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宜昌市地图 > 夷陵区地图 >
龙泉镇地图
龙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山西省隰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山西临汾市隰县,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经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镇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自然分区为基础,分设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居民委员会,50余个居民小组。全镇有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城区分布3个村民委员会,城区以东垣面地区分布有7个村民委员会。龙泉镇人民政府设在北大街红星巷内。全镇共有居民9636户,总人口30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总耕地面积为32655亩。龙泉镇是2001年4月乡镇撤并工作中,由原来的隰县城关镇和北庄乡合并组建的。位于隰县中部和紫川谷地,东经110°54′44″,北纬36°41′30″,城区东依堆金山,西屏凤凰山,北进五里后村,南出接官坪。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4.5公里。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流径其境,全部境域分为城区和城以东恒面地区。由两川(紫川和古城川),六垣(东恒、西恒、古城恒、北庄垣、乐安恒、益其垣),四沟(陈家河沟、路家沟、汪家沟、刘家庄)组成。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龙泉镇为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377年历史。旧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向为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临汾市西山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清时称为里,民国后改为街公所。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人民当家作主,首建隰县市。1949年后改建城关管理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称城关公社,1966年改建城关镇,1985设城关镇人民政府,2001年4月和北庄乡合并称为隰县龙泉镇。由于龙泉镇坐落于紫川河与古城河交汇环绕的开阔地,北西南三机临水。古有“水包莲花城”之称。城中心有古建筑“大观楼”俗称“古楼”。登高而望,崇岗四周,清溪中贯。山地与河谷相对高差达到213.6米。城区建筑青陶瓦舍,鳞次栉比。街市楼厦相间,排列有序,大街十字交叉四向展开,呈古典棋盘式风格。城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约为33﹪,11条主要巷道坐标式排列有序,虽然是一个山区小镇,但街道总长达到3公里,城郊沿河筑在防洪大坝1300余米,209国道而过,孝午线、隰永线贯通内外。北至省城太原,南至临汾大宁,西到永和过关即步入陕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给龙泉镇运输业和发展添上了翅膀。西郊小西天精妙悬雕艺术,堪称中华奇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有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和中外游客,给这个地处黄土高坡的山区小镇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云南省易门县龙泉镇


区位和人口:龙泉镇位于易门县城,是易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国土总面积为262.1平方公里,东接安宁市、晋宁县,南连易门浦贝乡,西邻易门铜厂乡,北与易门六街镇相连,下辖11个村(居)委会,15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348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4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6亩。
气候与水土:龙泉镇平均海拔1600米,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9℃,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初级水利化程度高,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岔河水库、大谷厂水库和龙泉水库,水质未受污染(其中的龙泉水库更是天然高锶矿泉水);镇辖区内空气洁净,土壤多为冲积沙壤土,土质肥沃,少有工业废水和有毒空气污染,农作物种多质优,胜产优质蔬菜、水稻、烤烟、油菜籽等,且中心城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龙口公园连成一片,极利于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尤其是发展无公害蔬菜。
资源与环境:龙泉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镇内公路四通八达,距滇中明珠----玉溪145公里,距春城昆明96公里,易安高速公路在镇城内穿行而过,到昆明仅需9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通讯便捷,辖区内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已全部开通,镇内通车率、通邮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县近2000个互联网用户中龙泉占了很大比例,网络经济、信息等概念已深入人心;镇属学校3所(其中中学2所和小学1所,共12个教学点,教职工419人),在校生6865余人,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级中学和职业高中也在辖区内;卫生防疫覆盖率广;建有占地面积120余亩,集交易、仓储、冷库和信息为一体的易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有丰富的野生菌(牛肝菌、松茸、干巴菌、鸡枞)和野菜(蕨菜等)资源;现该镇优质蔬菜生产已具有了相当规模,所生产的优质蔬菜已由镇产业化龙头企业----源泉龙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销往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倍受欢迎;另外,辖区内建有易门县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城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紧接大龙口国家级森林公园,可谓“依山傍水”,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附近有石莲寺、马头山、静乐庵、梅营珍珠温泉和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大谷厂水库风景区等极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
