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镇地图
刘家镇相关地区地图:
规模养殖
刘家镇三汇禽业养殖小区,有林场1600亩,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背靠东北腹地饲料资源丰富,是发展养殖业的最佳场所。总投资520万元,总占地面积240亩,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0万元。目前,建筑总投资280万元,其中投资220万元,建成高标准鸡舍15栋,总建筑面积9200㎡,投资60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400㎡库房五栋,500㎡综合办公室一栋。设备投资58万元,其中自动饮水系统,投资5万元;自动清粪系统,投资5万元;自动送风系统,投资5万元。刘家镇三汇禽业养殖小区的兴建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大刘家镇以及全市蛋鸡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养殖小区兴建不仅为当地农民树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典型,带动和影响周边农民发展养鸡业,带动广大农民依靠养鸡致富,而且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吸纳农民零散资金100多万元,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养鸡,并为农民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刘家镇为了更好的为农民服务,三汇禽业还成立了蛋鸡养殖协会,协会对周边的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随时沟通鸡蛋以及饲料的市场价格,降低了蛋鸡养殖户的养殖风险。整个小区建设按照大连市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要求进行设计。粪尿污物集中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污水进行消毒处理达标后排放。小区还配备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对病死畜禽进行高温灭毒杀菌无害化处理。蛋鸡饲养量达到11.8万只,每天可产蛋6吨,年可产蛋1900吨,平均批发价4800元/吨,总产值910万元,年创利润150万元。到2008年末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需投资360万元,年可产蛋3700吨,总产值可达1800万元,利润可达300万元。
经济发展
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340.3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964.18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2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79元,财政总收入达378万元,实行贷款项目建成的优质梨园和“龙凤生态园”为主的观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以“南溪白鹅”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业。全镇已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生产区(旅游—观光农业一条线),种草养畜高产区。工业生产以洪洲纸厂为龙头,年产近2万吨的优质“竹浆牛皮纸”产品供不应求,矿石开采和加工形成规模生产。引进的伊丽礼花有限公司和立川酒业生产势头良好,引进的另外两个小型企业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全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加,向中等小康水平迈进。2003年以来,刘家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增收作为重点,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该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将种草养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突出抓好种草养鹅、养羊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该镇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及镇兽医站包户管理对养殖户进行帮扶,根据同“富民白鹅”公司签订的种草养畜合同,100只以上的种鹅户,每只奖励l元,补助每户300元,并免搭鹅舍的一切土地手续费用,对养羊20只以上的示范村(中心)农户也给予一定奖励。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今年以来,该镇已出栏商品鹅45万只,出栏山羊4000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
五带头
刘家镇党委以基层党建为重点,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切入点,以提升党员形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党员管理新模式,在全镇大力开展党员“五带头”活动。一是党员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做致富的模范。镇党委大力鼓励、支持党员、群众大兴畜牧养殖之风,以“基地+协会+农户”的养殖模式,全面发展养殖大户。目前,全镇共有25户养殖大户,鹅、鸭出栏26万只,生猪9300头,兔3万只,农民纯收入1300元;二是带头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种植业,做先进生产力的模范。广泛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优质稻、蘑菇种植、水果种植业,目前,100余名党员带头种植水果,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效益带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以增收致富;三是带头缴纳各项税费,完成各项任务,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镇党委、政府要求广大党员要积极学习有关政策,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并带头完成各项工作,全镇600余名党员在向广大群众宣传相关政策的同时带头缴纳武引水费;四是带头扶贫帮困,树文明新风,做共同富裕的模范。继续开展“1帮1或1帮几”帮扶活动,5月份以来,共组建8支党员突击队,近240余人参加了帮贫扶困工作,共抢收小麦400余亩,油菜180亩,栽秧350亩;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形象;五是带头做好思想教育,解决矛盾纠纷,做维护农村稳定的模范。今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党员矛盾化解小组、党员宣传教育小组,在镇村党员干部和党员义务队的协作下共解决遗留问题10起,化解邻里纠纷19起,充分地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招商引资
刘家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成果显著。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依托开发区、率先求发展,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及奖励措施,组织动员干部群众不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招商力度越来越大,引资效果越抓越好,项目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到2008年,已建成占地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1座,汇聚了锦丰东北实业有限公司、长春通威集团、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中储粮物流中心、真元药业、华源制衣和同正酒业等大中型企业22家,工业年产值达到11亿元;本地农民进厂务工达4500人,直接增收2250万元。
社会事业
刘家镇有中小学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按照争创“四个一流”、“教育强镇”的目标,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2002年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跃居全县同类学校的首位。社会文化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在2002年被评定为“省级文化先进镇”。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室17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0年以来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
产业情况
刘家镇资源丰富,素有“粮食瓜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3万亩优质粮核心区建设、6000亩标准粮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深入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越调越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业经济越做越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的特征越来越鲜明。2008年,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提升到90%,农机示范项目被确定为“省长工程”;粮食总产量达到9万吨,实现收入2亿元;棚膜经济和特色种植产业也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刘家镇的畜牧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技术协作越搞越好,疫病防治体系越来越健全,牧产品占领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实现了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由小户饲养向大户饲养、由庭院饲养向小区饲养、由粗放饲养向精细饲养、由传统饲养向现代饲养的转变。2008年共建成牧业小区10个,生猪发展到10万头,黄牛发展到3万头,养禽达到100万只,年收入超过2亿元。
简介
绵阳市游仙区辖镇。1941年置刘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建刘家镇。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城区26.4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子园、龙王沟、魏家桥、旦家庙、毛水寺、踏水桥、阮家堰、三合、潘家奄、曾家垭、张家埝、湖广、葫芦、黎明、光辉、极乐斋、鹤鸣、合兴、严家桥、红庙、盐井坝21个村委会和刘家镇场镇居委会。乡镇企业有丝绸、竹编、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油菜籽、蚕茧、水果、生猪、家禽。2008年入冬以来,刘家镇党委政府通过用活政策、吸引民间资金等形式,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大兴微型水利,开展多种经营,搞活旱湾死角,提高了广大基层干部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镇已经开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有:维修沟渠60余公里、开挖塘堰15口、精修塘堰22口,将新增蓄水能力35万立方米。同时,刘家镇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创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程。各村农户用水协会等通过土地流转、租售、承包等多种方式,新建和维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发挥灌溉作用,而且要多种经营,发挥带动作用。如阮家堰村新挖的塘堰,就是村里的用水协会将10来亩低效田地集中起来,请区农机水务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在有山泉浸水的地段,利用一段公路作堰埂,开挖一口塘堰。该微型水利工程修好后,整条山湾的90多亩水田、上百亩旱地都能受益,目前村里已经将这口还在修建的塘堰承包出去,落实了承包人管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