荞粉搅成稀糊状,浇于锅边一圈,使之往下流,再用铲背抹平,烙一两分钟即熟。吃法有两种,一是和饼子一样切成4块,卷菜后食用;另一种是将炒好的细条肉、菜与切成条的煎饼混合,谓之炒煎饼。韭饼:在两张皮面中夹韭菜馅,周边压合后烙,涂上菜油,稍烙即熟,吃时,调进辣椒、醋、软香可口。烧馍馍。用烙、烤、烧三种方法,将饼稍烙变硬后在大火旁烤一车,然后埋入烫灰中烧熟,脆而可口。
疙瘩儿:用杂面擀的面条叫疙瘩儿,如荞面疙瘩儿、燕麦面疙瘩儿、麦豆面疙瘩儿面等。杂面面条,均添加炒过的酸菜,佐以腌韭咸菜或苦根咸菜食用。
水饺:(扁食)。有瘦猪肉馅、羊肉馅、牛肉馅等,馅内入调料、葱末。韭菜饺子较普遍,农历二、三月上市和九月将收市的韭菜做饺子,味美,俗云:“九月韭,香破口”。饺子形状有元宝式、半月式。有湿、有干两种吃法:加汤食用,作臊子,称水饺。现多将饺子盛盘中,用蘸池就酱、醋、油泼辣子和蒜末食用。
削筋:用荞面或玉米面和成较硬的面团,用刀削片入锅,叫荞面削筋。
麻食子:将和好的面揪成指头蛋大小面块,用拇指在案上或草帽上压搓成筒状,加酸菜或臊子食用。
鸡肠子:用荞面,青稞面做,揪小面块,用手在案上搓成圆条,细如鸡肠,捞出加蒜泥等调料食用。面片较普遍,有擀面片,扯面片。近来扯细面之法,也在家庭流行起来。
米饭:有三种做法:出米饭、蒸米饭,连锅米饭。连锅米饭也称塌锅米饭,将米倒在锅内炒好的菜上,加水煮沸,后抽火焖一阵,味较前两种更香。过去米饭多用糜子所碾黄米做。现在多以大米做。撒食类稠饭、搅团、拌汤等。玉米面稠饭最普遍,一般在饭水中先放入洋芋丁或粟米,煮软后撒面入锅,边撒边搅动,食时调炒好的酸菜及咸菜食用。撒面前将酸菜调入饭水中煮沸,撒成的叫菜菜饭。搅团,近似稠饭,不加米或洋芋,俗话说:“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用擀杖快搅,后用勺背用力往锅底研揉,使其柔韧。玉米面搅团既可盛入酸菜汤中,也可在稠饭上斟上有蒜泥、辣汁的醋蘸着吃。荞面搅团多蘸蒜吃。
面茶:即油茶,用大油或菜油将面粉炒熟,撒入冷水中撒匀、煮沸,多加葱末、鸡蛋,或加核桃仁、杏仁。一般还倒入清茶。炸食类多用菜油(菜籽油、胡麻油等)炸做。分甜、咸、素三种。面中揉进大油、鸡蛋,加椒水。做甜味在面中加蜜、糖;咸味分下茶、盘馓、麻花(馓子)、油饼等。下茶宽一寸、长四、五寸,中间分为3股,绞成辫状。盘馓,将面搓成如筷子粗细的环形条,盘曲弯成马蹄状。炒食类有炒米饭,炒馍馍,炒煎饼等。炒米饭用肉、鸡蛋或用油、葱。
副食:酸菜日常饮食大多用酸菜做酸菜主要供冬春食用,多在农历十月用洋根煮做,将洋根礤成细条再加入切碎的“洋”根叶,淘净略煮,捞入大缸中或木筲中,菜上苫一层桑叶,压石。一般农户视家中人数多寡,做一、二缸或二、三缸,供一冬食用,是农家重要的副食。春秋菜多用甘蓝叶、萝卜叶和苦麻等野菜煮做。咸菜有粗细之分,细咸菜纯用韭菜制做。苦根咸菜,用野菜苦根儿腌制,味道芳香脆嫩。粗咸菜,主要用包心菜、甘蓝根、萝卜、胡萝卜、青辣椒切丝混合腌制。另有用白菜心加蒜瓣腌的蒜白菜。泡菜。以甘蓝块、胡萝卜、包心菜、豆角、大蒜、蒜叶、黄瓜、莴笋等,用泡菜坛泡制。肉食以猪肉为主,还有牛、羊、鸡、鱼等肉类。城乡年猪屠宰后,大肉剔骨卸成“连儿”,排骨剁为大块,用盐、花椒面擦抹,盛筐篮中,待七、八天脱水后挂于屋内,两、三月后收于缸中,即成腊肉,可久存味色具佳。漤臊子漤臊子约用一头猪肉的四分之一左右。肥肉先切成大块约煮半小时,俗称“紧肉”再切成肉丁,瘦肉生切成丁,将肥、瘦肉丁混合在锅中炒炼,加盐、调料,直至肉中水分炼尽,盛坛冷却储存,随时食用。宴席舟曲常见的大肉菜肴多用鲜肉制做,主要有“扣肉”(红烧肉片)、“方疙瘩”(肘子)、花肉(内加鸡蛋、芡粉炸成的肉块)、清汤丸子、油炸丸子,象眼肉(肥肉片裹红枣、蜂蜜或白糖蒸熟)、排骨。用肉片或肉丝配以木耳、磨菇、竹笋、芹菜、青辣椒等烧的菜,名称各异。