业绩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龙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至2000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389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过71982万元;财政收入达140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48元;有乡镇企业1631家,其中集体企业4家、私营企业48家、个体户1579户,已形成了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和商饮服务并举的多元化格局,镇内市场繁荣,设施齐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镇种植蔬菜达12047亩,总产蔬菜2937万公斤;出栏肥猪49800头,有能繁殖母猪4757头,出栏家禽209765头(只)。
发展规划:该镇围绕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根据易门县“一强三基”的发展目标,结合该镇实际,在坚持“保支柱、调结构、创产业、建市场、活流通、兴科教、强素质、重服务、促发展”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该镇确定了“两强三基”的发展目标,“两强”----建设绿色经济强镇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强镇;“三基”----建立1万亩优质烤烟、1.6万亩退耕还林、种植优质早板栗4000亩、城区近山面山绿化造林5000亩、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6000亩花卉为主的绿色基地;以信息服务为中心,商品集散地和个私经济为主的流通基地;以生产万头优良仔猪为主的畜牧业基地。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

基本概述:夷陵区龙泉镇位于宜昌市东部,地处鄂西南,北倚长江三峡,东襟荆楚大地,是一个“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镇。龙泉镇镇政府驻龙泉铺,镇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5956户48419人,19个村委会包括:双泉、雷家畈、罗家畈、香烟寺、法官泉、万家畈、跑马岗、水府庙、土门、车站、梅花、宋家嘴、青龙、龙镇、龙泉、石花山、钟家畈、李家台、白庙。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8201.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75元。先后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和全国小康明星乡镇。1984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始设龙泉镇,建镇后,镇政府根据发展趋势,请省、市、区专家对集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后来分别于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编,最终确立了“山水园林滨河工业镇”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按照功能划分了工业、商贸、居民、行政、教育、医疗、休闲等七个功能区。充分体现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园林城镇建设理念。规划制定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执行,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只笔,“一张蓝图干到底”,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保证了城镇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在集镇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农村的建设。一是将人口较为密集的村列入中心村管理,截止目前,全镇19个村106个组,已硬化村组主干道316公里,村村通了水泥路,是全省第一个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民日益富裕,如今农户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电话,10%的农户有了高档小轿车。被国家民政部乡镇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小康明星乡镇的称号。龙泉镇地处鄂西南,北倚长江三峡,东襟荆楚大地,离宜昌市城中心20公里,是一个“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镇。镇域面积210.5766平方公里,总人口15956户,48419人,其中乡村人口12390户,41889人。龙泉镇以“稻花香”牌系列白酒和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而享负盛名,是名酒之乡、柑桔之乡。
镇域经济:龙泉镇连续多年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行列。2006年,该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5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37.2%;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56.3%;农业总产值实现现行价3.57亿元,同比增长9.2%;企业总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34.1%;财政收入820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77.15万元,增长31.8%;农民人平纯收入实现4875元,比上年增加392元。
农业发展:龙泉镇已形成以柑桔为主导的柑桔、畜禽、蔬菜、奶牛、水产等五大支柱产业。龙泉镇是全市柑桔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2006年柑桔园65705亩,年产量75945吨,全面推行了柑桔无公害生产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行销全国各地。农产品(柑桔)产销协会、用水者协会、畜牧兽医协会等专业协会总量达到10个,网络农户达5216户。全镇柑桔初加工企业已达11家,柑桔包装产品生产企业1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

历史沿革:建国初期为淄川县三区,辖龙口乡、韩圣乡、圈子乡、渭头河乡、石谷乡、车宋乡。1955年4月,撤淄川县,龙泉划为昆仑区、后归属洪山区,成立龙口办事处和渭头河办事处。1958年3月,洪山区撤销,并入淄川区。1958年9月,成立龙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18日成立龙泉城市人民公社(简称龙泉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龙泉镇。
地理位置:龙泉镇位于淄川城东南,镇机关驻地在龙一村。南与西河镇以劈山为界,东与张庄乡相邻,北与洪山镇接壤,西与城南镇、昆仑镇相连。
自然概况:龙泉镇地处山丘地区,东部为石灰岩山区,西部为沙页岩山区,中部地形较为平坦,整个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成箕状,东西最大距离6.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全镇总面积为40.16平方公里。南部王山海拔高度373米,般阳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韩庄沟、台头沟与般阳河相连。省道湖南公路贯穿南北,柳泉石矿、龙泉煤矿两条铁路支线分列东西。全镇共有耕地面积789公顷,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全镇植被面积1200公顷,覆盖率达30%。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铝矾土、陶土、紫砂石、石灰石。主要特产有渭头河大瓮、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等。2002年,全镇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3万人,人口增长率2.94‰,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综合措施落实率达到100%。2002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省“婚育新风进家,宣传教育进村”活动先进乡镇。
经济状况:镇内以陶业发达著称,明清时期誉为“大瓮之乡”。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社经济总收入90万元,1978年1149万元,2002年2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26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亿元。
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总产591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617斤,总产1551.6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村成立农机大院、农业服务站和农田水利专业组,购置链轨车、50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实行统一耕播、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运输、统一脱粒,农业实现社会化服务。1996年始,全镇发展特色农业,建蔬菜大棚46个,建大型花卉场8处,建综合养殖场58处,分别养鹿、猪、羊、鸡、肉食狗、奶牛等十几个品种,年创产值760万元。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其中种植业4130万元,林业90万元,畜牧业980万元。
第二产业:自宋元始有制陶业,明清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淄川制陶业中心,形成传统产品——“渭头河大瓮”。建国初期,渭头河一带有窑场20家,缸窑、碗窑、盆窑44座,年产日用陶瓷15万件,产值49万元。建国初相继建木业社、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红炉、砖瓦窑、石灰窑等手工业,年收入90万元。1958年始,发展社队工业,建粘土矿、农具厂、砖瓦厂、陶瓷厂、耐火材料厂、缸厂等小型企业。1962年从业人员2000人,固定资产总值180万元,1970年始建起中型缸瓦厂、机械加工厂、陶瓷厂、拖拉机站、运输队等企业,从业人员3000人。1978年建化工厂、建材厂、纸箱厂等企业,是年,社办企业总产值337.78万元,村办企业产值502万元。1985年,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493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1987年始,全镇以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为导向,主攻建材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建1.8万kw龙泉电厂,基本摆脱劳动密集型,拼体力、作坊式的自然经济,形成以建材工业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地下转地上,内涵转外延,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年,实现工业产值6272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10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8.8亿元,企业投入5.5亿元,兴办合资企业17家,步入国家企业集团一家,省级企业集团2家,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3家,中型一档4家,中型二档10家,有5家企业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有5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有6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3项获国家专利,有2个部优、4个省优、8个市优产品,1996年被省科委评为高新技术示范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振兴工业”先进单位。2000年始,抓重点工程建设、进行企业改制和创新、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磁性材料、晶体材料、金刚石材料、高性能电池为代表的“三材一电”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建起淄博新材料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5.9亿元。淄博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64家,其中建材企业30家,年产量7000万平方米,工业企业年产值21.73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911万元。
第三产业:新中国建立前,龙泉靠着陶业、毡帽、砂锅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使龙口、渭头河形成较大集市。建国初,群众入股,办起龙口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12处,集体网点36处,个体网点118户。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120户。1990年始,先后建起农贸市场5处,镇政府驻地沿湖南路建商业街一条,开设各类门头330家,形成龙泉商贸集散地。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业户8200户,私营企业160家。全镇有大型超市2处,中小型酒店40处,全镇第三产业人员60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2亿元,实现总收入3.2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文教卫生:1949年境内有学校8处(其中完小2处),学生850余人,开办农民夜校10年,多数青壮年达到初中文化水平。1958年,淄博第十四中学设龙泉。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000人。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建起2处高标准中学和2幢教师宿舍楼。2002年,全镇有2处中学,在校学生2022人,6处小学,在校学生2708人,其中3处为市规范化学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项奖励275项。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教育强乡镇之一。2002年全镇现有教职工359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1982年,龙泉镇和庄村发现一古墓,出土青釉莲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现收藏市文化局。根据造型、纹饰和胎釉分析,应是北齐时期北方青瓷窑所产。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代表着北齐时期的北方陶瓷艺术水平。1972年成立公社电影队,1975年成立公社文化站,1984年建起龙泉影剧院。各村相继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大院。1988年先后办起《龙泉通讯》、《工程简报》、《龙泉信息》、《工作动态》等内部刊物。新中国建立之前,镇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少数名中医和部分个体药铺;1956年成立联合诊所,卫生人员22名,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1999年建门诊大楼一幢,购置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2002年全镇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18处,病床40张。1991年承办“龙泉杯”全国少年足球赛,并组队参加比赛。1992年举办“迎省运山东省‘龙泉杯’农民中国象棋比赛”。1992年9月淄川德利陶瓷厂与山东体育报合办德利艺术摄影大奖赛。韩圣村连续举办八届元宵灯会,尚庄高跷、矾场舞狮均获得优秀表演奖。