传统饮料:烧酒(土酒)多用青稞、小麦、高梁等作原料,碾皮除壳煮软,加曲发酵后,搅拌凉冷后装入酒缸中封口,半年左右可蒸烧。黄酒类按制做和饮用方式分为黄酒和罐罐儿酒(“车头酒”)。从缸中用淋子虹吸管淋出的叫黄酒,色金黄,一般红、白喜事用。另将酒粕盛于瓷罐加水煨于火旁,略煮插入竹筒吸饮,具有生津解乏,滋阴壮阳之功效,此为罐罐酒。用红谷与青稞酿制的黄酒叫“红谷酒”,可做药引或滋补酒,味甘甜。甜酒有干柿子酒、杷柿子酒两种。煮酒之法与烧酒、黄酒同,装缸时在酒醅中加入柿饼或粑柿子,饮用时加凉开水或凉水搅动,饮吃两便,多为盛夏解渴饮料。甜醅子亦为夏季饮料之一。农村中用过滤蜂蜜的淘蜡水,加酒曲发酵,酿成的酒叫蜂汤酒,也是饮料佳品。罐罐儿茶当地农民普遍有喝茶习惯,多喜饮罐罐儿茶,用装二、三两水的小陶罐,装满茯茶,加水煮,当地农民称“按茶”。农民劳动前,喝两三罐儿茶,可保一天不渴不累,精神充沛,几乎和食物等同重要,一日不可缺少,俗云:“头盅土,二盅茶,三盅才是顶呱呱”。按茶,加少许食盐。炝罐茶先在罐内加少许食用油,待油熟时加茶叶,葱段炼炒一阵,再加水煮沸,味美。油茶也叫面茶,茶水加油面、调料、葱姜、核桃仁等,味芳香浓烈,为老年人喜爱。酥油茶冬春之间,用煮沸之茶水(粗茶或茯茶),冲入酥油小碗,可多次冲饮。现平日以冲沏清茶待客。80年代,新饮料品种增多,夏季盛行啤酒,沙棘汁、汽水、矿泉水、健力宝、芒果汁等,名目繁多。
风味小吃:热豆腐“点”豆腐不用石膏,而用天然硝水。豆腐箱内豆浆滚烫,卖豆腐的乘热用刀切块盛入碗内。豆腐雪白细嫩,香气四溢,浇上鲜红的辣子汤、色、香、味具美,令人一见即馋涎欲滴。辣子汁用菜油浇泼,加葱、豆豉及各色调料制成。时下,人们早点兴上街吃热豆腐。洋芋搅团舟曲俗谚:“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砸洋芋搅团,先用光滑硕大的洋芋煮熟剥皮,盛在专用木槽中,用木榔头轻轻揉搓,待洋芋成团则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团变成一整块。洋芋搅团多配酸菜,苦根儿咸菜。酸菜用油加葱、辣子面儿和调料炒成,加水煮沸成为带浆水的菜汤。苦根咸菜切细加辣面用热熟油浇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带汤的酸菜。再将洋芋团夹成小块放入碗内食用,搅团柔软细腻,菜汤酸辣可口。食之,余味无穷。擀汤面疙瘩儿擀汤面粉用荞麦加黄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细面条,佐以辣子酸菜浆水。面条乳白,汤清而不浑,食之脆嫩爽口,无豆性味。盛夏歇工,吃一顿擀汤面疙瘩,既能充饥,又能解暑,是农民喜爱的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