人民生活:20世纪70年代,以小麦、玉米、瓜干为主粮。80年代,以面粉为主食。90年代,以面食为主,鸡、鱼、肉、蛋、奶、蔬菜多样化,穿着趋向高档化。1985年以来,全镇有18个村实施旧村改造,拆平房、盖楼房。住宅走向楼房化。台头、和庄、圈子村全部改造为二层小楼,渭二居委会盖起16幢高层住宅楼,水电暖气配套。2002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10200部,闭路电视普及率60%,80年代,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运输和代步工具。1996年,全镇各村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马路,18%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镇敬老院1989年被评为省级敬老院,1991年龙泉镇列入省级文明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8元。
镇村建设:1985年始,镇聘请省、市专家进行小城镇整体规划。湖南路龙泉段拓宽改造工程长8.4公里、宽31米,投资3500万元。投资420万元建江北第一家程控电话工程,投资1440万元完成全镇供水工程,完善全镇交通、电力、通讯、汽等基础设施。2000年,为建设高标准中心镇,聘请省勘察设计院,重新修编原有规划。1995年始,总投资3.6亿元新建农贸市场5个,完成小城镇建设总面积30万平方米,高层住宅楼7.3万平方米,二层住宅楼20万平方米,商住两用楼3.3万平方米,湖南路龙泉中心路段安装路灯204盏,种植花草867600平方米,全镇40个单位3000户居民解决冬季取暖和生产用汽,集中供热8.5万平方米,淄川城区供热面积45万平方米。和庄、渭二、台头村被省人事厅、省建委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6年龙泉镇获得省级“城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中心镇”。
中共地方组织:1946年建中共龙口地区党总支,1949年建龙口乡、韩圣乡、圈子乡、渭头河乡党支部。1958年9月成立龙口乡党总支。1995年经市委批准设村级党委,1992年镇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全镇有村党委7个,总支7个,党支部86个,党员1519名。
基层政权建设:1948年解放后,为淄川县三区,辖龙口乡政府、韩圣乡政府、渭头河乡政府,1955年4月,淄川县撤销,成立龙口办事处和渭头河办事处。1956年10月,洪山区撤销办事处,成立龙口乡政府。1958年9月成立龙口乡人民公社,1960年6月成立龙泉城市人民公社(简称龙泉公社),1968年3月建革命委员会,1984年3月,龙泉公社改称龙泉镇人民政府。
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建农民抗日救国协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1945年更名为农救会、民主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1949年10月,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口区工作委员会。1957年8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龙泉委员会。1964年6月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80年撤销。妇女组织解放前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5年4月改称妇女联合会,1982年6月成立龙泉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6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85年6月成立老干部协会,是年,成立龙泉计划生育协会。
领导班子:孙丰国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张栋党委委员、副镇长主持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全面工作;分工工业、三产、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工业园区建设、镇办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劳动保障、统计、安全生产工作;综合协调供电、金融、保险、工商、技术监督、东华水泥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袁宝辉副镇长分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水利站、兽医站、农业园区建设、经管、民政、老龄、移民工作。崔志波副镇长分管城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综合协调国土资源、交通、环保、邮电工作。
内设机构:龙泉镇政府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财政审计所,计统办,城镇建设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水利站,兽医站,文化站等机构。其职责如下:党政办公室:主要负责党委、政府的日常事务包括人事、文档、老干、机关后勤、综合协调等工作;负责组织会议、起草文稿,及时做好上呈下达,保证政令畅通;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原镇办、村办、个体私营企业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搞好经济政策研究、发展规划和经营、销售、信息方面的服务,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做好乡镇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外经外贸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协调工商、税务、金融、农电、交通、环保、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民政、老龄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各项事业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做好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信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协调公安、检察和法庭等单位的工作。财政审计所:主要负责镇级财政的预决算工作,编制镇级财政收预算、决算报表,按期向人代会报告;加强财源建设与研究,协调税务部门完成税收任务,组织管理农业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加强预算外资金的“零户统管”,做好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工资等工作;负责对各村(居)、镇直各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工作。计统办:主要负责指导全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全镇计划安排工作,各种统计报表。城镇建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镇域规划的编制、实施;抓好镇村开发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城镇综合治理,规范市场秩序;负责城镇绿化及维护工作;加强城镇建设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宣传、普及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节育、优生科学知识;开展婚、育、生、养全程服务,做好各种节育手术和优生优育咨询;组织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做好一般治疗工作;做好避孕药具的储存发放和推广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协调管理农、林等工作;抓好植树造林、农业技术培训、林业防火等工作;抓好科技推广等工作。农机水利站:主要负责农业机械的管理、年审工作;农机推广工作,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抗旱期间的人畜吃水、农作物灌溉及抗旱活动情况的统计摸底及上报工作;负责全镇防汛工作;负责全镇的社会化供水,做好自来水管道、用户水表的维修、维护工作;定期收取水费。兽医站:主要负责全镇畜牧业生产、管理与发展规划,提供畜牧业技术服务,搞好动物检验、检疫、防疫等项工作。文化站:做好社会文化宣传报道工作。

山东省即墨市龙泉镇

基本概况: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在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市东郊,东涉黄海,南依崂山,北与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毗邻,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万人,耕地8万亩,山丘面积1.2万亩。
地理气候:龙泉镇地处温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
交通网络:龙泉镇系青岛即墨市的卫星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烟青(烟台----青岛)一级公路与青威(青岛----威海)高速公路交岔穿越境内20余公里。两条公路是本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通要道,并与辖区内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东距青威高速公路5公里,西去12公里与山东交通大动脉——济青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相接,南距青岛港15公里、青岛海港40公里,西距蓝村火车站30公里。
水、电、通讯:龙泉镇有水库、塘坝16个,库存容量达201万立方米;有35KV变电站一座,供电能力为16000KVA;已开通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3000门。
海岸线:龙泉镇位于黄海西北部,距海岸线10公里。
空港情况:辖区距青岛国际机场15公里,青岛港40公里,柴岛码头10公里。
特色农产品:玉米、花生、小麦、地瓜、莲花、蔬菜、番茄、黄瓜、辣椒、西瓜、菜瓜、家禽、肉食鸡。
行政辖区:龙泉镇下辖村:范家街村河东杨头村河北杨头村韩家后寨村,东蒋戈庄村西蒋戈庄村张家小庄村河南崖村,修家街村潘家泊村北窝洛子村单家街村,李家街村刘家街村高家屯村邵家屯村,俞家屯村汪汪泊村小王家庄村于家兰蒿埠村,崔家兰蒿埠村钟家兰蒿埠村何家庄村石泉头后村,石泉头前村小寨村大寨村柳林村,玉石头村杨家演泉村何家演泉村刘家演泉村,吕家演泉村石门村东塔子夼村西塔子夼村,前麦泊村后麦泊村黄甲山村窑上村,解家村大埠村小埠村辛疃村,笏立头村果元村岭上村汪河水南村,汪河水北村前碾子头村后碾子头村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吴家庄村解戈庄村,东河北村西河北村李家蒲渠村台子村,邹家蒲渠村张家庄村前蒲渠店村后蒲渠店村,梁家屯村

湖南省新田县龙泉镇

龙泉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身是城关镇。1996年10月1日撤乡并镇,原城关镇、城东乡、田家乡合并为龙泉镇。2000年4月根据管理需要,又分为一镇两处,即龙泉镇、城东办事处、田家办事处。现龙泉镇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8930人,分为朝阳、中山、新华、双碧、秀峰、双胜6个社区居委会和17个行政村。该镇主要有菜、烟、果三大产业,种植蔬菜7千余亩,优质烤烟600多亩,开发优质水果大五星枇杷1000多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镇拥有各类企业343家,个体私营主6000多户,从业人员9000余人,形成了以家俱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民营经济产值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50%以上。近几年来,龙泉镇借招商引资的东风,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本地能人回乡创业的机遇,引进企业10多家,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

乡镇概况:千年古驿龙泉镇,位于成都市东南方,自古为成都东面屏障、军事要地。始建于武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旧名王店镇,天宝元年改称灵池镇,宋天圣四年改称灵泉镇,明洪武六年(公元1371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署,龙泉镇名始于此。明清皆在镇设驿站,故龙泉镇又名龙泉驿。龙泉镇地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心地带、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辖10个行政村、97个生产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41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
地理条件:龙泉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市中心14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新建交通干道及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龙路、成渝路连接成网,具有“近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的区位优势。镇内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省级卫生城镇;有134处古迹、古墓、古建筑,其中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每年3月18日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在全国以至世界享有盛誉。龙泉镇是成都市城市东移的主要承纳地,被列为成都市城市新区,城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分为中心商贸区、环中心生活区、科技工业园区三大板块。
经济发展:龙泉镇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建经济强镇、富一方人民,创‘特区’一流”的发展目标,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用一个理论、两大成果、三个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的“一、二、三”农民教育活动和“六百”活动,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出力,密切了干群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实施“强二进三”经济发展战略,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工业、建工建筑(装饰)业、房地产开发业”四大板块构成拉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四驾马车。界牌工业园区、国际名城是该镇推出的重点招商项目。全镇各项工作围绕“一把伞”发展战略展开,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